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前後的女詞人李清照

一、生平事跡

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她是宋王朝南渡前後的女詞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死於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之後,大約活了六七十歲。

她的父親李格非是當時有名的學者,文章得到蘇軾的賞識。母親王氏,是狀元王拱辰的孫女,也知書能文。生活在這樣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家庭裡,李清照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學教養,培養了多方面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書畫、散文,無所不能。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為界,分為前後兩期。李清照十八歲和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夫婦愛好詩詞,時相唱和,並致力於金石圖書的搜集整理。其間夫妻雖有小別,但總的來說,生活過得很美滿。然而,金兵的南侵,北宋的逃亡,破壞了她美滿幸福的生活。他們夫婦南渡之後不久,趙明誠就病死在建康(今南京);在顛沛流離中,詞人又失去了許多詩詞文稿和多年積累收藏的幾乎全部金石書畫。

在李清照後期的生活中,還遇到兩件不幸的事件。其一是,被人誣告為通敵之罪。還是在趙明誠病重期間,有一個名叫張飛卿的學士帶一玉壺來看望他,隨後又帶走了。趙明誠死後,有人誣陷他生前曾把珍貴的玉壺送給了金人,犯了所謂的「玉壺頒金」之罪。這使李清照驚恐萬狀,為了向朝廷表明心跡,洗刷不白之冤,她決定把「家中所有銅器等物」獻給朝廷。當時高宗皇帝也在南逃。在逃難中,她一直追隨皇帝之後。另一件事,是她在四十九歲時,改嫁給張汝舟。張汝舟是個勢利之徒。原來他是貪圖李清照的財物而跟她結婚的。因為李清照這時手中還有部分珍貴文物,並且,明誠死後,高宗趙構的親信醫官王繼先曾以三百兩黃金買李清照家的古器物。婚後,張汝舟財物到手,便對李清照橫加虐待,巴不得她早日死掉。對此,李清照忍無可忍,加之又發現張汝舟身為監軍審計司,竟假造單冊,虛報冒領,侵吞公款,於是就在改嫁百日後到朝廷告發了張的罪行,張因此受到懲處。但是,按當時的法律,妻子告發丈夫,要判二年徒刑。幸得親友營救,李清照只坐了九天牢便釋放了。

對於李清照是否改嫁這個問題,歷來爭論不休。在宋人的記載中,對李清照的改嫁是確認無疑的。但明清以來,就不斷有人提出懷疑和異議。李清照改嫁之事似乎完全被否定。近人黃盛璋先生的《李清照事跡考辨》特辟專節「改嫁新考」,對此進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得出了李清照確曾改嫁的結論。目前看來,這個結論大致上是合理、可靠的。

對於李清照的改嫁,過去有些人認為這是失節的行為,甚至被認為是私人道德的缺點。筆者認為,一個女人丈夫死了以後改嫁,是光明正大的事情,並不影響她的人格。

晚年的李清照,是在顛沛流離、孤苦無依的煎熬中度過的。她出獄後,金人又發兵南侵,於是避亂到金華,一直到紹興五年(1135)以後,才回杭州,在公元1151年左右離開人世。

二、創作成就

(一)詞

李清照是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女作家,詩、詞、散文都擅長,而以詞的影響最大。

她寫有著名的《詞論》,強調詞的音律,主張詩詞有別,即所謂「詞別是一家」,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但她堅持詞「別是一家」的立場,把有關社會政治、詠史懷古一類的題材吟之於詩,而把生活中個人的悲歡離合、惜春悲秋一類的感受賦之於詞,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詞的思想意義。

結合李清照的生活經歷,她的詞創作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43歲前),即南渡以前,她的詞主要寫閨中生活,其次是對自然風物的描寫。前者如《點絳唇》: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剷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此詞寫少女初次萌動的愛情,猶如一幅生動活潑的深閨行樂圖。上片寫蕩鞦韆的盡興,妙在靜中有動。作者抓住能夠體現其個性化特徵的一連串動作,通過富有生活氣息的細節來揭示人物的精神韻致和內心的情感。下片通過描寫一個具體事件,進一步展現了少女那多情的內心世界與嫵媚羞澀、天真可愛的風姿,而結束在一個少女倚門嗅梅的畫面上,給人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李清照與丈夫離別後的詞作,情調又大不相同。如《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鳳凰台上憶吹蕭》(香冷金猊)、《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都是寫閨中的寂寞和離情,筆法細膩而別有風致。這類詞的代表作是《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昏後。

這詞是寫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上片借重陽景物描寫心中淒苦,下片寫飲酒賞菊也難解愁思。全詞情深調苦,意境雋永,餘味無窮。尤其是末句「人比黃花瘦」,借花喻人,神態盡出,使人耳目一新。據說,李清照曾將此詞函寄給丈夫,遠在異地他鄉的趙明誠接到後,讚賞久之,自愧不如;卻又想超過她,便廢寢忘食地另外寫了五十闋,把清照的這一首夾在其中,拿去給朋友陸德夫評判。陸德夫細加玩味之後,指出「莫道不銷魂」等三句最佳,而這三句正是李清照所寫。(見伊世珍《瑯嬛記》卷中引《外傳》)

後者如兩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和「常記溪亭日暮」。前一首描寫其和平生活中的安逸情態,通過問答,暗示作者熱愛自然、愛惜春花的心情。《蓼園詞選》評云:「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淒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後一首寫一次盪舟游賞風景,事、景、情三者融為一體,意境開闊,形象生動,給人以清新愉快之感。這類作品比較有名的還有《怨王孫》(湖上風來波浩渺)等,從內容和格調上看,也是詞人早期郊遊抒懷之作。

後期,從靖康之變起,李清照遭受國破、家亡、夫死、被誣、改嫁、藏書丟失等一連串不幸,飽嘗亂離憂患。她的詞也由前期抒寫閨情相思而轉向抒寫國破家亡的悲痛,感情深沉,格調悲傷。

李清照南渡以後,總是忘不了淪陷於金的故鄉。她的《菩薩蠻》詞說:「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念奴嬌》詞說:「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武陵春》詞說:「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些詞句,並不只是訴說個人的不幸,而是通過個人的不幸寫出了千百萬人的不幸,從個人的愁苦中反映出時代的影子。

在她後期的詞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首詞是李清照南渡後流寓臨安時所作。上片寫眼前元宵節的氣氛,反映了當時南宋王朝統治集團在國難當頭苟且偷安、縱情享樂的現實;下片先追憶過去在汴京時熱鬧而幸福的生活,作為與上片所寫情景的對比,引出今昔盛衰之感。「如今」以下從回憶折回現實,見其晚景的淒涼落魄。結末幾句看似平靜,其實卻飽含著作者的巨大傷痛和對故國的深沉之戀。無怪乎南宋滅亡後,具有相似經歷的劉辰翁每讀此詞「為之泣下」、「輒不自堪」(《須溪詞》卷二)也。《聲聲慢》更是李清照後期詞中的傑作: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南渡以後,趙明誠不久便去世了。國破家亡的痛苦,顛沛流離的生活,使她受盡了煎熬。此詞就是在這種境況、這種心情下寫成的。在這九十七個字中,詞人以沉痛的抒情筆調,通過平常的生活細節,集中反映了她國破家亡後內心中的憂愁和痛苦。全篇圍繞一個「愁」字,層層遞進,反覆渲染,把種種場景、種種感受糅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藝術構思和佈局十分巧妙。尤其是開頭和末尾,連用了十八個疊字,出奇制勝,加之詞中多用齒聲字、舌聲字,更以齒舌音交加更替,成功地傳達出詞人心中的憂慮和悵惘,使全篇產生了感染力極其強烈的藝術效果,真不愧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冷廬雜識》卷五)!

另外,還有一首風格豪放的《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彷彿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慇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從詞中「歸何處」的迷惘和「路長嗟日暮」的傷感看,可能是她晚年的作品,也有人認為是李清照早年之作。《蓼園詞選》說:此詞「無一毫釵粉氣」,自是北宋風格。

李清照的詞,基本上走的是晏幾道、秦觀的路子,但由於時代和個人生活的劇變,她的詞在內容上比前輩更為豐富,藝術成就也超過晏、秦等人,因而被前人推為「婉約之宗」,成為婉約詞派最傑出的代表。然而,她的詞對婉約派的傳統又有較大突破,有時還兼有豪放派之長,從而形成一種獨具風格的「易安體」。近人況周頤在《蕙風詞話》中把她和北宋另一婉約派詞人朱淑真作過一番比較,指出:「淑真清空婉約,純乎北宋;易安筆情近濃至,意境較沉博,下開南宋風氣。」這個評價大致是恰當的。

在藝術表現方面,李清照詞的最大特色就是樸素的白描手法。尤其是她長於抒情,善於選用自然清新、凝練新穎的語言塑造形象,表達感情,更為人所稱道,被贊為「本色當行第一人」(劉體仁《七頌堂詞繹》)。這方面的詞句很多,如「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等。這些詞句很有創意,讀來使人耳目為之一新。至於《聲聲慢》詞開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慼慼」,一連用了十四個疊字,一氣貫下,不見人工痕跡,而顯得那麼自然妥帖,這充分體現了李清照詞的語言藝術特色。前人稱讚她「用淺俗之語,發清新之思」(彭孫遹《金粟詞話》),「以尋常語度入音律」(張端義《貴耳集》)等,都是中肯的評論。

(二)詩文

詩文方面,李清照也有突出的成就。她的詩,今存僅十幾首,大多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如果說她的詞由於受其「詞別是一家」的傳統觀念和「婉約」風格的局限,不能直接反映愛國思想感情的話,那麼在她為數不多的詩歌裡卻可以明顯看出她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熱切關注,以及對時弊的揭露與批判。如《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詩》等。此外,還有失題四斷句:「南渡衣冠少王導,北來消息欠劉琨」;「南來尚怯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前二句是說,跟隨高宗從中原逃到江南來的群臣中,缺少像王導那樣能夠立國安邦的人;從北方傳來的消息中可以看出,留在中原的將領裡面,缺乏像劉琨那樣堅持敵後抗戰的英雄人物。後二句說:南來之人(指朝中投降派)尚且害怕吳江水冷,應顧念徽宗、欽宗被虜二帝處境的艱難;「北狩」,在北方狩獵之人,這裡指代徽、欽二帝。

在她的詩中,特別應該提及是她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被古人譽為「忠憤激發」之作,而今人稱之為愛國主義作品。讀者從這氣壯山河的詩句中,彷彿可以看到一個拍案而起的怒目金剛,在厲聲呵斥那些無心收復失地,逃過江東,在臨安過著苟且偷安、醉生夢死生活的南宋統治者。像這些意境沉鬱,風格豪邁,飽含愛國激情的詩篇,其風格情調與她的詞是迥然不同的。

她的散文傳世者極少,目前見到的長短文只有七八篇,但都寫得各有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金石錄後序》,文中介紹他們夫婦搜集整理金石文物的始末和《金石錄》的內容與成書經過,回憶了她婚後三十年間的憂患得失。它既是一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散文,也是我們瞭解作者生平事跡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

總之,李清照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她能詩、能詞、能文、能書、能畫,還懂音律,精通考古,作為一個女作家,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是屈指可數的。

李清照的作品多已散佚,今有《李清照集》和《漱玉詞》,存詞近五十首。詩十九首,文章六篇(散文兩篇,論文兩篇,書信、駢賦各一篇),還有殘篇斷句若干。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王延梯:《李清照評傳》,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陳祖美:《李清照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二)作品

1.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2.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1981年。

3.王延梯:《漱玉集注》,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

4.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評注》,濟南出版社,1990年。

(三)其他

1.濟南市社會科學研究所:《李清照研究論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孫崇恩、傅淑芳:《李清照研究論文集》,齊魯書社,1991年。

3.褚斌傑等:《李清照資料彙編》,中華書局,1984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