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間著名的詞人和詞論家張炎

一、生平事跡

說到張炎已到了宋詞的尾聲了。他屬於「婉約」一派,在他以後,婉約派中值得一提的詞人就不多了。

張炎,字叔夏,號玉田,晚號樂笑翁。先世鳳翔(今陝西鳳翔縣)人,後寓居臨安(今浙江杭州)。他生於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宋亡時,三十二歲,入元後,又經歷了四十年左右的漂泊生活,大約在元仁宗延祐七年(1320)去世,是宋元間著名的詞人和詞論家。

他出身世家,是南宋初年大將張俊的六世孫。不過那不是抗金名將張浚,而是晚節不終,投靠秦檜,曾製造偽證,誣陷害死了岳飛的張俊。這個門閥,對張炎來說,並不怎麼光彩,所以他自己從來不提這家族身世。曾祖張鎡是著名詞人,與姜夔相友善,互有唱和。父張樞,精音樂,築「寄閒堂」,與楊纘、周密等結為吟社,定期集會,傳觴賦詠。可見張炎的家庭不但世代官宦,而且他的父祖大都能詩工詞。生活在這樣文化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環境裡,張炎自幼便能賦詩填詞,揮毫作畫,且精通音樂,為後來成為著名詞人和詞論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宋亡以前,張炎一直過著貴族公子的生活。宋亡之後,他家裡財產喪失殆盡,落魄縱飲,曾在四明(今浙江省寧波市)開算命館來混飯吃。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他曾北上元都(今北京市),目的是求得一官半職,結果失意而歸。晚年浪游於浙東、蘇州一帶,落拓而死。

二、創作成就

張炎著有《山中白雲詞》,存詞二百九十五首,加上《全宋詞》從《永樂大典》等處搜集來的補遺六首,共三百零一首,其中重要作品大都作於宋亡之後。嚴格來說,張炎應該劃入元朝,與仇遠(1247-1326)、趙孟頫(1254-1322)等人列在一起。但是他沒有在元朝做過官,又曾與唐玨、周密、王沂孫等人同組詞社,彙編所作成為《樂府補題》,寄托他們的黍離之感。說他屬於宋代遺民,也還說得過去。當然,他「以藝北遊」,想投靠新王朝,暴露了士大夫的軟弱性,也是毋庸諱言的。

張炎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屬周邦彥、姜夔一派。他的詞,內容雖多抒寫個人身世之感而較少故國之思,但意度超玄,音律和洽,語言清暢,在藝術風格上和姜夔一脈相承。清代浙西派詞人朱彝尊特別推崇姜、張,一時被看成南宋正宗。薛礪若在《宋詞通論》中說他的詞「極清幽流暢,如天際浮雲,隨風舒捲,能自成一格」,是頗為形象的。如果把吳文英的詞比作「七寶樓台」的話,那麼張炎的詞則是山中白雲了。他自稱為「山中白雲詞」,名實最為相副。

在《山中白雲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在抒發身世之感的同時,寄寓了亡國之痛的詞作。試看下面這首著名的《高陽台·西湖春感》:

接葉巢鶯,平波卷絮,斷橋斜日歸船。能幾番游,看花又是明年。東風且伴薔薇住,到薔薇、春已堪憐。更淒然,萬綠西泠,一抹荒煙。

當年燕子知何處?但苔深韋曲,草暗斜川。見說新愁,如今也到鷗邊。無心再續笙歌夢,掩重門、淺醉閒眠。莫開簾,怕見飛花,怕聽啼鵑。

毫無疑問,這是宋亡以後的作品。詞中通過西湖的題詠,抒發了作者對故都的眷懷和一個遺民的深沉的悲哀,它體現了即使是力求成為一個現實的逃避者,也仍然有逃避不了現實的傷痛。結尾三句是深一層寫新愁,低回往復,泣咽悲抑,可謂一字一淚。梁令嫻在《藝蘅館詞選》中引麥孺博的評語,認為其「亡國之音哀以思」。

值得注意的是,張炎寫亡國之音和身世之感的詞,往往托之於詠物。例如他的《南浦·春水》一詞,絕唱古今,當時就被人譽為「張春水」。又有《解連環·孤雁》一詞,更屬其詠物詞的上乘之作:

楚江空晚。悵離群萬里,恍然驚散。自顧影、欲下寒塘,正沙淨草枯,水平天遠。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料因循誤了,殘氈擁雪,故人心眼。

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想伴侶、猶宿蘆花,也曾念春前,去程應轉。暮雨相呼,怕驀地、玉關重見。未羞他、雙燕歸來,畫簾半卷。

這首詞所詠之物是離群失侶的孤雁,然而雁的孤獨形象中卻有作者本人的影子在。前六句正寫題面,「離群」是果,「驚散」是因,「顧影」句已見其孤。「寫不成書」以下至歇拍,借雁足傳書的典故,落實到「雁」,既寫雁的孤單,又寫不能溝通北方「故人」的內心傷痛。過片承上「故人心眼」寫旅愁,用陳皇后被漢武帝打入冷宮的故事,代指離群孤雁,藉以表明作者為詞本旨。「猶宿蘆花」開始以想像之辭,極力渲染孤雁的哀怨。結末句則又以「雙燕」之團聚歡快來對照「孤雁」之孤棲獨宿,更是深得「以樂襯哀」之妙。全篇以人為雁,寫得不即不離,亦雁亦人,兩者渾然一體。這在宋末詠物詞中,確是「詠物而不滯於物」(見沈雄《古今詞話》引姜夔語)的佳構。作者也因此博得了「張孤雁」的美稱(孔行素《至正直記》)。

應該指出的是,張炎的詞也有缺點。就主要缺點而言,正如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批評的:「叔夏所以不及前人處,只在字句上著功夫,不肯換意。」這話指出張詞注重形式而內容方面較少創新。

張炎除了寫詞而外,還著有《詞源》,是我國最早的詞話體的詞學理論專著之一。其中除討論詞樂外,還有「句法」、「字面」、「用字」、「詠物」等有關形式方面的論述,多是他的經驗之談。對後人研究詞學,頗有參考價值。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邱鳴皋:《關於張炎的考索》,《文學遺產》1984年第1期。

2.洛地:《張炎是宋詞人還是元詞人?》,《光明日報》,1983年4月5日。

(二)作品

1.《山中白雲》八卷,《彊村叢書》本。

2.《詞源》二卷,《四部備要》本。

3.吳則虞:《山中白雲詞》,中華書局,1983年。

4.黃畬:《山中白雲詞箋》,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

5.郭紹虞:《詞源注·樂府指迷箋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三)其他

楊海明:《張炎詞研究》,齊魯書社,1989年。

《唐宋文學六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