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桃殺三士之痛

郭松齡反奉餘波解決後,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這場內鬥的起因以及對奉系的影響。從表面上看,張作霖三招搞定郭松齡,取得了完勝,應該是可喜可賀的。然而這場戰爭,畢竟屬於奉系的內耗,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不划算的。經此一役,奉系實力大受影響,尤其是新派人員的任用遭到質疑,在老一派人的內心裡,普遍認為學生出身的靠不住,因而從此以後,在分配地盤和任用師長級軍官上,都被老一派佔據了。一般人認為,郭松齡倒戈,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東北軍老派復辟,而老派人選中,很少有思想觀念及戰術觀念超前的人才,從而導致了奉軍軍事素質的整體下降。除此以外,奉系還自毀長城,親手毀掉了當時實力最強的郭松齡和姜登選,同時也為素有小諸葛之稱的楊宇霆埋下了殺身之禍。後世有人評論,郭松齡、楊宇霆和姜登選,正是當時奉系排名前三位的軍事人才,只要其中任一人活著,都可能不會有後來「九一八」事變中的張學良不抵抗以及東北軍的一潰千里,這裡面的原因將在後面論及,此處暫且略過。

分析這場變故的起因,發現跟歷史上的「二桃殺三士」典故非常相近。據說齊國有三位著名的勇士,為爭奪齊景公賞賜給他們的兩個桃子而死,郭松齡倒戈之前的奉系也有「二桃」,即前文所說過的江蘇督辦和安徽督辦,可能當時的張作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關於這兩個督辦的任命,權衡來權衡去,最終還是種下了禍根。這個禍根直接導致了浙奉戰爭的失敗,浙奉戰爭的失敗又創造了郭松齡倒戈的條件,同時賞罰不公又成為郭松齡倒戈的重要原因。當然,郭松齡倒戈還有更深層次的其他原因,此處暫且不提。

從結果來看,這江蘇督辦和安徽督辦對張作霖來說無異於兩顆毒桃,楊、姜兩人在這個位置上所待的時間前後不到兩個月就被孫傳芳趕下台了,損兵折將不說,還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奉軍內亂,種下了因果循環的「二桃殺三士」的惡果。這裡就簡單地介紹一下「二桃殺三士」的三個環節。

第一環,郭松齡殺姜登選。姜登選,1882年生,直隸冀州(今屬河北冀縣)人,字超六。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曾參加同盟會。民國成立後,任貴州第一師參謀長,隨朱慶瀾入黑龍江。1922年被張作霖任為東三省陸軍整頓處副監。第二次直奉戰爭中,任鎮威軍第一軍軍長。1925年4月接替張宗昌任蘇皖魯剿匪總司令,8月任安徽督辦。其人重義輕利,性情剛毅果敢,為官清廉,待人誠實,平易近人,能與士卒共甘苦,是當時奉軍中口碑最好的一位。姜登選雖然與楊宇霆一樣同為士官學校畢業,被人們劃為士官派,但他對楊宇霆的所作所為並不贊成,認為楊自視太高,缺少圓通,容易得罪人,所以經常在楊與其他人之間起著潤滑劑的作用。這樣一個好人兼能人,本不該殺的,但是郭松齡反奉正好缺少一個祭旗的人,以示其反奉絕不回頭,剛好姜登選由前線返回,路經灤州,糊里糊塗地就成了犧牲品。姜路經灤州時是11月24日,此時郭松齡已反,姜也知道這個消息,但薑是實誠人,根本想不到郭松齡會殺他,反而想以同僚的身份勸郭松齡及時收手。結果郭連見面的機會都沒有給他,直接讓衛士把他帶到城外槍殺了。很多史料記載,姜當時並沒有死,而是被裝進棺材裡活活悶死的。後來郭松齡兵敗,姜登選的好友韓麟春親自為姜登選遷墳至原籍厚葬。當打開棺材時,只見姜的遺骸雙手綁繩已鬆,棺內木板遍佈抓痕,可見其悶死棺材時的難受,見者無不垂淚!

姜登選如此慘死,是因為他跟郭松齡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嗎?其實壓根兒沒有,要說有也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前文已經講過,郭松齡本來以為自己要去安徽當督辦,所以事先安排了彭振國為督署參謀長,結果張作霖讓姜登選去當了安徽督辦,郭松齡對此很生氣,更生氣的是姜去了後就把郭松齡安排的參謀長給撤了,換上了自己的親信戢翼翹。其實這也好理解,換誰都會這樣,但郭松齡本來就對楊宇霆有氣,帶著有色眼鏡看事情,自然就把姜登選也恨上了。

郭松齡後來兵敗被殺時也談到了姜登選,他解釋自己殺姜登選的理由是姜丟了安徽督辦,丟了後還要回東北找張作霖要兵,準備再殺回去,而這是郭松齡最痛恨的。他殺姜就是不要讓他再回去當安徽督辦。由此可見,與其說是郭松齡殺了姜登選,倒不如說是張作霖擺下的兩隻惡桃害了姜登選。接下來,這兩隻惡桃害的第二個人就是郭松齡。

第二環,楊宇霆殺郭松齡。姜登選慘死,士官系同仁個個感同身受,都把郭松齡恨了個死。其實不僅士官系,奉軍內部包括老派也對此十分憤恨。要說以前奉軍內部包括張作相等人還憐其才的話,那麼姜登選事件之後,除了張學良以外,大概是人人得而誅之。

郭松齡,1883年生,字茂宸,遼寧省瀋陽市深井子鎮漁樵村人。自幼家境貧寒,從小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9歲時,父親回村設館授讀,才得以讀書識字。12歲時,父親的私塾倒閉,只好到一戶地主家做工,賺半個勞力的錢,一直幹到16歲。這段苦難的人生經歷,使他產生了憎恨富人,同情窮人的愛憎分明的情感。19歲時,父親昔年的同窗董漢儒在瀋陽開設書院,董提倡致用之學,培養真正之才,郭松齡因父親的關係得以免費入讀,從而思想和學業上大有長進。1905年22歲時以最優成績考入奉天陸軍小學堂,後推薦到奉天速成學堂學習。1907年畢業後,充任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深得陸軍統領朱慶瀾賞識,長期追隨在朱的左右,1911年,升任第68標第2營營長。1913年秋,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成績名列榜首。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1917年,孫中山組建護法軍政府,郭松齡投奔孫中山,後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返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結識了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兩人成了莫逆之交。經張學良的推薦,郭松齡被張作霖委任為第二團團長。1921年,張作霖又委任郭松齡為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領導的第三旅組成司令部。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學良與郭松齡擔任第三軍的正副軍長。

1925年11月,郭松齡在灤州起兵反奉,兵敗後起初想逃跑,帶著200多人的衛隊向營口方向退去。此時營口一帶有隸屬於吳俊升的王永清騎兵第七旅活動。12月24日,向南追擊的第七旅第二十五團郭寶山部走錯了路,也是事有湊巧,這一走錯就錯到了蘇家屯方向,偏偏在那裡遇到了郭松齡200多人的衛隊,於是交火。在郭寶山部優勢兵力及迫擊炮的轟擊下,衛隊繳械投降。郭松齡夫婦脫離衛隊藏到了一家菜農的地窖裡,被隨後趕到的第七旅旅長王永清搜出。王永清依舊稱郭為軍長,帶郭松齡夫婦到老達房休息。

王永清不知道如何處置,與師長穆春商量後,打電話向張作霖匯報。張作霖決定第二天派人來接。12月25日晨,張作霖派衛隊團長高金山去押解郭松齡,準備押到奉天進行審問。但高金山經過遼中縣的時候,又得到張作霖電報,命令就地槍決。

1925年12月25日上午10時,高金山將郭松齡夫婦押到離老達房5里許的地方槍殺。臨刑前,郭松齡留下遺言:「吾倡大義,出賊不濟,死固分也;後有同志,請視此血道而來!」其夫人韓淑秀同時殉難。郭松齡夫婦之死比姜登選更慘,死後暴屍三日才允許收葬。

從以上情況看,似乎郭松齡之死跟楊宇霆搭不上半點關係。其實不然,前面講到高金山剛開始接到的命令是押解郭松齡到奉天的,但後來命令改變為就地槍決。這一命令為什麼會改變?是楊宇霆在其中起了作用。因為楊宇霆對郭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但他也知道張學良與郭松齡的關係,如果押解到奉天,張學良必然會想辦法開釋郭松齡。事實上,張學良也確實有這樣的打算,他準備等郭松齡夫婦到奉天後,拼著受處分也要找個機會私自放郭松齡夫婦出國。可惜楊宇霆在浙奉大戰中沒有發揮小諸葛的聰明,在這兒倒把小諸葛的聰明充分發揮了出來,他先下手為強,通過張作霖把郭松齡就地槍斃了,這也為楊宇霆今後死在張學良手上埋下了禍根。

郭松齡這個人,有書生的愛國情懷,有救黎民於水火的社會理想,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清正廉潔,能與士卒共甘苦,但其性格也有很大缺陷,就是過於剛正而容易走極端,過於理想而容易脫離現實,心氣很高而才止將相,能治軍卻不善於平衡,即所謂的志比才高。郭的這種性格也是其功敗垂成的原因之一。當時熱河都統兼東北軍第五方面軍第十二軍軍長闞朝璽派他的參謀長邱天培與郭聯繫,表示願意合作,但索要黑龍江或吉林地盤。郭的性格太剛,生性不喜歡利益交換,所以拒絕了。郭部任命的第一軍軍長魏益三及第五軍軍長劉振東勸郭暫且同意,但是郭不肯妥協。如果當時郭現實一點而採取與闞合作的務實方針,那麼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闞指揮著熱河省約三個師的部隊,且控制著張作相第五方面軍回撤奉天必經之地義縣一帶,只要把這個後路給堵死,那麼張作相第五軍團就會在前後夾擊下全面崩潰,奉天就處於無兵可守的境地。那時就算張作霖有通天之能也無力回天了,這是郭松齡喪失的第一個機會。郭松齡喪失的第二個機會是日本人給予的。1925年12月7日,郭軍佔領錦州後,日本人眼看郭松齡有可能成功,就對郭松齡採取了拉擾政策,提出只要郭承認以前張作霖和日本簽訂的各種密約,那麼日本將支持郭松齡,逼張作霖下野。郭松齡斷然拒絕了,這就使日本除了拚命支持張作霖以外別無選擇。其實如果郭松齡當時能夠陰謀一點,就像張作霖那樣採取一點忽悠戰術的話,那麼在張作霖瀕臨絕境的情況下,日本人再踩上一腳,張作霖下野就成了定局,就算吳俊升在黑龍江調來雄兵百萬也沒用。反過來張作霖就要現實很多,為了讓日本人幫他擺脫困境,他基本上日本人要求什麼就答應什麼,這才換來了日本人對郭軍前進路線的干涉,遲滯了郭軍的進攻時間,從而為張作霖積蓄力量進行戰略反攻準備了條件。當然,張作霖是忽悠大師,危難之際被日本人逼簽的各項密約,緩過氣來後或是不予承認,或是承認了但不負責落實,日本人需要落實就得找張作霖的部下予以配合,但這些部下打太極拳的功夫天下第一,除了讓日本人天天到張作霖那兒告狀以外基本上沒啥事可做。這是張作霖長期在夾縫中學到的生存本領,郭松齡不具有帥才,因此不明白這個道理。

第三環,張學良殺楊宇霆。前面已經講過,楊宇霆明知道張學良與郭松齡的關係,仍然在張學良不知情的情況下痛下殺手,打亂了張學良的營救方案。張學良痛失郭松齡,猶如失了自己的靈魂一樣,以後每臨大事他都會習慣性地來一句,要是郭茂宸在就好了。確實,如果郭松齡在,張學良後來在很多大事上的決策就要少犯很多錯誤,比如東三省未加抵抗就棄守了,再比如後來的西安事變等等。所以大家應該理解楊宇霆殺郭松齡給自己埋下了多大的禍根。況且張學良也一直為郭松齡抱不平,認為他辜負厚恩舉兵反奉確實不對,但郭之所以走上這條路,根源卻在於楊宇霆。郭死前也曾具體說過反奉的原因,矛頭指向的就是楊宇霆,說自己反奉主要就是因為楊宇霆,對張氏父子並無嫌隙。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還對張作霖上了多次建議,勸張不要進關爭奪地盤,因為奉軍進關,日本一旦發難,東北三省就有可能淪喪!守住邊疆最為重要。當時張作霖跟郭說楊總參議不同意郭的意見,並認為楊的見解比郭高。結果浙奉戰爭還是開打了,不到一個月楊宇霆就丟了兩三個師跑回來了,跑回來了又要拉兵去打,對此郭極為反感。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張學良有理由認為郭之起兵確實主要是楊宇霆造成的,如今郭慘死還被暴屍三日,而楊宇霆就像沒事人似的依舊做奉軍總參謀長,情何以堪!

這裡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楊宇霆的情況。楊宇霆,字鄰葛,1885年8月生,奉天法庫(今遼寧省法庫縣)蛇山溝村人。幼年讀私塾,20歲考中秀才。後赴日學習軍事,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科畢業。趙爾巽二次督奉時,調楊宇霆到奉天軍械廠,歷任奉天省軍械局副官、軍械廠廠長、軍械局局長等職。張作霖任27師師長時,素聞楊宇霆謀智深遠,遂任命他為師參謀長,開始得到張作霖的信任和重用。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楊宇霆被任命為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成為張作霖的左膀右臂。1925年8月任江蘇督辦,過兩個月即被孫傳芳驅走,1926年2月,張作霖順利就任安國軍總司令,任命楊宇霆為安國軍總參議。1927年末,韓麟春因病去職,張作霖任命楊宇霆接替韓麟春之職,出任第四方面軍軍團長。

1928年7月張學良接手東三省後,剛剛掌權的張學良急需樹立威信,而楊宇霆以其父親的把兄弟身份經常公開訓誡張學良,飛揚跋扈不知收斂,脾氣特別好的張學良終於難以容忍,於是新仇舊恨一起算。1929年1月10日,在執掌東北半年左右,張學良下令將楊宇霆處死在瀋陽市大南門裡大帥府的老虎廳裡,時年44歲。

兩桃殺三士的故事從1925年11月份算起的話,到1929年1月份,差不多三年多一點時間,這三年多一點的時間裡,奉軍排名前三位的軍事人才一一被誅,其間還發生了擁新派推翻擁舊派的反奉戰爭,對於奉軍來說,實在是十分慘痛的事情。奉軍元氣大傷,雖有1926至1927年的曇花一現,但奉軍的總體衰落趨勢已經不可避免了。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