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絕地大暴走 1.英法聯軍來了

咸豐帝既然將大權委任,重用曾國藩,就只能推心置腹,以換取曾國藩的賣力與忠誠。在實授曾國藩兩江總督後,曾國藩上謝恩折,咸豐帝批曰:「卿數載軍營,歷練已深,惟不可師心自用,務期虛己用人,和衷共濟,但不可無定見耳。」

咸豐帝的意思是:「老曾,以後全看你的了,論一根筋朕真的玩你不過,以後你說啥是啥,但有一點,事先跟朕打聲招呼,行不?」

行,這有什麼不行的。於是曾國藩根據戰場上的形勢,首先抄襲胡林翼,把長圍坐困的絕活拿到安慶來運用。他僱用了饑民,於安慶城外開挖兩道長壕,深、寬各一兩丈,內壕困安慶守軍,外壕拒太平軍援師,而湘軍於兩壕之中紮營築壘,踏踏實實過起日子來。

這一招極狠,頓時令安慶太平軍傻了眼。但胡林翼的這個辦法,也是在長期實戰中逼出來的。

胡林翼打武昌的時候,最痛苦不過的就是太平軍出城突襲。你湘軍來打城,太平軍高踞城池,置之不理,等你累得半死,卷旗回營要吃飯時,太平軍卻突然間城門大開,生力軍兇猛殺出。首創湘軍的羅澤南就是栽在這招之下,蓋世英雄,一代大儒,至此翻為畫餅。

以後湘軍就長了心眼,未攻城,先築壘,未克敵,先護己。每次紮營時都要先挖壕築壘,保護好自己。隨著戰事的持續,湘軍的壕溝越挖越深,堡壘越築越堅固。久而久之,胡林翼就醒過神來了,咦,我何不把壕溝挖得深深的,堡壘築到最堅固,然後我就跟你比拚趴窩功呢?

胡林翼這一手終於掐到了太平軍的死穴上。蓋因城中的太平軍,糧食是有限的,耗上一段時間就會陷入飢餓之中,而湘軍以兩壕堅壘的結構,把戰爭變成了漫長難熬的消耗戰,最終生生耗死太平軍。

這個招數與曾國藩的一根筋合釘合卯,讓曾國藩愛不釋手,歡喜不盡,從此成為湘軍的終極戰法。

曾國藩這邊開心了,太平軍那邊卻是感受到了無限的惶恐。於是天京城中,太平軍再次召集軍事將領開會,僕傭出身的唯一高級知識分子洪仁玕主持會議。要說洪仁玕這些年的僕傭真的沒有白干,他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辦法應對曾國藩的長圍坐困。

洪仁玕指示,太平軍兵分兩路,英王陳玉成由長江北岸進兵,忠王李秀成率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由長江南岸進兵。兩軍會師於武昌、漢陽城外,合取武昌、漢陽。後世的史家高度讚揚這一方略,認為洪仁玕是位不世出的軍事家。但實際上,這一招固然高妙,可用來對付曾國藩的一根筋,未免顯得單薄。

攻城的戰術有了,下一步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紮營地點,能夠機動靈活地俯瞰江西、浙江和江蘇三省的戰事。曾國藩千挑萬選,選中了皖南丘陵山區的一塊小盆地,這裡就是祁門。

對於曾國藩挑選的這個怪地方,李鴻章表示了最大程度的不滿。他聲稱祁門是兵家絕地,堅決反對曾國藩的觀點——實際上,李鴻章這廝是因為宿松群英會後的極端心理不平衡。會後諸人齊齊上奏保左宗棠,讓咸豐帝吃驚又欣慰,遂從諫如流,賞給了左宗棠四品卿銜,讓這個上訪的刁民眨眼間變成了高級領導人。

咸豐帝是不知道如何使用左宗棠這種大才的,就聰明地把這活推給曾國藩。於是曾國藩樂不可支,趕緊把左宗棠寫進自己幕僚的名單裡。意思是說,你左宗棠目中無人是吧?也不過是我老曾的食客而已。意思雖然是這個意思,但曾國藩絕不會浪費左宗棠此等大才,遂派了左宗棠去湖南募兵,讓老左自己帶人去景德鎮打天下。

李鴻章最渴望的,就是也跟左宗棠一樣,能夠獲得保舉獨統一軍。他知道,以他自己的能力,只要獲得這樣一個平台,一飛沖天等閒事耳。可曾老師不給他這個機會,非要讓李鴻章趴在案板上抄寫文案,試想李鴻章如何不火?

李鴻章之吵鬧,實際上只是為了提醒老師,他在這兒熬著呢,快寫奏折推薦吧,快點……可吵了半晌,也不知曾國藩是真不明白,還是假裝糊塗,竟然不見半點效果。李鴻章一生氣,甩袖子走人了。

李鴻章愛走不走,曾國藩一點感覺也沒有,照舊從宿鬆動身,船行至東流,然後進駐祁門。據曾國藩的日記記載,祁門當地的人文風情,特點就是糞桶奇高巨大,人要蹬著梯子上去,這讓曾國藩驚奇不已。

曾國藩進駐祁門之後,就在這裡安頓了下來,每日裡的工作就是翻翻書,下兩盤圍棋,他的棋癮極大,每天多半的時間都花費在和幕僚下棋上。曾國藩也知道這樣下去影響不好,於是就試圖克制自己的棋癮。克制的結果是以前他要自己下兩盤棋,現在是每天看別人下四盤棋,從早晨看到天黑,竟然一點正事也沒幹。

這就是最高明的管理者,一切都安排得穩穩妥妥,屬下員工各司其職,大老闆只需要下棋讀書,修身養性就可以了。

所以,儘管曾國藩每天沉溺於棋盤之中,但戰場之上,太平軍的實力卻在日見削減,一天不如一天。

正值無所事事之際,自己跑掉的李鴻章,在各處轉了幾圈,發現根本找不到個落腳之地,就又溜溜躂達,假裝沒事兒人一樣回來了。

幸虧他回來了,替老師曾國藩解決了一個天大的麻煩。

就在曾國藩沉溺於棋盤的日子裡,咸豐皇帝的霉催日子來臨了。

北京出大事了,英法聯軍合力撞破北京城門,佔領了國都。霉運當頭的咸豐帝,帶著東宮娘娘慈禧和西宮娘娘慈安,倉促逃往熱河。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笨人的成聖之道:曾國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