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張作霖未被炸死

前面已經說過,張作霖的死導致了楊宇霆、常蔭槐等老兄弟失去了依靠,並為此喪命,也導致了張宗昌、孫傳芳等人無處可以立足,他們都因張作霖的死而傷痛不已。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因為張作霖的死而造成了很大傷痛的應該還包括如下各方:

第一個是馮、閻之痛。馮玉祥、閻錫山作為張作霖的老對手,雙方有過合作,但更多的是相互對抗,尤其是最後一次,馮、閻聯合南方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一起把張作霖趕出了北京,趕到了山海關外,並直接導致了張作霖在回東北的路上被日本人炸死。張作霖死了,按理說馮玉祥和閻錫山應該開心才是,但政治的事情就是這樣,今天為敵,明天就有可能為友。很快馮玉祥、閻錫山就念叨起了張作霖的好處來了。1930年羽翼已經豐滿的蔣介石,藉著裁軍之名要削弱國民黨內其他各派軍閥的勢力,首當其衝的就是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蔣介石採取各個擊破的方針,先打敗了李宗仁、白崇禧率領的桂系,繼而又分化瓦解了馮玉祥的西北軍。在大敵面前,馮、閻、桂這三派軍閥終於團結起來,聯合一致對付蔣介石,史稱中原大戰。

中原大戰前期,馮、閻、桂三派雖然頗佔優勢,不過蔣介石還能支撐穩住局面。蔣介石這人打仗不行,但是用金錢拉攏收買分化對手的本領卻是無人能及,時間久了對於馮、閻、桂三派軍閥自然不利。此時唯一超然於外的就是東北軍了,當時的形勢是東北軍助蔣則蔣勝,東北軍助馮、閻、桂則馮、閻、桂勝。雙方都竭盡全力拉攏張學良,蔣介石甚至許以中華民國副總司令的高位,不過這也就是個虛職,當不得真的,但是張學良偏偏當真了,他選擇了蔣介石,出兵關內,大軍壓境之下,馮、閻、桂聯盟腹背受敵,迅速土崩瓦解,蔣介石大獲全勝。中原大戰蔣介石最終獲勝,一大半功勞要歸功於張學良。但是如果張作霖不死,在馮、閻、桂與蔣介石的選擇上,他一定會支持馮、閻、桂而不會支持蔣介石的。原因倒不是張作霖與馮、閻、桂有多麼深的交情,而是如此選擇更符合東北軍的利益。如果支持馮、閻、桂,以東北軍當時的實力,再加上張作霖前期積累的威望,其第四次進軍關內,當可再度入主北京,稱雄中原,而不是什麼屈居蔣介石之下當個虛得不能再虛的中華民國副總司令了。

這樣說來,當年的馮、閻、桂一定很後悔把張作霖逼上了那輛死亡列車。

其實,與馮、閻、桂一樣懊惱的應該還有中共組建的紅軍。由於中原大戰,蔣介石沒有多餘的力量去對付紅軍,導致1930年成了紅軍發展最快的一年。如果中原大戰東北軍幫助的是馮、閻、桂,那麼蔣介石勢必成為戰敗的一方,如此一來,紅軍可以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佳土壤,也許紅軍就不需要走那麼多的彎路甚至去走二萬五千里長征了。

第二個是東北之痛。東北對於張作霖來說是命根子,以張作霖的個性是不會輕易捨棄東北的,更不會把東北的命運寄托在不可把握的別人手上。可以說,張作霖的所作所為,都是以東北地盤以及東北軍為核心利益的。但是張學良不一樣,他早在郭松齡時代就對南方國民黨心而嚮往之,以為幫助蔣介石就是為國家作奉獻,為此必要時候是可以犧牲東北乃至東北軍利益的。張作霖與張學良父子兩人出發點的不同,決定了張學良在後來東北一系列大政方針的抉擇上,基本上都是與張作霖背道而馳的,包括東北易幟、中原大戰對蔣的支持以及後來「九一八」事變不抵抗,等等,張學良都是把希望寄托在根本就不可靠的南京國民政府上,這一點與張作霖以及楊宇霆的想法是完全背離的,而且越離越遠,終至於把張作霖辛辛苦苦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東北地盤以及數十萬東北大軍全部葬送殆盡。東北110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就此淪於敵手,30餘萬東北軍隊從此流離失所,在蔣介石不斷的分化瓦解下最終消於無形,3000萬父老鄉親淪為亡國奴,一直要到1945年日本投降時才最終回到了祖國懷抱。

其實,如果張作霖還活著,以張作霖長袖善舞的忽悠本領,再加上張作霖在東北的地位和威信,當時的日本人很有可能不會去主動發動「九一八」事變。日本國內一直有保守派和好戰派兩種勢力,在張作霖治理東北期間,他很好地利用了這兩種勢力的平衡,使好戰派的行為受到約束。但是張作霖死後才三年多一點「九一八」事變就發生了,這與張學良處理問題簡單粗暴有很大關係。張學良沒有明白東北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在沒有做好堅決抗擊日本侵略的情況下就擅自採取了包括宣佈東北易幟、在中原大戰中支持蔣介石等行為,這些行為都是日本所忌諱的,從而刺激了日本好戰派實力的增長,反過來又壓制住了保守派,田中義一的辭職就說明了這一點。此時的日本關東軍越來越難以被日本內閣駕馭,關東軍認為張學良已經越來越脫離了掌控,如果再不出兵控制東北的話,後面形勢將更加艱難。剛好這時中原大戰爆發,張學良抽調了大批軍隊入關,使東北兵力減少了許多,從而給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創造了機會。

日本製造「九一八」事變之時,原本是準備遭到東北軍抵制而步步推進的,沒想到居然遇到了不抵抗,日本人輕輕鬆鬆地就佔領了東三省。這種輕輕鬆鬆的佔領非但沒有如張學良所希望的那樣引起外部勢力對日本人進行遏制,反而刺激了日本國內好戰派勢力的進一步增長,使好戰派認為中國非常好欺負,有必要趁熱打鐵一鼓作氣地拿下中國,這就又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災難。

第三個是中國之痛。前文說過,日本人過於輕鬆地佔領東北,並未使其停止腳步,反而讓他們的野心進一步膨大。當時日本人普遍認為中國不堪一擊,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甚囂塵上。中國迫切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阻止住日本野心的繼續膨脹。但可惜的是,張學良不戰而退出東北的惡果繼續發酵,影響到了隨後熱河抗戰的信心。1932年4月,日軍第八師團進入已經完全控制的東北,準備進攻熱河。此時熱河省由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控制,湯玉麟人稱「湯二虎」,是個打起仗來不要命的主,但是這一回湯二虎卻讓人大跌眼鏡了。1932年12月21日,日軍先遣部隊向熱河省朝陽縣東部南嶺的中國守軍發動攻擊,守衛朝陽的湯軍董福亭的138師由於團長邵本良叛變投敵,很快丟掉戰略制高點南嶺,朝陽很快失守。1933年1月3日,湯玉麟率部向灤東逃命,日軍僅以騎兵128人即輕鬆進佔承德,沒有遇到任何抵抗。至1月4日,日軍完全佔領了熱河,只用了13天時間。

熱河自古就是華北的天然屏障。熱河失守,整個北平、天津地區頓時無險可守,中國的大好河山一覽無餘,全部呈現在日軍眼前,更加激起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冒險思想。

熱河之所以如此快地丟失,與張學良迅速丟掉東北的原因是分不開的。一方面,東北既失,日軍接收了東北軍近300架飛機以及大炮、機槍無數,日軍把這些武器大部分都用於熱河作戰,而湯部向來是東北軍中裝備最差的,軍械武器一直要靠奉天的軍械廠接濟,東北既失,軍械廠自然也沒有了,湯玉麟抗戰時是處在要槍沒槍要子彈沒子彈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張學良自東北撤入關內以後,由於其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全國人民的一致譴責,其在東北軍中的威信也因此而一落千丈,尤其是湯玉麟這樣老資格的奉軍元老更不把張學良放在心上,張學良要求他堅決抵抗至少三個月,湯玉麟心裡老大個不服,認為張學良連一天都沒有抵抗,實在沒資格提要求。他還當著張作相的面大罵:「他媽的,這樣抗戰不是騙人嘛!打仗要啥沒啥,這個仗怎麼打?」

如果張作霖未死,以張作霖的威信和他在湯玉麟心目中的地位,就是借給湯玉麟一百個膽他也不敢。自從王永江事件兄弟反目又和好之後,湯玉麟對張作霖是真心擁戴,決無二心,如果張作霖讓他堅守熱河,他肯定會像當年的湯二虎一樣豁出命來幹。一個血性的湯玉麟肯定會讓日軍吃足苦頭,讓日軍意識到中國不是那麼好欺負的。可惜歷史不容假設,熱河那麼輕輕鬆鬆地就拿下了,日軍更加不把中國軍隊放在眼裡,他們認為自己實力足夠,所差欠的只是一個入侵的借口而已。這個入侵的借口,最終由日本人自己製造了出來,1937年終於爆發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八年抗日戰爭的開始。

第四個是日本之痛。張作霖的被炸身亡,日軍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就好像死掉了一隻小貓小狗一樣不負任何責任,國民政府包括東北的奉軍大氣都沒敢吭一聲;日本製造了「九一八」事變,東北大片土地被日軍佔領,國民政府包括東北軍都沒敢說出抵抗二字,僅在由西方列強控制的國聯上提出申訴,但英法等國主持的國聯怎麼可能為了中國而去開罪日本?結果也是不了了之;緊接著,日本又侵佔了熱河。一步一步,日本的每一步都實現了自己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實現起來是那麼順利,幾乎沒費多大力氣。這一切都讓日本產生了錯覺,以為日本已經足夠強大了,強大到三個月就可以滅亡中國。日本國內的好戰派更是興風作浪,軍國主義思想在不斷獲勝的刺激下迅速滲入到千家萬戶,導致日本整個民族的集體亢奮。

1936年2月26日,日本發生了近1500名少壯派軍人組織的軍事政變,要求建立法西斯政權。政變雖被鎮壓,但日本陸軍部卻借此實現了軍部獨裁和國家政權法西斯化,日本由此正式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並越走越遠。1937年7月7日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襲擊美國太平洋基地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1942年橫掃東南亞。日本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像一輛疾馳的列車,只能向前而無法剎車,最終招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945年盟軍逼近日本本土,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殲滅了日本的80萬關東軍,日本只能宣佈無條件投降。而此時,整個國家和民族已經付出了慘重代價,戰後日本幾無成年男子,大部分都戰死或做了俘虜。此後日本用了整整二十年才撫平了戰爭的創傷。

福兮禍之所伏。日本結局的悲慘源於當年一而再再而三的入侵,而當年的入侵又是那麼順利,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順利導致了舉國瘋狂,最終萬劫不復。如果認真追究起來,日本走上這條路的第一步正是1928年的那個夏天,河本大作用120公斤炸藥炸翻了一輛豪華美麗的列車,而這輛列車上有一位影響著時局的關鍵人物張作霖,當時他正隨著列車行進在回家的路上。時間就此定格,這輛列車開在回家的路上卻永遠也回不了家,就像若干年以後的日本,發動軍國主義的戰爭以後就再也回不了家。如果時光可以重流,如果一切可以重來,河本大作還會義無返顧地去炸毀那輛列車嗎?一切只有天知道。

《關東梟雄張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