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在理論上也要把東林黨一棒打死

閹黨用了四個多月時間,把東林黨的標桿人物六君子從肉體上全部滅掉了,用以殺一儆百。就這,他們還嫌不夠。為了給閹黨惡政搞一套漂亮的包裝,魏忠賢還想從理論上做一番「正名」的工作。

他耿耿於懷的,就是要對萬曆末年以來的「三案」徹底翻案。不把「三案」翻過來,東林黨就永遠是國家的功臣,那麼打擊東林黨,豈不是證明了自己是壞人?

這個工作,其實在天啟四年(1624)十二月就已開始發動。當月,御史周昌晉上了一道疏,攻擊東林黨在「移宮案」中危言聳聽、以移宮而邀功。這只是一個試探。因為要翻「三案」,最麻煩的就是翻「移宮案」,這裡面直接牽扯到天啟本人。如果說當年驅逐李選侍不對,那就等於說天啟不應該親政,而應讓李選侍垂簾聽政。這豈不是否定了天啟皇權的合法性?

可是天啟在政治上基本等於白癡,他的批復,雖然沒有否定「移宮案」的定論,但卻痛罵楊漣、左光斗等人「向來濁亂朝政」(《明熹宗實錄》)。

這個效果,是周昌晉上疏前就預見到了的。他選的時機,正是楊、左剛剛被驅逐的時候,天啟對兩人的火正大著呢,此疏一上,必然會有這樣的批示下來——小臣有時也可以左右皇上。

既然皇上說了,「移宮案」中的大功臣楊、左是一貫胡來,那麼翻案就大有希望。

於是,到了天啟五年(1625)二月,閹黨正式發動了。由御史楊維垣出頭,以比較容易翻案的「梃擊案」做為突破口,公開翻案。楊維垣說,當年混進宮裡棒打太子的張差,分明就是個瘋子,跟李選侍無關。這一道疏,天啟倒是心領神會,馬上批示查處。結果,當年主持此案審查、現任刑部侍郎的王之寀立刻被革職為民。

等到「遼案」爆發,對六君子的逮捕令下達後,魏忠賢認為時機已完全成熟,就決定在「三案」問題上發起總攻。四月初十日,給事中霍維華上疏,要求全盤推翻「梃擊」「紅丸」「移宮」三案的結論。

霍維華寫的這道奏疏,平心而論,邏輯相當嚴密,即便是強詞奪理,也是抓住了「三案」中一些很懸疑的問題大做了一番文章。奏疏把劉一璟、韓爌、孫慎行、張問達、周嘉謨、王之寀、楊漣、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魏大中、顧大章等全部牽連在內,逐一攻擊。

天啟患了高度健忘症,移宮時對李選侍的恨與怕已全忘個乾淨,此時只是恨東林諸人。他看了奏疏,大為讚賞,馬上讓文書官把它送到內閣,讓內閣票擬意見。並且口頭傳達了他本人的意見,說是:「這本條議一字不差!」要求把劉一璟、韓爌、張問達、孫慎行等五人削籍。

可是這次閹黨內閣再次表現出奇怪的態度,他們不僅不贊同,反而認為處理過當,寫了揭帖論救,說「若以一疏削五大臣,不論是否削當其罪,亦與陛下優禮大臣之禮相牴觸」。

這已經是閹黨內閣第二次不配合了,這一次的原因又何在呢?這是因為,所削之人全是退職的重臣,其中有兩個還是前閣員。現任內閣兔死狐悲,決不能讓皇上開這個口子,否則說不定哪一天自己也會同樣倒霉。

這是官場慣例壓倒了黨派利益。從這一點看,閹黨也和東林黨一樣,並不是個組織嚴密的團體,而不過就是一夥利益、觀點相近的官員罷了。他們的步調,並不總是完全一致。

天啟見拗不過這幫大臣,就降旨對劉一璟等人「姑不深究」,下令把霍維華的這道奏疏交付史館,如實記載。此外,對前首輔葉向高為總裁編纂的《光宗實錄》裡的有關評價,也要修改過來。《光宗實錄》就是天啟老爸當皇帝一個月的歷史記錄,「三案」跟這段歷史密切相關。

《光宗實錄》一修改完,原先在「三案」中獲罪的人就等於已經平反,各個都得到起復和晉陞。那個在「紅丸案」中因為獻藥把皇帝給吃死了的李可灼,也跟著沾光,從遣戍地回家閒住去了。

在「梃擊案」中曾因隱瞞案情而得罪的岳駿聲,此次也獲起復,只是還要等等合適的位置。可他老先生官癮太大,為了早點兒得到實職,就上疏再論「梃擊案」。誣陷東林黨人王之寀在「梃擊案」中逼供,勒索皇親鄭國泰二萬兩銀,還將鄭國泰之子鄭養性驅逐出京,等等。

天啟既然想翻案,他對此的反應也就近於完全瘋狂,把父子兩代受鄭貴妃家族欺壓的前仇全然拋棄,恩將仇報,下詔讓地方撫按對王之寀追贓,並准許鄭養性回京居住。最重要的,是下令立即起用岳駿聲。

——只要官到手,良心可餵狗。官場的險惡風波,常常就這樣由私慾而起。

最可惜的是王之寀,此時已從刑部侍郎退下,在家鄉被逮,後又於天啟七年(1627)解入鎮撫司詔獄,最後死在了獄中。死的時候,距天啟「駕崩」僅有三個月!

天啟五年(1625)這一年,閹黨除了在不斷打擊東林勢力外,還一直在抓輿論工作。正月,魏忠賢為摧毀東林黨的根基,鼓動閹黨成員兵科給事中李魯生上疏,說「假道學不如真忠義」,請將京師書院改為忠臣祠,天啟欣然接受這一建議。同年八月,閹黨御史張訥又奏請「毀天下講壇」,把「三案」惹出的亂子,都歸結於書院。

天啟立即批復,將天下書院盡行禁毀。原主持東林、關中、江右、徽州四大書院的鄒元標、孫慎行、馮從吾、余懋衡,無論生死,全都削籍。

到天啟五年年底,經過一年的整肅,東林黨被驅逐削奪的官員,已有二百人之多。閹黨認為有必要對東林陣營的人員來一個總的清理。此前,閹黨成員也各自搞過《天鑒錄》《東林點將錄》等黑名單,但人數差別比較大,所列人名也有出入。閹黨為了統一步調,由御史盧承欽出面,奏請「將一切黨人姓名罪狀,榜示海內,使其躲閃無地,翻案無期」(《三朝野記》)。

天啟也很快同意了,下詔以上諭名義刊刻並張榜公示《東林黨人榜》,共錄有309人。當時就有人把這比做北宋的「元祐黨人碑」。

黨爭起,國將亡。閹黨是一夥「做官黨」,只要我這一派的有官好做,什麼是非正邪,都他娘的一邊去。北宋末年的亂象又在明末重演了。

東林黨既然被全面擊潰,那就應該有一個法定的文件把他們永遠釘死。閹黨中陸續有人已經考慮到這一點。天啟五年(1625)的五月,吏科給事中楊所修奏請,翰林院應該把與「三案」有關的奏章編輯成「學習材料」,刊行天下。不久又奏請仿照世宗御制的《明倫大典》,把「三案」奏章編輯成書,頒布天下。

世宗就是嘉靖皇帝,他以藩王入繼大統,異想天開要追封自己已死的老爸為皇帝,因此鬧出一場「大禮議」風波。他幹的這事情於禮法不合,為了堵人的嘴,就搞了這麼個《大典》,作為歷史定案。

天啟對這個建議,當時未有明確態度。到九月份,又有在移宮案中為李選侍辯護、跟楊漣互掐過的御史賈繼春建議,楊漣等六人雖死,但受賄不過是小罪,他們的大罪在於結交王安、譭謗先帝、逼辱李選侍和「皇八妹」,所以應該把「三案」檔案公佈,讓萬世都知道楊漣他們犯了什麼罪。

天啟這次同意了,但對於怎麼編、由什麼人來編及怎麼發行等等,都沒有具體指示。

到天啟六年(1626)正月,肅清東林黨的運動告一段落,天啟覺得關於「三案」的歷史定論可以出籠了,於是發佈特諭,說是為了讓「天下萬世,無所疑惑」,特命開館編纂《三朝要典》,凡是那時候的「公論」,都要保存下來,凡是「群奸邪說」,都要盡量摘錄,再由史官加上批判語,「以昭是非」(《明熹宗實錄》)。

編輯這本大批判材料的總裁官是顧秉謙、丁紹軾、黃立極、馮銓,這全是鐵桿閹黨。其餘副總裁官和編纂官,也大多都是一樣,可以說是明朝的「石一歌」了。

閹黨不僅精心挑選了負責官員,還認真篩選了謄寫人員,政治不可靠的一律不要。顧秉謙第一次報上去的謄寫人員名單中,就被魏忠賢及其「領導班子「查出,有四個人有東林嫌疑,不僅沒批准,還把這四人削了籍。

編纂工作進展得十分神速,到三月底,全書編完。不過,崔呈秀看了看初稿,覺得問題還沒有講透。初稿是從「梃擊案」講起的,他覺得要從「爭國本」講起,才能把萬曆年的老案全翻過來。於是,他索性上了《三案本末》一疏,把這段歷史重寫了一遍。天啟當即下詔准予採用。

四月份,又有工科給事中虞廷弼上疏,說有了這本官刻的《三朝要典》,此前私人搞的什麼《點將錄》之類,就太不嚴肅了,應該廢止。天啟大概還沒忘那個「托塔天王」的典故,也就馬上批准了。

六月十九日,萬事具備。天啟在皇極門內殿舉行了《三朝要典》編成的進獻儀式,百官同來稱賀。正本共24卷,送到皇史宬收藏,副本由禮部刊刻,贈給百官,頒行天下。

緊接著十月,開館重修《光宗實錄》。

與修《三朝要典》相始終的,還有一個插曲。就在這一年正月,剛開始修《三朝要典》的時候,閹黨又抓了一個東林黨人惠世揚。

惠世揚原任給事中,在「梃擊案」和「移宮案」中,都是相當激進的分子。他還參劾過大學士沈灌,說他「交通客魏」,因此得罪了閹黨,被罷免。天啟五年九月,他不知怎麼被牽連進了楊漣案,天啟下令逮捕進京追究。到天啟六年正月,被押送到京城。

審他案子的,是三法司的官員。那時刑部尚書徐兆魁剛被魏忠賢提到這個位置上才七天,所以決心好好弄一下這個案子,以報大恩。

都察院的頭頭周應秋,也不是什麼好貨,是魏忠賢的「孫子輩」走狗,平時沒事就請魏忠賢的侄子魏良卿到家吃燉豬蹄,人稱「煨蹄總憲」。他對魏忠賢無比忠誠,一次聊天,老魏問他:「你是江南人,為什麼好粥啊?」周應秋這個江南人聽不大清河北話,聽成了「你為什麼好竹啊」。當下,他沒正面回答,打個哈哈過去了。過後,立刻寫信給兒子,叫把家裡庭院中的竹子統統砍光——老魏的心事你莫猜!

就這樣一幫東西,三法司的會審,結果不問而知。

惠世揚,懸了!

會審大堂設在城隍廟,那時候六君子已死,審官們沒把惠世揚當回事兒,都想捉弄捉弄他,而後判個死刑就拉倒。

他們喝令衙役打二十五大板。一頓板子打完,幾乎把惠世揚給打死。打完也不審了,把人關起來,幾個人就七嘴八舌把判詞寫好了。他們揣摩了天啟的心理,乾脆把惠世揚竄入「移宮案」去處置,說他「結交王安,大惡備矣」,應處斬刑。

天啟和魏忠賢對這判決書都很滿意,但是魏忠賢不想馬上把惠世揚砍頭,想等到《三朝要典》和《光宗實錄》都修好後,再拿這惠世揚祭旗,以圖個圓滿。惠世揚從這時候起,就蹲在大獄裡等死了。哪知道,大批判材料編好後才半年多一點,天啟就一命嗚呼了。忙亂之中,閹黨竟然沒來得及殺惠世揚。

真是九死一生啊!後來這個惠世揚在崇禎朝官當大了,一直當到了副都御史和侍郎。

編纂《三朝要典》,把東林君子說成是狂悖小人,把有奶便是娘之徒說成是磊落之士,這得有唾面自乾、當眾舔主子屁股的厚臉皮才做得下去。在閹黨精心挑選的「石一歌」中,也有良心未泯的知識分子。他們覺得實在是幹不了。

精神之閹,甚於割卵!

比如副總裁、禮部尚書姜逢元,是一位大書法家,因與東林無涉而被選中。在修書期間,他老夫子「每擱筆而歎,忠賢朝聞夕逐,令其閒住」。這還算不錯的,沒丟命。

《三朝要典》的「光芒照耀了全明朝」。可是,魏忠賢想不到:歷史雖然是強勢者所創造,卻不是強勢者能寫成的。好與不好,青史之名不會根據你自己寫的牛皮文章,而僅僅在乎億萬人心!皇皇《三朝要典》,想做的是千秋文章,而實際壽命只有一年多,就隨著天啟的駕崩而成了廢紙萬張。

——咦!眼看它忽喇喇大樹將傾,眼見得倏忽間猢猻四散,哪裡有什麼赤膽忠心永不變,何處有鐵打江山萬萬年?

大夢,大夢而已!

《魏忠賢:帝國陰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