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步步困難的醫改

美國醫療困境

美國的醫保體系一直飽受詬病。歐洲大部分國家在二戰之後已經建立起全民醫保體系,而美國直到克林頓競選總統之前,還有超過35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且這個數字還在增加。在這種局面下,美國不得不考慮對醫療進行全面改革。

當時的美國醫療體系,呈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局面,醫療技術稱得上全球頂尖,但醫療費用負擔卻處於失控的地步,醫療資源利用率低困擾著美國政府。

美國的一家獨立機構專門對醫療問題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醫療費用最大的支出居然是管理成本,占總費用的四分之一。同時,濫用新技術和昂貴的醫療設備,也促進了醫療費用的增加。

積重難返的局面,令美國民眾對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產生了強烈的不滿情緒。然而,沒有任何一個人、機構或者政府部分願意接手這個出力不討好的爛攤子。

在克林頓競選總統時,提出過醫療保障問題,並大做文章,以此為題大力造勢。在競選中,他提出將會為美國公民提供一份新的健康保險計劃。同時,克林頓的主要競爭對手老布什也針對這一點提出了一個計劃,他的計劃是建立在以稅收基礎上為期5年的短期的醫療保險改革計劃,該計劃將額外花費10億美元。

很明顯,這一計劃是老布什的無奈之舉,為了競選總統連任不可為而為之,而且改革計劃比較有限,而克林頓的計劃中則更為全面,更能吸引民眾。正是憑借建立全民醫保的口號,克林頓才成功地當選總統。

針對這個現象,美國相關專家認為,民眾選擇克林頓,主要是對醫療改革的期盼。首先,改革可以確保他們享受到更好的醫療保障,其次,他們對於當前的醫療服務質量表示滿意。但是,改革後醫療費用的支出將更加低廉。

困難重重的醫改

1993年1月25日,也就是克林頓就職5天後,第一夫人希拉裡被任命為全國醫療改革團隊的負責人,這個團隊包括衛生與公眾服務部、財政部、國防部、商務部和勞工部等部的部長,以及退伍軍人事務部和行政管理預算局的負責人等。

在這一消息宣佈之後,出現了對希拉裡很不利的局面。

首先,民眾對醫療改革期待很高,而負責醫療改革的居然是身為律師的希拉裡。民眾對此產生了不小的牴觸情緒,他們認為希拉裡不適合這個職位。

「我確實不是醫療保障專家,也並非該領域的專家,不過我很樂意置身這些困難之中,並充滿信心做好這件事。」希拉裡說道。

其次,國會已經出現了有關醫改減速的預兆,這是更為不利的一個方面,這說明希拉裡在醫改保障問題上操之過急了。

儘管困難重重,但希拉裡還是堅持不懈地繼續下去。

此後,希拉裡率領這一特別團隊開始秘密為克林頓起草醫療改革計劃。在此期間,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組織來自不同單位的政府官員、醫療政策專家、經濟學家以及醫保團體參與,還舉行了大量的聽證會、座談會。

在這個團隊中,希拉裡有20名下屬,團隊的辦公地點被稱為「希拉裡地盤」。辦公室位於許多人都渴望搬進去的白宮西翼,而此前第一夫人的辦公室都位於東翼。另外,她讓克林頓任命她的辦公廳主任為總統助理,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一次。

然而,這一舉動卻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在華盛頓,總統的一舉一動都需要考慮再三,他們需要考慮輿論,需要得到輿論的認可和支持。這一點與在阿肯色州大為不同,在阿肯色州,他們比較自由,生活節奏慢,也很容易控制輿論。但華盛頓是美國的政治權力中心,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想要像在阿肯色州那樣控制輿論簡直是不可能。

克林頓任命希拉裡辦公廳主任為總統助理就讓美國民眾很不滿意。在一份民意測驗中,36%的人認為希拉裡權力過大,會自顧不暇。

顧頭不顧尾

經過考察調研,醫保改革法案的初稿正式出爐了。

1993年11月20日,克林頓總統向國會提交了由特別團隊起草的,被稱為《健康保障法》的健康照顧改革法案。《健康保障法》的名字是希拉裡取的,很明顯,她希望這部改革法案能夠載入史冊,成為美國立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在這份法案中,構架了美國衛生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框架。其中,最核心的特徵是,建立全民健康保險計劃。建立全國醫療保險需要強制僱主和僱員共同支付醫療費用。其中,僱主被要求支付絕大部分的醫療成本約80%,個人支付其餘部分。

儘管克林頓和希拉裡推出的新醫改方案幾乎把全民醫療體系的理想都實現了,但是,一個法案能否順利通過,還要看眾議院和參議院的臉色。

總統上任還有一個嚴格的考核標準,就是上任中期的成就考驗,這一點又被稱為「承諾履行標準」。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多數選民在總統選出來之後,很快會發現自己的境遇並未得到改善,或者之前熱熱鬧鬧的大選已經使得大家對於政治感到疲憊。因此,總統所在的政黨都會在中期選舉中失利,甚至全面丟失國會的控制權。

克林頓的醫改正在面臨這個局面,而這時候,醫改方案遭到了拒絕。只能說,克林頓的醫改「胎死腹中」。

這一事件恰好說明美國式民主雖然能夠一人一票選總統,但是卻無法左右國家政策的走向。而多數民眾對於複雜的醫療問題一竅不通,對於醫改成敗更是一片茫然。

父親去世

在希拉裡為醫療改革法案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一件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父親休·羅德姆嚴重中風。

聽到這個消息後,希拉裡和切爾西以及休吉、安東尼急忙趕到小石城聖文森特醫院。父親休·羅德姆的主治醫生德魯·昆普瑞斯是希拉裡的朋友。對父親的病情,他沒有任何隱瞞。他很無奈地告訴希拉裡,她父親遭受了嚴重的大腦損傷,正處於深度昏迷,很有可能再也醒不過來。

不過,他並沒有把話說絕,他建議可以與病人說話,甚至唱歌,這種方法存在喚醒病人的可能性。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希拉裡、休吉、安東尼留在聖文森特醫院,輪流和他們的父親說話、唱歌。期間,他們的母親多蘿西也趕了過來。父親休·羅德姆的脾氣很暴躁,對自己的妻子多蘿西從未有過尊重,可此刻,希拉裡卻從母親眼中看到了深切的悲傷和不捨。這一點讓希拉裡對夫妻的概念理解又加深了。

希拉裡、切爾西、多蘿西和休吉、安東尼輪流對休·羅德姆講話,甚至唱歌,而休·羅德姆好像平靜地睡著了一樣,沒有人能夠準確地說出他還能撐多久。

幾天後,希拉裡又得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主治醫生德魯告訴她,她的父親已經腦死亡了。經過家人的商量,在一個平靜的午後,家人幫助他把呼吸的機器拿掉了。

「父親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他的遺容那麼平靜、那麼安詳,就像是進入夢鄉一樣。然而,他的離開留給我無限的悲傷。」希拉裡說道。

然而,這個倔強的老人卻沒有放棄。醫生告訴他們,父親的心臟依然強健地跳動著。而這個時候,希拉裡必須要回華盛頓,她必須要回去工作,而切爾西也必須回去上課。希拉裡曾答應4月6日到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去發表演說,如果取消的話,會產生很不好的影響。因此,希拉裡決定如約前往。

當時,希拉裡非常悲傷,但是,她依舊堅強且出色地完成了演講。她說:「在步入新千年之際,我們需要有目的性的新政治。我們需要關心個人責任和關懷的一種新社會風尚。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文明社會,因為這個社會解答了由市場力量和政府力量共同提出的一個無法解答的問題,即,我們如何才能建設一個社會,使我們再次充實起來並感受到自己屬於一個比自己更重要的組織」。

演講結束後,希拉裡又馬不停蹄地趕回了小石城。第二天,父親去世了。希拉裡和家人在小石城為他舉行了追悼儀式,然後把他送回斯克蘭頓,在法院街衛理公會教堂舉行了葬禮。

文斯·福斯特吞槍自殺

1993年7月20日下午1點,又一件不幸的事情降臨到希拉裡的頭上——文思·福斯特自殺了。

對於文斯·福斯特,美國著名的記者伯恩斯坦在希拉裡的傳記《掌權女人》中,將文斯·福斯特稱為希拉裡的「另一個男人」「藍顏知己」,認為兩個人的感情之深甚至超越了愛情。

然而,這位「另一個男人」「藍顏知己」隨希拉裡進入白宮任職後幾個月卻自殺身亡。

前面已經做過介紹,希拉裡與文思·福斯特的交情開始於1976年。當時的希拉裡已經跟克林頓結婚,為了愛情來到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由於文思·福斯特的引薦,希拉裡很快進入羅斯律師事務所,成為該州律師事務所唯一的女律師。雖然不少同事最初無法接納這位思想前衛的新女性,但文思·福斯特卻幫助希拉裡克服了這一難題。

文思·福斯特英俊帥氣、身材高大、風度翩翩,他與克林頓其實是兒時玩伴,從4歲起就是鄰居。不過直到接觸希拉裡,他才真正進入克林頓的生活。文思·福斯特與克林頓的性格有很大差別,卻與希拉裡有些相似。性格上的共同點讓希拉裡與文思·福斯特走得更近,二人在工作時經常是形影不離。不過,這種工作夥伴中的形影不離,在別人眼中就成為曖昧情節——一起吃午飯,一起打高爾夫和網球,一起漫步,更有甚者,他們拿著一杯葡萄酒熱烈地交談和開心地大笑,周圍相熟的人都懷疑他們的關係不尋常。

對於此,伯恩斯坦認為,文思·福斯特是希拉裡可以依靠的肩膀。他從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一部分影子,而她則與他分享無法與克林頓分享的一部分生命。他們的親密對克林頓並不構成威脅,克林頓也很欣賞文思·福斯特的謹慎、智慧。

隨著克林頓入主白宮,文思·福斯特與希拉裡走得更近,他被任命為白宮副法律顧問,並負責處理希拉裡的法律事務,成為僅次於白宮辦公廳主任和白宮法律顧問之後的第三號實權人物。文思·福斯特很希望與希拉裡的關係能一如既往,然而白宮的日子與小石城的生活完全不同,事情向著相反的方向走去。

由於工作壓力大,希拉裡與文思·福斯特的關係越來越遠,甚至有了公開爭吵,爭吵的原因就是因為前面提到的「生活在透明的玻璃罩中」。

當希拉裡和克林頓的生活細節被媒體報道後,她要求文思·福斯特徹查這件事,並要求對特勤組進行大輪換。但文思·福斯特卻認為,這一舉動會引發反作用,便暫時擱置了。幾天後,希拉裡與克林頓發生激烈爭吵並怒摔檯燈的事情又被媒體大篇幅的報道,這讓希拉裡非常憤怒。

希拉裡毫不留情地訓斥了文思·福斯特,說他根本沒把自己交代的事情放在心上。就是這樣,從前的朋友關係變成了上下級關係,文思·福斯特的情緒產生了較大的波動。

與此同時,又接連發生了「白水門事件」及「旅行門事件」,而文斯·福斯特都是直接參與人,這讓他壓力倍增。

他在日記中用很消極的文字寫道:我的無知、缺乏經驗和超負荷工作讓我錯誤連連。我不能適應這份工作和華盛頓聚光燈下的生活,鉤心鬥角、絞盡腦汁的較量令人毀滅。

7月20日下午1點,文斯·福斯特離開了辦公室。5小時後,警方在華盛頓附近的弗吉尼亞的福特摩西公園發現了他的屍體,他用一把左輪手槍向自己的嘴中開了一槍,結束了生命。

文斯·福斯特死前留下字條說:「公眾絕不相信克林頓夫婦以及他們的忠心幕僚的清白了。」但疑問在於,他銷毀了與「白水醜聞」有關的文件。

文斯·福斯特的吞槍自殺讓希拉裡非常傷心。

「在一千人中,在那些可能自殺的人中,我怎麼也想不到會是福斯特。」希拉裡傷心地說。

旅行門事件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談一下美國第一夫人的角色,「第一夫人」並非公職,也從來沒有被寫進美國憲法的義務。按照美國慣例,第一夫人就相當於總統的私人秘書,這個秘書不拿工資,也沒有任何行政職位。

另外,因為美國總統的關注度,總統夫人的關注度也很高。在閃光燈的作用下,每一任總統夫人都在定義「第一夫人」這個角色:模範妻子;白宮主婦;時裝模特;社會志願者、總統的政治夥伴。夫人們在不同領域間切換,並接受著所有人的檢閱。

貴為第一夫人的希拉裡,就很不幸地捲入被稱為「旅行門事件」當中。

在白宮,因為總統出行的需要,專門設置有一個旅行辦公室,全權負責總統出訪期間隨行人員的各種旅行安排。

這裡的工作內容都是比較繁雜瑣碎的,需要和大量的商業性機構打交道。在這中間,出於節儉經費的考慮,一些過於瑣碎的工作內容使他們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自己去聯繫,所以,他們把一些業務包給一些商業性的服務公司去做。這樣與政治政黨毫無關係的事務性機構,在白宮換主人的時候,往往是雷打不動的角色。不論是哪一黨當政,這個部門還是做著同樣的工作,為輪流坐莊的總統安排旅行事宜,所以,這個部門中的員工都是白宮的老僱員了,屬於元老級的人物。

在克林頓入主白宮時,這個部門中甚至有在肯尼迪總統時代就開始在這裡工作的僱員。然而,在克林頓入主白宮之後不久,這個部門一下子被解雇了包括主任在內的七名僱員,理由居然是這個辦公室的財務流程不合規定。而解雇的命令來自希拉裡。

這原本是很正常的人事更迭,卻偏偏時任部門主任的戴爾有很廣泛的媒體資源。他利用媒體資源喊冤,指責是希拉裡濫用權力才把他們免職的。這樣,經媒體廣泛報道之後,所有人都將關注點集中在希拉裡身上。

更為可疑的是,在替換被辭退的辦公室工作人員之中,有一個居然是希拉裡的近親,更讓人覺得「形跡可疑」。

更糟糕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參與解雇七名旅行室僱員的白宮顧問文斯·福斯特,突然在白宮吞槍自殺。儘管從他的遺言和種種跡象看,都顯示他是因為承受不了緊張和壓力,厭倦生活而棄世的,可是,就算文斯·福斯特的死因確是如白宮所宣佈的那樣,他至少是死得也太不是時候了。他死在這個節骨眼上,能讓人不起疑嗎?

這個時候,很多媒體猜測文斯·福斯特的死因,有的說是因為參與希拉裡某個陰謀「畏罪自殺」,有的乾脆懷疑他是讓希拉裡給「幹掉了」。在輿論的轟炸下,局面亂作一團。

儘管當時有關那些僱員的行為調查還沒有得出結論,大家已經傾向於從「白宮陰謀」,或者至少是「希拉裡濫用權力」這樣的角度去考慮這個事件了。這一事件就這樣在報紙上成了「旅行門」。這時,距克林頓上台還不到半年。

事情到了這裡還不算結束。在國會眾議院的調查委員會調查「旅行門」的過程中,又發現白宮在開除旅行辦公室主任戴爾的幾個月後,向聯邦調查局調閱了戴爾的機密背景檔案。隨著這條線索查下去,發現白宮安全室在此期間,超越白宮權利,從聯邦調查局調閱了四百零八份前共和黨政府官員的檔案,其中甚至十七份在事情爆發的時候,還沒有歸還。包括一些著名的共和黨人的材料,也被白宮調閱。

這個消息一見報,馬上引起一陣嘩然,被稱作了「檔案門」。

《希拉裡傳:我想成為那個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