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

一、生平事跡

韓愈,字退之。對於他的籍貫,從新、舊《唐書》至今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即南陽(今河南鄧縣)、河陽(河南孟縣)、昌黎(河北昌黎)。據考證,應以河南河陽為確。韓愈每自稱「昌黎韓愈」,這是因為昌黎時為韓氏之望族,唐人講究門第郡望。人們也因此管他叫「韓昌黎」。又因他官終吏部侍郎,卒謚文,後世又稱他「韓吏部」、「韓文公」。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卒於穆宗長慶四年(824)。他出身小官僚家庭,父親韓仲卿做過武昌縣令和秘書郎等小官。他三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所以說「三歲而孤」。於是就跟著他哥哥韓會過日子,後來他哥哥死了,由他嫂嫂鄭氏撫養成人。

韓愈聰明好學,自知讀書。七歲時,他聽別人讀書,很快便能背誦下來,年齡稍大一些,竟能「日記數千言」,到十八歲,已能盡通六經百家之學。他小時候,為了躲避藩鎮之亂,曾一度避居到江南宣城(今安徽宣城)。十九歲時經宣城官吏介紹去長安考試,二十五歲(貞元八年)中進士,到二十九歲才入仕途。先後擔任過汴州(河南開封)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等官職。後因關中大旱,上疏請免租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廣東陽山縣)令。順宗李誦即位,韓愈又被召回朝廷,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等職。這中間又有波折,官職忽升忽降。

元和十二年(817),淮西(河南汝南)節度使吳元濟發動叛亂,憲宗以主戰派宰相裴度前往討伐,韓愈被任為行軍司馬,隨裴度出征,十二月,淮西平定,擒吳元濟,韓愈因功升到刑部侍郎(副部長),寫有《平淮西碑》。

元和十四年(819),韓愈諫迎佛骨。當時,陝西鳳翔法門寺,有一座護國真身塔,塔內收藏著一塊化石,僧人們紛紛傳說這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遺骨。憲宗信佛,這年正月,派人把佛骨迎到宮中來,頂禮膜拜。三天之後,又送諸寺供奉,轟動了整個長安城,篤信佛教的王公士庶,百十為群,奔走施捨,唯恐落後。有的甚至弄得傾家蕩產,燒頂灼臂以求供養。對此,韓愈上《論佛骨表》反對,說這是傷風敗俗,並說東漢以來信佛的天子都是短命,有的帝王信佛,使得國家大亂。憲宗看了大怒,要判他的死刑。後來由裴度、崔群等力救免死,遠貶潮州(今廣東潮陽縣)刺史。

直到元和十五年(820)九月,穆宗即位,韓愈才被召回京,任國子祭酒(相當於大學校長),不久轉兵部侍郎。

長慶元年(821),鎮州(今河北正定)發生了一次叛亂。這次叛亂以兵馬使王廷湊為首,他殺掉了朝廷派去鎮州做節度使的田弘正,要求其任命他為節度使,這實際上就是割據自立的行為。朝廷便發兵討伐,不料反被王廷湊所圍。於是,穆宗派韓愈去宣撫(說服),百官們都料定韓愈此行不能生還。元稹(時為宰相)更是歎息說:「韓愈可惜。」穆宗也意識到這點,令人阻止。而韓愈義無反顧,挺身前往,結果說服了王廷湊,使得官軍得以解圍。所以史書記載他因宣撫王廷湊有功,升為吏部侍郎,不久又為京兆尹。

長慶四年(824)十二月,韓愈因病卒於長安住所,享年五十七。

從韓愈的政治思想看,他既有保守的一面,也有進步的一面。他反對藩鎮割據,維護國家統一;提倡仁政,反對朝廷苛重賦稅;反對佛老,提倡儒家學說。這些主張的根本目的,雖然是維護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有一定的進步性。但他反對王叔文等的「永貞革新」,這是他的政治錯誤。另外,他在《原性》中把人性分為三品,即統治者為「上品」或「中品」,勞動人民為下品。這種觀念,也是反動、落後的。

二、創作成就

(一)散文

從文學創作上看,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首領,司馬遷之後我國古代最傑出的散文家。

古文運動,是發生在中唐時期由韓愈、柳宗元領導的一次文學革新運動。簡言之,它是以儒學為旗幟,以復古為號召,以文體改革為中心,以維護唐王朝統治為目的的散文革新運動。它是針對兩晉六朝以來的駢文流弊而提出來的。

古文運動的興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是社會原因。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繁榮走向衰敗,從此一蹶不振。到貞元、元和時期,經濟曾一度得到恢復和發展,政治上相對穩定,出現了史家所謂的「中興」局面,但實際上唐王朝的內部鬥爭和矛盾並沒有緩和。當時土地兼併的現象愈發嚴重,進一步激化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和矛盾。所有這些,嚴重地威脅著李唐王朝的統治。在這種情況下,以韓愈為代表的儒家思潮,就借助儒家思想來維護封建的等級制度和唐王朝的統治。隨著儒學復古運動的政治鬥爭的發展。古文運動就蓬勃開展起來了。

二是文學本身的內在因素。它是我國散文發展到一定時期有所變革的必然結果。兩漢以前的散文自由質樸,到六朝駢文鼎盛,散文中衰,隋和初唐雖有李諤、劉知幾、陳子昂等人反對駢文,但成效較微。開元、天寶以後,出現了元結、李華、蕭穎士、柳冕等一大批古文家,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他們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創作上未完全擺脫駢文的影響而別開生面。因此,總結從劉勰到柳冕三百年間反對駢文、提倡古文的經驗教訓,徹底改變駢文統治文壇的局面這一歷史重任,就落在韓、柳身上。韓、柳正是在這個長期醞釀準備的基礎上,正確總結經驗教訓,掀起古文運動,並取得了勝利的。

古文運動的基本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內容,文是形式。文應為道服務。韓愈所謂「道」,指的是以孔孟為正宗的儒家思想體系,是為維護封建的等級制度服務的。提倡古文運動,是為了更有力地宣傳儒家的正統思想,這對於後代曾發生了不好的影響。但在當時,韓愈強調儒學建立道統,從排佛和反對駢文這個角度來看,則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柳宗元也尊儒道,但他屬於政治革新派,持無神論和進步的社會歷史觀,與韓愈又有區別。

第二,革新文體,建立新的文學語言。革新文體,就是反對駢文,提倡散句單行的秦漢式散文。在語言方面,一方面提出「惟陳言之務去」,主張「師其意,不師其辭」,要求「詞必己出」,創造出適於表現自己思想感情的新詞彙,反對剽竊;另一方面提出「文從字順各識職」,要求「因事陳詞」,繁簡適宜,講究書面語言的規範化。

應該說,當時韓愈和柳宗元領導古文運動,是出於政治鬥爭和文學發展的需要。這次運動以復古為核心,是文體、文風、文學語言的改革運動。他提出了「文以載道」的理論。這裡的道,實際上是儒家的倫理道德和等級觀念。這是韓愈古文運動的基本理論。從這一基本理論出發,他在創作形式上講究文章的獨創性、準確性、生動性,這與內容空洞、形式浮誇艷麗的駢文相比,有明顯的好處。他的這些主張通過他的弟子宣揚出去,對當時和後世文學的發展有一定的作用。蘇軾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文公廟碑》)。所謂「八代」,是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韓愈不僅是唐代古文運動的提倡者和領導者,而且還是個實踐者。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給我們留下了三百餘篇古文。這些古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無論敘述、議論、言情,都生動流暢。

他的議論文,說理透闢,筆力雄健,很有特色。如著名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毀》、《原鬼》、《原人》,思想內容比較複雜,精華糟粕並陳,而藝術成就較高。

當然,最有名的議論文要推他的代表作《師說》,文章寫於公元803年。韓愈當時雖然才三十五歲,官職也不高,但是在文壇上已經有了名望。作為一篇說理文,它著重論述師道的重要性,嚴正地駁斥士大夫們的惡意誹謗,批判時俗輕視師道的不良風尚,為開展古文運動掃除了思想障礙。在藝術風格上,這篇文章體現了韓文雄健明快、汪洋恣肆的特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他的記敘文,善於選取題材,寫得形象鮮明,生動可感,富有文學性。如《張中丞傳後敘》就是一篇文學性很強的記敘文,它記敘了張巡、許遠、南霽雲等死守睢陽、英勇抗戰的事跡。文章包括議論和敘事兩個部分,互相結合,融為一體,具有高度的表現力。另外像《燕喜亭記》、《藍田縣丞廳壁記》等,雖然寫法不同,但都很生動,別具一格。

他的抒情文,感情深摯,婉曲動人。如《祭柳子厚文》、《送董邵南序》等,都是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祭十二郎文》。此文作於貞元十九年(803)五月,時韓愈三十五歲,在長安四門博士任上。文章敢於打破作祭文多用四言韻語或駢文的傳統模式,而以自由活潑的散文形式,盡情地傾吐自己內心的悲痛,表達對亡侄的哀悼。全文寫得深切往復,淒楚哀婉,語真情真,毫不做作,讀來迴腸蕩氣,催人淚下,不愧為「祭文中千年絕調」。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散文中有很多警句成為現代成語,如:「俯首帖耳」、「搖尾乞憐」、「面目可憎」、「落井下石」、「憤世疾賢」、「傷風敗俗」、「虛張聲勢」、「語言無味」、「同工異曲」、「出類拔萃」、「動輒得咎」、「俱收並蓄」、「不平則鳴」、「雜亂無章」等。還有兩句有名的是:「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于思,毀於隨。」

但他的散文有少數篇章文字古奧,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佶屈聱牙」,使人不容易懂。這是不可取的。

(二)詩歌

韓愈也寫了不少詩歌,保存下來的有三百餘篇。這些詩歌的內容也很豐富,有的抨擊時政,反映人民疾苦,如《汴州亂》、《歸彭城》、《齪齪》等;有的寫個人的痛苦和遭遇,如《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有的描寫自然景物,如《山石》等;《聽穎師彈琴》則是歷來傳誦的摹寫音聲的名篇:

暱暱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此詩通過一系列形象化的描寫,將無形的琴聲化為可以感知觸摸的物象,堪稱絕妙,可與白居易《琵琶行》、李賀《李憑箜篌引》媲美。

在表現藝術上,他的詩歌想像奇特,氣勢宏偉,意境壯闊,形象鮮明,在中唐詩壇上別樹一幟,成為「尚奇」詩派的開創者,與詩人孟郊在詩史上合稱「韓孟」。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一位別開生面、勇於創新的詩人。清人葉燮讚美說:「韓愈為唐詩之一大變,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為鼻祖。宋人蘇(舜欽)、梅、歐、蘇、王、黃,皆愈為之發其端,可謂極盛。」(《原詩內篇》)

但是,他有些詩篇過於散文化、議論化,即以文為詩,好發議論,追求「奇崛險怪」,大量採用一些僻字晦詞、拗腔硬語,對後世有不良的影響。如《南山》一詩,長達一百零二韻,一韻到底,且用險韻,用「或」字句五十一句,疊字句有十四句,破壞了詩歌的語言特徵和自然的音韻節奏美。還有《謝自然詩》,斥責謝自然學道求仙之妄,是議論最多的一首詩。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皇甫湜:《韓文公墓銘》、《韓文公神道碑》,均見《四部叢刊》本《皇甫持正文集》。

2.李翱:《韓吏部行狀》,《四部叢刊》本《李文公集》。

3.劉昀等:《舊唐書》卷一六《韓愈傳》,中華書局,1995年。

4.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七六《韓愈傳》,中華書局,1975年。

5.錢冬父:《韓愈》,中華書局,1980年。

(二)作品

1.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古典文學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3.童第德:《韓愈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

4.陳邇冬:《韓愈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5.顧易生、徐粹育:《韓愈散文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7年。

(三)其他

1.陳克明:《韓愈述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

2.吳孟復:《唐宋古文八大家概述》,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