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木善幸

(鈴木善幸Suzuki Zenko 1911.1.11—2004.7.19)

出任第70屆(1980.7.17—1982.11.27)內閣首相

鈴木善幸(1911—2004)是日本戰後第15位首相,繼大平正芳後執政兩年四個月。時至今日,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缺乏 「政見」,「內政外交一事無成」;有人讚賞他具有「凡事與大家商量」的「好作風」,是不戀權勢地位的政界元老;也有人說如何評價尚待時間檢驗。

1911年1月11日,鈴木出生在巖手縣下閉伊郡山田町一個漁業家庭。巖手是有政治「風水」的地方,戰前出現過原敬、齋籐實、米內光政、東條英機四位首相,鈴木是當地出身的第五位首相。

鈴木上小學時學習成績優異,還當過班長。當時日本國內「大正民主運動」正酣,學校中也開始學習推廣美國的自由主義教育法,少年時代的鈴木嗅到了這種政治氣息。高小二年級時,他曾與全班同學破指血書,發起一次要求校方更換班主任的「趕走教師運動」。高小畢業後,他考入縣立水產學校,仍然是班裡的「秀才」,其課餘愛好是參加辯論會、打網球和練習劍道。從這時起,他開始關心如何改變漁村面貌問題。

也許是受家庭經濟條件所限或家庭傳統職業的影響,水產學校畢業後,鈴木考入當時水產教育的最高學府農林省水產講習所養殖科,享受公費教育。在學五年中,他的最大興趣不如說是在課堂以外的社會活動上。他經常溜出校門到日比谷公園傾聽中野正剛等政治家的演說,暗自下定了「救濟漁村」的奮鬥目標,並在同學中發起組織水產同志會,討論改造漁村、建立漁業協同組合等問題。三年級時,鈴木在校友會雜誌《樂水》上發表了漁業組合結構改革的文章。當時是法西斯運動甚囂塵上的年代,組合往往被視為工會的同義語,因此他險些被打成「赤色分子」。

1935年3月,鈴木從水產講習所畢業後準備到農林省中央金庫就職。但在就職考試的口試中,他大談自己倡導的協同組合,考官認為他思想傾向有問題,遂名落孫山。此後,他先在財團法人大日本水產會任技術員,1938年到全國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任職,1942年回本縣任漁業協同組合聯合會水產部長。中央水產會成立後,任該會企劃部次長。在戰前十年中,鈴木的主要活動是改造漁村和促進全國漁業協同組合事業。但是在那個白色恐怖時代,他的理想根本無法實現。

戰後,美軍佔領當局強制日本進行民主改革,鼓勵工會、政黨活動,推行議會政治。鈴木從戰前的坎坷經歷和現實的政治狀況中領悟到,要實現「改革水產國策」的多年夙願,必須當一個政治家。1947年,鈴木經社會黨中央執行委員平野力三推薦,以社會黨候選人身份回到家鄉巖手縣參加競選,並以最後一名當選為眾議院議員,從此正式跨入政界。至出任首相止,鈴木已連續14次當選議員。

鈴木加入社會黨後第二年,脫離社會黨而加入吉田茂為首的自由黨,原因是「當時家鄉一帶受到颱風襲擊,損害慘重,鄉人都認為要救濟漁民非有實力的大政黨不可」。在自由黨中,鈴木成為「吉田學校」的學生,與池田關係密切。

自由黨於1955年變為自由民主黨,黨內派系林立,爭鬥不絕。鈴木為人謙和,處事穩重有餘,在黨務工作中長期扮演 「黑衣」角色,能夠從容地出入於各派系的大門,處理棘手問題,其出色的「調解」能力得到黨內公認,博得了「誠實、忠厚、清白」的好評。在自民黨成立後的25年中,總裁一職走馬燈般更換,但不論誰任總裁、總理,鈴木總是很「吃得開」。在黨內,擔任過一任副幹事長和九任總務會長,在政府中,歷任池田內閣郵政相、內閣官房長官、佐籐內閣厚生相、福田內閣農林相。大平成為池田派掌門後,鈴木也坐上該派第二把交椅。

1980年6月12日,大平首相任內病逝,「三角大福」抗爭的時代結束。大平是為眾參兩院議員大選進行街頭演說時倒下的,這對自相混戰的自民黨是很大震動,同時也得到了輿論同情。結果,自民黨在兩院大選中空前大勝,黨內各派均表示為大平「弔喪休戰」。在這種「和平氣氛」與「派閥關係力學」的作用下,鈴木在黨內各派的一致推舉下,就任自民黨新總裁併組閣。

7月7日,鈴木內閣宣誓就職。新政府宣佈的施政方針是,繼承大平前首相的政治路線,在「和睦政治」下,通過「集體領導」,停止黨內鬥爭,縮小自民黨與民眾間的距離。在內政方面,要「整肅綱紀、重建財政、改革行政」。在外交方面,以日美友好為「基軸」,增進與中國、東盟五國、中東各國的友好關係。這些主張在社會上反響良好,民意測驗表明,初期鈴木內閣的支持率為52%。

1981年初,鈴木歷訪東盟五國,就阿富汗和柬埔寨問題譴責了侵略者,重申「反對霸權」、「支持民柬聯合」的立場。

對懸而未決的北方領土問題,鈴木給予極大關心。在1月的內閣會議上,確定2月7日為「北方領土日」。9月又以現職首相身份,乘飛機視察北方領土,以此表明對蘇外交的基調。

1981年5月,鈴木訪問美國,與裡根總統舉行會談,簽署了日美聯合公報。由於公報中使用了日美「同盟關係」等詞句,受到輿論的責難。鈴木回國後,做了「同盟的提法決不包含軍事意義」的解釋。外務省官員對此表示異議,外相伊東正義和外務次官同時提出辭職。事件的發生,使一年來運行比較順利的鈴木內閣出現不祥之兆。同年11月,鈴木改組了內閣。

改革行政和財政,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歷屆內閣都未能解決的老問題。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後,世界性資本主義經濟滯漲的局面已經形成,日本的情況雖比歐美國家好些,但經濟增長速度減慢的事實已無法改變。田中、三木、福田等內閣,都採取大量發行赤字國債的方法,謀求維持財政平衡,刺激經濟增長,但都未能取得多大效果,反而助長了財政繼續膨脹和行政開支擴大的趨勢。大平上任後,聲稱整頓行政和財政,到1984年實現無赤字、無國債財政,並在1980年度減少發行國債1億元,顯示了一定氣魄。但事業未竟便離開人世。

鈴木深感整頓行政財政的迫切性,他甚至公開表示「要不惜政治生命進行行政改革和財政改革。」在他的倡導下,政府專門成立臨時行政調查會,就行政改革問題進行調研。行政調查會在咨詢報告中,向政府提出了整頓國營鐵路、電信電話和專賣公司,合併北海道開發廳、沖繩開發廳、國土廳等重要建議。在財政改革方面,鈴木接過大平的口號,許諾在不增稅的前提下,依靠自然增收和減少行政開支,在1981年度減少發行國債2億日元,到1984年實現無赤字財政。

但是,行政財政改革的困難程度遠遠超出鈴木的預想。行政改革因政府有關部門的強烈抵制,阻力重重,計劃無法實施。財政改革受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在稅收自然增加減少而行政開支又壓不下來的情況下,入不敷出部分還得靠發行公債填補。迫於財政壓力,鈴木內閣不得不於1982年5月放棄既定方針,宣佈「為彌補1981年和1982年的財政虧空而發行赤字國債」。9月,財政狀況繼續惡化,鈴木親自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財政處於「非常緊急狀態」,這等於宣告政府的財政改革徹底破產。接著,政府正式決定凍結國家公務員工資。

行政財政改革的失敗,以及政府通過凍結國家公務員、國營企業職工工資來度過財政危機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國民發出了「無能宰相」、「打倒鈴木」的呼聲。民意測驗表明,鈴木內閣的支持率下降到26%,不支持率卻升到52%。

1982年夏發生的「教科書事件」對鈴木內閣是很大衝擊。由於文部省檢查機關在審定中小學歷史教科書時,歪曲篡改歷史史實,採取了把「侵略中國」改為「進入中國」等錯誤做法,激起了日本國民及亞洲各國人民的強烈反對,中、朝、韓等國政府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事件發生後,鈴木政府處境極為被動,8月底才以內閣官房長官談話形式,表明了糾正教科書中有關記述的政府立場。

面對堆積如山的內政外交問題,鈴木表面上泰然處之,實際已力不從心,無心戀棧。結束了9月份的訪華後,於10月12日宣佈不參加下屆總裁競選,隨後卸任讓權。

一般說來,一屆內閣首相及其內閣的垮台不外乎首相病逝或病退、內閣或執政黨內訌、施政失敗等幾種原因。鈴木辭職的原因,主要在於施政上的失敗。

《日本首相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