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是清

(高橋是清Takahashi Korekiyo 1854.9.19—1936.2.26)

出任第20屆(1921.11.13—1922.6.12)內閣首相

高橋是清(1854—1936)是一位堪與松方正義媲美的著名財政家,同時也是一位政黨政治家。然而同理財上的建樹相比,其政績平平。

高橋是仙台藩人。1867年奉藩命赴美國留學,1892年到日本銀行任職,1895年任橫濱正金銀行副總經理。甲午戰爭後,建議政府用中國賠款作準備金,實行金本位制。1899年起轉任日本銀行副總裁。日俄戰爭期間,奉政府之命到歐美各國遊說,成功地在國外籌集到大筆公債,為解決政府在戰時的財政危機做出巨大貢獻,由此聲名大振。1911年,升任日本銀行總裁,成為政府財政金融政策的主要決策人物之一。1913年山本權兵衛首次組閣時,加入政友會,接著以該黨成員身份入閣擔任大藏相。原敬組閣後,再次出任藏相,大力推行「擴張性財政」。

1921年11月初,原敬首相突然遇難。經西園寺與政界元老、政黨緊急協商,推薦高橋為繼任首相。

高橋內閣於11月13日成立,藏相仍由高橋兼任,原內閣成員全部保留,繼續推行前內閣的施政方針。因此,高橋內閣被認為是原敬內閣的延長。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展迅猛,在遠東擴張了勢力。美國通過大戰,一舉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為確立世界霸主地位,巴黎和會後,美國向英、法、日、意等國提出召開華盛頓會議建議。日本害怕被孤立,也被迫出席會議。原敬內閣時派出了以海軍相加籐友三郎、貴族院議長德川家達、駐美大使幣原喜重郎為全權代表的代表團赴美參加談判。高橋內閣成立前一天,會議在華盛頓正式召開。

會議首先討論了裁軍問題。經過激烈辯論和討價還價,與會國接受美國的提案,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規定,英美日德法五國主力艦和航空母艦的比例為5︰5︰3︰1.67︰1.67,並規定10年內不得增建主力艦,條約期限為15年。日本對這一比例限制極為不滿,但自知實力遜於美國,害怕談判破裂後在軍備競賽中處境更為不利,因而採取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會議討論了中國問題,簽訂了《九國條約》,確認了尊重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和行政的完整、實行門戶開放和機會均等原則,否認了大戰期間日本在中國獲得的「特殊權益」。在中國代表的強烈要求和國際壓力下,日本同意歸還膠州灣租借地、允許中國用公債分期買回山東鐵路、日本撤走在山東的駐軍。

會議討論了西伯利亞問題。由於美英等國已經停止對蘇聯的軍事干涉,賴在西伯利亞的日軍已處於孤立無援的窘境。會上,日本代表被迫聲明對西伯利亞沒有領土野心,表示日蘇談判成功後撤回軍隊。

日英同盟自1902年簽訂以來,一直被日本政府視為對外政策的「脊髓」。一戰後國際政治格局的巨大變化,淡薄了「同盟」的存在意義。結果美、英、日、法在會議上新締《四國條約》,確立了新的同盟關係,日英同盟因此廢除。

這樣,華盛頓會議重新確定了美英日在遠東的國際政治體系,日本為尋求與美英協調而不致被拋棄於體系之外,忍痛付出了代價。

「華盛頓體系」的建立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政治有深遠影響,也直接影響到高橋內閣的對內政策。為應對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恢復和景氣後退局面,高橋改變了一直倡導的「擴張性政策」,實行緊縮財政。1922年度的財政預算比上年度減少了1.18億日元。政府宣佈除繼續完成既定的新興事業外,不再擴大建設規模。高橋還表示,一旦實現裁軍,將把軍費節支用於發展文教、水利事業。

在高橋主持下,政府為穩定社會秩序、調整政治關係,對有關法律制度做了修改。其中包括修改《治安警察法》,給予婦女組織和參加政治集會的自由,制訂《健康保險法》,通過議會批准犬養毅提出的《整頓裁減陸軍建議案》和前田利定提出的《整頓綱紀建議案》。不過,對實行普選和廢除軍部大臣武官制問題,高橋的態度消極,他的看法是「沒有必要修改陸海軍大臣武官制和帷幄上奏。」

高橋的理財能力可圈可點,但理政能力平平。與他的前任原敬相比,其組織、社交、判斷和決策能力大為遜色。原敬謀多善斷,交際廣泛,社交時一下子就能牢記對方的姓名、職務、性格特點。高橋卻疏於人事,不善社交,甚至擔任藏相時,連誰是屬下的主稅局長都忘了。

高橋就任首相翌日,政友會基於「首相和總裁不可分」的考慮,推舉他為第四任總裁。平時疏於黨務、不注意培植親信的高橋,在處理黨內矛盾和鬥爭時,顧此失彼,優柔寡斷,缺乏總裁應有的統帥力。

早在原敬執政時,因五所學校升格和修改鐵道鋪設法問題,政友會黨內外就有人提出撤換文部、鐵道二相職務並改組內閣主張,當時高橋也是改組論者。高橋上任後,改組呼聲愈加強烈,內閣中也出現改組與不改組兩種對立意見。高橋錯誤地權衡了內閣中兩派意見的優劣,倉促決定改組,遂使內閣中對立意見公開化,彼此吵成一團,互不讓步。高橋試圖通過內閣辭職來實現改組,而文部相中橋德五郎、鐵道相元田肇拒絕辭職。關鍵時刻高橋害怕強行改組會導致政友會分裂,於是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聲明停止改組,以求維持局面。不久,政友會常務會和議員總會通過有關政務全憑總裁決定的決議,據此高橋再次提出改組內閣,接著又以中橋和元田反對、內閣不統一為由,宣佈內閣辭職,同時開除了中橋等六人黨籍。正當高橋期待著由他重新組閣的「敕命」時,天皇卻把首相大印交給了加籐友三郎。

高橋辭職後,繼續擔任政友會總裁,在第二次護憲運動中,率領政友會參加了推翻清浦奎吾內閣的鬥爭,並與憲政會、革新俱樂部合作,建立了以加籐高明為首相的護憲三派內閣,使戰前日本政治進入所謂「議會的黃金時代」——政黨內閣時代。高橋本人則歷任加籐高明、田中義一、犬養毅、齋籐實、岡田啟介五屆內閣藏相,推行「擴張性財政」和「健全財政」政策。這樣,他一生中八次出任藏相,主持國家財政達12年之久。

作為政府中德高望重的財政家,高橋比較注重從國家經濟實力和長遠利益出發,制訂和實施財政經濟政策,這與20世紀30年代後期軍部極力主張的無止境擴軍備戰要求形成尖銳矛盾。他在擔任岡田內閣藏相時,力主削減軍費開支,與軍部代表通宵論戰,一度壓制了軍方的意見。正因如此,他成了軍部法西斯分子的眼中釘,乃至招來殺身之禍。

1936年2月26日凌晨,皇道派少壯軍官發動兵變,襲擊了政府機關和首相、大臣官邸,高橋在這次事件中慘遭殺害,終年82歲。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