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口雄幸

(濱口雄幸Hamaguchi Osachi 1870.5.1—1931.8.26)

出任第27屆(1929.7.2—1931.4.14)內閣首相

濱口雄幸(1870—1931)是政黨內閣時期一位有魄力的首相,執政期間果斷解除黃金出口禁令,批准倫敦海軍裁軍協定,表現出難得的勇氣。他表情嚴峻,有「獅子」宰相的別稱。

濱口雄幸是第一位明治維新後出生而擔任首相的人。他祖籍高知縣,原姓水口,19歲時作了濱口義立養子,後繼承家業。

1895年,濱口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政治科,轉年高等文官考試合格,任山形縣稅收長,後屢經升調,1907年任大藏省專賣局長。此後歷任第三次桂內閣遞信次官、第二次大隈內閣大藏次官、加籐(高明)內閣、第一次若槻內閣藏相。1915年,加入立憲同志會,成為該黨領袖之一。同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憲政會成立後,擔任該黨總務。1929年6月,憲政會與政友本黨合併,組成立憲民政黨,濱口首任該黨總裁。

1929年7月2日,田中內閣在一片責罵聲中倒台。濱口接到組閣大命後不到八小時,便以民政黨為班底,組建了「速度內閣」。

濱口上任後發表了十大施政綱領,重點是對內推行財政緊縮,解除黃金出口禁令及產業合理化等財政經濟政策,對外恢復被田中內閣改變的「協調外交」。他請出頗受財界歡迎的井上准之助和力主「協調外交」的幣原喜重郎擔任藏相和外相,協助他貫徹上述方針。

日本在甲午戰爭後的1897年實行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防止黃金外流,歐美各國相繼停止金本位制,日本也於1917年9月下達黃金出口禁令。隨著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恢復金本位制,日本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改變政策,造成外貿連年逆差,正幣準備急劇減少,國際支付發生困難,影響了國內產業和對外貿易。因此,財界一再要求政府解除黃金出口禁令。

濱口滿足了財界的要求。他確信,通過解除黃金出口禁令,必能加強日本與國際市場的聯繫,刺激長期蕭條不振的產業發展,為日本經濟打開「活路」。

為了解除黃金出口禁令,恢復金本位制,濱口政府採取緊縮措施,將正在實施的1929年度財政預算壓縮掉1.48億日元,1930年、1931年的政府支出繼續減少。同時取消了既定發行的8500萬日元公債,停止新興事業投資。政府還提出了高級官員「減薪一成」的節支計劃,因司法省等官僚反對未能實行。

1929年11月21日,濱口內閣宣佈自1930年1月11日起解除黃金出口禁令。財界特別是金融資本家,為政府的決定歡欣鼓舞,以為「發展國力的時代到來」了。他們不知道,一場史無前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正向日本襲來。

濱口內閣選擇「金解禁」的時機是不幸的。就在一個多月前的1929年10月24日,即所謂「黑色星期四」,紐約股票市場價格暴跌,以此為開端,經濟危機從美國迅速向世界各地蔓延,1930年春波及到日本。基礎脆弱的日本經濟根本無法承受如此沉重打擊,工業生產急劇下降,主要商品價格紛紛下跌,深受「金解禁」影響的對外貿易損失更為慘重,一向享有「創匯王牌」美稱的生絲,在1930年1月至10月價格降了一半,出口額僅為上年度的40%,棉紡織品出口也大量減少。結果,「金解禁」對日本經濟不但沒起到起死回生作用,反而助長了經濟危機的深化。藏相井上准之助就任前曾反對「金解禁」,認為那等於「讓肺結核病人參加馬拉松賽跑」,會給日本帶來不利。結果不幸言中,日本未能逃脫這場噩運。

為應付經濟危機,濱口內閣採取了增加中小工商企業貸款、向農山漁村發放救濟,為穩定絲價提供貸款補助等臨時措施,同時大力推行所謂產業合理化。政府於1930年6月設立臨時產業合理局,後又制訂產業統製法,半強制性地加強以大企業為中心的卡特爾壟斷組織,促進中小企業的合併與淘汰。大資本得惠於政府政策,通過限制生產、共同銷售、裁減工人、降低工資、增加勞動時間等辦法,渡過了經濟危機。

但是,濱口內閣的危機對策無法保護勞動大眾的利益,「合理化」過程成為資本家轉嫁危機和工人失業、勞動生活條件進一步惡化的過程。進入1930年後,勞資糾紛與佃農爭議事件頻發,連工人運動一向消沉的鍾淵紡也發生了反對降低工資的罷工。對此,濱口內閣採取了高壓措施,於1930年2月開展「左翼運動」大檢舉運動,461人被起訴。7月,又罷免東京大學進步學者平野義太郎、山田盛太郎的副教授職務。

在外交方面,為緩和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擴大對華出口,濱口政府於1930年6月簽訂《日華關稅協定》,承認三年後中國關稅自主,但是,由於經濟危機和中國銀價下跌,擴大對華出口的目的並未實現,對華出口反而有所下降。

1930年1月21日,美、英、日、法、意五國在倫敦召開海軍裁軍會議,討論各國輔助艦比例限制問題。日本為尋求國際協調,也派出了由原首相若槻禮次郎、海相財部彪等組成的全權代表團。會議經過激烈爭吵,在美國妥協下達成協議,規定美、日兩國大型巡洋艦比例為10︰6,輕巡洋艦和驅逐艦比例為10︰7。對此濱口內閣表示滿意,指令日本代表在和約上簽字。但海軍軍令部強烈反對,認為內閣越過軍部下達涉及海軍建制的批示,是「侵犯統帥權」。軍令部長加籐寬治在帷幄上奏時,附上了彈劾政府的奏文。軍部派遣參加倫敦會議的草刈英治少校更以切腹自殺相對抗,樞密院中也有人在策動推翻政府決定。但濱口堅持己見,頂住了軍部和樞密院的反擊,於10月初代表政府批准了倫敦條約。濱口認為,條約一旦生效,世界將從列強對立的「冒險時代」走向國際協調的「安定時代」。

但是,同宣佈「金解禁」時一樣,濱口再次錯誤估計了形勢,世界沒有出現他所想像的「安定」,反而變得更加動盪不安,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正對世界和平構成新的威脅。在日本國內,反對政府內外政策的右翼勢力,正向他伸出魔手。

1930年11月14日上午9點,濱口在多人陪同下來到東京車站,準備乘坐「燕號」特別快車觀看陸軍大演習。突然一聲槍響,濱口應聲倒地,子彈擊中了腹部,兇手是右翼團體愛鄉塾塾生佐鄉屋留雄。濱口經搶救脫險,因傷重需長期療養,於1931年4月1日提出辭職。

濱口閒時喜吟唐詩,尤其偏愛李益的《從軍北征》。忙完一天公務返回書房後,常信口吟誦一遍自慰。辭職養病期間,回顧坎坷一生,更覺詩意深刻。「天山雪後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磧裹徵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1931年8月26日,濱口因傷口惡化告別人世,時年61歲。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