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郎明下三關

  卻說呂軍師分遣完畢,令椿巖與韓延壽督軍出陣。每陣中進退接戰,並觀紅旗為號。七十二座天門陣變化莫測,晝則淒風冷雨,夜則鬼哭神號,果是仙家作用,誰能窺其萬一。
  次日,椿巖與延壽議曰:「今陣圖排列已完,可令人往宋營下戰書,約他出兵看陣。」延壽依其言,即遣騎軍往宋營下戰書。王全節覽罷,批書回之。次日,引李明等出九龍谷平曠處列陣。只見正北一座陣圖,如山隱隱,卻似生成的一般,乃大驚曰:「番人素無隊伍,今日列陣如此神妙,軍中必有異人主謀,我等且不可輕敵,以傷銳氣。」道罷,遼將椿巖、韓延壽二騎飛出,厲聲叫曰:「宋軍若要出戰,即便出馬。若要鬥陣,汝試說我今日這個陣圖叫做何名?」王全節曰:「汝那小小陣圖有何難識,吾今且不言之,待我明日來破與汝看。」遂兩下收軍訖。
  王全節回至軍中,謂李明曰:「我行兵半生,那樣陣勢不識!特未見此陣也。當畫圖申奏朝廷,揀選識者來辨,才可攻打。」李明曰:「將軍所言,正合我意。請即行之。不宜遲延。」全節乃按排陣形勢,畫成一圖,遣騎軍星夜往汴,奏知真宗。
  真宗看罷,即與示文武,並無一人識之。寇准奏曰:「詳觀陣圖,玄妙無窮。或者三關楊郡馬識之,其他將帥無有能識之者。」帝即遣人往三關召取楊郡馬回京。使臣至三關宣詔畢,六郎接了旨,謂諸將曰:「聖上有旨來宣,吾今當往赴命。」遂著陳林、柴敢守寨,乃引岳勝、孟良、焦贊二十員指揮使統領三軍,離了三關,望汴京而行。有詩為證:
  寶匣藏鋒有幾春,太平無計請長纓。
  忽聞狼火風煙急,誓斬樓蘭報聖明。
  軍旗飄揚,不日到了汴京。六郎率部眾於城外,號令不許騷擾百姓。次早朝見真宗。真宗曰:「朕命王全節征遼,不意遼人排下一陣,全節等不識,乃按陣畫成一圖,進奏寡人。寡人遍示滿朝文武,並無一人識之。朕想卿乃世代將門之子,陣圖俱各精達,此陣卿必識之。今試觀看,名為何陣?」六郎接過陣圖,觀之良久,奏曰:「北遼素無此等高士,今偶有這樣奇異之陣,使臣曉夜不安。必待臣親提軍馬,臨陣觀看何如。今只看圖,實不識之,不敢妄對。」帝允奏,賜六郎金卮玉酒,即日起行。六郎謝恩而去。
  次日回無佞府拜辭令婆,引部眾離汴京,望九龍谷進發。哨馬報知王全節,全節聽知楊家兵到,愁懷頓釋,乃與李明等出寨迎接六郎。六郎下馬,與全節並步入帳。坐定,全節曰:「小將領旨到此征討,不想臊奴排下一陣奇異無比,小將等並不知其為何陣。天幸將軍到此,畢竟知之,可以攻破無疑矣。」六郎曰:「聖上曾以陣圖出示小將,小將亦不識之,須待明日出陣觀看,方見端的。」全節曰:「將軍之言是也。「乃令整酒接風。
  次日,六郎下令,岳勝等披掛出陣。三通鼓罷,宋軍踴躍而出,北將韓延壽見是六郎來到,自忖道:「這人將門之子,此陣他必識之。」乃下令各營俱要依紅旗指揮,隨時變化迎敵。軍士得令,一聲炮響,陣圖排列,勢如山嶽隱隱。六郎於馬上停視良久,謂將曰:「我於陣圖無一不曾學過,未嘗見此陣來,好道是八門金鎖陣,又多了六十四門,好道是迷魂陣,又有玉皇殿。如此紛沓,怎敢攻打?只得回軍再議。」遂命岳勝等收軍。番人亦不追趕。六郎回到軍中,與全節議曰:「此陣果排得奇妙,小將亦不知為何陣。」全節曰:「將軍不識,其餘不足言矣。」六郎曰:「當遣人奏知,御駕親來,計議進兵。」全節即差人赴京進奏。
  真宗聞奏,與君臣議曰;「其陣楊郡馬不識,非等閒也。朕當親往觀之,以議進征之策。」八王奏曰:「陛下今肯親監軍士出戰,成功可立而待。」帝意遂決,下命寇准監國,大將呼延贊為保駕大將軍,八王為監軍,遣使召取沿邊將帥,俱要赴九龍谷聽用。使臣領旨既去,各處得旨,俱發兵往九龍谷俟候去訖。卻說車駕離了汴梁,望幽州進發。大軍不數日到了九龍谷。楊六郎、王全節等接駕入寨,眾將朝畢,帝宣六郎入帳,問其陣勢何如,六郎曰:「陣圖異常,臣罕見也。請聖上來日觀之。」帝下令明日看陣。六郎退出,分付各營準備保帝明日看陣。
  卻說番人聽得宋君親到,韓延壽與椿巖議曰:「宋君車駕親來督戰,軍士英勇十倍。今我等亦當奏請娘娘車駕親來監戰,則諸將知所尊畏,大功更易成也。」巖曰:「汝言有理,請即行之。」延壽寫表遣人幽州奏蕭後。蕭後聞奏,即與君臣商議。蕭天左奏曰:「此戰取中原大計,關係極重,娘娘當准其所奏。」後悅,因令耶律韓王監國,蕭天左為保駕將軍,耶律學古為監軍,即日駕離幽州,望九龍谷進發。韓延壽迎接入寨,奏知宋人不識陣圖及宋君欲親出陣觀看之事。後曰:「卿等盡心竭力,若得中原,定行裂土分茅。」延壽拜命而出。
  次日三通鼓罷,真宗車駕擁出,將佐前後擺列。蕭後亦親出陣,遙見黃纛下真宗高坐馬上看陣,蕭後跨著紫驊騮,立於褐羅旗下,高叫:「宋主,一統中原,貪心不自知足,屢欲圖我山後九郡,實無奈何。今特來決一雌雄。若破得此陣,山後盡獻。不然,還要盡圖陛下城池也。」真宗答曰:「汝貊狄磽脊之地,縱獻於我,有甚裨益。但汝等不盡殄滅,邊患無日止息。每每興兵,坐此故耳。朕今親到,尚欲飲馬幽州,掃空巢穴。今逢此小陣而不能破耶!」言罷,揮軍還營。蕭後亦回軍去訖。
《楊家府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