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政治上的「看客」

「槓上」物理學

大學生涯對每個人的一生影響至深,對默克爾也不例外。

1973年高中畢業以後,她需要選擇大學與專業,經過反覆考慮後,她最後選擇了遠離家鄉滕普林的萊比錫大學,研修物理學,自此走上一段自然科學之旅。

物理學的嚴謹性、科學性對默克爾從政後的穩重、富有原則性的政治作風影響頗深。遠離了家鄉、父母,也使其更早被迫自立。

很多人在選擇大學和專業時,總是拿捏不定、反反覆覆,折騰許久,默克爾亦然。在眾多的考慮因素中,城市、大學、專業明顯是主要的因素,只是每個人的第一因素會有所差別,加之其他一些千奇百怪的理由,組合起來即是每個人選擇大學和專業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歷。

默克爾選擇了萊比錫大學的物理專業,畢業之後可以做什麼工作呢?繼續研究,成為一個物理學家?還是普及基礎物理做個老師?抑或是做個需要點物理知識的技術工人?當然,現在來看,拋開物理學的理論和實驗,帶著物理學背後的哲學思想做個國家總理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默克爾選擇萊比錫大學,足夠遙遠的距離肯定是理由之一。默克爾的父母從小就對她要求嚴格,年少時背負的壓力可想而知。年輕人總想著離開父母,耳邊少些嘮叨,自由自在,默克爾當時頗有大千世界任我闖的豪氣。

默克爾去萊比錫上大學之際,距離柏林牆建立已12年,兩德人民之間的心牆也已漸漸穩固,甚至在宗教信仰方面都有體現。基督教新教,在民主德國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的落後的宗教信仰,終究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消亡。

由於父親是基督教牧師,默克爾從小就有很多不愉快的經歷,這更促使她嚮往有開放氣氛和自由思想的大城市,但當時東德的大城市屈指可數。柏林畢竟離她的家鄉和父母太近了,只有80公里的距離而已。萊比錫作為蜚聲國際的博覽會之城、書城、音樂之城,擁有比較開明的氛圍,而且足夠遠,在萊比錫生活上幾年,正是最佳選擇。

萊比錫大學位於薩克森州,創立於1409年,不僅在民主德國,在整個歐洲都是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當時民主德國最大的大學。其建校數百年來,有著光榮的歷史,無數著名學者曾在此任教,如化學家彼得·德拜、物理學家沃納·海森堡、歷史學家特奧多爾·莫姆森和心理學家威廉·馮特等。萊比錫大學自身也培養了大批的著名畢業生,如天文學家開普勒之師第谷·布拉赫、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哲學家弗裡德裡希·尼采、作曲家和鋼琴家羅伯特·舒曼等,包括日後留名校史的安格拉·默克爾。

有著如此光輝傳統的萊比錫大學,對年輕的默克爾自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物理系是萊比錫大學首屈一指的專業,其物理研究所曾有4位教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默克爾剛進入萊比錫大學物理系時,依然有阿托爾·洛捨、維爾納·霍爾茨穆勒這樣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在執教,這對默克爾未來的發展自是推波助瀾的。

在默克爾選擇物理專業的原因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家庭因素。中學時代的默克爾最喜歡的是俄語、英語。遺憾的是,在東德,基督教牧師被禁止做老師,而默克爾也受此牽連,以後做不了老師。因此,默克爾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語言、心理學專業,就業將有很大難度。

至於物理,默克爾對其有著愛恨交錯的感情。中學時,她的物理科目成績最讓人臉紅。其實,她對理論物理興趣濃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如何想出製造原子彈的理論,以及其他理論物理都令她神往,物理理論背後的哲學對其也有很大誘惑力,只是,她的實驗物理能力很平庸,甚至糟糕透頂,動手實踐的科目從來都不是她的強項。可即便如此,她還是拜倒在物理專業上,因為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左右著她,即選擇物理學可以得到學校的推薦,選擇語言、心理學則不會獲得推薦,甚至有可能不被錄取。

基於以上原因,默克爾放棄了她最喜歡的語言和心理學,甚至她還曾猶豫是否學習醫學,萊比錫大學的醫學也是蜚聲世界的,可這些都與她沒有緣分。

至於和大部分民主德國內的牧師家庭子女一樣,子承父業,選擇神學,默克爾自始至終不曾考慮過,她一直覺得從事宗教性事業索然無味。她不喜歡嚴肅地站在講台上,讓孩子們起立學習基督教的課程。她曾說,她很尊敬父親做的牧師工作,可尊敬不代表繼承,每個人都得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才會精彩。如此,默克爾開始了十幾年的物理學求學和研究生涯。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