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親改名『「廬山」溫泉』,紀念夏都廬山

「廬山」昔稱「巴奧隆」,位於濁水溪左岸與其支流馬赫坡溪匯合處東北方高地,即霧社東北方約9000米處,海拔1250米,早被擅長狩獵聞名的泰雅族、賽德克族視為聖地。日據時期,「廬山」被劃入台中能高郡霧社,成為著名台灣少數民族抗日行動「霧社事件」[日據時期,因不滿日本「總督府」與地方政府壓迫,賽德克族馬赫坡社屢起爭端,1930年10月27日,馬赫坡社趁日本人舉辦聯合運動會警備疏忽之際,首先發難,由莫那魯道率部落分隊襲擊附近警察分駐所13處,砍殺日本人136名,震驚全台,日本殖民政府調派警察與軍隊、飛機進攻霧社。賽德克族反抗主力漸退到馬赫坡社,再轉進高山峽谷周旋,日本軍隊則進行毒氣彈攻擊,並發動其他族居民圍攻,賽德克族彈盡援絕後,選擇戰死或在巨木下自縊。莫那魯道亦持槍自殺,該族幾遭滅族,倖存生還者也遭集體遷村。「霧社事件」是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最後一次激烈的反抗行動。但因日軍採取屠殺、攻擊不設防村落等手段進行鎮壓,嚴重違反《海牙公約》與相關國際法,因此被嚴厲譴責。莫那魯道屍體於1934年才被尋獲,送到台北「帝國大學」當作人類學標本,後來才被送回霧社安葬。]的舞台。1931年,日本人將參與霧社事件的馬赫坡社人強迫移至清流,「廬山」一度荒廢,不久後,另有太魯閣群遷至「廬山」耕種,但定居者不多。

「廬山」溫泉在台灣少數民族心目中,是帶有靈氣,而且可以醫治百病的神泉,耕種、打獵之餘,便以溪邊溫泉泡澡。日據時期,因駐守當地的日本警察發現溫泉泉源豐沛、泉質優良,因此於1941年正式開發,並建造溫泉療養所,供駐守人員使用。

因「廬山」氣勢雄偉,遠觀酷似富士山,因此日本人改稱當地為「富士溫泉」,又因附近天然櫻花林繁盛,也稱「櫻花溫泉」,與附近霧社、春陽合有「櫻都」雅號。每逢二月,櫻花盛開,熱鬧非凡,甚至當時還有攜歌伎在櫻花樹下席地飲酒賞櫻的習俗。

「廬山」溫泉溫度均達87℃,屬強鹼性碳酸氫鈉泉,神奇的是,溫泉水溫會依季節而改變,在寒冷的冬天會升高到98℃,夏天又降溫到75℃;清澈無味、可飲可浴,對風濕、神經痛、慢性胃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有一定療效,相當受日本人重視。

光復後,「廬山」溫泉始對外開放。1946年,蔣介石光復後首度來台,將當地改名為「『廬山』溫泉」。當時日本警察療養所已被國民黨接收,改稱「警光山莊」,有大小日式房子兩棟,蔣介石下榻在山莊轄下一間日式平房,浴池分室內和露天,設備簡潔。之後這座平房也被改為蔣介石行館,作為他避暑休憩之地。「廬山」溫泉也因此號稱「天下第一泉」。

蔣介石光臨「廬山」溫泉時,當地並未大幅開發,僅靠羊腸小道對外聯絡,不過當地溫泉出名後,引來許多外來人向當地人收購土地,「廬山」人口大量增加;同時隨業者投入,當地逐漸形成溫泉產業聚落,隸屬台灣南投縣仁愛鄉精英村管轄。

尤其20世紀60年代初中橫公路開通後,交通與觀光資源大幅改善,「廬山」逐漸成為台灣民眾旅遊熱區,原本寧靜的山野村落突然淪陷在喧鬧繁華中,恬靜氣氛漸被商業化環境取代。蔣介石原本偶爾還會搭汽車前來休憩,之後也轉向中橫沿線其他風景更獨特、安維更嚴密的新景點。至於蔣介石行館則長期維持嚴密管制,由警光山莊負責維護,少有平常人出入。同時,為了滿足蔣介石的喜好,山莊周邊廣植梅花,一到冬天,滿園雪白暗暗飄香,充滿詩意。

蔣介石去世後,這間木造溫泉行館因警光山莊經費不足,年久失修,湮沒在荒蕪雜草中,屋內木頭腐朽,有如廢墟,相較附近新舊溫泉旅館雜陳的景象,落差非常大。直到2000年,為發展地方觀光,南投縣政府才爭取到補助經費,完成翻修與周邊環境綠化美化,讓行館煥然一新,供遊客到「廬山」溫泉泡澡之餘,也能來此拍照參觀。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