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政壇「圈地運動」

「戈葉」恩怨

普京的從政路似乎是外力助推使然,畢竟他幼時無此理想,或許是那個時代需要一個硬漢的出現,而普京——恰逢其時。只是,合適的時間總姍姍來遲,可能是機遇更偏愛有耐心的人吧。

1990年,剛過完新年不久,普京便帶著家人從東德撤回列寧格勒。原本,他的任務是在東德打探情報,這次出於無奈撤回,他自知自己的任務失敗了,對東德的克格勃組織來說,他或許已經失去了價值,於是回到列寧格勒後,他很快向上級提交了辭職報告,決定離開他深愛的克格勃。

克格勃並不願意放走這位精英,拒絕了普京辭職的請求。組織上不放,可普京心意已決。他第二次提交辭職報告是在「八·一九」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這次,克格勃同意了他的請求,放他走了。

這個讓普京從小憧憬的地方,從此在他的生活軌跡上消失了。

失業的普京,生活陷入了困境。對於未來,他如剛走出校園的學生一樣,迷茫無助,不知明天會發生什麼,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辦。

普京在東德當差時,曾買了一輛伏爾加牌轎車,從東德回來之後,這輛車也被帶回了國內。生活困頓,也供不起車子了,普京轉念一想,乾脆去當一名出租車司機,一來能繼續使用車子,二來還能多少改善家人的生活。

不過,普京最終沒有成為一名出租車司機,因為在準備期間,他得到了另一個工作機會——去列寧格勒國立大學當校長助理。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兒,相較於開出租,回母校當助理顯然更好。

就這樣,普京的「的哥」路還沒開始就斷了,他當起了助教。助教生活平靜,與東德的生活相比少了很多刺激感,也少了一份成就感,可普京懂得滿足,在母校安心地做著分內事。

別看只是小小的助教工作,普京卻幹得風生水起,對待工作認真盡責是他的一貫作風。當時,為了改善學校的經濟狀況,學校方面跟一些企業合作,合資開辦了很多工廠,普京的工作也就從學校事務管理慢慢轉變為管理這些工廠。

工廠裡的事只是些瑣事,但為了能完成工作,普京需經常東奔西跑。在一次又一次與人接觸的過程中,他切身感受到了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社會狀況,他的能力也在這個環境下得到了鍛煉。

偉大與平凡並不是絕對對立的,就如同陰陽兩極,是可以相互轉變的。「平凡」的普京,很快就走上了「偉大」之路。

在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擔任校長助理期間,普京再次與自己的恩師阿納托利·亞歷山德洛維奇·索布恰克相遇。這次相遇,普京的人生發生了顛覆性變化,索布恰克為普京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大門。

再次相遇,兩人的身份也與以往大不相同。普京不再是當年那個沉默低調的學生,索布恰克也不是當時那個循循善誘的教授了。再次相遇時,索布恰克已棄教從政,作為一顆在政壇上冉冉升起的新星,他藉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著當時的政壇。

1988年年初,美蘇爭霸,蘇聯為了與美國一爭高下,消耗了大量國力,致使國內經濟形式、政治狀況趨於混亂。愛國志士都希望能為國解難,紛紛投身政海,試圖通過改革來改變當前的局勢。

人各有志,每個人的政治主張各不相同,一時間多個政黨出現,政壇更是亂上加亂,這使得經濟也開始停滯不前。是時,有三股較為強大的政治勢力讓蘇聯政局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這三股勢力分別是:以加力加喬夫為首的「傳統派」,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中間派」,以葉利欽為首的「激進派」。其中,以「中間派」的政治勢力、政治影響力最大。作為「中間派」的主要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是當時政治勢力最雄厚的政客。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國防會議主席,之後又被任命為蘇聯總統,隨即正式入住克里姆林宮。緊接著,他的政治改革正式上台。他的改革以「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為中心。「激進派」的葉利欽,就是通過這次改革,才讓自己的政治生涯走上輝煌的。

那時,葉利欽的激進思想很受巴爾巴喬夫的青睞,總統都看中了,葉利欽自然是官運亨通。果然,他很快被選為蘇共中央書記,還被選為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更成為蘇共中央政治局的候補委員。其時,戈爾巴喬夫並沒有意識到,他一手提拔的葉利欽,日後並不會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相反,他是自己最大敵人。戈爾巴喬夫等於將一枚定時炸彈放在自己身邊,而他卻不自知。

1987年,葉利欽第一次向戈爾巴喬夫發難,那是蘇共在10月份召開的中央全會上。當時,葉利欽突然批評起了蘇共的政治改革,說蘇共的改革沒有任何效果,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的生活問題。葉利欽用最犀利的言語,狠狠地給了當時蘇共一巴掌。

「為什麼工人階級統治了這個國家70年,他們仍然生活在這樣的水平線上?」葉利欽在大會上義憤填膺地說道,這「香腸裡的澱粉總是比肉多」的社會水平,就是當初人民所期待的嗎?

打鐵趁熱,葉利欽接著質疑領導層的工作質量問題,批評了很多主要領導人,其中也包括一手提拔他的戈爾巴喬夫。葉利欽認為,之所以會造成現在這種積重難返的局面,這些領導人要負主要責任。

彼時,葉利欽成為第一個敢在這樣一個大型的、擁有眾多領導人參與的會議上正面批評蘇共改革問題的人,他後來還因此被稱為「一小時英雄」。對於在場所有人來說,葉利欽的「大放厥詞」給他們帶來的都是一次不小的震撼。

所謂槍打出頭鳥,第一人不是那麼好當的。葉利欽的話還沒說完,下面很多與會者開始坐立不安了,他們認為葉利欽的這一發言,並不是從當時的社會現狀出發,過於片面,這樣的人自大、傲慢,是改革過程中的敵對分子,以他為代表的分裂主義,才是造成社會動盪的主要根源。

葉利欽說完後,27個人紛紛站起來反駁他,說他的發言屬於「左傾」思想,偏離實際,甚至認為他的目的是破壞領導層的團結。

原本十分重視葉利欽的戈爾巴喬夫獲知這一消息後,當即雷霆大怒。原來,自己一手提攜的竟然是自己的對手!當然,戈爾巴喬夫並未覺得葉利欽有能力擊敗他,畢竟「小胳膊拗不過大腿」。

1987年11月11日,戈爾巴喬夫代表蘇共中央,把葉利欽從莫斯科第一書記的寶座上趕了下來,把他調到了建委,守著建委第一副主席的頭銜。也許是為了示威,戈爾巴喬夫親口告知葉利欽這個消息,並放了一句狠話:「我絕不會再讓你搞政治!」

牆倒眾人推,失去了戈爾巴喬夫的青睞,葉利欽也被很多人排擠,試問誰願意與這個惹毛了總統的人搞好關係呢,即使贊同葉利欽主張的人,也不敢明著反抗戈爾巴喬夫。大家都知道,此時要做的是明哲保身。

而那些千方百計想拍戈爾巴喬夫馬屁的人,算是抓住了機會,對葉利欽落井下石,希望以此博得總統的好感。政壇即是沒有硝煙的戰爭,看似平靜如水,卻是暗潮湧動的。

葉利欽已經被調到建委做第一副主席了,戈爾巴喬夫還是不太滿意,他打算做得更徹底一些,一如他對葉利欽說的一樣,不再讓葉利欽有機會搞政治。

1988年,戈爾巴喬夫逮著個機會,免去了葉利欽的職位,從副主席變成了建築部部長,並將其名字剔除在政治局候補委員的名單之外。此時,葉利欽遠離了政治舞台,他的政治生涯彷彿就此結束了。

這下,戈爾巴喬夫覺得能安心睡覺了。貶黜了葉利欽,削弱他的政治力量,他是無法東山再起的。誠然,葉利欽的政治勢力被極大地削減,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在與戈爾巴喬夫的對決中徹底失敗。從另一個角度看,戈爾巴喬夫的做法反倒成全了葉利欽。

葉利欽敢於在中共大會上用最犀利的言語去抨擊蘇共領導人所做的改革,且指出改革中存在的不足,這種不畏強權、敢於諫言的品行深受蘇聯民眾的尊敬,而他為此被貶官也博得了更多人的同情。這反而成為他日後難得的政治資本。

事實上,葉利欽在中央大會上所發表的意見,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觀點,故此,他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反對戈爾巴喬夫政治主張的領軍人物,這也為他日後東山再起埋下了伏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真是一點也不錯。

1988年12月,蘇聯人民開始選舉「蘇聯人民代表」,這對葉利欽來說是重返政壇的絕佳機會,他很快決定加入這個人民代表的競選中。不過,當時蘇聯的選舉法規定,部長不允許參加人民代表的選舉。怎麼辦?只有成為人民代表才有機會重新開始,才有力量去與戈爾巴喬夫抗衡,因此這次競選機會絕不能放棄!

為了能參加這次選舉,葉利欽毅然辭去了建築部部長的職務,與其當一個沒什麼權力的部長,還不如放手一搏。就這樣,葉利欽全心全意地投入此次競選之中,決意背水一戰。

在競選人民代表期間,葉利欽積極參與一切競選活動,頻頻與選民見面,屢屢參加大規模的選民集會,同時發表演說,還參加了電視台的辯論會。他的所有做法,目的只有一個——希望競選成功,希望通過增加自己的曝光率,使自己的政治綱領深入民心,毫不掩飾地揭露政府官員腐敗的作風及官僚主義。

葉利欽這一步走對了,他打出的正直、廉潔牌,在民眾那裡十分受用。當然,他本人即是如此。

努力終得收穫,葉利欽贏得了競選。在莫斯科選區,葉利欽獲得了接近90%的選票,這也可以看出民眾對葉利欽的期待。自此,葉利欽成為了「蘇聯人民代表」,他又擁有了與戈爾巴喬夫正面對抗的資格!

《普京:為俄羅斯而生的萬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