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

    宋榮實未料到楊大將軍親自出馬,代三子求娶宋嘉語。
    楊大將軍生怕宋榮誤會楊輝是酒色之徒,道,「子熙,別的我不敢保證,我家孩子,成親前絕無通房妾室,外頭更不敢亂來。就是成親後,也是四十之後方能納妾。」
    宋榮遲疑,「我家小女,今年年方十二。楊三公子已經十七。」
    楊大將軍豪爽一笑,「楊輝今科武進士我未讓他下場,三年後武科春闈,貴府千金正是及笄之年,其實算起來,年紀差的也不大。子熙,我是個爽快人,誠心想與你結親,若你覺著合適,咱們就訂下。」
    宋榮誠心誠意地,「大將軍誠心提親,我十分感念大將軍的心意。不過,先時我從沒考慮過小女兒,就是家裡老太太、太太也得知會一聲。」
    「這是應該的。」楊大將軍道,「我先過來跟你說一聲。不怕你笑話,家裡小子沒見過世面,今天有些個失禮。」帝都這麼些人家,他為兒子相中宋家女,很大程度上是相中了宋榮。二人皆為御前近臣,宋榮雖是文人,為人行事,都很令人讚賞。再說,宋家家風清明,宋榮也沒有庶出子女。可惜自己那傻兒子沒眼光,錯過了宋家長女。
    楊大將軍明明白白的將話說出來,宋榮倒不好再說什麼了,笑一笑,道,「吳家兄弟快回帝都了吧?」
    說到吳家兄弟,楊大將軍明白宋榮的意思,道,「吳雙我不大知道,倒是吳玉在禁衛軍任職,我帶兵這些年,自問有些眼力,非世家大族無以培養出這般子弟。」
    楊大將軍笑問,「怎麼,子熙你對他們兄弟有興趣?」
    「說不上,只是覺著奇怪。」宋榮道,「吳家兄弟身上頗多詭譎之處。」
    楊大將軍雖不會宋榮這般文雅的說話,笑道,「這次大張旗鼓的回鄉,待他們回來,定有好戲看的。」
    送走楊大將軍,宋榮與小紀氏商量楊家的事。小紀氏聽說楊家人來求娶宋嘉語,頗覺不可思議,道,「這,這叫外人知道,不得說咱們語兒搶姐姐的親事麼?」楊家的家世,她是知曉的,正一品的天子近臣,實權人物。哪怕挑剔如小紀氏,也十分願意這樁親事的,只是……小紀氏如今很知道些眉眼高低,道,「而且,我擔心言姐兒知道了,心裡不好受。」將自己為難之處一五一十的說出來。
    小紀氏能想到這些,已是難得,宋榮道,「言姐兒那裡,自有我去與她說。就是外人看來,當初她們姐妹二人是一道陪著老太太去了廟裡的,楊家不會自打嘴巴往外說的,咱家又有誰會說?」
    小紀氏又道,「那,那楊家哥兒都十七了吧?」年齡倒不是什麼問題,只是,小紀氏不想女兒太早出嫁,捨不得。
    宋榮一併將楊家的家規與小紀氏說了,「不到四十,不准納妾。婚前絕無通房妾室,而且,我早跟楊大將軍說了,女兒不到及笄之年,我是不可能嫁女兒的。」從零開始
    一聽到楊家還有這等家規,小紀氏立刻眉開笑了,痛快的說,「老爺說好,我也沒意見。」不到四十,不准納妾的規矩就好的很。小紀氏道,「楊家求娶語姐兒,我是願意的。只是,老爺好生與言姐兒說說,家裡就她們姐妹,可別因這個心裡彆扭,便影響姐妹感情。」
    宋榮望著小紀氏微微一笑,「知道了。」
    小紀氏見宋榮一笑,卻是驀然心酸,有多少日子,丈夫沒有這樣對她笑過了呢。
    啥賢惠不賢惠的,既然有這麼好的親事撞到了女兒頭上,小紀氏是絕不可能往外推的。在小紀氏看來,這就是女兒的福氣,忙叫了女兒來將楊家的婚事與女兒說了。
    宋嘉語卻不似母親這般歡天喜地,羞惱道,「明明是給大姐姐說的親事,那人,一見到我就無禮的很,這樣的好色,母親說什麼好親事呢?我不願意!」
    小紀氏慢慢的開解女兒,「你可莫傻了。你大姐姐有你大姐姐的好處,但是,你生的漂亮這也是眾所公認的。楊家哥兒是有些失禮,可那也不是有意的,男孩子,又沒見過什麼世面,見了漂亮的女孩子失禮,這也情有可原。原本我也覺著楊家哥兒有些不穩重,不過,你父親說了,楊家家規,未成親前房裡無通房無侍妾,就是日後成了親,不到四十也不能納妾。那可是正一品大員之家,你想一想,這樣的好親事,是你走運撞了上去。錯過楊家的親事,以後再想尋這般好的,可就難了。」
    宋嘉語低頭不說話,小紀氏歎道,「原本,這樁親事關係到你大姐姐,只是,我看你父親是很樂意的。你想想看,若是楊家不好,你父親怎麼會叫你們去廟裡跟楊家相看呢。」
    「世間做父母的,若不是極好的人物,也捨不得自己家的女孩兒。你父親向來疼愛你們姐妹,斷不會給你們安排不妥當的親事的。」宋榮如今雖然對她頗是冷淡,不過,她對於丈夫的眼光手段還是極為信服的。起碼,丈夫對孩子們是真的好。
    宋嘉語終於道,「這種事,叫大姐姐知道,大姐姐會怎麼想呢?」
    「你爹爹親自去跟你大姐姐說,她是個心腸寬厚的,何況楊家哥兒當時的模樣,你大姐姐也是瞧見了的,就是勉強說給你大姐姐,楊家哥兒對她無意,以後日子要怎麼過呢?」小紀氏勸女兒道,「再說了,楊大將軍親自來求親,指名道姓,說的是你。」
    小紀氏細細的與女兒說了半晌的話,宋嘉語也便點了頭。
    倒是老太太不大樂意,堅持道,「我看楊家哥兒的模樣,哪個閨女他都配不上。」
    宋榮自然有法子勸服老娘,只是有一件事,宋榮是明明白白與楊家說的,必要長女訂了親,方能正式給次女訂親,不然宋嘉言會沒面子。重生之帝師
    楊家本就理虧在前,如何不允呢。但,兩家的親事,口頭上卻是定了下來的。
    因楊家事,宋嘉語每每見著宋嘉言總有幾分不自在,宋嘉言尋個時間勸她,「你就安了心吧,本就不是什麼大事。我與楊家沒緣份,想一想那日楊三公子看你的癡呆相,就是楊家來求親,我也不會答應的。勉強嫁了,也過不得日子。」
    「楊家門第家風都不差,不然,爹爹也瞧不中他家。」宋嘉言笑,「小時候脾氣彆扭,如今大了,家裡姐妹就咱們兩個,難道我不盼著你尋一門好親事?而且,我看楊三公子對你頗有癡意,這樣,你嫁了,夫妻關係也好相處。何況,他家還有不到四十不納妾的規矩。這樣的人家兒,實在難得。你能嫁到這樣的人家兒去,我也替你高興。」如今看來楊家家風的確上佳,不過,失去這樁親事,宋嘉言也說不上後悔。男人納不納妾,也要看女人的本事。她身邊的男孩子,若不論門第出身,比楊輝出色的有的是。就是門第比楊家好的,也不是沒有,如李行遠,若是她想嫁,她就不信李行遠敢納妾。
    宋嘉言一通出嫁啊夫妻啊啥的,宋嘉語又開始臉紅了,嬌嗔,「大姐姐,你又說這個。」
    宋嘉言一笑,拉著她的手,「咱們去瞧瞧表姑吧,她病總是不好,舅婆都急的了不得。」
    宋嘉語心裡感激宋嘉言,只是,對著宋嘉言,反倒是說不出感激的話來,便也一笑,隨著大姐姐去看望辛竹箏了。
    辛竹笙依舊是那幅蒼白無力的模樣,大家說來說去都是套話。倒是遇到小紀氏的丫環惜紅過來送東西,惜紅笑道,「今秋的衣裳首飾已經做好了,太太叫奴婢給姑娘們送過來。」因辛竹箏是客中,又是表姑的輩份,惜紅從來都是先送辛竹箏這裡。
    宋嘉言笑,「辛苦你了。」
    惜紅笑道,「奴婢份內之事,哪裡敢當姑娘一聲辛苦。」辛竹箏在病中,惜紅請過安後,將衣裳首飾交給辛竹箏的丫環翠飛便告退了。她還得送兩位姑娘的份呢。
    宋嘉語笑,「我們的你莫送了,我和大姐姐去太太那裡瞧瞧,順道跟太太說會兒話。」兩姐妹也跟辛竹箏道了別,相約一道去小紀氏那裡瞧今年的新首飾。
    還是那句老話,宋榮素來捨得在女眷身上花錢。衣裳不必看,每次裁縫過來,什麼樣的料子、什麼樣的款式、什麼樣的繡花、什麼樣的鑲邊兒,都是她們姐妹自己說了算。那種同料同款的日子,早一去不復返。
    就是首飾,每季都有鑲寶石的頭面,雖然不多,但,這些年積攢下來,姐妹兩個都是私房豐厚。便是辛竹箏,宋嘉言給她算著,來宋家這幾年,首飾月錢綢緞莊的分紅攢下來,怎麼著也有上千兩的私房了。這當然無法與宋家姐妹相比,但,不要忘了,辛竹箏並不姓宋,她只是宋榮的表妹,焉能與宋家姐妹相比?韓娛之燦爛的內八字
    兩姐妹守著首飾說了半晌這個怎麼佩、那個怎麼戴的話,方令丫環送到自己院子裡,又去老太太院裡陪老太太說話。
    宋嘉言可以感受到宋嘉語身上的輕鬆與快樂,她與宋嘉語說的話並不是假的,難得糊塗,儘管小時候姐妹兩個不是很融洽,不過,兄弟姐妹的漸漸長大,彼此並非仇人,而是同父的姐妹,她是真的希望宋嘉語能有一樁稱心如意的婚事。
    宋嘉言的婚事尚無著落,不過,宋嘉語的婚事定下來,也是一樁喜事。宋老太太雖然一直不大喜歡宋嘉語,但,這也是他們老宋家的骨血,老太太也為宋嘉語高興。
    倒是宋嘉諾私下感歎,楊三公子除了門第不錯,餘者,實在平平。不過,因著楊家四十之前不納妾的家規,宋嘉諾對這樁親事表示了祝福。
    只要宋嘉言不計較,宋嘉讓也沒說什麼,那種以貌取人的小子,本就配不上他妹妹!
    宋榮對小紀氏道,「戚家姑娘下月及笄,準備好及笄禮。聘禮什麼的,也都整理出來。」宋嘉讓的定婚的聘禮,宋榮早就交待過小紀氏了。
    小紀氏笑,「一早兒就都備好了。」
    宋榮對宋嘉讓道,「待戚家姑娘及笄後,便與你們定親。」
    宋嘉讓唇角一翹,高興的應了。無他,他早尋了機會偷偷瞧過戚家姑娘,起碼模樣相貌是達到了宋嘉讓心裡的滿意度。
    宋嘉言宋嘉語也紛紛望著宋嘉讓笑。
    宋嘉諾瞅瞅大哥,覺著好沒面子喲,不過是要定親,至於高興成這樣麼。以後,待到他娶媳婦時,定要比大哥哥更矜持才好,萬不能露出這種嘴咧到後腦勺的傻樣來!
    轉眼間,一兒一女的親事都有了著落,宋榮與老太太都非常滿意。
    今晚,卻是發生了一件令人為難的事。
    天都黑了,小紀氏自老太太那兒回了主院兒,準備休息的時候,辛竹箏來了。宋榮這些時候都是歇在常青院,小紀氏瞧見辛竹箏,笑問,「你身子還未大安,怎麼這個時候過來了,外頭風涼呢,若吹了風,豈不是……」
    小紀氏說著話,就拉著辛竹箏到榻上坐。哪知辛竹箏膝蓋一彎就順著小紀氏的身子跪了下來,抱住小紀氏的雙腿,淚流滿面,抬起巴掌大的雪雪白小臉兒哭道,「表嫂素來疼我,求表嫂再疼我一回吧。」
《千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