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精心設計的室內裝飾1935年攝政王廣場公寓改造修繕工程

萊妮·瑞芬斯塔爾[1]在1935年拍攝的影片《意志的勝利》中,把阿道夫·希特勒美化成一個偉大的統一國家的巨人式領導者。無論是在主席台上面對全神貫注的觀眾發表演說,在紐倫堡中世紀式的大街上向衝鋒隊和黨衛軍行禮致敬,還是在戰爭紀念碑前讚頌陣亡士兵,希特勒都表現出一位國家領導應有的莊重舉止和沉穩成熟。這部關於1934年納粹黨紐倫堡集會的文獻紀錄片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傾向,有助於消除該集會發生前數周的殘酷的「羅姆暴動」的惡劣影響。那場暴動在全世界面前展示了希特勒的殺戮慾望和德國混亂的政治生活。但是隨著1936年奧運會的臨近——這位獨裁者希望本屆奧運會能夠為他領導的政權贏得一場國際公關大勝利——希特勒正準備展開新階段的外交談判以實現其不斷提出的領土要求,這位千面之人決心再次重塑其個人形象,以實現下一批政治目標。這需要取得外國政府的尊重和信任。而建築可在這一粉飾過程發揮重要作用。其重要作用不僅僅限於納粹黨大多數標誌性公共建築,比如阿爾伯特·施佩爾設計的紐倫堡集會廣場。在外交層面,舊總理府的改造擴建也體現出了政府街區的自信新風格。即便在表面上不事張揚的希特勒私家生活領域,種種變化也體現出泰然自若的穩健成熟過程。

1935年,特魯斯特工作室對位於慕尼黑市攝政王廣場上的希特勒公寓進行改造擴建,重新裝修,總共花費12萬德國馬克,頗為奢華鋪張。這筆費用相當於當年德國醫生平均年收入的10多倍。與改造總理府不同,這次希特勒自掏腰包支付工程費用,資金就來源於出版商為他開設的銀行賬戶。《我的奮鬥》一書版稅收入使他銀行賬戶金錢滿滿,富富有餘。希特勒利用高額版稅購買了一套公寓住房,自信可以在那裡接待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這樣的世界級領袖。再次委託特魯斯特工作室說明希特勒對他們改造擴建總理府感到滿意,說明他相信特魯斯特工作室有能力設計建造出符合他本人私家需要和身份地位的恰到好處的建築形式。因為這是最具私家特點的居所,戈爾迪·特魯斯特和倫納德·高爾可以在不同於總理府或貝格霍夫別墅改造擴建工程的、更親密的層面上開展合作。但是他們也找到了其他方法向外界表明,這絕不是普普通通的民居私宅。

在特魯斯特工作室著手施工之前,希特勒上述公寓住房的狀況如何尚不完全清楚。從1929年到改造修繕,那套住房裡似乎住著好幾位成年人:希特勒本人,他的外甥女格莉·勞巴爾(直到1931年自殺身亡),還有兩對夫婦。第一對夫婦是恩斯特和馬利亞·賴歇特,他們是希特勒在蒂爾施大街上租房的房東,當時希特勒同他們夫婦二人及其女兒在那裡住了9年。他們搬到攝政王廣場時,女兒安東尼·賴歇特應該16歲了,但是沒有跡象表明她也同父母一道搬去。恩斯特·賴歇特自稱是個商人,雖然他手頭拮据以至於必須招個房客。據希特勒本人描述,他們在蒂爾施大街住的那套住房共有四五個房間。也許上述那對夫婦搬來時把傢俱也帶過來了。

另外一對夫婦是剛剛結婚不久的喬治和安妮·溫特爾夫婦,也同希特勒一道搬進來居住。喬治·溫特爾給弗朗茨·裡特·馮·艾普將軍當貼身男僕,後來通過這位將軍他見到了希特勒。1929年10月,33歲的溫特爾在艾爾·弗拉格(希特勒的出版商)那裡當包裝工人。有時也在公寓裡幫忙,包括在宴席上招待客人。喬治·溫特爾24歲的新婚妻子安妮·溫特爾成為希特勒的廚師和管家。後來在肅清納粹分子影響的特別法庭上提供證詞時,喬治·溫特爾成功地為自己辯白說,1930年希特勒要求他加入黨衛軍是為了能夠穿上軍裝招待宴席客人,或者幫助妻子處理公務,給納粹大佬們留下合適的印象。雖然他沒有參加黨衛軍的工作,但是他的軍銜地位卻上升了,他的外表形貌也越來越器宇軒昂、派頭十足。溫特爾聲稱,他的僱主在僕人服裝上表現出來的虛榮心使自己在戰爭結束時被長期關押,吃盡苦頭,幾乎丟了性命。

溫特爾夫婦在搬遷至攝政王廣場16號時是否也把自己的傢俱帶了過去,尚不得知。希特勒本人似乎沒有什麼傢俱。1948年在一次採訪中安妮·溫特爾透露說,他只從蒂爾施大街那裡帶來了臥室的傢俱,然後才開始添置新東西。戈爾迪·特魯斯特後來回憶說,公寓裡的傢俱陳設五花八門,大多是希特勒的朋友們提供的。1929年,希特勒富有的崇拜者愛爾莎·布魯克曼從皇家傢俱供應商莫裡茨·巴林那裡為公寓購置了一些傢俱。有目擊者後來聲稱,此時還從手工藝聯合公司那裡得到了幾件保羅·特魯斯特珍愛的傢俱。不過,根據安妮·溫特爾的回憶,總體來說,在1935年改造修繕擴建之前,公寓裡的傢俱陳設十分稀少。

室內傢俱如何擺放,誰住在哪個房間目前無法確定,只有格莉·勞巴爾的房間可能是例外。據溫特爾戰後交代,1935年改造修繕之前她和她的丈夫還有希特勒住在公寓一側,勞巴爾和賴歇特夫婦住在另一側。據溫特爾和其他目擊者透露,勞巴爾死後,希特勒就關上了她的房間,把它像聖地一樣保護起來,一直沒變。如果情況屬實,1935年明顯沒有得到改造修繕的那個房間(在藏書室旁邊)可以斷定就是勞巴爾的房間(見圖15)。希特勒的秘書特勞德爾·榮格也確定這個房間屬於勞巴爾。再者,它的位置正對著攝政王廣場,同調查勞巴爾自殺案件的警方描述也相吻合。希特勒的臥室在公寓改造修繕之後配有單獨的私用浴室,位於對面較遠的一端。有可能1935年以前他也一直使用這同一個房間。如果情況真是這樣,那麼並非像有些人猜測的那樣希特勒和他的外甥女各自的房間彼此相鄰。他們只是把居住空間相鄰當成了關係親密的證據。據說有一扇門直接把希特勒的房間通過浴室同鄰近房間相連,由此引發了幽會的傳言。其實在1935年公寓改造修繕之前,這扇門根本不存在。被錯認為屬於勞巴爾的相鄰的房間以前是個狹小的女傭人房間,1935年才被擴建成一個舒適的會客室。

概括地來說,可根據建築平面圖和大樓內一些原有室內裝修被保留下來的樓層情況,重新複製改造修繕之前公寓的樣子。建築師弗朗茨·波普在1907年至1908年設計這幢公寓大樓時,採用了當時慕尼黑流行的「新藝術」設計形式。帶有曲線的實木線腳以及大門上方的圓形拱頂給人以雅致美麗、古色古香的感覺(見圖16)。據戈爾迪·特魯斯特透露,希特勒並不喜歡新藝術風格,認為它「過於極端」。1935年公寓改造修繕時拆掉了所有這樣的新藝術裝飾,代之以樸素的暗色直線條裝飾形式。這種裝飾形式是保羅·特魯斯特設計的國王廣場上的納粹建築和德國藝術館的顯著裝飾特點(見圖17)。拆除隔牆,減少隔牆數量也使室內空間增強了明亮寬敞的感覺(見圖2、15)。結果就是今天可以看到的非常現代簡潔的特色。當然,公寓(現用作辦公室)本身相對空曠也增強了這種視覺效果。在戰爭最後的日子裡,李·米勒來到這裡,拍攝了一些希特勒家的室內照片。就在幾個小時之前,她目睹達豪集中營囚犯挨餓和斃命的慘狀,於是決意避免拍出光明現代的感覺,因為這同她剛剛在集中營裡的所見所感差別太大了。她拍攝的照片絕不是交給建築雜誌向外傳播的浮華照片,而是再現美國大兵佔領獨裁者巢穴情景的照片。大多數照片似乎拍攝於夜間,或者拍攝時拉下了窗簾。在有些情況下,米勒可能把室內物品陳設重新擺放佈置了一番,所以拍攝出一種能引發幽閉恐懼症般的混亂效果(如在希特勒的臥室內),雖然她把室內描述為「非常寬敞,佈置非常簡樸」。1945年7月那期英國版《時尚》雜誌上發表的這些黑暗擁擠的室內照片使當今看慣了這座公寓通風良好的內部的讀者感到很不適應。

圖15 1935年由特魯斯特工作室改造修繕後的慕尼黑攝政王廣場16號希特勒公寓樓層平面圖,未標明日期。

遺憾的是,那套公寓房間幾乎沒有留下其他任何照片。1935年針對《新潮流》雜誌提出的請求,約瑟夫·戈培爾明令禁止拍攝舊總理府內希特勒私人房間照片(允許拍攝辦公區和公共區照片)。戈培爾沒有為自己的上述決定做出任何解釋,但是此舉表明即便對於在照相機前頻頻亮相的元首來說,有些空間仍然是拍攝禁區。不過保留下來的特魯斯特工作室的大量設計圖紙和規劃記錄了公寓改造修繕前後的變化。有一幅由建築師高爾簽字、標明日期為1935年1月的公寓樓層平面圖,在當年2月初提交給了當地建築管理部門。此圖即體現出改造意見中擴建修繕後的一些變化。大多數施工似乎是在1935年2月至4月中旬展開的。由於那次施工規模較大,公寓套房內的那些住戶全部搬了出來。竣工後,只有希特勒和溫特爾夫婦搬了回來。4月29日,希特勒揚揚得意地向外界展示他的新家,邀請三位頗有影響力的女崇拜者前來赴宴。她們是尤妮蒂·米特福德、布倫瑞克公爵夫人(威廉二世皇帝的女兒)、威妮弗雷德·瓦格納。

圖16 慕尼黑攝政王廣場16號一樓公寓門廳的當時面貌,其中的新藝術風格裝飾也曾見諸改造修繕前的希特勒公寓。

圖17 特魯斯特工作室繪製的希特勒慕尼黑公寓大廳正視圖。左邊為大門,中間是衣櫃,右邊為廚房(約為1935年繪製)。

此次改造工程同總理府那次相似,只是規模有別,打通了公寓內的主要空間,重新安排設計室內佈局以強化各種實用功能(見圖2、15)。一進公寓向右拐,穿過楔形門廳,就來到原來的女傭房間和分開的大廳洗手間之處。這個洗手間被拆除以擴大女傭房間的面積,而這個擴大的房間又與一個同希特勒臥室共用的浴室相連接。愛娃·布勞恩可能在過夜逗留期間使用過這個浴室。希特勒臥室對面,公寓東南端原有那個方形房間旁邊也是個比較狹窄的房間。兩房之間的牆被拆除,修建了一個面積較大的餐廳,裡面修有大理石壁爐架(它是裝飾用的,後面安有暖氣片),擺放著一張可圍坐12人的餐桌。從餐廳可以進入公寓內最大的空間,裡面安有兩排凸窗。離餐廳最近的凸出的側廳裡有希特勒的書房,對面擺放著座椅,還有一個新安裝的壁爐(見圖18)。另外一個側廳裡包含一個坐息凹室,旁邊的牆已拆除,使之和新建成的藏書室相連通(見圖19,彩圖12)。這片生活區的空間面積比總理府接待廳狹窄,但是特魯斯特工作室營造出一種漸次展開的室內空間,一個空間順暢地流轉接通另一個空間。據亨利特·馮·席拉赫和特勞德爾·榮格回憶,希特勒對於公寓內的大房間情有獨鍾。他曾經對席拉赫說,人們需要空間來繁衍。這句話如果不是出自一位由於同樣原因而贊成種族滅絕的狂人之口,倒也並不顯出惡意。

圖18 特魯斯特工作室繪製的攝政王廣場16號希特勒公寓經過改造修繕的客廳室內牆體正視圖,從中可以看到新壁爐(位於希特勒的寫字檯對面)和通向門廳的雙開門(約為1935年繪製)。

公寓內這一整個部分全都交付給希特勒使用,從門廳向左轉進入的西側那部分變成了服務區。同一側面朝廣場的兩個房間改造成溫特爾夫婦居住使用的臥室、起居室和浴室。他們房間前面走廊裡的一道牆將他們的生活空間與希特勒的生活空間分隔開來。溫特爾夫婦房間對面的廚房為整個公寓裡的住戶提供飯食,也經過擴建,呈現出現代風貌。原來位於舊廚房內食品儲藏室旁邊的女傭房間和洗手間已被拆除。左邊臥室區內一間舊有的女傭房間被略微擴建了一下。

公寓內的大部分傢俱和固定裝置均由特魯斯特工作室負責設計,外形簡潔,保留傳統特色,將裝飾成分降到最低。許多設計元素後來又出現在國王廣場納粹建築和德國藝術館上,這些建築的內部設計出自高爾和戈爾迪·特魯斯特之手。例如,擺在藏書室附近一角的那張帶有暗色大理石桌面的圓形咖啡桌——希特勒在這裡接待客人——同國王廣場希特勒辦公室所在地元首宮裡擺放的咖啡桌極為相似(見圖19)。希特勒客廳的壁爐裝飾採用了不同顏色的大理石——壁爐架大理石為砂土色,前面的地面大理石為紅色。這種顏色組合重現在元首宮安有樓梯的大客廳裡。另外,此處和餐廳裡的壁爐架的溝槽線裝飾形式同上述大廳和德國藝術館裡的暖氣片外罩非常相像。公寓起居室(見圖18)暖氣片護柵上採用的方形網格紋也出現在元首宮大廳和室外陽台的欄杆上(後者已由保羅·特魯斯特畫出草圖)。就連很有特色的門把手(圓柱上固定一個方形把手)在國王廣場的納粹建築和德國藝術館的門上也可以看到。藏書室和客廳之間裝上了帶有暗色木框的戲劇性的長方形門洞,同國王廣場的納粹建築和德國藝術館門框的醒目裝飾形式如出一轍。由此可見,特魯斯特工作室開發出了多種多樣的裝飾風格,私邸、官邸都能適用,大型建築和一般建築均可採納。在簡樸的古典主義建築風格表現框架內,特魯斯特工作室採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色彩和材料,創造出獨具特色、強有力的視覺語言。無論私邸、官邸,從特魯斯特工作室的室內設計這一點上一眼就能辨認出元首的室內空間。

圖19 英國首相張伯倫、希特勒與保羅·施密特(希特勒的翻譯)坐在希特勒公寓書櫥旁的客廳一角。1938年9月30日,張伯倫在簽訂《慕尼黑協定》後訪問希特勒。希特勒的藏書和藝術收藏非常醒目地展現在這張公開發表的照片中,意在通過他的私家環境陳設向公眾強調一個有教養之士而不是戰爭販子的形象。

攝影:海因裡希·霍夫曼

希特勒公寓的規劃和施工圖紙體現出對於細節的高度關注,這也成為特魯斯特工作室後來在工作中的一個顯著特點。除新傢俱外,飛簷、鑲板、門、把手、暖氣片外罩、照明固定裝置,甚至浴室瓷磚全都經過精心設計。浴室和廚房裡非常強調衛生和合理的設計,這也是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現代建築特點。與國王廣場上的建築和德國藝術館不同,希特勒公寓的設計不如原來設想的那樣全面,因為需要擺放已有的傢俱,考慮溫特爾夫婦在自己家裡的品位特點(根據一件古舊傢俱發票上的說明,他們的品位似乎更加傳統),還要使一個房間(可能是格莉·勞巴爾的房間)保持原樣。希特勒並不在意自己的私家住處的這種混雜情況:他的三處居所全都經過改建修繕,體現出一種根植於過去的嶄新面貌。即使在希特勒入住使用的全新國家建築裡,古典裝飾形式的運用也體現著同過去的關聯。但是在他的私家居所裡,這一點明顯地體現在舊式結構外在的保留和傳承上。可能有人認為這種室內設計具有實用或象徵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希特勒一生從未為自己建造過一處新家,而是不斷地改造翻新,但仍然割捨不下對過去的緬懷。雖然也制訂過建造新居的計劃,但從來沒有付諸實施。

特魯斯特工作室另外一個室內設計裝飾的顯著特點是採用的材料,尤其是上佳的德國石材、木材,還有大量的意大利絲綢,然而其裝飾效果並不花哨俗氣。同希特勒本人一樣,施佩爾也高度稱讚戈爾迪·特魯斯特的設計才華,並且認為她確立了希特勒的「官方品位」。施佩爾在回憶錄中寫道,戈爾迪·特魯斯特為元首宮選擇的材料及其顏色「素雅暗淡,對於希特勒本人偏愛華麗的審美品位來說確實過於質樸低調了。但是希特勒卻是一見歡喜。當時富裕階層中間流行的平和穩重的資產階級情調中透露著一種無聲的奢華,希特勒對此非常喜歡」。希特勒公寓改造工程也具有上述相同的內部裝飾特點,不過其柔和素雅的情調可能具有欺騙誤導作用。當時英國的親德報紙《每日郵報》(在英國估計擁有讀者450萬~600萬人)駐外記者喬治·瓦德·普萊斯以讚賞的筆調描述了德國元首表現出來的謙遜姿態:「希特勒居然住在這套樸實無華的公寓裡,這表明他雖然身居高位,但是他那謙遜的個人品位並沒有改變。那是年收入為1500英鎊的商人可能會買的那種住房。」但是沒有任何一位中等收入的商人能支付得起那種低調改造裝修的實際費用。以戈爾迪·特魯斯特為希特勒購置的那張博物館級波斯地毯為例。地毯商人曾在寫給戈爾迪的一封信裡詳細描述了那塊地毯,以說服戈爾迪做出購買決定。地毯尺寸為12×26英尺,是16世紀著名的皇家地毯「天堂地毯」的波斯複製品。地毯織工採用自然主義手法描繪了鹿、黑豹、獅子、公牛和其他一些真實與想像中的動物,四周背景的景色上點綴著翠柚、石榴和開花的蘋果樹等。地毯商人介紹說,那張地毯估計總共有1540萬個結,一位織工即使每天織個不停,也要用14年的時間才能織完。10500德國馬克的售價超過一位普通商人薪金的許多倍。

托馬斯·瓊斯是一位前高級公務員——英國內閣副部長,曾於1936年5月17日拜訪希特勒,商討希特勒邀請英國首相斯坦利·鮑德溫訪問德國事宜。他以熟悉英國上層社會人士的那種洞察財富的眼光觀看了希特勒公寓的室內擺設裝飾。他在日記中寫道,他「被帶進了一間寬敞的客廳,客廳一端是個凹室,擺滿了書籍,很多都是帶插圖的四開本書。裝飾很純淨,是維多利亞式的。客廳裡有一幅作曲家瓦格納的小幅肖像,一幅俾斯麥的半身肖像,作者是倫巴赫。此外還有費爾巴哈、克拉納赫、施溫德、祖格爾和勃魯蓋爾等人創作的繪畫作品。沒有任何現代作品。我們彷彿置身於1880年英國格拉斯哥市帕克特雷斯的一位船主的客廳裡」。在瓊斯看來,眼前的家居環境頗有一種親切沉穩之感,同危險的激進分子毫不相干。而這恰恰是希特勒及其發言人力圖向外界傳遞的信息。在去往慕尼黑的前一天,瓊斯會晤了即將上任的德國駐英國大使約阿希姆·馮·裡賓特洛甫,後者引用希特勒本人的話說,「我是保守派中最保守的人士」。不可否認,瓊斯對希特勒抱有良好的印象。他曾被歷史學家戈爾登·亞歷山大·克萊格描述為「後來被稱為綏靖派人士中最熱情、最天真的成員」。但是那次拜訪又進一步使瓊斯確信了希特勒體面可敬的一面。克萊格寫道,他回到英國後決心說服鮑德溫接受訪德邀請。

雖然瓊斯解釋說他在慕尼黑而不是在柏林拜訪希特勒,是因為這位德國領導人已經返回去參加司機的葬禮,但是希特勒決意把自己的私家居所展示給瓊斯和瓦德·普萊斯,這絕非偶然。儘管這兩位拜訪者看法不同——瓦德·普萊斯認為希特勒公寓不僅更加素雅低調,而且更加具有鮮明的現代氣息,但是他們離去時都留下了極為良好的印象。希特勒顯然十分願意在他的私家環境中接受外國人特別是英國人的拜訪。正如他毫無疑問希望的那樣,這樣做所取得的效果就是向外界傳達一種絕對正常,甚至正常得有些乏味的印象,幫助消除那些關於他的私生活道德墮落的生動謠傳所形成的記憶。確實,希特勒公寓內這種十分平庸乏味的情調亦曾使李·米勒在戰後走進公寓時感到緊張不安。

對於希特勒來說,使英國外交家和新聞記者相信他同他們具有相同的價值觀念這一點,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德國迅猛擴充軍備,已經威脅到了英國的國家利益。雖然他根本不想讓他的國家停止軍事化進程,但是他深深懂得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能夠幫助他實現更大目標,避免同英國展開一場他認為有可能輸掉的軍備競賽。由於擔心爆發另一場戰爭,許多英國人一廂情願地認為通過談判協議可以更好地控制軍備,實現歐洲和平安全。1935年6月簽署的《英德海軍協定》對於希特勒而言是一次驚人的成功之舉,因為它使德國擺脫了由《凡爾賽條約》強加給它的海軍限制,為這位獨裁者一心希望的同英國結盟對付法國和蘇聯奠定了基礎。在說服英國舉行談判方面,希特勒表現出的泰然自若的可信姿態也發揮了一定作用。1935年5月21日,他在德國國會發表了一次重要的「和平」演說,提倡舉行談判,承認英國的海上優勢,並許諾尊重一切談判內容,在英國引起「一片如釋重負的評論讚揚之聲」。在把他新近經過改造裝修的慕尼黑公寓展示給英國客人的時候,他深深懂得,如同安慰之言一樣,室內擺放的器物和傢俱也能為他傳情達意,在旁觀者的心裡為公寓主人樹立起一個自己極想看到的個人形象。

《每日電訊報》是英國一家深受政治上保守的中上層社會讀者所喜愛的報紙。該報在希特勒發表國會演說數周之前曾經描繪了一幅圖畫。1935年4月25日,該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門報道攝政王廣場希特勒公寓的改造修繕情況,稱希特勒親自監管施工情況,「室內所有陳設和裝飾皆按希特勒本人的設計進行施工安排」。由於文章內容來源很可能是納粹自己的新聞辦公室,把公寓內的施工創意功勞錯算在希特勒頭上似乎是有意為之。文章還進一步報道說「這位元首非常熱愛德國18世紀藝術」,最近剛剛「從一位美國商人那裡購買了6幅由18世紀德國藝術家創作的繪畫作品」。文章又提到了希特勒對於音樂的熱愛,「他的公寓房間裝飾採用了具有英雄氣概的藍、金黃、白三色色彩設計形式。瓦格納的歌劇使這種色彩設計天下聞名。室內陳設全都採用這同樣的風格」。(這篇文章還刊登在美國《紐約時報》上,標題是《希特勒的品位彰顯出瓦格納的影響》。)通過私邸空間的改造裝修,希特勒被描繪成當之無愧的藝術家和作曲家。這篇文章既暗示了他的財富,又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他如此鍾情於藝術和文化,就連他枕頭的顏色都述說著他的理想主義。可能有人會說此處暗含荒誕之意,因為這篇文章標題的用詞是「巴洛克式」,這既可指希特勒所喜愛的風格(據該文認為),也可以指公寓內的精美裝飾。儘管如此,通過私邸內部空間顯現的有文化教養的公寓主人形象在這篇文章中保留了下來。

希特勒公寓所在的位置也有力地增強了上述聯想程度。攝政王廣場是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型廣場,也是慕尼黑四大皇家大道之一攝政王大街的終點。這條寬闊的大道始建於1891年,非常凸顯那些優美的建築元素,比如壁階結構、曲線形狀和綠色空間。攝政王大街起始於巴伐利亞首相故居卡爾親王宮,沿對角線向東伸延一英里多,然後抵達攝政王廣場(經過廣場後,大道向南拐去,變得狹窄,然後繼續伸延四分之三英里)。雖然賜有皇家大名,但是這片區域卻同19世紀晚期資產階級的經濟和政治實力聯繫在一起,而資產階級正是希特勒於1929年入住公寓之後需要為自己的事業爭取的對象。

從攝政王廣場16號往西不到200碼,矗立著攝政王劇院,該劇院於1901年作為瓦格納戲劇節慶演劇場向公眾開放。劇場演出的整體設計參照了作曲家瓦格納本人提出的意見。首演歌劇《紐倫堡的名歌手》門票20德國馬克,相當於工人平均一周的工資收入。當年希特勒正是在這裡首次觀看了瓦格納歌劇在慕尼黑的演出,後來則經常定期參加劇院每年舉行一次的瓦格納戲劇節,非常關注劇院大門口上方的題詞「獻給德國藝術」。1932年,經濟不景氣迫使劇院關門,遣散演職人員。希特勒執掌大權之後沒過幾個月劇院重新開業,上演瓦格納的歌劇《帕西法爾》。1933年11月9日正逢啤酒館暴動失敗十週年紀念日,劇院新任藝術總監為紀念這一新政治時代,組織上演了弗雷德裡希·福斯特-伯格拉夫創作的納粹戲劇《天下負一人一人為天下》。第二年,劇院由納粹組織「快樂力量」接管。該組織將其稱為「德國工人文化中心」。劇院改名為「人民劇院」,繼續上演戲劇,但是所演出內容日益充斥著宣傳性的劇目,其藝術性甚至遭到了為納粹報刊撰稿的評論家們的質疑。雖然票價較低,只有0.9馬克,但是劇場座位經常空著一半。

希特勒公寓附近同瓦格納和德國藝術相關的建築物更是隨處可見。一座巨大的瓦格納紀念碑坐落在劇院右側的一小片樹叢中。這座紀念碑由雕塑家海因裡希·瓦德瑞創作。建成於1913年的紀念碑所用的大理石塊用30匹馬從採石場運到當地火車站。石材產自貝希特斯加登的翁特斯伯格山,正對面就是希特勒為自己建造的山中別墅。沿攝政王大街往西走,很快便抵達斯塔克別墅,這是象徵主義藝術家弗朗茨·馮·斯塔克的私邸。斯塔克的作品備受希特勒讚賞,並成為希特勒的藝術收藏品。斯塔克的幾幅繪畫作品就掛在希特勒的慕尼黑公寓內,其中包括一幅色情裸體女畫《罪》(另一版本現今可在這位藝術家別墅內看到)。1936年5月,一座巨大的亞馬遜女勇士騎馬青銅塑像(1913年斯塔克設計)豎立在斯塔克別墅前。當年夏季,別墅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斯塔克私邸是這位藝術家工作室19世紀後期推出的最佳建築典範之一,也是私家場所成為廣泛的社會文化交往活動的重要空間之範例。這種在家中進行社會文化活動的潮流在慕尼黑和維也納達到高峰。作為活動在這兩座城市當中的一名胸懷大志的年輕藝術家,希特勒肯定也夢想過舉辦自己的藝術沙龍。希特勒所崇拜的許多藝術家,比如漢斯·馬卡特、弗朗茨·馮·倫巴赫、阿諾德·勃克林、弗朗茨·馮·斯塔克和理查德·瓦格納等人當年均以其獨創性的卓越藝術沙龍聞名遐邇。希特勒尤其敬重維也納人馬卡特,因為此人通過奮鬥拚搏,從貧困當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當時泰斗級藝術家,其藝術工作室聞名整個歐洲。有些藝術形式在建築上也很有影響。例如,馬卡特工作室本身那種豪華舒適的波西米亞風格室內裝飾流播甚廣,在19世紀末期為資產階級傢俱內部裝飾引導了新的時尚潮流,其中體現出藝術性的隨意凌亂的浪漫理念。

離開斯塔克別墅,沿攝政王大街往西行走不到半英里,便可看到壯觀氣派、具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沙克美術館正面(美術館由攝政王廣場建築師麥克斯·裡特曼設計),館內有外交官阿道夫·弗雷德裡希·馮·沙克收藏的繪畫作品。這批繪畫收藏品全都是19世紀德國畫家創作的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裡是希特勒在慕尼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這些作品極大地影響了他的藝術品位和後來的藝術收藏活動。事實上,1939年,希特勒曾打算在沙克美術館建造一個「元首博物館」,專門展出他自己的藝術收藏品。離沙克美術館不到200碼處矗立著龐大的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館內收藏著豐富的德國南方藝術品,作品按年代排列,從中世紀到20世紀初期。雖然這座博物館十分龐大,但是建築師加布裡埃爾·賽德爾在其外觀體積上作了巧妙佈局安排,沒有使攝政王大街相形見絀。1929年,在博物館對面,攝政王大街南端,計劃建造一座新藏品博物館大樓,作為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的一個分館,專門收藏現代設計作品(如包豪斯學院或德國工廠聯合會的藝術作品)。雖然希特勒出於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公開排斥這些機構的現代審美觀念,但是他所領導的政府卻不斷地在工業產品設計生產中運用他們提出的許多理念。

最終,在攝政王大街的起點,希特勒建造了他構想的德國藝術館。建館工程於1933年委託給了保羅·特魯斯特,由戈爾迪·特魯斯特和倫納德·高爾於1937年合作完成(見圖20)。這座巨大的藝術館原本計劃同德國建築館(1939年由高爾設計)形成珠聯璧合之勢。如果德國建築館修成,將直接矗立在大街對面。距德國藝術館不遠就是攝政王大街的街首。卡爾親王宮這座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的大廈1803年由卡爾·馮·費捨爾設計建造,1937年經改造後用作接待外國貴賓,而第一位貴客便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

所以,當1929年希特勒終於拋棄了波西米亞式的個人形象,過上了適合國家領導人的更加穩定的家庭生活時,他選擇了一處對於更寬闊的政治視野來說蘊含著豐富象徵意義的棲身之地。通過攝政王廣場上的私家居所和攝政王大街上的建築工程,希特勒就是這樣沿著特定的德國文化藝術之軸塑造自己,定位自己。在軸的一端,生活著集藝術家和政治家於一身的新德國元首;在軸的另一端,矗立著他最偉大的廟堂——德國藝術館。沿著整個軸線,你可以看到許多主題主旨——根植於藝術、音樂和建築之中——被希特勒反覆運用,以構建他理想中的雅利安超級神話般的幻象。

圖20 慕尼黑市德國藝術館,由保羅·特魯斯特設計,戈爾迪·特魯斯特和高爾負責修建。照片顯示了1937年7月德國藝術節的情景。這張照片被海因裡希·霍夫曼和艾伯特·伯克哈德收入一個立體相冊中,命名為「德國藝術之日」。照片的原有說明文字是「磐石陣線和鋼鐵陣線」。

攝影:海因裡希·霍夫曼

上述那些理想或明或暗地均以暴力為基礎,而攝政王大街在第三帝國期間的變化過程中也可以看到暴力的跡象。希特勒保留了攝政王大街上最著名的紀念碑——和平天使紀念碑。這座紀念碑1899年落成於魯特博爾德大橋東側。魯特博爾德大橋橫跨於伊薩爾河,連接著攝政王大街。與柏林的紀念1871年促成德國統一之戰的同類飛翼紀念碑不同,坐落在慕尼黑市的和平天使紀念碑慶祝的是後來隨之出現的長久和平時期。儘管看上去有些不協調,但是連這樣一個象徵物都可以被納入希特勒的自我神話化當中。在1939年入侵波蘭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希特勒繼續把自己裝扮成一心避免衝突之人,只是一遇勁敵便立刻採取行動。在第三帝國時期,「和平天使」目睹了攝政王大街上的整個軍事化進程。按赫爾曼·戈林的命令,一個長近250碼、雄偉壯觀的區域航空指揮部於1937年至1938年間建成於巴伐利亞國家博物館對面(此處曾打算作為新藏品博物館大樓)。支持納粹的保守派建築師傑爾曼·貝斯特爾梅耶受命設計這一巨型建築。他在窗戶上方的三角形飾物上嵌入了鋼盔圖案,並在大門和鐵柵上飾有納粹黨徽圖案。所有這一切至今仍可見到。航空指揮部和德國藝術館這兩座龐然大物矗立在攝政王大街上,使人頗有壓抑之感,這是原來策劃者們竭力加以避免的後果。這兩座龐大建築物破壞了連接城南城北的那些綠色空間的連續伸延狀態。在位於威廉·退爾大街和布魯克納大街之間的那段攝政王大街上(攝政王廣場以東,距希特勒公寓約150碼),納粹當局於1942年至1944年間修建了一系列模範住宅小區,把防空塔也納入了設計當中。在這樣的一個模範住宅小區裡,每套寬敞舒適的住房都有通向中心地堡的私家大門。納粹世界觀認為,美好家園理應帶有地下防爆掩體。

1939年年末,希特勒在攝政王廣場16號擁有了自己的秘密地堡,耗用鋼材近五噸,建在後院裡。保留至今、鑲有橡木牆板的地堡內部完好無損。一年前,即1938年12月27日,希特勒花費14萬德國馬克買下了整幢公寓大樓,結束了他身為租客的漫長階段。但是其他租戶繼續住在那裡。正如瓦德·普萊斯指出的那樣,儘管這些鄰居都受到過納粹秘密警察的全面審查,鑒於上薩爾茨堡極為嚴格的保安措施,他們能繼續住在希特勒公寓也著實使人吃驚。出於小心謹慎不批評納粹政權的考慮,瓦德·普萊斯只能認為這些鄰居有同希特勒共享安全的「優勢」。但是人們不禁要問:他們的行動自由和其他自由受到了多大限制?公寓外面有兩名黨衛軍警衛巡邏,另一名黨衛軍警衛控制著通向臨街大門的過道,還有一些偵探一天24小時都駐守在一樓的一套房間裡。顯然,希特勒感覺受到了充分保護,可以在那裡放鬆身心,甚至接見達官貴客和世界領導人。最引人注目的是1937年接見墨索里尼,第二年又接見了張伯倫。

在張伯倫來訪之際,希特勒同意拍攝他的公寓並將照片對外發表,這在第三帝國期間是唯一一次(見圖19)。照片由海因裡希·霍夫曼拍攝於1938年9月30日上午。當天張伯倫主動提出私下會晤德國領導人希特勒。前一天白天和晚上,希特勒、張伯倫、墨索里尼和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爾經過爭論,最終簽署了《慕尼黑協定》,注定了捷克斯洛伐克遭到瓜分的命運。第二天上午,張伯倫前往公寓拜訪希特勒,要求他簽署一份簡短的聯合聲明,大意是《慕尼黑協定》和簽署於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象徵著我們兩國人民永遠不再相互開戰的願望」。張伯倫認為,如果希特勒同意簽署,後來又不信守諾言,就可以向全世界暴露他的真實人品。希特勒當時儘管情緒低落,還是簽署了這份聯合聲明,但是對其內容沒什麼興趣。張伯倫滿心歡喜,認為他已經把希特勒逼上了絕路。

照片顯示,張伯倫、希特勒和他的翻譯保羅·施密特坐在客廳的凹室一角,旁邊是藏書室。希特勒佔據照片中心位置,四周呈現出顯示其文化教育的器物擺設:左邊是一排排的精美藏書,前面擺放著藝術品,其中有一件好像是理查德·瓦格納的頭像,另一件是一位年輕人的半身銅像(也許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盧卡·德拉·羅比亞的作品),身後牆上掛著一幅愛德華·馮·格魯茨納創作的油畫。這是19世紀時的一位慕尼黑畫家,深得希特勒的喜愛。照片中心設計的人物場面把希特勒展現為一位有文化教養的人士,更具體地說,是一位有著古典愛好的德國人,巴伐利亞人。在談話過程中張伯倫問道,如果捷克斯洛伐克進行抵抗,是否會轟炸首都布拉格,或者發動空襲,屠殺婦女和兒童。對此希特勒回應說,「一想到嬰兒被毒氣彈殺死,他就感到厭惡」。希特勒身旁那些精心挑選的器物似乎支持印證著上述情感,表明他是一位胸懷歐洲最高文化價值觀的人士。

1935年,希特勒公寓經過改造修繕之後,特魯斯特工作室繼續裝修公寓,購置所需的用品。1942年5月19日訂購了六個鑲金邊的笛形長香檳酒杯,要求「火速」送到攝政王廣場16號。希特勒難道又有什麼好事要慶祝嗎?也許是來自將軍們的戰場喜報。甩掉格拉斯哥船主的外衣披上勇武之王的戰袍之後,希特勒揮師橫掃大部分歐洲大陸。在第二場攻擊哈爾科夫[2]的戰鬥中,納粹德國的國防軍正在殲滅蘇聯軍隊。5月16日,在攻佔刻赤半島的戰鬥中,德軍統帥部宣佈已經佔領刻赤市[3]。幾天之內克里米亞防線土崩瓦解,17萬蘇軍連同大批坦克和槍支一起被俘獲。

即使希特勒打算舉杯慶祝上述勝利,一年後那些香檳酒杯也要在櫃櫥裡落滿灰塵。1943年春夏兩季,戈爾迪·特魯斯特又訂購了數套新傢俱、窗簾和地毯以及其他裝修用品,總價值超過24000德國馬克。這項工作開始於斯大林格勒向德軍投降之後,一直持續到軸心國軍隊在北非吃了敗仗,盟軍進攻西西里島。在這種情況下仍然關心著室內新裝修,只能說是一種瘋狂舉動,旨在擺脫戰場慘敗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鑒於希特勒傾向於把政治和設計結合在一起,因此不難理解此中還有更深一層含義。隨著德國在1943年呈現戰場頹勢,希特勒的謀士們力勸他同斯大林或丘吉爾舉行談判,消除其中一個戰場。儘管戈培爾在1943年2月正式宣佈發動「全面戰爭」——希特勒在同他的敵人舉行談判的問題上表現得毫不妥協,固執己見,但是在盟軍炸彈開始雨點般嚮慕尼黑傾瀉,重新裝修公寓在大多數租戶看來純屬病狂舉動的情況下,希特勒打算再把公寓裝扮一新,這很有可能表明他準備舉行新一輪外交談判。至少他在期望接見一些重要來客,給他們留下良好印象。


【註釋】

[1] 萊妮·瑞芬斯塔爾(1902~2003),德國電影演員、導演、攝影師、舞蹈家,曾效力於納粹政權。——譯者注

[2] 烏克蘭第二大城市。——譯者注

[3] 克里米亞港口城市。——譯者注

《希特勒的私家生活:揭露戰爭狂人鮮為人知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