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刺義勇

蘇軾在鳳翔任職已有兩年多,而這時的朝廷也發生了巨變:一向對蘇軾器重有加的仁宗,於嘉祐八年(公元1603年)三月二十九駕崩,終年五十四歲。去世前仁宗把大臣們叫到床前,鄭重地把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們,並單獨把范鎮留下,授予他一把令劍,留下遺詔,囑咐范鎮在新皇政權有變時可相機行事,並把蘇軾作為為子孫選定的太平宰相托付給范鎮。

四月初一,三十三歲的新皇帝趙曙的登基大典在崇政殿舉行,到處張燈結綵,一片吉祥之氣;百官朝賀,分外莊重。是為大宋第五代皇帝宋英宗,改年號治平。

此時,西夏軍隊大舉進犯秦鳳路,連克慶州、延安、渭州,嚴重威脅到鳳翔。朝廷下旨:「著秦鳳路諸州府三丁抽一,刺義勇,備錢糧,以資拱衛……」

刺義勇乃宋代兵制,類似後世的抓壯丁,並在所抓軍士的臉上刺字為記,字跡隨人終生不滅。試想誰願意被刺義勇?故而能跑的人都跑了,陳希亮只得親率眾軍士在鳳翔城鄉刺義勇,軍士見到男子就抓,致使街市村莊烏煙瘴氣,雞飛狗跳。蘇軾深知此弊,但也萬分無奈。

這日,蘇軾帶巢谷上衙。來到府衙前,看到一些軍士看管著用繩子串綁在一起的義勇,如同看管犯人。蘇軾無奈地歎了口氣,對迎上前的王彭問道:「王監軍,刺了多少人了?」王彭回道:「按鳳翔府在冊人口十五萬計算,男子就有七萬,按數應刺兩萬多人;但一家或四男,或二男,有二男者不刺,有四男者也刺一人,再除去已應募禁軍、廂軍和雜役的,如此算下來,也要刺一萬餘人。可如今只刺了不到兩百人。」蘇軾忙問為何。王彭歎了口氣,回道:「蘇簽判,這一旦被刺了義勇,不僅要自備刀槍,還要自備糧食戰馬。若是真上了戰場,義勇軍一觸即潰,非死即傷。大人您想想,哪有人願當這義勇啊!」

蘇軾又問義勇由誰訓練,王彭說無人訓練。蘇軾大驚道:「不訓練就上戰場?簡直豈有此理!」王彭也恨恨地說:「正是,若不是為了此事,下官也不至在此混日子!」蘇軾詫異道:「噢?王監軍難道也反對刺義勇?」王彭憤憤不平地說:「豈止是反對!」巢谷上前說道:「子瞻兄,我聽那些軍士說過,若不是王監軍抵制這刺義勇制度,早就升任馬步軍都總管了,哪裡還用在這裡當個監軍受鳥氣!」

蘇軾點頭道:「那王監軍對義勇兵制有何見解?」王彭回道:「兵制不改,西夏難敵。我們這些武人,算是把祖宗的臉丟盡了!」說罷低頭歎氣。

蘇軾也不由得歎了口氣,但隨即興奮地向王彭說道:「王監軍,既是如此,我們就改了這刺義勇如何?」王彭堅決地說:「只要蘇簽判敢,我王彭死不旋踵!只怕兵制難改,兵源難尋!」蘇軾笑了笑,堅定地說:「我自有辦法。」說罷,指著遠處被軍士看著的老弱不堪的鄉民說道:「那就是王監軍刺的義勇?」王彭點頭無語。

蘇軾走向前,義勇中王老漢認出蘇軾,大喜過望,遂大聲向眾人喊道:「這位就是蘇賢良,蘇賢良救救我們吧!」說完領著眾人向蘇軾跪下。蘇軾扶起王老漢,憤憤不平地說:「起來,起來。老人家你這把年紀,竟也被刺了義勇?」王老漢起身回道:「蘇賢良,我兒子王二跑了,老漢我是跑不動了呀!」蘇軾怒道:「豈有此理,王監軍,讓這老人家去上戰場,與送死何異?」王彭垂頭不語。

蘇軾又問眾人道:「你們都是自願當兵的?」眾義勇答道:「不是,不是!能跑的都跑了,小人也是跑不動,故而被刺了義勇!」蘇軾歎道:「跑不動了才去打仗?」說罷隨手推了幾個人,皆是有氣無力,東倒西歪。蘇軾遂向王彭問道:「王監軍,這樣的兵真能打仗?」王彭無奈地說:「我也是無法可想!」

蘇軾略一沉思,堅定地說:「王監軍,你先把這些義勇放了。」王彭大驚道:「放了?我不敢!」蘇軾笑了笑說:「與你無關,不是你放的,是我蘇軾放的!你隨我見太守,我自有主張。」王彭遲疑片刻,隨即命令眾軍士放了義勇。

王老漢跪下道:「蘇賢良,您的大恩大德,老漢無以承受呀!」蘇軾連忙扶起,眾義勇也都叩頭謝過,然後起來飛跑而去,邊跑還邊回頭,唯恐官府變卦,蘇軾看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搖頭歎息。

釋放義勇後,蘇軾和王彭來到鳳翔府衙,衙內眾官均在,陳希亮高坐堂上。蘇軾高聲凜然道:「大人,王監軍刺的義勇被我放了!」眾官聽後大嘩。陳希亮面無表情,緩緩地說:「本府就知道,此事不經你蘇簽判來反對,怎麼能完呢?你說吧,本府聽著呢。」眾官紛紛注視著蘇軾。

蘇軾向王彭問道:「王監軍,這樣到街上逢人就抓,能刺多少義勇?」 王彭答道:「能抓到的就刺,最多也就刺得一兩千人!」蘇軾轉向眾官,說:「請問諸位,這樣的一兩千人能夠擋得了西夏鐵騎一兩萬人的進攻嗎?」眾人皆點頭不語。王彭說:「別說一兩千義勇,就是一兩萬禁軍也擋不了西夏數萬鐵騎的進攻!」蘇軾說:「這就是了。既然擋不住,還刺這些義勇幹什麼?」

張璪站起說道:「這,蘇簽判,刺義勇可是朝廷的兵制規矩,歷來如此!」陳希亮厲聲道:「打住!張法曹,休得胡說!」張璪一驚,眾人皆訝異,奇怪陳希亮怎麼護起蘇軾來了。陳希亮笑了一笑,緩緩說道:「張法曹,本府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蘇簽判如何回答你的話。蘇簽判定然說,哼,什麼朝廷規矩?什麼歷來如此?陳太守,諸位,就從未想過這兵制對民是福是禍嗎?按這樣的規矩辦事,大宋非亡了不可!」蘇軾也笑道:「哈哈,知我者,陳太守也!」眾官紛紛道:「可太守大人,放了義勇,是死罪啊!我等——」

陳希亮止住大家,譏笑道:「死罪?前幾次哪回蘇簽判犯的不是死罪?他現在活蹦亂跳的,比在座的各位都要精神百倍。蘇簽判定然會說,放了義勇是我蘇軾一人之罪,但守不住鳳翔,在座的諸位恐怕都難逃干係!」蘇軾雖感到陳希亮話中有刺,但仍笑道:「陳太守洞若觀火,下官欽佩之至!」

陳希亮接著說:「前幾回聽蘇簽判反朝廷,改規矩,本府也嚇得冷汗直流!可如今聽習慣了,倒也不覺得了。不這麼說話,你就不是蘇子瞻。」蘇軾拱手謝罪道:「陳太守見諒。」陳希亮冷笑道:「只是,蘇簽判留神的不是被砍頭,而是不要再被罰俸半年。」蘇軾呵呵一笑,道:「謝陳太守提醒。」

陳希亮轉即正色道:「蘇簽判,本府犯不著提醒你。本府若不讓你放義勇,你定上書朝廷,朝廷必再度准你之奏!但你既放了義勇,西夏軍眼看就要進犯,你總不會沒有解救的法子吧。可是你一個文弱書生,又怎麼懂得兵法武略?義勇好放,空話好講,兵可不好帶!」

蘇軾胸有成竹,斬釘截鐵般地說:「陳大人,文法兵法,一脈相承,皆在審時度勢。西夏此次進犯,乃是趁先皇駕崩,新皇登基,人心未穩之時急進搶掠,並無久駐之意,故敵軍利在猛攻速戰。」說到仁宗棄世,蘇軾語調有些哽咽,但他還是定定神,繼續說道:「我等若能緊守城池,遲滯敵軍,使敵一時難以攻下,挫其銳氣,靜待大宋禁軍來援,敵軍必不戰自退。」陳希亮聽罷一驚。其實陳希亮作為一位武人,自知所抓義勇皆為送死之人,但沒有兵源又有何法,因此這次他倒真想看看蘇軾是否有好的破敵之計。故聽到這話,心中不禁暗暗稱是,但表面還是一派嚴肅。堂上眾官相視,紛紛點頭。

蘇軾接著說:「西夏以馬軍為主,長處在掠地,不在攻城。慶州等地丟失,其原因就在於將領輕敵,且邀功心切,依仗兵多,率兵出城作戰;一旦城外失利,又不堅決守城。如果能避免出城作戰,一意堅守城池,就可反敗為勝!」

陳希亮聽罷大悅,從椅子上站起來,問道:「既要守城,你以為,該如何守?」蘇軾不慌不忙,說:「當務之急,第一,改刺義勇為招募志願軍,並發佈文告,若西夏軍來,凡願入城者皆可自備食糧入城,這樣就把為朝廷作戰變為保衛家園財產而戰;第二,將官戶村三千左右壯丁編為義勇軍;第三,將所有寺院、道觀中的青壯和尚道士約一千人編為義勇軍。」眾人嘖嘖歎道:「哎呀,也是,再加上原有的千餘軍隊,就會有上萬人了。」蘇軾接著道:「不止人數有萬餘,最重要的這支軍隊好統領,好訓練,能打仗!」有官員忍不住豎起拇指稱道:「蘇簽判真是不僅有房、杜之才,更有孫、吳之智啊!不過——」

陳希亮高聲呵斥道:「且慢!紙上談兵,又有何難。蘇軾我問你,若無軍餉,你剛才所說皆屬空談。本府問你,軍餉從何而來?」蘇軾笑道:「這蘇某也已想好。官戶村和僧道編成的義勇可自帶部分錢糧,至於招募來的義勇,可用官戶村上繳的糧食,不足部分,由官府補足;若再不足,一是可向民間募糧,二是由各位大人捐助!陳太守又要解私囊了。」眾人皆點頭稱是。

陳希亮心中雖喜,但仍佯怒道:「原來打的還是老夫的主意!大膽蘇軾!」蘇軾笑道:「大人放心,放義勇、改兵制一事我即刻上書朝廷,責任我一人承擔,與旁人無干!下官還用寫軍令狀嗎?」陳希亮坐下,擺擺手道:「那鳥軍令狀寫來何用!算了,讓本府想想,你等先下去吧!」 

陳希亮回到家裡,不一會兒,陳奇帶著張璪進來。張璪向陳希亮施禮畢,說:「陳大人,下官任期已滿,請予下官轉官辭,下官該到審官院報到了。」陳希亮有些驚訝,但臉上並不顯露,只說:「如此緊要關頭,你居然要走?」張璪毫無羞愧之意,笑道:「大人,只是下官任期已滿。」陳希亮盯著張璪,張璪也陪著笑了笑,良久,陳希亮緩緩說道:「張璪,你這個人,有點意思,有點意思。」

張璪來不及品味陳希亮的話,忙說道:「多謝陳大人這些年的栽培,你還是讓下官轉官吧。」陳希亮痛快地說:「張璪,本府這就給你寫轉官文書。只是,到現在老夫才看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說著,命人拿來轉官文書。

張璪想起剛進門時看到蘇軾遠遠走去,心知陳希亮所言之意,不由得憤怒,但又不好發作,只是說:「我是小人?大人,君子也難保鳳翔!再說,下官轉官也是按朝廷規矩。」陳希亮寫罷文書,擲於張璪眼前說:「那你就快些走,今夜就走,免得西夏人來了,你就走不了啦。」

張璪聽陳希亮點到了心中痛處,但仍想為自己辯護,於是臉上顯出十分彆扭的苦笑,說:「陳大人,您這麼說是何用意呀?難道我是因懼怕西夏軍而轉官的嗎?我是遵奉朝廷的規矩。不像蘇軾,一貫目無法紀。陳大人,臨走之前,我要奉勸大人,切不可為蘇軾所左右,甚至與他同流合污啊。」陳希亮冷笑道:「話該這麼說,本府如今寧願與蘇軾同流,也不願與你張璪合污。」張璪正色怒道:「大人這麼說,必有後悔的一日。」

陳希亮憤怒地站起,揚起手中的文書,指著張璪道:「張璪,你還是快走的好,不要等本府後悔了,不給你寫轉官文書,反在你臉上刺兩個字,讓你補那義勇之缺,就不好看了!」張璪聽罷大驚,接過轉官文書,狼狽逃出。

從陳希亮家中出來,張璪只感到分外委屈,心想自己這初入仕途,不過是遵循官場定規行事,並未做危害國家人民之事,何以受到陳希亮這般侮辱。倒是蘇軾,雖然政見總是與自己相左,但兩人好歹有著同年之誼,蘇軾在私交上從來都和自己不錯。上次章惇來訪,蘇軾也曾邀請他同游,只是被章惇拒絕而作罷。

傍晚,張璪來到蘇軾家中,和蘇軾告別,蘇軾略備酒菜為他送行。兩人坐在蘇家前院內,蘇軾舉起酒杯,對張璪說道:「邃明兄,今天,我們倆要好好喝上兩杯,算是我給你送行,預賀你升任縣令!」張璪舉杯一飲而盡,滿腹牢騷地歎道:「咳——年兄不是在諷刺吧,都是同年,章惇當知縣都任屆期滿了。」蘇軾笑道:「不要急嘛,所謂三年不飛,一飛沖天嘛。」張璪搖頭歎道:「三年法曹,三年縣令,只在縣野裡打轉轉,有何出息。」蘇軾飲酒不語。

張璪舉杯向蘇軾說:「子瞻兄,不是我不幫你,即使小弟在這裡,也是無用!」蘇軾笑道:「邃明兄誤會了。我覺得,當官本就沒有出息,無非是為國盡忠罷了。」張璪心中雖不以為然,但也不好反駁,轉即正色道:「正是,正是。就要分別了,還請子瞻兄送幾句話吧!」

蘇軾沉吟片刻,笑道:「好吧,蘇某送邃明兄十個字:官小想大事,官大想小事。」張璪微微思索,點頭道:「精闢,精闢!子瞻兄,你在鳳翔想的可都是大事,不像我,就只想小事!」蘇軾笑道:「呵呵,想大事也好,想小事也罷,但能做好事就好啊!呵呵!」張璪先是一怔,隨即也舉杯笑著,又飲了一杯。

陳希亮自受了蘇軾一番搶白,不僅沒有記恨於心,反而茅塞頓開,真正認識了蘇軾這個人,也認識了自己之前的種種不足。反省一通後,也意識到為什麼陳慥寧可離家租房而住,並且拜蘇軾為師,卻屢屢和自己這個父親「作對」。他之前總覺得兒子不孝,現在才知道也許兒子才是對的。

夜晚,陳希亮讓陳奇帶著他,騎馬來到陳慥所租之地。屋內燈火明亮,門沒鎖,陳希亮輕輕推門而入,只見屋內書架上散亂地擺著各式各樣的書籍,書桌上筆墨紙硯齊全,陳慥正在桌前閱讀一部史書,渾然不覺有人進門。陳希亮見陳慥讀書竟如此專注,心中大感欣慰。

陳慥忽察覺身後有人,以為是侍從,頭也不回,擺擺手說:「有事我再叫你,先出去吧。」陳希亮咳嗽一聲,陳慥仍手不釋卷道:「聽見沒有?」陳希亮輕聲一笑,從後面用馬鞭翻了翻陳慥手中的書,陳慥一驚,回頭見是父親,頓時手足無措。稍冷靜下來後,陳慥忙起身施禮道:「父親,您為何來此?」

陳希亮臉上露出難得的慈愛,笑道:「我怎麼就不能來?」說著環視四周歎道:「你越來越不像我的兒子了,瞧你住的這地方,你看的書,你倒像個讀書人了。」陳慥忙說道:「父親,孩兒已拜蘇大人為老師,他教授孩兒學業。」陳希亮點頭道:「蘇軾有學問,該是個好老師吧?」陳慥應道:「孩兒受益匪淺。」

陳希亮此行當然主要是看看兒子,但也想讓陳慥幫忙蘇軾招募義勇,以此表明自己對蘇軾態度的改變。但又不太好意思說出口,於是沉吟半晌,裝作輕描淡寫地說道:「為父來看看你,這就要回去了。只是——蘇軾要招募義勇,他畢竟是個文人,不如你懂,你能幫他且幫他,也算為鳳翔百姓做件好事。」陳慥聽此,領會了父親的意思,欣喜地說:「遵命,父親。」

陳希亮擺擺手走到門前,正要開門。陳慥在後面忽然跪下道:「父親,請恕孩兒不孝。」說罷抬頭看著陳希亮。

門開著,陳希亮一愣,站在原地,並不回頭,但陳慥從後背仍可覺察到父親胸膛的起伏。陳希亮歎了口氣,說:「慥兒,你為何要罵為父?」陳慥一驚,疑惑地說:「父親,孩兒不明。」陳希亮仍不回頭,說:「子不教,父之過。你不罵我又是罵誰?」陳慥忙道:「錯不在父親,是孩兒的錯。」陳希亮肩膀微微一聳,聲音有些哽咽,說道:「慥兒,有空搬回來住吧,家裡沒你,冷清!」說著不等話音落下,就走出門去。陳慥熱淚盈眶,目送父親離去。

自蘇軾貼出招募義勇的告示,並把保衛鳳翔城的意義在告示中說明之後,逃走的村民們紛紛返回家中,攜糧參軍的人絡繹不絕。

這日,曹勇、王老漢、王二領著官戶村的村民也來到鳳翔府衙前的招募處,這裡人人都扛著糧食,父母送子,妻子送夫。曹勇來到蘇軾跟前說:「蘇大人,我們官戶村的人都來了!」王老漢也說:「蘇大人,我給您送義勇來了!這是我的兩個兒子。」蘇軾感激道:「老人家,你怎麼把王二送來了,還是兩個兒子?官府規定,一家只收一名義勇啊!」王老漢感歎道:「蘇大人啊!多虧了您啊,沒有您,我們這一家子早就不知散落何地了。眼下大人正是用人之際,俺哪能不幫您守城呢?」蘇軾笑道:「老人家,不是幫我守城,是幫朝廷守城,幫自己守城!」王二聽此,轉頭對人群說:「蘇大人說得對,只要把鳳翔守住,就是把我們的家守住了!」眾人都興奮地響應道:「是啊,我們的家就在這鳳翔府,我們不守城,誰來守城?誰來守家?」蘇軾高興地說:「好,老人家,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收下。」說罷,指揮衙役按順序錄名、稱糧。

蘇軾又和巢谷來到開元寺,召集鳳翔的和尚道士們組成義勇,並由巢谷帶領訓練。而數千人的村民則由王彭組織軍士在官戶村集合訓練,剩餘諸人由蘇軾、陳慥等率領修築城牆。整個防禦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一天傍晚,巢谷從開元寺回來,正在院中巨石上磨長刀,小蓮路過,說:「巢谷兄,聽說子瞻哥要招募義勇,準備抗擊西夏軍隊。」巢谷停下手中的活,興奮地說:「是呀,蓮妹,沒看見我在這兒磨刀霍霍嗎?」小蓮點頭,問道:「巢谷兄,明日我要做個物件,你能幫我忙嗎?」巢谷興致勃勃地說:「當然,蓮妹要做什麼東西?」小蓮神秘地一笑,說:「謝巢谷兄,明天就知道了。」

第二天傍晚,蘇軾從城牆修築處興沖沖地回家,王弗迎上來扑打蘇軾身上的灰塵,笑道:「看你,高興成這樣!」蘇軾張開雙臂,讓王弗收拾,笑道:「當然要高興啊!真是想不到,一天就招募了一千餘人。真是怪,抓人刺義勇,人就逃跑。招募義勇,哎——反而爭著當!」王弗收拾好蘇軾的外衣,高興而又略帶一絲神秘地說:「快進去吧,蓮妹還有更好的消息等著你呢。」蘇軾不解地看著王弗。

剛好小蓮從屋內迎了出來,說:「哥哥回來了。沒有什麼,就是姐姐愛誇獎人!」王弗笑道:「蓮妹,你就快拿出來吧!」小蓮向屋內喊了一聲巢谷,巢谷喜滋滋地從屋裡搬出一套大型的弓弩。

蘇軾驚奇地撫摸著這套弓弩,研究著,問道:「這是什麼弓弩?怎麼像個紡車一般?」小蓮笑道:「這叫諸葛連弩。」蘇軾驚道:「諸葛連弩?莫非是當年諸葛亮所造之弩?」邊說邊要擺弄,小蓮急忙制止道:「哥哥小心,還是讓巢谷兄給哥哥演示吧!」

巢谷把諸葛連弩搬至後院的喜雨亭中,讓弓弩對著一面土牆,眾人尾隨而至,好奇地看著巢谷操作。巢谷將預先制好的箭排裝上,共九支箭,每排三支,自上而下。然後用力搬動長長的力臂,將三根弓弦撐開,再扣動扳機,瞬間發射完了三排箭,準確地射在了遠處的土牆上,力度之大,竟至於堅固的土牆有搖搖欲墜之勢。

蘇軾大驚,拍手笑道:「哎呀,太好了,太好了,這簡直頂得上十萬大軍啊!若用它在城頭往下射,敵人縱使有千千萬萬,吾何懼哉!」小蓮笑道:「不僅可以設在城頭,還可以埋伏在城外壕溝邊,阻滯敵人,等敵人衝到近前,再撤回城裡!」

《有一種境界叫蘇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