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左右逢源的「德國鐵娘子」

「計劃」經濟

默克爾登台之時,擺在她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萎靡的德國經濟,這個持續十幾年的問題已經難倒數屆德國掌舵人。

從國際上來看,法國的經濟一向不景氣,每當為此感到鬱悶和痛苦時,他們總是用「還有德國落在後面」來安慰自己。

那麼,德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景象,為什麼會被法國奚落?

這肯定與國內的大環境有關,當時,整個德國長期處在萎靡不振的經濟狀況之中,這直接導致國內就業崗位的減少,進而引起德國的高失業率。即使沒有失業的家庭,收入也少得可憐。

新世紀初始,德國的8000多萬人口中,只有50萬左右的家庭可承擔得起部分社會費用,不過一旦電費上漲或者他們的家庭出現需要修理的電器,其就會一躍成為債務者。

另外,東德和西德的經濟差距還會引發一些社會問題。從德國將這兩個地方統一之後,它們彼此就看對方不順眼,好像兩個向媽媽爭寵的孩子——德國政府每年撥給東德的補貼達到900億歐元,西德非常生氣;而西德的工資和民眾的生活條件都比東德好,東德人也異常氣憤。經濟和統一是相互影響的兩個問題,任何一個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另一個的發展,從東德和西德合併後的發展上,就能看出這一點。

原本,兩德統一後,應該是大團結、大喜悅的局面,但令執政黨沒有想到的是,它們之間的貧富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主要原因就是經濟不景氣,造成東德就業率持續下跌,這讓窮人變得更窮了。

以2005年西德和東德兩個處於同一水平的家庭來說,前者每收入100歐元,後者只有82歐元。當這些錢不能夠滿足生活的基本需要時,他們只能求助於社會補貼救助。救助金來源於社會上較富裕的那部分民眾,他們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用來養活沒有工作的人,從資源利用的角度上來講,這是一種不合理的浪費。

施羅德沒能連任總理,或多或少和他任職期間經濟沒有起色有關。

施羅德當政期間,經濟的增長就像一隻背著沉重外殼的蝸牛,半天挪不動一步;就業率不但沒增加,反倒持續下降;社會各項福利制度的施行也面臨著各種挑戰。2005年,德國經濟增長率為0.9%,這個比例讓德國穩坐歐盟各國經濟增長的倒數第一名。要知道,這一增長率與前一年相比,下降了0.7%;而這一年的失業率基本保持在11%以上;財政赤字更是接連4年超過歐盟規定的財政赤字標準。

默克爾確認掌管德國之後,在其發表的第一篇演說中,重點講述了她對德國經濟發展的意見。不管是經濟增長還是債務危機,都已到了一個底線,這應該引起從政府到民眾每一方的注意。

默克爾相信,所謂危機就是危險中的機遇,是國家以前沒有把握住的機遇。只要聯盟黨和社民黨齊心協力,就有信心迎來德國新的機遇,目標就是:10年內,將德國帶入歐洲經濟前三甲。

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默克爾也重申了這一信心。在她看來,德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重拾建設經濟強國的決心,穩步有力地將改革施行下去。

在對民眾進行充滿感染力的號召之後,默克爾開始大刀闊斧地推動德國經濟的改革,而社會制度的改革和社會結構的改革也同步進行。默克爾在宏觀上調控德國經濟:面對嚴重超出歐盟標準的財政赤字,從兩個方面做出要求,一是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另一個是降低稅收補助。

拿降低稅收補助來說,默克爾帶領的執政黨對於社會各個稅種進行了改革。比如,2007年起,增值稅從16%上調3個百分點;另有兩類人群的個人所得稅也上漲3個百分點,達到45%,分別是年收入過25萬歐元的單身人士和過50萬歐元的家庭;全國職工原有的交通補助被撤掉,換成「21公里之內不予補助,超過部分按30歐分每公里計算補助」;原來德國的兒童補助金發放到27歲,從改革之日起,下調至25歲。

改革有時是件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對於因改革而自身利益被觸動的人來說。不過,雖然這些具體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民眾的利益,但在大局上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效果。

2006年,德國財政赤字達到2%,低於歐盟規定的3%的標準;不但如此,2007年德國財政又上了一個新台階,終於擺脫了財政赤字,實現了國家財政收支的平衡。

德國許多經濟領域的專家曾經建議說,要想從根本上挽救國內經濟,最有用的一劑藥方應該是提高企業在技術方面的開發和創新能力。默克爾很重視國內的技術創新,她組織成立了專門針對這項工作的委員會,還帶領政府要員和專家制定了德國的高科技發展與創新策略。

默克爾想的是,德國不但要在汽車和機械製造等傳統領域走在世界的前端,還要在IT、能源、環境、基因、宇航以及納米、通信等新技術領域引領世界。

真正的科技創新要交給專業的人才,政府在這其中的職能是為科學研究提供合適而充足的費用,為高精尖人才提供科研所需的物質保障。當然,除了在物質上保證科研創新的順利進行,默克爾還設立了相關的鼓勵機制,同時提供法律援助和社會實踐應用方面的支持。如果技術只是停留在科研層面,那為社會大眾帶來的便利將十分有限,因此默克爾提出,要將科學技術應用到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將能與實際接軌的科研成果變成產業,再變成企業,從而促進德國的經濟發展和就業率提升。

不管從哪一時期看,這樣的改革之法都行之有效,也可充分體現領導者的高瞻遠矚。

另外,默克爾還想辦法吸引外資的投入。包括為企業簡化相關的稅務流程,且大幅度地減稅;為失業的員工調整保險費率等。新政府還公佈,將從2007年起下調失業保險,上調養老保險,並從2008年起撤除醫療保險補助。

德國未來幾年,還將面對日趨嚴重的人口老齡化現象,為了讓老人們沒有後顧之憂,默克爾大力推行切實可行的家庭政策,如增加「父母金」的數額,提高有困難家庭的特殊補助,以及加大對學前教育的重視。

除了從直接的經濟建設上進行改革,默克爾還特別關注國內嚴峻的就業形勢。原本,德國的就業政策僅規定,假若一個人55歲不再工作,那他將會連續一年半領取到救濟金。

為了降低失業率,默克爾想到要將民眾退休的時間向後延長,因此,新的改革方案中規定:50歲之後退休,救濟金可以領取15個月;55歲之後退休,可領一年半;58歲後退休,可以領兩年。這是默克爾針對老年失業者採取的一種政策,而對那些年輕的失業者,就要施加一定的壓力了。比如,就業部門會給失業人員提供他們可以勝任的崗位,但如果失業人員不接受工作,繼續保持失業狀態,那將會受到懲罰——減少或者免除他們的救濟金。

經濟能否增長,與企業是否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聯盟黨都認為德國企業發展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於高福利給企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為了減輕企業的負擔,降低他們的勞動成本,默克爾的主張是取消最低工資制度。

她這樣做的原因在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市場上不同行業的工資增長,而很多企業是不願意這樣做的,這樣會增加勞動成本。為了避免這種情況,企業可能會採取裁員的方式,這就會直接造成全民就業率下降。基於這一考慮,除了郵政和建築行業之外,其餘行業一律取消最低工資制度。

政府操持國家與家庭理財是一個道理,每年都要對具體的事務做出具體的財政預算。新政府提出,要讓預算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也就是財政支出的速度不能比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快,不然只能面對入不敷出的局面。

另外,所有國家收入都不得隱瞞,要公開透明地加入財政預算之中。在社會福利方面,新政府將繼續貫徹之前默克爾提出的政策,包括不再設定最低工資標準,維持原有的失業補助金等。

為了進一步打破東德和西德之間的隔閡,新政府將會統一管理所有民眾的養老金,不再設立不同的制度標準。在首次當選德國總理時,默克爾說:「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兼顧到所有的改革。」但她從未忽略任何一項改革,這些政策成為德國如今經濟穩步發展的強有力的發動機。

未來的路到底有多長,誰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默克爾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她認為適時適勢的經濟政策,為德國的經濟發展引航掌舵。

《默克爾:一切夢想終將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