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

窗外梧桐樹影婆娑,三毛抱著圖畫書一頁頁品起來。

緣分這件事,從來都是講不清的。一個國家那麼大,有些人怎麼也能遇見,一座城那麼小,有些人卻再也見不到。

張樂平是被三毛記下的第一個作家,《三毛流浪記》更是三毛記下的第一冊書。

只是當初年幼的陳平當然不曾料想,幾十年後和圖書中人物齊名的,還有一個作家「三毛」。

想來三毛和張樂平的緣分便是源於此,那個叫「陳平」的女童被圖畫中的三毛所吸引,他的悲慘命運和輾轉流浪,他的飄零和孤苦無依,不正是當初年幼的陳平心中的自己嗎!與其說當時的小陳平是在讀書,倒不如說她是從《三毛流浪記》裡找自己的影子。至於後來以三毛為筆名,也多少源於童年的這段經歷,她總覺得自己像極了那個長著三根頭髮的少年,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苦痛和委屈,不受關愛又無處可去,以至於後來她把自己的一生都活成了幼時一本書的內容——四處流浪,四處為家。

這樣的一路飄零流浪,都是為了尋覓心中的愛和自由。

所以,與其說三毛的一生都在流浪,倒不如說她每一次流浪都是為了尋找駐足,尋找一個可以讓她熱烈愛一場,也真心實意給她愛的人。

而陳平也沒有想到,日後自己竟真的成了陳樂平的乾女兒。

我非常喜歡這兩本書,雖然它的意思可能很深,可是我也可以從淺的地方去看它,有時笑,有時歎息,小小的年紀,竟也有那份好奇和關心。

那時的三毛還不識字,用她的話來說,她是先看書,後識字的。

《木偶奇遇記》《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愛的教育》《三千里尋母記》《愛麗絲漫遊仙境》等等圖書,三毛也一一翻閱過。當初只當是看圖畫尋樂趣,而長大以後再談起這些書,三毛竟然是知曉書中內容的。父親以為是姐姐講給三毛聽的,畢竟當時的三毛太小了,而事實是三毛靠著自己的理解力和從姐姐嘴裡東拼西湊問來的文字內容,硬是活生生拼在了一起!

三毛家裡的閱覽室還有一套兒童書格外受她喜歡,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這主編不同於「漫畫人物三毛之父」陳樂平,陳樂平遙不可及,可這主編是三毛可以夠得著的,他就是姐姐所在的鼓樓小學校長陳鶴琴先生。

也是從那時起,三毛心裡的上學夢又一次燃起。

等待上學的日子似乎格外漫長,那天三毛正在閱覽室裡捧著圖畫書看,爸爸興奮跑進來,告訴她可以入學讀書了。

三毛開心極了,她抱著書跳起來,心想姐姐講的那些新鮮事情她終於也可以嘗一嘗了。

只是美好的事情總是曇花一現,三毛還沒有品嚐幼年上學的樂趣,她還沒有跟心中的偶像陳鶴琴先生說一說話,就要走了。

國民黨戰敗,陳家兄弟又要遷徙去台灣了。

那天三毛和姐姐在院裡的假山上看桑樹蠶寶寶,陽光波光粼粼的,照在三毛和姐姐的頭髮上,她想跟姐姐說一說今天在學校裡的新鮮事兒,卻見著父親急匆匆跑過來,給了她和姐姐一大沓金圓券。那時通貨膨脹,金圓券貶值得厲害。可孩子們哪知道這些,三毛和姐姐玩得起勁兒,一人抓了一大把,這是可以換馬頭牌冰棒的好東西,兩個人高興得不得了。

等到她們過了新鮮勁兒,回頭卻見著家中老僕流淚,說是要全家避難,到台灣去了。

三毛還不懂「避難」的意思,她只是想著她還沒有見著陳鶴琴先生呢,家裡的蠶寶寶她也沒有玩夠,不知道台灣有多遠,那裡有沒有假山,她甚至還記得姐姐說的古城牆和青石巷,她都還沒有來得及去走一走。

那麼匆忙的,就要走了。

如今想來,她的一生都注定是在行走中的。從被動的時勢到主動的擇選,從來都沒有道理可言。

而那個沒有來得及嘗透的南京古城,成了三毛一生揮之不去的中國美夢。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三毛在日後屢屢提及過「鄉愁」,想來是在闊別大陸時就種下的根。她的思鄉氣質和餘光中的這首《鄉愁》契合得天衣無縫。

飄零的總是無處可歸的心,而其中的無可奈何無法言說也不能言說。

幼時的三毛早就有了心事,編織進密密麻麻的童年裡,每每回憶起來,都是一罐芬芳的家鄉味兒。

《三毛:千山萬水的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