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逐鹿中原

張作霖統一了東北,接下來他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入關,逐鹿中原。入關需要理由,如果弄出太大的動靜成為全國目標那就不好了;最好能夠做到水到渠成,不顯山不露水。這個機會馬上就來了,那就是張作霖統一東北後一年左右發生的直皖戰爭,這場戰爭讓紅極一時的皖系退出歷史舞台,而讓奉系從偏安一隅的東北進入了中原腹地。當然,要說直皖戰爭就要說一說它的前因後果,接下來我們就介紹一下直皖戰爭前的形勢。

府院之爭和直皖之爭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在全國人民的一片反對聲中死去。彼時南方由蔡鍔發起並得到革命黨人廣泛支持的護國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袁世凱一死,這護國戰爭的目標頓時就沒有了,下一步該怎麼走?南方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北方也在思考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誰繼任袁世凱之後留下的大總統空缺?

南方的意見不統一,革命黨人希望孫中山繼任,因為民國開國總統就是孫中山,由孫中山來繼任那是名正言順的;但南方的軍事實力其實是掌握在唐繼堯和陸榮廷等地方實力派手中,他們暗地裡並不希望孫中山上台,況且孫中山上台北方也不會同意。南方的意見不統一,北方的意見也不統一,原因是袁世凱留下的北洋軍閥分成了兩大派系,即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誰上台另外一方必然不服。這樣一來,總統繼任問題就難產了。

關鍵時候,福將黎元洪的好運氣來了。南方北方一合計,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時任副總統的黎元洪,對南方來說,他是武昌起義的都督,可以代表南方的利益;對北方來說,他是袁世凱指定的接班人,且黎是前清重臣,與革命黨人離心離德,又無兵權,利於掌控。就這樣,黎元洪糊里糊塗地就當上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他宣佈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7月14日唐繼堯通電撤銷護國戰爭南方所組織的領導機構軍務院,7月25日孫中山所領導的中華革命黨也發出通告,宣佈停止一切軍事行動,護國戰爭宣告結束。

書至此處,不得不提一下黎元洪,這個人的運氣不是一般的好。想想有些人為了當個督軍那是殫精竭慮、絞盡腦汁到最後仍不可得,比如前文說過的馮德麟、許蘭洲等人。而這個黎元洪壓根兒就沒有想過要當督軍,但卻在1911年10月的辛亥革命中被革命黨人強行扶上了湖北軍政府都督的大位。他不想當這個都督,還躲到了床底下,結果愣是被人從床底下拖出來,拿槍逼著才只好苦惱不堪地當了。革命黨人當時的意思是借他的名頭,畢竟那時他是前清駐紮在武漢的新軍協統,把他抬出來有利於策反更多的湖北新軍倒向革命,也對堅決鎮壓革命的反動勢力造成很重的打擊。果然,當時的湖廣總督瑞澂本來準備組織兵力反撲的,一看新軍協統黎元洪都起義了,以為大勢已去,遂倉皇逃走,從而為武昌起義鞏固勝利成果贏得了時間。因此,可以說黎元洪被推為武昌首義的都督既有戲劇性的一面又有必然性的一面。

黎元洪糊里糊塗地參加了舉世震驚的武昌起義並成為革命黨的都督,之後又在南北和談袁世凱當總統時糊里糊塗地當上了副總統,用迷信的說法那是祖上燒了高香幾輩子修來的福氣。這還不算完,接下來袁世凱死了,讓無數人覬覦的總統寶座居然也要他來當了,而且當時的民國還只有他能來當,別人當都不行,看來運氣來了那是擋也擋不住。

不過黎元洪的這個總統當得並不舒服,原因是實權被國務總理段祺瑞控制著。段祺瑞自認是袁世凱之後北洋軍閥的繼承人,只是因為自己資歷不夠,才推了個黎元洪來過渡過渡的,豈會給他真正實權。黎元洪很鬱悶,決定不能只是當個蓋蓋章的總統,一定要起到實際作用,這就引起了府院之爭。府院之爭持續了差不多一年左右,張勳率領辮子軍5000餘人以調停的身份進京,驅逐了黎元洪,宣佈清帝復位,但是復辟只維持了12天即被段祺瑞率兵鎮壓。

1917年7月17日段祺瑞恢復國務總理之職。段借用張勳的力量把黎元洪趕走後就不願意讓他再回來了,此時為了收拾局面,段拉攏直系的馮國璋,選舉馮為大總統。府院之爭由此轉為直皖之爭。

1918年10月馮國璋總統任期期滿,由於馮有直系軍事實力,在總統任期內並不滿足於做一個蓋章總統,直接與段就解決南北分裂方式等問題上作對,段不想讓馮繼續出任總統,於是以解決直奉爭端為由,約定兩人共同下野。馮國璋下野後老老實實地返回了河間故里,並於1919年12月28日病逝;而段祺瑞下野後通過安福系繼續操縱國會,選舉徐世昌繼任大總統。在段看來,徐是北洋大佬,資格在馮和段之上,易於為大家接受。最主要的是,徐世昌無兵權,掌控起來比較容易。但是徐世昌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他是個老官僚,雖無兵權,卻很懂得在直皖之間找平衡,同時也著意扶持第三方勢力,即張作霖的奉系。諸君知道,徐世昌在東北主政期間,對張作霖有知遇之恩。在徐世昌或明或暗的支持下,東北的奉系迅速成長為直、皖之外北洋軍閥的又一支重要力量。

時間到了1920年,直皖之爭已經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當時徐世昌提名的國務總理為靳雲鵬,但是靳在直皖兩系鬥爭中,處境艱難,左右不是,被迫提出辭職。1920年5月,直系吳佩孚率兵北上,威逼京師;6月,皖系徐樹錚從西北邊防返京,調動皖軍積極備戰。直皖雙方摩拳擦掌,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手無尺寸之兵的徐大總統只好電召張作霖入京調停。

1920年6月19日,張作霖春風滿面地出現在北京東車站。張的到來,引起了直皖兩系的爭相邀好,誰都知道張作霖倒向誰誰就有可能在戰爭中取勝。張作霖表面裝作調停人身份,其實心中早就打好了算盤,他的選擇是支持直系反對皖系。前文已經說過,段祺瑞在張作霖統一東北、驅逐吉林督軍孟恩遠的過程中支持了張作霖,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那為什麼張還要捨段而支持直系?

一個原因是1920年的大總統是徐世昌,徐世昌很不滿意皖系操縱政府的做法,有意讓直系把皖系趕走,以便恢復大總統的實權。而徐世昌此人對張作霖是有知遇之恩的,如果排除其他因素,僅從個人感情上進行選擇,張作霖當然是選擇徐世昌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皖系實力太強了,直接掌控著中央政權。當時的總體實力是皖系老大、直系老二、奉系老三。老三如果支持老大,那老二滅了後下一個就是自己,唇亡齒寒的道理張作霖還是懂的;但如果老二老三聯手把老大推翻了?由於老二和老三實力相近,那麼雙方共管局面就會出現。歷史也確實是按照後一種模式進行的。

徐樹錚

可惜皖系始終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剛開始他們還真的以為張作霖會保持中立。皖系重臣徐樹錚親到廊坊車站歡迎,並建奉天會館作為張作霖的行館,張作霖不買面子,住自己的北京奉軍司令部。張在北京見人的順序先後是徐世昌、靳雲鵬、段祺瑞,而對於段祺瑞的靈魂人物徐樹錚,即使是徐樹錚親自前去拜訪,他竟然也避而不見。

徐樹錚,字又錚,號鐵柵,人稱「小扇子」。安徽省蕭縣官橋鎮醴泉村人,自幼聰穎過人,才氣橫溢。3歲識字,7歲能詩,13歲中秀才,17歲補廩生,有神童之稱。1901年,徐樹錚棄文從武,到濟南上書山東巡撫袁世凱,陳述經武之道,未得賞識。後被薦為段祺瑞記室。1905年,被保送至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就學。1910年,學成回國,在段祺瑞的部隊任清朝第六鎮軍事參議。1911年任第一軍總參謀。

1914年5月,徐樹錚任陸軍部次長,年僅34歲,成為次長中最年輕的。袁世凱稱帝時,徐看清形勢而力勸段祺瑞抵制,從而為段在袁死後出任國務總理打下了基礎。1917年,徐策動了張勳趕走黎元洪的「張勳復辟」事件,隨後又策劃了討伐張勳的「討逆軍」行動,兩次策劃,均顯現出了其高超的掌控能力。第二次府院之爭中,徐樹錚出任陸軍次長兼西北籌邊使,他假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名,向日本借得巨款,編練「參戰軍」,為皖系擴兵爭雄。

從以上可以看出,徐樹錚這個人的確很有才氣,但他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恃才傲物,胸襟也不太寬廣,加上徐樹錚任西北籌邊使,正在積極編練軍隊,讓直系非常恐慌。此時直系的首領是曹錕,其靈魂人物為吳佩孚。吳佩孚主張要反段祺瑞,必先反徐樹錚,而要反徐樹錚,需先奪其兵權。因此於1920年7月1日發佈了《直軍將士告邊防軍、西北邊防軍將士書》,將矛頭直指安福系和徐樹錚,而沒有把段祺瑞及西北廣大將士列為目標,縮小了打擊面。這一計策收到了奇效,全國輿論居然一邊倒地反對徐樹錚。

全國反對,輿論成熟,徐世昌也就順坡下驢,利用這個機會發佈命令,調徐樹錚為威遠將軍,免去西北籌邊使一職,所部歸陸軍部接收。

表面上看動的只是徐樹錚,與段祺瑞無關,但是段祺瑞不傻,沒了軍隊,僅靠地方上的皖系勢力支持,在這麼多反對力量面前那是很難玩得轉的。1920年7月5日,段祺瑞以邊防督辦的名義,命令邊防軍緊急動員,做好開戰準備。

在開戰之前,有一個人還需要解決,這個人就是張作霖。前文說過,皖系一直以為張作霖立場中立,進京只是為了調停。張作霖也確實為調停做了努力,但這個努力的結果就是要裁撤徐樹錚,撤消邊防軍。這樣的結果有等於無,而且由張作霖說出來那就是形同逼宮。再加上張作霖對徐樹錚態度也不太好,徐樹錚已經起了疑心,認為張作霖已經與曹錕等走到了一起。事實上徐樹錚的判斷是對的,此時的張作霖已經決定跟直系站在同一戰線了。

徐樹錚對張作霖起了殺心,表面上還裝作若無其事,邀請張作霖去段祺瑞的駐地團河開會,張作霖不知是計,欣然前往。會議進行中,徐樹錚以接電話的名義,把段祺瑞叫出來,要他下令把張作霖扣起來,但是段祺瑞不忍下手,十分猶豫,回去開會時被張作霖看了出來。張作霖直感到大難臨頭,於是借出恭的機會偷偷溜走。到達車站時,已是半夜一點,此時又得到靳雲鵬密報,知道乘火車走會被人半途截下,於是改乘貨車趕往天津,這才倖免於難。

張作霖逃脫後,徐樹錚頓足長歎說:「大事去矣!」大約此時他已感覺到直皖交戰凶多吉少了。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