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救我的仇人 2

當然,馮道力救任贊等前秦王府官員,也不是說沒有半點私心,至少馮道應該是希望後人書寫青史時,能重墨記下自己這一筆的。

或者是馮道已經預感到了自己未來的仕途將是「一妻多夫」式的,這在「忠為死先」的封建時代,以一身侍多朝,無論自己多麼愛民,畢竟在士林圈中還是不光彩的。

換句話說,馮道不惜冒著風險救下任贊等人,也許就是為了補救後世對自己「事主不忠」的指責。

不過,這一點只是猜測,這首先還要看馮道的為人品質。如果品質不好的人,是不會在乎死後罵名的,他們只在乎生前榮華富貴。馮道救人,其實還是出於一種真正的儒家知識分子的熱血擔當,如果馮道不在乎身後清名,他是不會在私生活中那麼檢點清白的。

對於這一點,有些人根本做不到,他們忘恩負義,欺男霸女,幾乎是無惡不作。和馮道相比,如泰山之於泥石。

在馮道、馮贇等人的極力堅持下,朱弘昭只好後退一步,不再要求誅殺這些人,只是將他們罷為庶人,長流千里。而在這些被貶的前秦王府官員中,有一個人乘亂過淮流落到吳國,他就是後來的南唐一代名臣江文蔚。

讓朝野官員意外的是,經此秦王之變,一躍而起掌握中樞大權的竟然是此前默默無聞的朱弘昭。馮道對朱弘昭成為新的權臣並沒有直接而清晰的舉動,依舊平淡而從容地做他的救世宰相。只是讓馮道沒想到的是,就在他極力救下前秦王府官員一天後,曾經與他君臣和諧的一代雄主李嗣源孤苦伶仃地駕鶴西去,時年六十七歲。

宋初史家對李嗣源的時代給予了極高的評價:「故天成、長興間,比歲豐登,中原無事,言於五代,粗為小康。」

宋末時儒家曾經對五代十三位皇帝有過非常精準的評價,說五代有三位頂級明君,分別是周世宗柴榮第一,唐明宗李嗣源第二,柴榮的養父、周太祖郭威第一。

只能說是歷史的遺憾,李嗣源當皇帝時實在太晚了,整整六十歲才登上大寶。如果李嗣源壯年登基,未必不能還給歷史一個堪比貞觀治世的偉大盛世。就如同周世宗柴榮多活二十年,那就是一代震撼古今的千古大帝,而不是其他不入流的配角站在歷史的高台上出醜。

對於李嗣源的駕崩,馮道心裡想必是橫生過巨大感情波瀾的。英雄遲暮,早晚會有這一天的,但李嗣源的死,也許會比李存勖的死,更讓馮道感受到人生沉浮的震撼。李存勖純屬自作孽不可活,而李嗣源文治武功都沒有問題,卻偏偏栽在對子女無原則慈愛上。其實很多創業的第一代都遇到這個問題,有的解決好了,認真培養子女,第二代順利接班,家業延綿數世;有的就像李嗣源一樣,時愛時怒,也導致子女性格的偏執以及對金錢權力的無原則追求,最終引發子女爭奪家產,家業毀於一旦的悲劇。

《五朝宰相:五代十國裡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