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人人皆有:《書諸陽伯卷·戊寅》

原文

諸陽伯偁從予問學,將別請言。

予曰:「相與數月而未嘗有所論,別而後言也,不既晚乎?」

曰:「數月而未敢有所問,知夫子之無隱於我,而冀或有所得也。別而後請言,已自知其無所得,而慮夫子之或隱於我也。」

予曰:「吾何所隱哉?道若日星然,子惟不用目力焉耳,無弗睹者也。子又何求乎?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天下之通患也。子歸而立子之志,竭子之目力,若是而有所弗睹,則吾為隱於子矣!」

譯文

諸陽伯聽我講學很興奮,要離開時,請我送他幾句話。

我說:「你我一起待了數月,你從未問過什麼,我也沒說過什麼,現在要走了,是不是有點晚了?」

諸陽伯說:「這些天來,我所以沒敢問,知道您不會對我有所隱瞞,以為會有所得。即將分別之所以請問您,是因為我感覺沒有所得,我疑心您對我有所隱瞞,沒有用心教我。」

我說:「我哪裡有所隱藏?『道』就如太陽、星星一樣,只是你不用心,看不見而已。既然這樣,你又求取什麼呢?『道』在你身邊你卻去遠處求,很簡單的事,你卻把它搞得極複雜,這是天下人的通病。你回去後就立下志向,用心看,如果還沒有看到東西,那就說明我對你隱藏了!」

評析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有個叫楊茂的聾啞人來見王陽明,請王陽明先生傳授心法。二人就用紙筆交談。

王陽明寫道:「你口不能言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你心還能知是非否?」

楊茂簡單寫道:「知是非。」

王陽明寫道:「如此,你口雖不如人,你耳雖不如人,你心還與人一般。」

楊茂點頭,拱手相謝。

王陽明:「大凡人只是此心。此心若能存天理,是個聖賢的心,口雖不能言,耳雖不能聽,也是個不能言不能聽的聖賢;心若不存天理,是個禽獸的心,口雖能言,耳雖能聽,也只是個能言能聽的禽獸。」

楊茂點著胸口指著天。

王陽明:「你如今於父母,但盡你心的孝;於兄長,但盡你心的敬;於鄉黨鄰里、宗族親戚,但盡你心的謙和恭順。見人怠慢,不要嗔怪;見人財利,不要貪圖。但在裡面行你那是的心,莫行你那非的心。縱使外面人說你是,也不須聽;說你不是,也不須聽。」

楊茂又是拜謝。

王陽明:「你口不能言是非,省了多少閒是非;你耳不能聽是非,省了多少閒是非。凡說是非,便生是非,生煩惱;聽是非,便添是非,添煩惱。你口不能說,你耳不能聽,省了多少閒是非,省了多少閒煩惱,你比別人快活自在了許多。」

楊茂興奮起來。

王陽明:「我如今教你但終日行你的心,不消口裡說;但終日聽你的心,不消耳裡聽。」

楊茂再三拜謝。

再看第二個故事。

1524年,浙江紹興府知府南大吉向王陽明請教政事。南大吉曾聽過王陽明幾次公開課,很快就喜歡上了王陽明心學。

那天,南大吉問王陽明:「我為政總有過失,先生為何沒有說法?」

王陽明反問:「你有什麼過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為政的過失一一說給王陽明聽。

王陽明聽後說:「你這些過失,我都指點過你。」

南大吉愣住了:「您說過什麼?」

王陽明接口道:「如果我沒有說過,你是怎麼知道這些過失的?」

南大吉恍然:「良知。」

二人相視而笑。

幾天後,南大吉又來見王陽明,歎息說:「如果身邊有個能人經常提醒我,我犯的過失可能會少點。」

王陽明回答:「別人的提醒不如你自己良知的提醒。」

南大吉這次恍然得更徹底。

又過幾天,南大吉來問王陽明:「行為上有了過失可以改變,心上有了過失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看了他一眼,說:「你現在良知已現,心上不可能有過失,心上沒有過失,行為上也就不可能有過失。當然這是從理論上來講,實踐中,還需要刻苦修行。」

講這兩個故事的目的很簡單:良知這東西,人人皆有,而且你只要肯見它,它就在。

回到這篇《書諸陽伯卷・戊寅》,更容易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王陽明所說的「道」,毋庸置疑就是良知,人人皆有良知,正如天上有太陽和星星。只是很多人不用心,視而不見,或者是看到了,卻漠然視之。

曾有個叫徐樾的弟子請教王陽明。王陽明說:「你不必說你的功夫如何,請舉例子。」徐樾就興奮地舉起例子來,他舉一個,王陽明否定一個,舉了十幾個,已無例可舉,相當沮喪。王陽明指點他道:「你太執著於事物。」徐樾不理解。王陽明就指著船裡的蠟燭的光說:「這是光。」在空中畫了個圈說,「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燭光照耀的湖面說,「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處,「這還是光。」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興奮起來,說:「老師我懂了。」王陽明說:「不要執著,光不僅在燭上。」

徐樾到底懂什麼了?王陽明所謂的「光不僅在燭上」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封家信告訴了我們答案。

燭光,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不僅要看到燭芯上有光,凡是它能照耀到的地方都有光,即是說,我們一旦致了良知,就如點燃蠟燭一樣,能照徹天地。

王陽明另一層深意大概是,不要把良知當成死物,它是能擴展、能生天生地的。所以要動起來,不要靜坐在那裡,空空如也。

只要你動起來,良知之光就能照徹到任何地方,無論是你的內心還是大千世界。

良知就如太陽、星星,人人皆有,當它發光時,人人皆能見。

《知行合一王陽明3:王陽明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