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園寺公望

(西園寺公望Saionji Kinmochi 1849.12.7—1940.11.24)

出任兩屆內閣首相:

第12屆(1906.1.7—1908.7.14)

第14屆(1911.8.30—1912.12.21)

西園寺公望(1849—1940)一生橫跨日本孝明、明治、大正、昭和四朝,是日本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如果說桂太郎是山縣有朋的掌門弟子,則西園寺便是伊籐博文的嫡系門生。歷史曾把他們安排成絕妙的一對,在20世紀初期的日本政治舞台上輪番登場,演出統治階級上層爭權奪勢、變換統治手法的劇幕。

西園寺號陶庵,生於大貴族德大寺家,後過繼給大貴族西園寺師季,幼年時成為西園寺家族主。由於出身望族,他4歲被敕任為孝明天皇「侍從」,8歲被封為右近衛少將,13歲時升為右近衛中將。到1867年明治天皇登基時,18歲的西園寺已經是朝廷的「老臣」。

青年時代的西園寺,不滿於幕府的腐敗統治,深為開國後日本民族的前途擔憂。1867年底,他作為天皇的近臣,參加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小御所會議」,和倒幕派領袖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一起,制訂了「王政復古」方針,擁舉天皇親理國政。明治政府宣佈成立後,他擔任政府「參與」要職。

在幕府以「清君側」之名兵臨城下、新政府岌岌可危的緊急關頭,西園寺堅決反對朝廷中的妥協論,提出與薩、長藩「尊王」力量團結一致,共當大敵。西園寺的這番高論,令朝廷重臣大為吃驚,巖倉具視脫口讚歎說:「這孩子大有見識。」

在與幕府決戰及平定幕府殘餘勢力的戰鬥中,年僅19歲的西園寺歷任山陰道鎮撫總督、東山道第二軍總督、北陸道鎮撫使等重職,率軍參加過鳥羽、伏見決戰等無數次戰鬥。後歷任越後府、新瀉府知事,為建立和鞏固地方政權立下功勳。

明治政權基本穩定後,西園寺本可居功為官,享受榮華富貴,但他從建設近代國家的長遠目標考慮,毅然「解甲辭官」,到法國留學深造。

1871年,西園寺來到法國,適逢德法戰爭。他目睹了巴黎公社起義的悲壯情景,對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有了更深的認識。在法國期間,他著重考察研究了法國政治制度、風土人情,結識了包括克利孟梭在內的許多著名自由主義者和憲法學者,並與正在法國留學、享有「東洋盧梭」雅稱的進步思想家中江兆民結為好友。留法十年,西園寺接受了自由民主思想,完成了貴族資產階級化的轉變,這對他後來所走的道路及其政治主張具有決定性影響。

1880年,正當日本國內掀起自由民權運動高潮時,西園寺從法國歸來。他立即被捲入這場運動的激流,擔任進步刊物《東洋自由新聞》社社長兼主筆,並在發刊詞中宣傳「人的自由」和「政治自由」思想。西園寺的「離經叛道」不能不引起朝廷的注意和恐懼,他的胞兄天皇侍從長德大寺實則和右大臣巖倉具視先後找他,規勸他脫離新聞職業,但被他一一拒絕。最後天皇親自發出「敕命」,迫使他離開新聞社重返仕途。

1882年,西園寺隨伊籐博文赴歐洲考察憲法,回國後協助伊籐從事立憲準備。憲法頒布後,他被派往德國、奧地利擔任公使。回國後多次入閣擔任文部相。由於政見相近,他與伊籐的關係日見密切,到伊籐建立政友會時,已成為伊籐最為得力的助手,並經伊籐推薦擔任樞密院議長。1903年,伊籐乾脆把他的政友會總裁職務讓給與自己「異體同心」的西園寺,從而把西園寺推到政治鬥爭的第一線。

日俄戰爭結束後,根據桂太郎與政友會在戰爭開始時訂下的「君子協定」,西園寺接替桂擔任首相。

第一次西園寺內閣於1906年1月成立,西園寺上任後推行的一項重大國策,是實現鐵路國有化。

鐵路國有化問題在政府和民間早有爭論。軍部從戰時需要出發,歷來強調鐵路國有。鑒於日俄戰後私人鐵路普遍經營不振,私人鐵路經營者中也發出了鐵路國有呼聲。只有三菱財閥因收益尚好,反對國有政策。三菱的代表外務相加籐高明甚至以辭職相要挾,阻止政策實施。但是西園寺不為所動,斷然推行了國有政策,以相當原投資兩倍的優惠價格,收買了占私營鐵路總長90%的17家私人鐵路公司資產。鐵路國有化維護了處於虧損狀態的資本家利益,避免了公私營鐵路間的競爭,消除了地方鐵路割據狀態,具有重大的經濟、軍事意義。

制訂殖民地經營政策,是西園寺內閣又一施政重點。西園寺在任時,建立了韓國統監府和韓國拓殖會社,使之成為日本對朝鮮進行政治、經濟統治的機構。他還說服軍部強硬派,設立關東都督府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用這種較為「體面」的方式,切實加強對「滿洲」殖民地的政治經濟統治。

對20世紀以來在日本興起的社會主義運動,西園寺曾與山縣有朋、桂太郎等軍政官僚的看法有所不同。他認為,社會主義思想是時代的產物,不應簡單地加以取締,應以穩健的誘導,使其對國家發展有所貢獻。因此他上任後,曾宣佈「放寬對言論結社自由的限制」,並接受「以促進實現普選為目的」的日本平民黨建黨申請,允許該黨公開活動。此後又承認界利彥等人建立日本社會黨。由於西園寺採取的上述「開明」政策,使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得以迅速發展。但是,西園寺畢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忠實維護者,他對社會主義運動的寬容,重在運動的形式而不是內容。當他看到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起來,並因而受到資產階級及山縣等政府官僚的責難時,就急劇改變了立場,撕下「寬容」的面紗,先後鎮壓了東京電車工人罷工和足尾銅礦工人暴動。在他處理「赤旗事件」時,對社會主義者已經絲毫不講「民主」了。

西園寺與山縣、桂太郎等一派官僚間存在矛盾。他通過政友會出身的內務相原敬,對山縣控制的警視廳進行人事大改組,安插了許多親信,對地方官也進行了重大的調整。這些行為直接觸犯了山縣派的利益,於是,山縣和桂太郎等大肆攻擊西園寺對社會主義運動態度軟弱,密謀策劃倒閣。第一次西園寺內閣終因困難重重,為山縣等人「毒殺」,1908年7月垮台。

西園寺下台後,桂太郎再次上台,執政三年之久,後來因製造「大逆事件」被迫下台。1911年8月,西園寺再次組閣。

第二次西園寺內閣成立不久,中國發生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西園寺召開內閣會議,制訂了「遇有良機則努力漸進擴大我國的利權」,「至於滿洲問題的根本解決,須等待對我最有利時機的到來」的穩健政策。根據這一方針,政府通過駐華陸軍、駐外機構、黑龍會等多條渠道,分別與清朝政府和革命軍接觸,同時給予雙方以軍火和財政援助,以便不管哪一方獲勝,都能使日本擴大在華利權。當時山縣控制的軍部曾強烈主張派兵一舉佔領「滿蒙」,因西園寺顧慮重重而被擱置。對此山縣滿腹牢騷,指責西園寺「採取坐視旁觀政策,致使失掉千載難逢機會,實為國家不勝痛憤」。西園寺和山縣雖然都希望擴大日本的在華權益,但在實施策略上卻存在著嚴重分歧。

軍部對西園寺的不滿,不久便在軍備問題上演成正面衝突。日俄戰爭後,軍部根據山縣的建議,制訂了《帝國國防方針》及其用兵綱領,確定軍備的規模要達到陸軍50個師團,海軍建立能與美國抗衡的「八八艦隊」。當時陸軍已由日俄戰前的13個師團增至19個師團,而軍部堅持要求政府再撥出1.75億日元,新設兩個師團。西園寺鑒於財政上困難重重,拒絕了軍部要求。陸軍相上原勇作立即提出辭職,而山縣控制的陸軍統帥部又拒絕推薦陸相繼任人選。第二次西園寺內閣就這樣因「擴軍」問題和陸相難產,被軍部使用「軍部大臣武官制」的利器所扼殺。

西園寺辭掉首相後,又辭掉政友會總裁職務,此後長期隱居在京都郊外的「西風莊」,以元老身份在幕後操縱日本政治。

1919年,西園寺以日本政府首席全權代表身份,率團參加巴黎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回國後加晉公爵。

1924年松方正義病逝後,西園寺成為政府中唯一的元老,此後直至他去世的1940年,歷屆內閣首相多經他個人推薦,或由他主持重臣會議議定。

西園寺厭惡軍人專權,主張在日本實行天皇制下的議會制度。1924年至1931年的八年間,是日本史上的所謂「政黨內閣」的「黃金時代」,其時協助天皇理政的頭號重要人物便是西園寺,連續六屆政黨內閣的首相人選皆出自他的推薦或認可。在軍部推翻最後一屆政黨內閣,推進法西斯專政時期,他曾挑選較為「溫和」的軍界元老執政,建立「中間內閣」,力圖延緩日本法西斯化的進程。

儘管西園寺不希望日本出現法西斯專政,但他沒有力量阻止法西斯運動的狂潮。軍部法西斯和民間右翼勢力沆瀣一氣,與國際上的法西斯運動遙相呼應,從20世紀30年代起,急速地把日本推向法西斯道路。1936年2月26日,皇道派軍官發動政變,殺害了前首相高橋是清、齋籐實等政府重臣。西園寺本被列為首要殺害對象,只因執行任務的軍官臨陣產生惻隱之心,他才倖免於難。

1940年11月24日,西園寺無疾而終,結束了豐富多彩的一生,日本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