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農場宛如桃花源

至於位於大甲溪上游七家灣溪旁的武陵農場,則是另一處重點景區。由於位處深山谷地,海拔高,年均氣溫20℃左右,兼具高山農場與森林特色,山區景色四季不同,盛產水蜜桃、梨、蘋果及蔬菜、高山茶等經濟作物,是台灣著名的避暑勝地。據說蔣介石還曾說過,「梨山風景甲台灣,武陵風景甲梨山」,足見他對此地的偏愛。

海拔1740米到2200米的武陵農場,位於台中縣和平鄉與宜蘭縣交界處,本是一片原始森林,中橫尚未通車前,是泰雅族人居住地,距離梨山約25000米。四周林木蒼鬱,柳暗花明,桃山溪、七家灣溪、雪山溪及有勝溪橫貫其間,因為溪流阻隔,群山環抱,因此人跡罕至。

1958年中橫公路宜蘭支線開通後,第一批退除役官兵在梨山附近福壽山農場開始墾荒生活,同年山區一場大火,才讓救火人員發現了武陵這塊人間仙境。

緊接著,另一批退役軍人從福壽山農場出發,循著羊腸小道,跨過荒山,大約花三天三夜時間,走到還有野獸出沒的武陵谷地,跟著搭起簡陋的草棚,佔地約630公頃的武陵墾區就這樣問世。跟著陸續有人移居到武陵,從事森林作業與農墾活動,砍去林木,改種果樹、茶葉或高山高麗菜等作物。1963年春,蔣經國實地勘察後,將原屬於「榮民」農墾處的武陵墾區正式命名為「武陵農場」,成為「退輔會」所屬山地農場之一,初期以安置退除役官兵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助「榮民」自給自足。之後身為大家長的蔣經國仍不時前來探望,並由「退輔會」給予「榮民」各項幫助。

武陵農場由於溫差大,主要從事蔬果及溫帶果樹種植。農場管理部門位於南端的南谷,墾荒隊則群聚在北谷地區,分誠、善、親、民四莊,每莊安置榮民16到24人,但草創初期,房舍相當簡陋,都是用開墾果園時挖起石頭砌房,單身者還要6人擠一間33平方米不到的小房子。因農牧大興,作物相當受好評,高價值農產品從中橫公路外運,加上「退輔會」的照料、分田,讓當地「榮民」過著富足生活。

◆蔣介石炒飯

達觀亭的一樓牆上,展示著蔣介石與夫人在農場與行館生活的點滴留影。其中一張蔣介石炒飯的照片,頗讓人覺得熟悉和親切。蔣介石和宋美齡用餐習慣的不同眾所周知,不過在野餐的時候,蔣介石也愛給家人露一手。據說他最拿手的是雞油炒飯,味道如何,恐怕只有宋美齡才有資格評判了。

此外,雖說是農場,但因位於中橫風景線,阡陌縱橫的武陵農場,很早就以觀光農場而馳名,只是在「退輔會」管理下,並沒有一窩蜂地吸引大批旅客、攤販與商家搶進,大致都還能維持淳樸風貌;為提供觀光客食宿服務,農場設有一層平房建築的武陵山莊,日後隨觀光客不斷增加,才擴建成目前「口」字形二樓建築。

◆ 20 世紀50 年代,台灣中部巡視橫貫公路施工的蔣經國在休息時的留影

20 世紀50 年代,頭戴斗笠的蔣經國,巡視中部橫貫公路的施工情形,休息時露出愉悅的笑容。中橫公路西起台中谷關,東到花蓮太魯閣,沿途峭壁參天,景色威壯。修建這條公路具有一定的難度,開路工人是所謂「榮民」,即戰火間退役的老兵。蔣經國在1956 年擔任「退輔會」主任委員,將「榮民」安插到台灣各地從事重大工程,中橫公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中橫從1956 年開始興建,4 年後完成。蔣經國多次前往中橫為弟兄打氣。蔣在蘇聯幹過苦力,深知基層勞動者之苦。

◆蔣經國與修建工程的工作者一同進餐

修築工程中,蔣經國來回視察大小工地20 多次。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蔣經國與這批退役士兵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不但圓滿解決了大批退役官兵生計這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更強調要用一切力量照顧這批半生戎馬卻又老無所依的軍人。

《蔣介石後傳:蔣介石台灣26年政治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