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孫田大戰

田七還不知道紀衡已經知道瞭她的過去。她現在一門心思都放在搜集孫從瑞的犯罪證據上。孫從瑞自己屁股還算幹凈,但架不住有人給他拖後腿。他自己的親兒子就不說瞭,另外有幾個門生也沒幹過什麼好事,是被孫從瑞罩著才能安安穩穩地走到今天。田七和唐若齡商量瞭一下,覺得應該可以拿這些來做文章。

今兒田七回宮,發現皇上的眼神不太對勁,是那種沉幽幽的,帶著道士們窺破天機之後的頓悟以及和尚們看破人間疾苦的悲憫。這種表情出現在一個皇帝的臉上,實在令人擔憂。田七非常大逆不道地摸瞭摸皇上的腦門,憂心忡忡地問:“皇上,您怎麼瞭?”

紀衡拉下她的手緊緊攥著,沖她微微一笑。

田七:“……”

紀衡不是沒想過直接問田七,畢竟季先生與他算是“自己人”,田七這樣瞞著他,讓他有一種不被信任的鬱悶和委屈。可是站在田七的角度來想問題,紀衡又有些理解她。小小年紀遭遇那種變故,之後又隻身犯險,天天提著腦袋度日,在有確鑿證據之前,她大概不會坦言。由此可見,田七甚至可能連季先生的遺骸都沒找到,否則早就能為父親正名瞭。

就算想通這一點,他依然有些鬱悶。

可與此同時他又不自覺地較著勁,隱隱期待著田七能夠完全信任他,主動和他坦白一切。

於是紀衡鼓瞭半天勁,終於什麼也沒問,什麼也沒說。他要無條件地做她的後盾,直到她真真正正地把一顆心托付於他。

田七發現皇上並沒有發燒,但她依然有些擔心他,畢竟他是有過神經病史的人。

皇上卻拉著她,開始神神叨叨地問她小時候的事。田七的童年其實很快樂,但她不想回憶這些。不管多美好,那都是失去的東西,越是美好,越讓她難過。紀衡見她鬱鬱的,便住口不問。他有些後悔自己曾經沒有多介入田七的童年,導致田七似乎對他全無印象。不過他們的緣分依然始於十幾年前,這讓紀衡多多少少有些滿足感。他們兩個,是命中註定的。

於是兩人一陣沉默。紀衡把田七拉進懷裡輕輕抱著。田七全身放松,任由他摟著。她心想,要不就跟他說瞭吧……

算瞭,還是先專心料理孫從瑞吧。等把孫從瑞搞死,就跟他坦白一切。

孫從瑞知道田七在對付他,他不可能坐以待斃。他倒是想瞭無數的辦法,但每一個辦法都需要皇上來配合。那麼皇上會配合孫從瑞收拾田七嗎?孫從瑞對此沒什麼指望。

想來想去,孫從瑞得出一個悲傷的結論:想要收拾田七,就得站在皇上的對立面去。

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實在是一件危險的事情。

可是田七來勢洶洶,他就算不反抗也吃不到好果子。這樣看來,他也隻能搏上一搏瞭。

真是巧瞭,剛一打瞌睡,就有人遞枕頭。有人告訴孫從瑞,皇上跟田七有奸情。

奸、奸情?

孫從瑞一開始是不信的,但是“奸情說”恰好能解釋“皇上為何如此寵信田七”這個問題。孫從瑞曾經隻當皇上信任田七是因為這太監善於拍馬屁和進讒言,可是仔細一想也不對,皇上又不像他爹那樣昏庸,他對太監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警惕,怎麼會隨隨便便相信太監的讒言呢?

如此看來,皇上對田七的偏袒和信任真是毫無道理。

除非……

孫從瑞回想瞭一下田七那張臉,終於有幾分信瞭。

他又想到瞭自己的兒子孫蕃。他後來已經完全清楚瞭孫蕃做的蠢事,然木已成舟,他恨鐵不成鋼之餘,更多的還是悲痛和憤恨。

在被刺殺的人毫發無損的情況下,孫蕃以買兇殺人的罪名被判流放萬裡之外的荒島,且是永流、遇赦不赦,這樣的量刑史無前例。莫說是一個沐浴皇恩的內閣重臣之子,就算是平頭百姓,也不至於如此。孫從瑞一直以為是田七從中作梗,但如果皇上也對孫蕃恨之入骨呢?

想到這裡,孫從瑞驚出一身冷汗。

如果皇上和田七真的有那樣的關系,倒是一個很好的打擊田七的切入點。田七作為媚上邀寵、禍國殃民的奸宦,能有什麼好結果?到時候必然成為千夫所指,皇上就算想護他,也該問問百姓答應不答應。

如果不是呢?

那也沒關系,眾口鑠金,他們完全可以把不是說成是。

孫從瑞自此找到瞭新的靈感。其實問題很簡單,不管田七是不是真的爬上龍床,隻要所有人都相信是,以此來逼迫皇上,皇上會怎樣?是與不是已經不那麼重要瞭,重要的是皇上的名節。身為帝王,比平常人更加註重自己的名譽。為瞭維護自己潔身自好的形象,皇上隻能炮灰瞭田七。要麼假裝成被妖孽迷惑,與田七決裂並表示悔過;要麼就是直接與田七撇清關系,賜死田七以證明自己的清名,息事寧人。

不管皇上怎樣選擇,等待田七的都是死亡。

孫從瑞終於放下心來。他不清楚向外泄露此事的是誰,總之肯定是田七的仇傢。孫從瑞不介意對方把自己當刀使,因為這於他也有大利。

不過,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他首先要在輿論上宣傳造勢。當然,重點不在田七,而在皇上,這樣才能把皇上逼到絕境犧牲田七。

緋聞是從民間開始由下向上傳遞的。皇上有龍陽之好,且喜歡玩弄太監,他身邊最漂亮的那個太監田公公,就是皇上養的小相公,要不然怎麼敢那樣跋扈,連內閣重臣都不放在眼裡雲雲……

大齊朝言路開放,把老百姓的膽子養得很肥,於是關於上流社會各種隱私的討論層出不窮,這件新聞自然也長瞭翅膀一樣飛速傳播,漸漸地在官員之間也討論開瞭。

孫從瑞見時候差不多瞭,便發動言官上瞭第一波奏章。奏章的內容無外乎規勸皇上潔身自好,遠離邪熾,不要被某些妖孽迷惑。用詞雖含蓄,意思卻很明確。

田七聽過比這更犀利的版本。因為她經常出宮,在街頭巷尾也聽人談說過此事。老百姓說話向來奔放,田七乍一聽到,嚇瞭個半死,趕緊回來告訴瞭皇上。

紀衡把田七好一頓安撫,讓她暫時先不要出宮。

他覺得事有蹊蹺。這事怎麼就敗露並且傳開瞭,而且鬧得滿城皆知,連街邊賣餛飩的都知道?他本來就不常出宮,更鮮少與田七在人前拉拉扯扯。再者說,一個皇帝與一個太監,在普通人面前都是生面孔,誰會認出他們並一眼發現他們的關系?

除非是朝中官員。

但此事非同小可,關乎皇帝名譽,朝中官員豈可隨意亂傳,導致人盡皆知?沒有哪個當官的會這麼沒腦子,除非是故意的。

故意的?

紀衡看著那幾本奏章上的署名,頓悟。別以為言官公道,言官也是拉幫結派的,跟其他官員多有勾結。真正不結黨的言官也有,這類人通常比較耿直、說話不中聽,但不會配合別人指哪打哪。這一次的聯合上書,顯然是幾個言官的統一行動。孫從瑞別的可以瞞,但是他自己都有哪些黨羽,紀衡大概是知道的。

紀衡把奏章一扣,冷哼。孫從瑞這老東西,真是不想混瞭。

雖然看明白這一點,但疑惑依然在:孫從瑞到底是怎麼發現端倪的?

坦白來講,他和田七在宮內露出馬腳的概率絕對比宮外高,皇宮裡頭倒是沒什麼動靜,怎麼外頭就滿城風雨瞭呢?

這一點也十分可疑——皇宮裡一點兒動靜都沒有?

紀衡一下子想到瞭順妃。

聲東擊西,李代桃僵。以順妃的智謀,倒確實有可能做出這種事情。紀衡瞇瞭瞇眼睛,倘若真的是她,那賤人也該活到頭瞭。

他有些內疚,他對後宮裡的女人太放心瞭,才導致奸人們裡外聯手迫害田七。

不過眼下最重要的是怎樣把孫從瑞挑起來的事情壓下去。那老傢夥顯然是想把事情鬧大,以此逼迫他。這事還真是有些棘手,紀衡一時竟想不到兩全之策。

不過不管怎麼說,孫從瑞此人假公濟私,心腸歹毒,不能再讓他擔當重任瞭,否則他以後禍害的就是天下人。

紀衡之前還疑惑過,他知道季先生和孫從瑞的私交很好,但田七似乎十分討厭孫從瑞。現在以孫從瑞的人品觀之,說不準當年另有一些隱情。

嗯,等把這事處理好,他一定要問一問田七。

正在紀衡左思右想之時,太後派瞭人來請他,說是有要事相商。

太後處於深宮之中,對外頭的信息反應不夠靈敏。不過到現在,她老人傢也終於聽說此事瞭。

紀衡到慈寧宮時,太後正在哭。

她老人傢哭的時候永遠不會哭天搶地,鬧出來的動靜招人厭煩。她就是默默地流眼淚,讓人覺得全世界都負瞭她,誰看誰有負罪感。

紀衡有些頭疼,問:“母後,誰又惹您生氣瞭?朕定不輕饒他。”

“還能是誰!哀傢為你操瞭一輩子心,好不容易挺到現在,你倒好,竟然做出那等齷齪的勾當。可是安逸久瞭,你忘瞭曾經吃過的苦?你忘瞭你爹是怎麼被太監蒙蔽瞭?你——”說到這裡住口,接著哭。

紀衡便知事情已傳到太後耳中。他辯解道:“這都是外頭人亂傳,孩兒的為人母後您清楚,怎麼和旁人一樣相信那些謠言?”

太後雖哭瞭半天,卻也沒昏頭,怒道:“都這個時候瞭你還誆我!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哀傢就不信,若是沒有影子的事,外頭人怎麼敢隨意編派皇帝?”

紀衡心下一沉,已經有瞭計策。他便悠悠長嘆做無奈狀。“母後您所料不錯,朕……”咬瞭咬牙,像是十分難以啟齒地說,“朕確實不太喜歡旁的女人瞭……”

他這話說得也不算錯,但聽在太後耳中,自然當他確實走上瞭斷袖的道路。於是太後急得兩眼發黑。“你……你……”你瞭半天,竟然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來。有些事情懷疑是一回事,確定是另外一回事。就算再懷疑,當真的確定之後,也會讓人有一種天塌下來的感覺。

太後這回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

連紀衡都鮮少見識這種陣仗。太後放開瞭,邊哭邊罵,罵瞭一會兒,見兒子絲毫沒有悔改的意思,她又開始罵田七。一定是那個小太監勾引瞭阿衡!

紀衡便也跟著罵:“那個田七,確實有些不識好歹,竟然寧死不從,朕又不會虧待瞭他!”

太後:“……”事件的真相再一次刷新瞭她的認知,敢情是自己兒子一廂情願地搞斷袖,人傢還沒答應?!

太後心情很復雜。一方面,兩人並沒有鬼混到一起,這是好事;另一方面,自己兒子被人傢鄙視瞭,太後“與有辱焉”,覺得兒子也不錯,那田七憑什麼看不上他……不過就算田七看不上阿衡,阿衡還是在一心一意地搞斷袖,這說明什麼?

兒子好像拯救不過來瞭……

太後更加絕望瞭。

她有一種立刻消滅掉田七的沖動。可是一個田七倒下去,千萬個田七站起來。這事關鍵不在田七,而在於皇上那奇詭莫測的口味。如果她把田七弄死瞭,那皇上會不會找另外一個太監呢?田七人品還好,至少從這件事情上來看,他還是有些氣骨和節操的。萬一田七死瞭,皇上找瞭別的太監,那太監說不好就從瞭皇上……

太後打瞭個寒戰。也就是說,從目前的形勢來看,田七很奇妙地起到瞭拖住皇上的作用?

這麼想著,田七在太後心中的形象立時便有些光彩照人瞭。

太後本來就是個沒主心骨的人,她也不知道該如何勸說兒子。現在拿出殺招來,他都不為所動,於是她便無奈瞭,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來。

紀衡偷偷觀察著太後的神色,見她信瞭,便放下心來。他也不想騙自己親娘,可事情趕到這份兒上,他必然要選擇一個穩妥的方式來降低所有可能加諸田七的傷害。當然瞭,內疚是有的。於是紀衡告訴瞭太後另一件事:“這事也不是什麼大事,但不知怎的就被順妃知曉瞭。”

太後聽到“順妃”兩個字,耳朵立刻豎起來,也沒心思跟紀衡掰扯這事算大還是算小瞭。後宮之中,順妃是她的頭號敵人,這敵人竟先一步知道瞭皇上的私密之事,那還瞭得。

紀衡已經掉過一次節操,這會兒有些坦然瞭,便不介意再掉一次。於是他淡定地把順妃拖出來吸引太後的註意力,順便繼續幫田七營造光輝形象:“母後有所不知,順妃曾以此事為要挾,逼迫田七幫她做事。田七因隻認朕一個主子,便回絕瞭順妃,還把這事跟朕稟明瞭。”

幹得好!太後暗暗為田七喝彩,復又想到這田七就是她那變態兒子的狩獵目標,她臉一黑,不自在地抬手,用手帕擦瞭擦嘴角。

紀衡繼續說道:“不想順妃從此對田七懷恨在心,為瞭報復田七,她竟然把此事泄露到宮外。人們從來都是貴其耳而賤其目,寧願相信聽到的,也不願相信看到的。此事一時被傳得十分不堪,誤瞭朕的名聲。幾個言官上折子,把朕好一頓罵。”

太後氣得直拍大腿,說:“真是膽大包天,豈有此理!”

紀衡點頭附和:“真是豈有此理。”

太後卻突然眼珠一轉,狐疑地看著紀衡問:“你說的可是實話?”她又不傻,又是從那麼多年的宮鬥生涯中爬出來的。兒子在打田七的主意,現在很可能為瞭保護那個太監而故意美化他。

紀衡淡定地回答:“母後若是不信,自可傳田七過來問話。朕就在慈寧宮中,哪兒也不去。”

太後不太好意思當場做這些,擺擺手說:“算瞭。”

“還是問一問吧,問過瞭,也好讓母後放心。”紀衡說著,轉頭叫進人來,下令把田七和順妃都傳來。

有順妃對質,太後便放心瞭。就算田七和皇上能串通起來作偽,順妃也不會犧牲自己配合他們的。

說謊的最高境界就在於三分虛七分實,紀衡已經把謊話說得非常完美。田七被叫進來時,隻需要原原本本地說實話,一個字都不用編造。比如那天順妃及時出手相救,她前去道謝,順妃所謂“怕皇上心疼”,又所謂“還望田公公成全”。

太後一回想那日她懲罰田七、順妃突兀地站出來,這下事情確實全對上瞭。

順妃被說得臉色一陣青一陣白。關於這件事,皇上已經警告過她一次瞭,她當初沒有否認,現在當著皇上,她亦無法否認。不過順妃覺得她這樣做也構不成什麼罪名,現在事情都鬧到太後面前瞭,她也無法,隻好先把水攪渾,把太後的怒氣引向別方。於是順妃說道:“太後娘娘有所不知,臣妾這樣做也是為瞭皇上好。這個奴才他勾引皇上,才導致皇上無心召幸。”說著,看瞭一眼紀衡,又低頭說:“臣妾鬥膽勸諫,請皇上恕罪。”

皇上為什麼無心召幸,太後心裡已經是門兒清瞭。她神色冷峻地說:“皇上的事情暫時還由不得你來管。”

順妃面色一變。

她確實沒資格管,她不是皇後,她隻是個妃嬪。說白瞭,就是小妾。

紀衡適時地拋出順妃的另一條罪狀:勾結外臣,誹謗皇帝。

這一條罪過就大瞭,順妃必然不會承認。

紀衡現在手頭也沒證據,不好強加罪名於她。他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表情說:“你認不認罪,得由證據說瞭算。待朕查明此事,再一起嚴辦。你就先在含光殿禁足思過吧。”

太後雖恨不得順妃立刻被褫奪封號打入冷宮,不過也理解需要有證據方可定罪的司法流程,便不再多言。

紀衡帶著田七回瞭乾清宮。他看到田七似乎有心事,便笑問她:“嚇到瞭?”

“沒。”田七答道,“皇上,如果此事真的是順妃所為,您會怎樣處置她?”

紀衡反問道:“你希望朕如何處置她?”

田七低頭道:“您能饒她一命嗎?”

紀衡皺眉道:“你怎麼反倒為她求情?”

“我也討厭她。可是不管她當初目的為何,確實是救過我一命。有恩報恩,有仇報仇。仇已經報瞭,救命之恩也要還一還才好。”

紀衡覺得有理,不該讓田七欠別人這種情。正好,他饒順妃一命,就兩清瞭。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有點脫離掌控。

太後娘娘按捺不住激動之情,積極地幫皇上查證據。查不到證據之後,她老人傢非常有創造力地開始捏造證據。順妃禁足在含光殿,含光殿的人被全部換瞭一撥,外頭的事情發展到什麼程度她一概不知。一個人處在提心吊膽的精神狀態中,周圍又全是陌生人,她每日裡也說不瞭三兩句話,漸漸地精神更加不濟,就開始有些想不開。她的人生目標就是當皇後,現在這個目標離她越來越遠,已經遠得消失掉瞭。她突然就沒有活下去的動力瞭。

於是太後把辛苦編造得天衣無縫的證據交到紀衡面前時,恰逢含光殿的太監來報:順妃娘娘自殺瞭!

這事就這麼被定性為畏罪自殺。

太後除掉一個心頭大患,頓覺渾身松快。這事有田七一部分功勞,盡管這功勞是被動的。總之,她不自覺地就把田七劃拉到自己的陣營裡。

當然瞭,每次看到田七,她依然是萬分糾結的。她不知道皇上是先變態才看上田七,還是先看上田七才變態。她主觀意願上比較傾向於後者,這樣至少說明她兒子不是先天的變態,是後天的、可以治愈的。

這小太監要是個壞蛋也就好說瞭,直接弄死。可偏偏人傢也不壞,還恰好拖著皇帝不讓他走向最終變態的深淵。

田七在慈寧宮陪如意玩,太後就在一旁看著。一個人是否真心對某個孩子好,她這種人生經歷豐富的老太太是很容易看出來的。田七對待如意是真心實意的。

太後看著田七水靈靈的臉蛋,突然就憂傷瞭。她轉頭對身旁的紀衡說道:“田七要是個大姑娘就好瞭。”一切問題都解決瞭。

紀衡的嘴角微不可察地輕輕翹瞭一下,迅速擺出一副蛋疼憂傷的表情,嘆道:“她要是個姑娘,朕也不嫌棄。”

這話說的,太後扯瞭扯嘴角,都不知道該高興還是憂愁瞭。

孫從瑞操縱輿論還是很有一手的。比如一開始隻是規勸皇上,在皇上沒有直面回應傳言之後,便漸漸地把事情說得確鑿,許多不明真相的官員也被帶得相信此事,一方面感嘆聖上被蠱惑蒙蔽,一方面又對田七指指點點,說田七禍國殃民。再有人把陳無庸拿出來對比,認為田七之罪比陳無庸更甚。帝王身邊常見的兩類大壞蛋,一為太監,一為女人。陳無庸隻是發揮瞭壞蛋太監的威力,而田七則兼有吹枕邊風的本事,簡直太可怕瞭。

很多時候,當面對一件事,單個人可能是冷靜而清醒的,但是一群人,就容易變成烏合之眾。他們盲目並且興奮,任由別有用心的人操縱和引導著整個事件的節奏和方向,在自己並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充當著刀和槍,兵不血刃,卻能使人萬劫不復。

孫從瑞小心地操控著這一切,一切都按他的計劃進行著。

除紀衡外,唐若齡最早意識到孫從瑞的陰謀。這一招太狠瞭,皇上為瞭自己的名節很可能炮灰掉田七。不過話說回來,萬一皇上偏袒田七,孫從瑞必然吃不到好果子。再說瞭,就算孫從瑞真的逼皇上處死田七,那麼之後皇上會給孫從瑞好臉色?皇上又不是窩囊廢,還很愛記仇,他被人逼到這份兒上,不可能再重用孫從瑞。

唐若齡冷笑,孫從瑞太把自己當盤菜,這是想弄死田七想瞎瞭心瞭……

於是唐若齡做瞭幾手準備。首先告誡自己的小弟們,不許摻和此事,必要的時候要幫皇上說話。不管結果如何,皇上總會記得幫他說話的人。其次,加快進度搜集有可能使孫從瑞落罪的事實。孫從瑞自己屁股幹凈不要緊,他門生貪污,他親戚欺男霸女,他兒子當初犯過的罪再拎出來……不得不說,如果論單挑,孫從瑞和唐若齡或可一戰,隻可惜加上隊友們,孫從瑞就大大地被拖後腿瞭。

唐若齡為田七捏瞭一把汗。他兒子唐天遠更急,簡直像個三天沒喝血餓瘋瞭的跳蚤,沒一刻安靜。唐若齡從來沒見過兒子這樣暴躁,他恨不得把他捆起來。

唐天遠書也讀不下去瞭,一直求唐若齡無論如何救田七一命。這種事情唐若齡哪敢拍著胸脯說一定保田七,保不保那得看皇上的意思。唐天遠自然知曉這個道理,之後又去找瞭幾個江湖上的武林高手,打算實在不行就去劫大內。唐若齡發現兒子還挺講義氣,欣慰之餘又十分擔憂,趁此機會對兒子好好進行瞭一番教育,中心思想就是論實力的重要性,順便科普皇宮大內管理條例。

唐天遠自此初步確定瞭權傾朝野的人生目標。

田七知道瞭外面的瘋傳,也知道這是孫從瑞的詭計,但是她無可奈何。盡管她是緋聞事件當事人,可她隻是個死太監,沒有任何話語權。她不敢出宮,怕被人扔爛菜葉,更怕被瘋狂的官員們圍追堵截。寒窗苦讀的官員是最討厭太監的,一群人打一個太監,打死白死。

就算在皇宮,田七也收到瞭不少異樣的目光。對於靠臉上位的人,人們多半是會鄙視的。不過田七也不是很在意別人的鄙視,反正他們不敢打她。倒是盛安懷,聽到幾個太監私下裡議論,於是毫不留情地讓人拉下去一頓暴打。

田七最擔心的是皇上會如何處理此事。她相信他會保護她,她發現自己現在竟然可以毫無壓力地把自己的命交到他手上。她對他的信任在時間的浸泡中,已經發生瞭連她自己都驚嘆的變化。

可是皇上若想護他周全,必然會置他自己於兩難的處境。田七一籌莫展。

這一天,紀衡上朝時帶上瞭田七,讓她先頂替盛安懷的位置。田七不知道皇上為什麼在這種時候這樣安排,問他,他卻笑而不答。

文武百官都等在金鑾殿瞭。本來皇上的緋聞被炒得沸沸揚揚,大傢天天拿這事扯皮,人人都覺得田七站在瞭風口浪尖處,今兒這太監竟然還有臉來金鑾殿,許多人頓時被戳瞭敏感點,也不奏別的瞭,擺出規勸聖上的姿態,拎出田七來一頓罵。

唐若齡及其小弟果斷出列,幫皇上罵回去,說那些人“無憑無據、捕風捉影、居心不良、誹謗朝廷”。

對方回罵,說唐若齡之流“諂媚宦官、全無氣骨、是非不分、奸邪佞幸”。

大傢都是讀書人,肚子裡的墨水多瞭,連罵人的花樣都高雅起來,四個字四個字地往外蹦,還不帶重樣的。田七聽得目瞪口呆,嘆服無比。

“別吵瞭!”紀衡怒吼一聲。

雙方果然噤聲,齊齊看向皇上。

“這事吵瞭這麼久,也該有個瞭斷瞭。”紀衡說著,看向一旁的田七,“田七。”

“奴才在。”

紀衡也不知從哪裡變出一塊明黃色綾錦,遞給田七,吩咐道:“把這個宣讀一下。”

田七展開綾錦,朗聲讀道:“符松年,一本;沐關,一本;章尚,三本;薛無庸,兩本……”

這塊綾錦充分體現瞭皇上出色的統計能力。田七一開始讀得一頭霧水,下邊人也聽得一頭霧水。讀到一半時,大傢才漸漸發現這好像是奏章的匯總統計。最近給皇上上過奏章的心裡一盤算,便有些明瞭:這份名單裡統計的奏章,似乎全是跟皇上的緋聞有關……

等田七讀完瞭,紀衡說道:“朕登基五載有餘,從來勤勉政事,未敢有半絲懈怠,上不負蒼天,下不負黎民;廣開言路,納諫如流。雖然天資愚鈍,但亦無愧於先祖英烈。”淡定地給自己臉上貼瞭一遍金,他目光往群臣中一掃,話頭一轉,又道:“自古忠臣直諫,諫社稷政事也好,諫俯仰修身也罷,全部是證據確鑿,有一說一。你們倒好,也不知從哪裡聽來幾句虛無縹緲的話,便捕風捉影,混淆視聽,揪著無辜之人喊打喊殺,枉你們自稱忠臣,這樣做卻又與市井愚民有何區別?!”說到這裡,語氣已然十分沉冷。

底下眾臣見皇上發火,紛紛低頭不語。

田七卻有些擔心。皇上如此說雖不算過分,可是這樣一來死不承認又反咬一口,那些大臣豈能容忍?自古以來當皇帝的其實都有些憋屈,尤其是那些想當個好皇帝的。唐太宗想玩個小雀,都被魏征教訓一頓,還故意把他的小雀憋死。唐太宗轉身頂多罵一句“鄉巴佬”,卻不敢把魏征怎樣。

在輿論上,皇帝是多受官員鉗制的。官員們——尤其是聖賢書培養出來的官員們,是不怕皇帝的。所謂“文死諫、武死戰”,這些文臣自詡忠賢,真是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罵,覺得皇上不會把他們怎麼樣。如果把他們怎麼樣瞭,那就是昏君,是要被史官記上的。就算他們真的被怎麼樣瞭,那也說明是“死諫”,是榮譽,青史會為他們正名的。

這幾乎成為一種信仰。孫從瑞就是利用瞭這一點,才放心大膽地煽動大傢給皇上上書。人越多,皇上越不能把他們怎麼樣。他為瞭他的名聲,隻能妥協。

所以眼下聽到皇上這麼說,田七突然為他捏瞭一把汗。他是個好皇帝,她不希望他因為此事被史書記上幾筆,被後人指責昏庸好色之類。

底下被批評的官員絲毫沒有愧疚感,他們決定跟皇上杠上瞭。

這時,紀衡又道:“不忠不賢,裹挾聖意,罪不容恕。方才那份名單就是你們對此事所上奏章的統計,最少者一本,最多者五本。來人——把名單上所有人拉去午門外廷杖。一本奏章二十杖,兩本奏章四十杖,以此類推。”

侍衛們還未動手,官員們已經炸開瞭鍋。有人淚流滿面地還在勸,有人哭天搶地指桑罵槐,還有喪失理智的要直接往柱子上撞。大傢雖然都是有文化的人,但是撒潑的本事並沒丟掉,玩起真格的,並不比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婦人們落下風。

田七也傻瞭,沒想到他會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處理此事。

坦白來講,這並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紀衡也不單是為瞭打人。他更多的是要給田七一個安心,也給別人一個警告。田七被太多人盯上,處境太過危險,誰都想往她頭上踩一兩腳。現在身為皇帝第一寵宦,她還總被不長眼睛的人找麻煩。往後進瞭後宮,她沒有娘傢倚仗,更顯弱勢,他是唯一能給她撐腰的人。反正現在田七想低調也身不由己瞭,早就招人嫉恨瞭。紀衡就是豁出去名聲不要瞭,也要用這種悍然的方式宣告:田七不能動,誰動誰倒黴。現在不能動,將來更不能動。

——他就是寵信她,怎麼地吧!

皇上一看就是有備而來。田七很快明白瞭他的意圖。她霎時心潮洶湧,紅著眼睛看他,他卻報以微笑,示意她放松,隻管看戲。

田七怎麼可能安靜看戲。四十多個官員,最多的要打一百板子,肯定要出人命的。他為她做瞭這些,她自是感動,但她不能當這種禍國殃民的人。最重要的,倘若真的廷杖,皇上指不定被傳成什麼樣的昏君,這對他來說是極度不公平的。

底下的哭爹喊娘聲吵得她腦子發熱,她一沖動,跪下來高聲道:“皇上,奴才有事要稟!”

她聲音並不很大,偏偏所有人都聽到瞭,鬧事的官員也停下來,紛紛看著田七。不知道這死太監還敢說什麼。

紀衡握緊拳頭說道:“有事下朝再說。”

“皇上!”田七抬頭,故意又提高瞭聲音,“奴才一直有事欺瞞,請皇上降罪——奴才其實是女兒身!”

底下官員再次沸騰瞭。女兒身?簡直胡說八道!這死太監為瞭給自己開脫,真是什麼謊話都編得出來!

紀衡微微嘆瞭口氣。他確實在等她坦白,卻沒想到是在這個節骨眼上,以這種方式。田七聰明多智,不可能不知道在這麼多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秘密有多危險,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說出來瞭。這是她對他的維護。

想到這裡,紀衡心頭一暖,又酸酸的脹脹的,更甜絲絲的,甜得發疼。他看著田七,目光已染上幾絲柔和:“此話當真?”

說出去的話是收不回來的,田七便放開瞭說:“是。皇上若是不信,自可使人檢查。”她心思飛快地轉動,衡量瞭一下眼前形勢,認為自己還是有活路的。她爹是季青雲,就算沒人信,可誰也拿不出證據否定不是?一會兒再把火燒到孫從瑞身上,打他個措手不及。

官員們又吵起來,說田七一派胡言,請皇上立刻把這欺君罔上的狗奴才亂棍打死。

孫從瑞也很震驚。以他對田七的瞭解,這太監應該不會亂搞這種烏龍。那意思是說他真是個女人?

女人就更好辦瞭,身為一個女人在宮中當瞭這麼多年的太監,早就該死瞭。孫從瑞目露殺意,今天無論如何要把田七弄死!

紀衡又吼瞭一聲“都住口”,接著吩咐人把田七帶下去,讓乾清宮的兩個女官去驗身。

女官驗身歸來,答曰:田七確是女人無疑。

嘩啦啦!官員們又不淡定瞭。無論是親孫派還是親唐派,大傢都一時無法接受這種神轉折,有些人開始掐自己大腿,以確定這不是在做夢。

田七重新跪在瞭禦前,重重地磕瞭個頭,說:“奴才身不由己,蒙蔽聖上,本就惴惴難安,不想又因奴才之過,導致聖上被人污蔑,奴才萬死難辭其咎。”

紀衡板著一張臉,微表情十分到位,同時兼具被蒙蔽之後的惱怒和得知真相時的震驚:“你先起來。”

田七站起身,面向底下眾官員,說道:“我既為女兒,諸公強加給皇上的罪名,該是不攻自破瞭吧?”

鐵證在前,什麼搞斷袖玩太監之類,現在看來像是笑話。方才激奮的人紛紛跪下來,齊齊說道:“請皇上降罪!”

孫從瑞也跪在地上,他直起腰,指著田七說道:“皇上!此人女扮男裝混進皇宮,意圖不軌,有違禮法,又犯欺君之罪,當處以極刑,以正視聽。”

幾個孫派官員連忙附和。

“就算要定罪,也要先聽一聽犯人證詞。”唐若齡說道。

又有人附和這一提議。

皇上最終采納瞭唐若齡的意見,在皇極殿臨時開瞭堂,審問田七。作為一個知道內情的人,他要假裝一無所知又要生動體現出一個被糊弄的皇帝該有的復雜心情,實在是太考驗演技瞭。不過好在他天縱奇才,最近又在各種事件中鍛煉瞭演技,所以這會兒裝得十分像那麼回事。

不過……這樣做真的好像神經病啊!紀衡默默垂淚。

“你到底是何人?”紀衡問道。

“回皇上,罪奴是季青雲之女,本名季昭。”

季青雲!下邊不少有資歷的人對這個名字很熟悉,稍一回憶便想起來瞭。當年季青雲可是詹事府一把手,太子智囊團第一人。季青雲為人謙遜有禮,又有才華,人緣很不錯。隻不過當時他是太子的人,是陳無庸等反動勢力的重點打擊對象,所以中立派沒人敢跟他走得太近。季青雲此人,在許多人眼裡透著那麼股神秘。

孫從瑞聽到這個名字,卻是臉色煞白,眼神幾近驚懼,說:“皇上,她、她一派胡言!”

“她隻是說瞭一個名字,孫愛卿為何如此激動?”紀衡問道。

其他人也覺得奇怪,大傢都做好準備聽段離奇的公案瞭,孫從瑞跟這兒亂入個什麼勁?

田七繼續說道:“八年前,傢父為陳無庸陷害,流放遼東。途中遭遇暗殺,我父母和弟弟皆死得不明不白,屍骨難尋。我僥幸逃過一劫,之後喬裝打扮,入宮行刺陳無庸。”

八年前,還是個小姑娘。許多人便有些感慨,莫說是個小女孩兒瞭,便是七尺男兒,有幾人能有她的膽色?

這時,有人不明白瞭:“陳無庸已在幾年前伏誅,你為何遲遲未向皇上言明此事?”

“因為我有另一個目的。這也是為什麼方才孫大人聽到傢父名字時如此激動。當年傢父與孫從瑞孫大人私交很好,有一日兩人對飲,傢父說瞭些抨擊時政的話,孫從瑞為保自己官途通達,一字不差地告訴瞭陳無庸。陳無庸添油加醋地在先帝面前告瞭一狀,才致使傢父落罪。我一傢人被陳無庸陷害是真,然而一切因由卻自孫從瑞賣友求榮而始。言語之罪,沒有證據,我亦無法申冤。可我一傢三口血海深仇使我寢食難安,且若不揭露此人欺世盜名令人作嘔的真面目,他會繼續逍遙自在,為禍旁人。因此我一直搜集孫從瑞的罪證,同時勸諫皇上莫要被此奸人蒙蔽。身為太監,插手朝事,確屬逾越,罪奴在此認罪。不過倘若能為我一傢報仇,我便是死一萬次,也死而無憾。”

眾人聽罷,紛紛看向孫從瑞,眼神怪異。這話的可信度還是很高的,一個小姑娘,冒著生命危險留在皇宮,必然有其不得已的原因。

“你……胡說八道,血口噴人!”孫從瑞怒罵。

“我方才所言,句句屬實。倘若有半句假話,教我天打五雷轟。孫大人,我敢發誓,你敢嗎?”

“我……”

“你敢指著蒼天說,你若真的出賣過季青雲,便天打雷劈不得好死,全傢死於亂刀之下,世世承受千刀萬剮之刑。你敢嗎?”

“你……”

“你——敢——嗎?”田七死死地盯著他,面如寒霜,目如利劍。

孫從瑞氣得渾身發抖。他捂著胸口,突然一口鮮血噴瞭出來,接著兩眼一翻,暈死過去。

《陛下請自重(萌醫甜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