第一回 賑民饑包公奉旨 圖謀害龐相施計

  詩曰:
    聖主登基天下寧,萬民歡樂兆昇平。
    妒賢國賊開端舋,導引君王費鉤兵。
  話說大宋開基之主太祖趙匡胤,此位天子,原乃上界赤龍臨凡,英雄猛勇,豪俠情懷,創開四百年天下。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位於後周而歸一統。前書已有《兩宋》表明,茲不絮談。且說大宋相傳繼統四世仁宗嘉佑王,當時天子英明,群臣為國,四方寧靖,百姓安康。前者宋太祖既歿之後,楊家父子眾英雄相繼而亡。今者人得五虎,英雄佐粥,保護江山,掃除國敵。後話休題多表。
  忽一日,仁宗天子臨朝。但見祥光燦爛,瑞色輝煌。是時眾文武百官員朝參已畢,文歸文位,武列武班。有值殿傳宣官說:「萬歲有旨,眾臣有事啟奏,無事捲簾退班。」不一會,有陝西本章一道啟奏天子,奏本官呈上奏表,天子展開御案看罷,只為著陝西地禾稻失收,十分饑饅之歲,萬民凍餒,苦楚難堪。天子看罷一想,復又開言呼聲:「包卿啊,此一段忙勞,又要你代朕施行。只為陝西饑年延纏,不得不要准日起程,到此開倉以救眾民。」包爺說:「臣沐我主隆恩,雖粉身難報,何獨小小之勞!」天子大悅,拂袖退班,眾官歸府。次日,天子降旨金鑾殿,大排筵宴,與包爺錢別。眾大臣俱到金鑾與包龍圖餞別之際,百官各敬三觴,也有一番行別之言,不須細表。宴畢,包爺眾官謝過君恩退朝。
  單說包爺回轉府中不敢停留,即要登程,有夫人早已安排錢別宴。夫妻對酌,夫人說:「願相公一路平安,完了公務,及早回來。」包爺稱是。吃酒數盅,抽身辭別,即日行程。眾文武官員俱來送別,包爺一一辭謝。相別眾官,三聲炮響,一路渡水登舟而去。所有城都內外,眾百姓一間包爺起程,水陸一路俱有香花焚燭送行。這包公非是汴京眾民知他是個鐵面無私的忠臣,就是普天下也知他斷明多少疑案奇冤事,救盡不堪枉屈被陷入,或有鬼魂告狀,或夜夢訴冤情有傳說他日斷陽間屈,夜察陰府冤,倘枉死屍骸未腐,還能救活回陽。此話也難辨真是否。但當時百姓知他是個大忠臣,是以恭敬如神,一路香煙不絕,不多煩說。這包公一路而去,有各地方上文官武職迎送紛紛,包爺倒覺安然,逕往陝西延安府去了。
  非止一日程途,暫且不表。再說此時大宋朝內九三八候以下文武官員,忠臣為國君多。獨有一黨權官居群上,位壓百僚。此人姓龐名洪,仁宗王選了他的大女兒為貴妃,侍御宮中,隆寵非凡。他正是仁宗王的國丈,現為宰相鈞衡之位。他之為人,立著妒賢嫉能的狠心,懷著詭計凶謀的惡念。在朝所懼包公一人,與著狄青素不相睦。又有二女婿姓孫名秀,此人也為兵部之職,與狄青有殺父宿仇。這狄青何故與他結下此仇?只因狄青之父狄廣在朝與孫秀父親不睦,後被狄廣所殺,是故孫秀怨恨狄青。所以翁婿串通一黨,二人獨畏包公。當日見他領旨饉饑去了,卻中二人陷害之懷思。
  一日,孫兵部擺道來到相府,家人傳進,這龐洪吩咐請進相見。孫兵部下轎走入中堂,見禮畢,吃過香茗。這二人閒談一會,龐國丈叫一聲:「孫賢婿啊!想起三關狄青這小畜生,與老夫作對,賢婿你也盡知。前者西遼國王興兵侵犯瓦橋關,包拯這老兒保舉他提兵前往救瓦橋關。此時老夫與著王天化女婿商酌要奪此功勞,當殿比武,王天化死在他金刀之下。此女婿身亡,皆因這小畜生而來。聖上怒責他誤傷之罪,又被狄太后救了他,赦其斬罪,領了兵馬大破遼兵。後來西遼復興兵犯境,所以老夫仍薦他出敵,料知此日兵強,遼將勇猛,意欲借刀殺人,消了胸中忿恨。不想這小畜生本事果然厲害,更有一班小狗才亦是凶狠不過的,西遼兵將依然又被他殺得大敗,殺卻贊天王、子牙猜。大孟洋、小孟洋、薛德禮等,遼兵數十萬殺個盡馨盡絕。聖上十分大悅一封他為平西總鎮大元帥,鎮守三關,威風顯耀,隆寵非凡,其實想來氣他不過。前時包黑子在朝害手害腳,不能算賬。得他如今黑子去了,我想下一計擺佈他了。」孫兵部說道:「岳父,小婿原為著狄青這小畜生,故此特來商議。不知岳父有何妙計擺佈他,說與小婿得知。」國文說:「賢婿,明日只消如此如此,上本奏聞聖上,必然准奏。那時豈怕狄青好漢,四將英雄,管叫他身喪番邦之地!他縱是三頭六臂的英雄,焉能保全?」孫秀說:「岳父且慢快情!倘若西遼國果然兵微將寡,殺他不過,情願投降,豈非他的功勞又更大了?此一節也要算到,方為妙用。」國文說道:「若然狄青一去,則三關必調別人鎮守。待老夫在聖上駕前保舉賢婿調往三關,如此如此擺佈他,你道如何?」孫兵部這才大悅,說道:「岳父果然好妙計!待我明日奏知聖上罷了。」此時,孫兵部告別出了相府,轉歸府中,不表。
  且說次日天色黎明,五更雞報曉,百官謁龍顏,文武官員敘集朝房內。少停間,萬歲登了金鑾殿,排開龍案,文武朝參已畢,分列兩行。有值官傳旨說:「萬歲有旨說,眾文武有事啟奏,無事捲簾退班。」旨意一傳,忽左班者閃出龐太師,俯伏金階說:「陛下,臣有事啟奏天顏。」萬歲開言說:「龐卿有何事,且奏上來。」國丈奏說:「臣因西遼國去年曾經興兵侵犯我中國,全虧得五虎將軍英雄,盡把他人馬殺得大敗而去。雖然目下安然無事,想來這遼王念頭不少,一時未必肯傾心歸服,恐防有再起風波。況西遼乃偏邦小國,理合年年納貢,歲歲來朝,豈敢擅動干戈,興兵犯境,有損天威,與叛逆可比。雖經狄青殺退,不過暫解一時之患耳。望陛下龍心詳察。」萬歲開言說:「依卿主見若何?」龐國丈說:「陛下在上,臣思下國冒犯天朝,律該興兵問罪,豈容輕恕!依臣愚見,莫若及早興師問罪,使各番王知道陛下天威,嚴御強立中國,則我中國永無侵凌之患。臣雖不才,但懮國之心太重,伏乞陛下准臣所奏,天下安寧,臣之願也。」
  嘉佑王聞奏,開言說:「卿所奏者,無非使各異邦畏服,知道大宋有人故耳。依卿主見,保舉何人提兵前往?」龐洪說:「臣思西遼國雄兵猛將尚還不少,我邦雖有幾家武將,奈何不堪往的。呼千歲、高千歲已經年邁,以下看來亦無可當此任之人。況且目前楊宗保如此英雄,尚且亡於此地。如今天波無佞府只剩得這些寡婦孤零的裙衩。楊元帥雖有子文廣,奈他年少,武藝未精,捨此之外,別無可往之人。想來除非雄關狄元帥與四虎將。若然差他前往征剿,必然成功。」萬歲聽罷,就開言叫一聲:「龐卿,朕思這西遼小國雖然無禮,他還為一國之主。一時愚見,興兵犯界,朕意想他敗去以後,未必敢再來了,可略寬饒。且命狄青提兵前向西遼去,見景生情便了。」龐洪說:「撫恤小邦,仰見陛下聖德仁慈。但國法森嚴,焉可草草寬恕!將來各小邦見陛下國法從寬,效著西遼,終為不美。代國問罪,乃照律而行,以正國法,為何陛下命狄青前往見景生情?微臣所不解,伏乞聖上諭臣知之。」萬歲說:「龐卿有所未知朕意。差狄青前往,如若西遼王畏罪求降,則准其年年獻貢,歲歲來朝;若不畏服求降,然後征討便了。」這等分說,原是嘉佑王一點仁慈不忍之心。龐洪聽了,也不敢多言再奏,俯首不言,又生一計,奏說:「陛下,臣問西遼國曾有一榻珍珠烈火旗,乃是人間至寶。如若歸服求降,須要此旗貢獻,方可准其投降。若無此旗,不准他降,仍以兵征伐。伏乞陛下准臣所奏。」萬歲說:「依所奏。但思三關要地,狄青五將提兵去了,差何人前去鎮守才好?」龐洪說:「臣思兵部尚書孫秀可往。此人足智多謀,用他守此關,萬無一失。」萬歲開言點頭說:「卿是朕的御連衿,他去守關,朕才放心。」即忙降旨楊戶部,往三關調取狄青,孫兵部奉旨守關。二人領旨謝恩既訖。萬歲拂袖退朝,各臣回府。此時龐洪得計,孫秀也要打點行程,前往三關代守。此回有分教:
  英雄虎將邊關去,嫉妒奸臣陷害來。
《五虎征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