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一、生平事跡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生於宣和七年(1125),卒於寧宗嘉定二年(1210)。他與楊萬里、范成大、尤袤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中興」,指北宋亡國以後,宋高宗趙構在南方建立南宋王朝),而以陸游成就居高。如果說李白、杜甫是唐詩中的綜合聖手,那麼蘇軾和陸游則是宋詩的綜合聖手。

陸游出身一個世代做官和文學氛圍濃厚的官僚地主家庭。父親陸宰是個正直愛國的知識分子。陸游生長在漢族與女真族鬥爭激化的時代。他出生後的第二年就發生了靖康之難,少年時代的陸游便飽嘗了兵荒馬亂之苦,曾隨父流亡壽春(今安徽壽縣),避亂東陽(今浙江金華),直到九歲時才回故鄉山陰讀書。他父親經常和一些愛國人士一起談論國事,悲憤填膺。這給年幼的陸游以深刻的印象。他幼年好學,喜讀兵書,學擊劍。二十五歲左右,還曾跟當時有名的江西派愛國詩人曾幾學詩,受到不少教益。

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游二十九歲,去臨安(杭州)參加進士考試,因被錄取為第一,名列秦檜之孫秦塤之前,加上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於是受到秦檜的嫉恨,複試時竟被除名。直到秦檜死後三年(1158),即他三十四歲時,才出任福建寧德縣主簿。後歷任敕令所刪定官、大理司直、樞密院編修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鎮江和隆興通判等職。

乾道二年(1166),以所謂「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被免除隆興(今江西南昌市)通判職務,返回故鄉山陰。

五年後,他四十六歲,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乾道八年(1172)夔州任滿後,到南鄭(今陝西漢中市),為川陝宣撫使王炎幕下「干辦公事」襄贊軍務。這段戎馬生活,使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一個高潮,對他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豪邁風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為了紀念和珍視這一時期的生活和創作,後來他把全部詩作總題為「劍南詩稿」。

不久,主戰名將王炎被召東歸,陸游也改任成都安撫使參議官。在范成大幕府任職期間,他借酒澆愁,排遣他報國無路的苦悶,加上他與范成大本是詩人之交,友誼很深,「不拘禮法」,引起周圍同僚的不滿,「譏其頹放」。陸游不以為然,索性自號「放翁」。

五十四歲離蜀東歸,先後做過幾任地方官,或因開義倉濟災民被以「擅權」免職,或因作詩鼓吹抗戰「嘲詠風月」免職。

六十六歲後,幾乎一直閒居山陰老家,但仍時時不忘恢復中原。直到臨終前還寫了有名的《示兒》詩,寄統一祖國的希望於身後。死時八十六歲。

二、創作成就

(一)詩歌

1.陸游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

陸游是南宋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產量最豐富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劍南詩稿》共收集了九千三百餘首,加上逸稿,共有一萬餘篇。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清人趙翼說「古來作詩之多,莫過於放翁」(《甌北詩話》),這是符合實際的。

陸游詩歌的題材十分廣闊,風格也隨著各個時期的境遇不同而有所變易發展,但他的詩「感激悲憤,忠君愛國之誠」(《唐宋詩醇》)卻是前後一致的。

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是陸游詩歌貫穿始終的主題。陸游從小就飽經憂患,素有殺敵報國之志,後來積極參加南鄭前線的抗金鬥爭。晚年因堅持抗金,黜退故鄉,但至死不忘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大業。這一切對他的創作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陸游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抒發詩人抗金報國的雄心大志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陸游是個具有獻身精神的愛國者,一生渴望做一個英勇的戰士。《書歎》詩說:「少年志欲掃胡塵。」《觀大散關圖有感》說:「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為了實現他報效祖國的宏願,他還努力學習軍事謀略和知識。這一點在他三十二歲左右寫的《夜讀兵書》詩中得到了反映:「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他不像當時的一般知識分子那樣高談心性或玩弄詞章,而是時時做著抗戰的準備。因此他在《太息》詩中毫無愧怍地寫道:「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

又如他的《金錯刀行》,也是抒發壯懷的詩篇: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未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泰,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這首詩寫於乾道九年(1173)十月,當時陸游四十九歲,在嘉州(治今四川樂山)任上。詩借物詠志,以金錯刀自比,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提刀獨立」的英雄形象。尤其是詩的結尾用參差句式寫道:「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一換韻腳,音節自由,富於變化,與詩篇的內容、氣勢相適應,顯得渾灝流轉,才氣豪健,熱情奔放,不愧為氣壯山河的傑構。

直到八十二歲,他還說出「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的壯語。甚至在他意識到死亡將至的時候,他還宣稱自己生不能殺賊,死了也要化為「鬼雄」以捍衛祖國:「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

然而,朝廷中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使陸游的報國理想不可能得以實現,因此他的詩中往往充滿了壯志未酬的悲憤,「志士淒涼閒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病起》),「中原未有澄清日,志士虛捐少壯時」(《暮春歎》)。這種激憤的感情在他的名作《書憤》和《夜泊水村》等詩中得到最集中的表現。在《書憤》詩中,他寫道: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此詩作於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已六十二歲,因力主抗金而屢遭貶黜,退居家鄉山陰多年。這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領土都淪陷在金人的手中,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金人稱臣進貢之外,什麼作為都沒有。詩人看到這些,再也忍不住了。這首七律,正是表現了他當時的悲憤失望之情。全詩以「憤」字貫穿始末,將人生不同階段的志向、遭遇融於一體,從早年的豪邁寫到晚年的悲憤,並暗諷了朝廷不能用賢和誤國,是陸游愛國詩篇的代表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當詩人現實無望、壯志難酬之時,還常常用浪漫主義手法,把愛國情思寄托於夢境。如「三更撫枕忽大叫,夢中奪得松亭關」(《樓上醉書》),「壯心自笑何時豁,夢繞樑州古戰場」(《秋思》)等,都是他愛國精神的深沉表現。

(2)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腐敗無能、妥協投降進行無情的揭露與抨擊

對那些在國難當頭的情況下,仍然過著奢侈腐朽生活的南宋朝廷和前線將領,詩人在《隴頭水》、《感事》、《醉歌》、《感憤》、《關山月》等詩中,作了有力的揭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髮。

笛裡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這首詩作於孝宗淳熙四年(1177)初春,這時離南宋符離之敗,與金國構和已有十五年。當時朝廷文恬武嬉,不圖收復國土。詩人撫事傷時,備感沉痛。詩中借守邊戰士的口吻,痛斥南宋王朝對金妥協投降的賣國政策,表達了廣大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和淪陷區人民「忍死望恢復」的美好願望,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現實性。

尤其可貴的是,詩人一生始終沒有動搖過抗金的主張,寫過許多抨擊投降派的詩。如《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詩云:「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追感往事》五首之一:「諸公可歎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這些指責都是非常大膽而尖銳的。

(3)熱愛人民,熱愛生活

陸游作為一個愛國詩人,他「憂國復憂民」,對人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農家歎》、《秋獲歌》、《秋賽》等詩,從各方面揭露了官府、豪強對人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他尤其念念不忘淪陷區的人民,不斷為他們喊出心裡的悲憤與希望,「三秦父老應惆悵,不見王師出散關」(《病起書懷》),「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關山月》),「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更為難得的是對反抗的人民表現了理解和同情。儘管由於階級的局限,陸游也稱農民起義軍為「盜」,但是他認為:「彼盜皆吾民。」這在當時已超越了一般士大夫的觀點。

陸游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他的一些寫景和抒情小詩,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如《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家鄉山陰閒居時作此詩。詩中生動地描繪了當地鄉村的習俗風光,表現出詩人對農村生活的摯情。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形象生動鮮明,富有哲理意味,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此外,像《劍門道中遇微雨》、《臨安春雨初霽》等,也是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傳誦的名篇。這些詩比起作者那些激揚奮發的愛國篇章,其思想價值不免要低一些,但其中也無不浸透著他對祖國的赤誠之愛,是他愛國詩歌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2.陸游詩歌的藝術特色

陸游詩歌的基本特徵是現實主義的,但也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有時是現實主義,有時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

在藝術創作上,陸游善於學習前人的長處,特別是受杜甫和李白的影響較深。杜甫的憂患離亂的經歷、愛國愛民的思想,直接給他以營養。他也以詩歌從各個方面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因此人們把他與杜甫相提並論,稱其詩為「詩史」。杜甫的七律是他的楷模。但同時,他的詩歌又深受李白詩風的影響,感情奔放,想像力強,浪漫主義特徵比較突出,所以又有「小李白」之稱。李白的七古是他的楷模。他很喜歡借助於夢境來表達他的理想。清人趙翼計算過他的詩集裡記夢之詩共有九十九首之多,其實這正是他的浪漫主義手法之一,未必真是實記夢中的情事。比如有一首題為「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甚喜,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的詩,詩人夢到山河收復,人民安樂:「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這實際是詩人的想像,是他理想的寄托。

陸游在運用詩歌體裁方面,可以說是無體不備。古體、律詩、絕句都有佳作,其中寫得最好的是七律。他的七律在精嚴、深刻、凝重等方面雖不及杜甫,但表現手法有自己的特色。他善於把重大的現實內容壓縮在一首詩或一兩句詩裡;或將敘事的題材,寫成一首抒情意味濃厚的絕句,具有嚴密的概括性和雋永的抒情性。

他的詩在語言方面,受白居易的影響較深。其特色是:平易曉暢,簡潔自然。清人趙翼說他的詩「清空一氣,明白如話」(《甌北詩話》卷六)。劉熙載也說他:「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白香山、陸放翁擅長在此。」(《藝概》)這些評論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不過,它還不能概括陸詩的全貌。陸游詩歌最顯著的風格特徵是:熱情奔放、沉鬱雄渾。

(二)詞和散文

除了詩歌之外,陸游也善寫詞。他的詞,後人輯有《放翁詞》(一稱「渭南詞」),存詞約一百三十首。比之詩,他的詞不過是一種「餘事」和「副業」,風格也不像他的愛國詩篇那樣雄健豪邁,大多寫得柔婉清逸,但其中也有不少慷慨激昂之作,充滿著悲壯的愛國激情。如《訴衷情》: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閒居山陰時所作。詞中抒寫了他有志報國而抱負未得施展的悲憤,洋溢著強烈的愛國感情。尤其是結末以「心」與「身」的矛盾,寫盡了內心的失望、不平和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全詞上下片對比強烈,報國無門的悲憤與抑鬱之情溢於言表,千載之下,依然打動人心。還有《漢宮春》、《夜遊宮》、《謝池春》等,都是這方面的詞作,寫得也很出色。

陸游的散文成就也很高,他的《南唐書》是一部歷史著作,歷來為人稱頌。其他如政論、史傳、遊記、雜錄、題跋等,也有特色。其中《入蜀記》雖以日記體進行寫作,但其中不乏優美的遊記小品。

總的來看,陸游是一個具有多方面文學成就的作家,而以詩歌的成就最高。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的詩不免含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藝術上也有某些缺點,如有時過於粗滑鬆脫,含蘊不足,晚年作品詞意多重疊互見等,但這掩蓋不了它愛國思想的光輝和卓越的藝術成就。

在中國文學史上,陸游詩歌的成就是十分突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尤其是他詩歌的愛國主義精神,在中國人民抵抗民族壓迫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鬥爭中起過巨大的鼓舞作用。近代梁啟超曾以兵魂、國魂推許,在《讀陸放翁集》中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脫脫:《宋史》卷三九五《陸游傳》,中華書局,1977年。

2.於北山:《陸游年譜》,中華書局,1961年。

3.歐小牧:《陸游年譜》,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4.朱東潤:《陸游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

5.齊治平:《陸游傳論》,岳麓書社,1984年。

6.曹濟平:《陸游》,江蘇古籍出版社,1982年。

(二)作品

1.《陸放翁全集》,《四部備要》本。

2.《陸游集》,中華書局,1976年。

3.朱東潤:《陸游選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4.夏承燾、吳熊和:《放翁詞編年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5.游國恩、李易:《陸游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

6.疾風:《陸放翁詩詞選》,浙江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三)其他

1.朱東潤:《陸游研究》,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

2.夏承燾:《陸游的詞》,《文學評論》1963年第2期。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