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雷霆作色雍正懲貪 細雨和風勉慰外臣

張廷玉壓著嗓音,盡量用鎮定平緩的語調娓娓奏陳瞭田文鏡清查山西虧空的詳情。他知道,雍正皇帝平日的莊重冷峻都是自己耐著性子作出的樣子。其實心裡大喜大怒,大愛大恨時有表露,那才是他的真性。這件事既關乎他的臉面,又關乎朝局穩定。並不像孫嘉淦大鬧戶部那樣簡單,萬一措置失中,引起其餘各省督撫震駭,夾著北京阿哥們之間的鉤心鬥角,不定鬧出多大的亂子。自己身處宰輔,該怎麼收拾?因此,將圖裡琛的奏議講完,張廷玉一邊雙手捧呈雍正,又加瞭一句:“萬歲,西邊興軍才是急務。山西的事雖大,奴才以為可以從容處置,求萬歲聖鑒燭照!”

“唔。”雍正神情惝恍,似乎聽瞭又似乎沒有留心,細白的牙關緊咬著,凝望著前方,略帶遲疑地接過那份奏章,不知怎的,他的手有些發抖:“奏完瞭?諾……諾敏有沒有辯奏折子?”張廷玉回頭看瞭看隆科多和馬齊,見二人都搖頭,便道:“奴才們沒見諾敏的折子,大約一二日之內也就遞進來瞭。隻是田文鏡手裡拿著省城商戶四百七十張銀兩借據,加著山西藩司衙門的印信。算得上鐵證如山。諾敏奏辯,也隻能在失察下屬舞弊上作文章,這一條奴才是料得定的。”雍正聽瞭,咽瞭口唾沫,轉臉問允禩:“老八,你有什麼主見?”

允禩此刻千稱心萬如願:剛剛表彰過諾敏“天下第一撫臣”,你就自打耳光!何況諾敏是年羹堯舉薦的,其中有什麼瓜葛很難說清,說不定像當年戶部清庫查賬,查來查去最後查到皇帝頭上也未可知……允禩巴不得雍正大為光火,但他畢竟城府深沉,因不顯山不顯水地賠笑道:“臣弟以為張衡臣說的極是,這確是天下第一案。無論諾敏如何辯奏,難逃‘辜恩溺職’四個字。更可慮的,年羹堯進剿青海叛賊,糧餉是頭等大事。山西巨案若輕輕放過,恐怕懈瞭各省清查虧空的差事,將來糧餉更是難以為繼。所以,大事和急事看似無關,其實是一回事。”隆科多因助雍正皇帝登極,早已與“八爺黨”生分瞭,但他更不願年羹堯在西邊立功,將來有資格與自己爭寵。聽允禩這話,滿篇都是嚴辦諾敏的意思,卻連一個字都不曾提及,真是好心計好口才,隆科多不由佩服地看瞭允禩一眼,恰允禩的目光也掃過來,四目一對旋即閃開。

“奴才以為應以急事為先。”馬齊卻不留心別人的心思,沉吟著說道,“還是廷玉說的是正理。這事窮追,山西斷然沒有一個好官,諾敏百計刁難田文鏡,也絕非‘失職’二字能掩其罪的。幾百萬兩銀子,說聲失察就能瞭事?然奴才仍以為,眼前不能大辦這個案子,引起東南各省官場震動,人心自危,誰還有心思操辦支應大軍的事?”

雍正聽瞭幾個臣子議論,心神似乎稍定瞭些,回身取茶呷瞭一口,又坐回位上,方笑道:“你們幾個都沒說,朕心裡明白,這裡頭還礙著朕的臉面。剛剛兒下旨誇獎他諾敏是‘第一撫臣’嘛,鬧瞭個倒數第一!”他突地收瞭笑臉,眼睛中放出鐵灰色的暗光,“照你們的意見,要麼辦諾敏一個‘失察’的輕罪,嚴辦下邊官員蒙蔽上憲,邀功倖進,貪墨不法的罪;要麼朝廷裝糊塗,等西邊戰事完瞭再辦。是不是這樣?”

“是!”四個人見雍正神色莊重,口氣嚴厲,不敢再站著回話,因一齊跪下叩頭道,“請萬歲聖訓!”

“二者皆不可取!”雍正冷笑著,盯著大玻璃窗陰狠地說道,“誰掃瞭朕的體面,朕就不能容他!諾敏這人,朕萬萬不料竟敢如此妄為,這不是‘溺職’,這是欺君!殺人可恕,情理難容!當初年羹堯薦他,原是見他在江西糧道上辦差尚屬努力。聖祖爺曾對朕說,此人徒有其表,不可重用。朕一力推薦,他做到封疆大吏,他做這事,上負聖祖,中負朕身,下負年羹堯,欺祖欺君欺友——”說著,他嗆瞭一口氣,猛烈地咳嗽兩聲,突然“砰”地一擊案,已是漲紅瞭臉,勃然作色道:“這樣的混賬東西,難道可以輕縱?輕縱瞭他,別的督撫對朕照此辦理,朕如何處置?”

四個大臣還是頭一次見雍正發作,沒想到他暴怒起來面目如此猙獰,都不自禁打個寒顫,一撩袍擺齊跪在地連連叩頭。允禩原料雍正必定存自己體面,給年羹堯一個順水人情,輕辦諾敏,重查山西其餘官吏,想不到雍正如此不顧情面。但這一來,恰恰和自己方才的意見吻合瞭,傳揚出去,反而是皇帝采納瞭自己的意見,這要得罪多少人?……他幹咽瞭一下,竟不知該怎麼說才好瞭。正尋思如何回話,隆科多一頓首道:“主上說的極是!若不是從巡撫到藩司臬司及通省官員上下其手,串連欺君,田文鏡怎麼會一查再查毫無成效?萬歲高居九重,洞悉萬裡秋毫,隱微畢見,奴才佩服欽敬五體投地!既如此,奴才以為當下詔將山西縣令以上正缺吏員一體鎖拿進京,交刑部勘問!”張廷玉緊蹙著眉頭沉思道:“這恐怕過瞭些。有些官員隻是脅從。再說,晉北去秋大旱,賑濟災民的事還要靠他們辦。拿人太多,也容易引起其餘各省官員惶恐,牽動大局就不好瞭。”允禩卻是惟願亂子越大越好,因在旁冷冷說道:“這正是整頓吏治的時機,與皇上‘雍正改元,吏治刷新’的宗旨恰好相符。用貪官賑濟災民能有好結果?”他叩瞭一個頭,直起身子正容對雍正說道:“萬歲不必愁有缺無官補——昔日天後殺貪官如割草,天下無缺官之郡,臣弟以為隆科多奏的是。在京現有候選官、捐班雜佐一千餘人,盡可補山西官缺。皇上恩科在即,新登科的二三甲進士恰好趕上赴任出差。臣弟以為非如此大振天威,不足以肅清山西吏治。”當下三人意見不一,你一言我一語各說各的道理,雖然沒有動意氣,卻誰也不肯相讓。

“馬齊,”雍正聽著,忽然轉臉問道,“你為什麼不說話?”馬齊忙叩頭答道:“奴才實不敢欺蒙主上,奴才聽他們說的都有理,一時難以分辨,也不敢附。”聽他如此回答,允禩不禁噴地一笑,說道:“馬齊坐班房有心得,你是油滑還是幹練瞭?”

馬齊看瞭允禩一眼,說道:“皇上問話,臣子應該心裡怎樣想,怎樣回答。這與‘油滑’、‘幹練’是兩回子事。”說罷又叩一頭,奏道:“十三爺沒來,他也是上書房行走的王爺,皇上何不聽聽十三爺怎麼說?”

“這事朕已有瞭決斷。”雍正微微笑道,“山西通省官員大抵是好的,罪在諾敏一身。他作巡撫,在山西就是土皇上,想著山高皇帝遠,做出這種無法無天的欺君之事。山西官員的過錯,是因諾敏為先帝一手簡拔,又深受朕恩,存定瞭一個‘大樹底下好乘涼’的心思,沒有人敢出頭跟他打欽命官司,論起來隻能說‘不爭氣’三個字。朕也恨他們不爭氣,但你們平心想想,如今天下官,除瞭李衛、李紱、徐文元、陸隴其少數幾個,到底有多少‘爭氣’的?所以恨歸恨,不能嚴辦。官越大越辦,州縣就不必難為他們瞭。”

這番議論純從諸臣辯論空隙中另辟蹊徑,說得有理有據,眾人不禁聽得怔瞭。張廷玉覺得雍正皇帝有些過於姑息,張瞭張口正要說話,雍正卻先開口道:“衡臣。”

“臣在!”

“你起來擬旨。”

“紮!”

雍正用碗蓋小心地撥弄著茶葉,用不容置疑的口吻道:“六百裡加緊發山西宣旨欽差圖裡琛:諾敏身受先帝及朕躬不次深恩,本應濯心滌肝,精白其志以圖報效朝廷。乃行為卑污,辜恩奉迎,既溺職於前,復欺君於後,嫁禍於百姓,坑陷於直臣。事發至今,且無引罪認咎之意,以顢頇頑鈍,無恥之尤,實出朕之意料!且朕方表彰,直欲置朕於無地自容之地。此等罪,朕不知如何發落才好!就是朕想寬容,即便國法容得你這畜牲,奈何還有人情天理——上天怎麼給你披瞭一張人皮!?”他說著說著愈來愈激動,端著杯子的手捏得緊緊地微微發抖,臉色也變得異常蒼白。張廷玉奏吏行文草詔文不加點,這道詔諭卻難為瞭他——前文言後白話,怎麼潤色?他濡瞭濡墨,見雍正雖端坐著,卻氣得五官錯位,因不敢說話,隻實錄瞭雍正的話,心想這樣也好,叫下頭見識見識新皇上的風骨!正想著,雍正提高瞭嗓門:“即著圖裡琛就地摘其印信,剝其黃馬褂,革去頂戴職銜,鎖拿進京交大理寺勘問!朕知外省混賬風俗,凡官員革職,因怕他將來復職,有醴酒送行,儀程相贈的,以求異日地步。可告知這班混賬行子,有東西你們隻管填還諾敏,諾敏斷無起復之日,能否保九族也在可知不可知之間——誰敢作此醜態,朕必追究,山西虧空即由你這‘富官’追此繳還!”他一口氣說完,啜瞭一口茶盯著張廷玉。張廷玉一聽,仍舊是文白混雜,仍舊隻好咬著牙硬錄下來。允禩聽著想笑,嘴角一動又收瞭回去。

“萬歲!”馬齊在旁說道,“諾敏雖犯罪,到底是朝廷大吏,可否使其稍存體面,免得其餘督撫寒心?”“士可殺而不可辱,是麼?”雍正轉頭一哂,“馬齊你不懂,像諾敏這樣的,能稱之為‘士’麼?他隻能算條狗!他的案子人證物證都調到北京,讞實瞭,朕還要重重的辱他——因為是他先辱瞭朕!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這是綱常所在,天之所終地之所義。諾敏豈但犯法,且犯情犯理,犯法猶可恕,犯情犯理,他就難逃朕之誅戮!”

殺人不過頭落地,雍正卻要連人格一齊作踐,作踐而後殺。眾人早就知道雍正生性刻薄,今日才算真正見識到瞭,都無可奈何地咽瞭一口唾液,誰也不願駁回自討沒臉。

“這事別人可恕,山西佈政使羅經難辭其咎。”雍正徐徐說道,“著羅經革去職銜,與諾敏同戴黃枷進京勘問,如何處分待部議後再定。其餘按察使以下,降兩級原任出差,各罰俸兩年。各道司衙門主官降一級,罰俸一年;各府知府由吏部訓誡記過,縣令以下不問。”張廷玉寫完,問道:“這樣辦,山西巡撫和藩司衙門都出缺瞭,請旨,由哪裡派官接印?”雍正一笑道:“這還用問?自然是田文鏡接印,暫時置理山西巡撫衙門,待案子清白後另行敘議。”

誰也沒有言聲,但不言聲也是一種態度。雍正似乎也感到瞭這種沉默中的壓力,便也住瞭口。奇怪的是,他一住口,眾人立時感到一種寒徹骨髓的壓力襲來,人們的心立時凍縮成一團。然而雍正這樣破格的提拔畢竟太過分,在座大臣沒有一個贊同的,又不甘就此屈服,又不敢出頭抗爭,隻好默然對坐。一時間養心殿寂靜得一根針落地都聽得見,惟聞殿角罘罳旁的鐵馬偶爾被風吹得叮當作響。

“沒有話說就罷瞭。”雍正淡淡說道,“你們跪安吧!”

“臣有話說!”

張廷玉忽然想到上次與雍正單獨對晤時的交心之言,昂然頓首說道:“臣以為田文鏡不宜晉升過速!”雍正聽瞭,用陰鬱的眼神盯瞭張廷玉半晌,冷冷問道:“為什麼?”馬齊也鼓起勇氣,說道:“萬歲新登大寶,不宜開官員倖進之門。”

“倖進?”雍正立刻反唇相譏,“人人不圖倖進,四平八穩熬資格做官,可以治國平天下?”

張廷玉抓住雍正話中空隙,立刻頂上一句:“國朝大臣如明珠、高士奇,都是一言奉君合意,驟居高位,亂政害國,前車之鑒不遠,請萬歲明鑒!”

“你不原來也是中書君,三月之內也遷官位,入上書房為宰輔之臣?還有名臣郭琇、名將周培公,不都是先帝爺拔識於泥塗之中,才得明珠夜光?”雍正緊盯著張廷玉,似笑不笑地說著,口氣卻愈來愈凌厲:“你這樣說話,置你自己於何地?”

張廷玉被這話噎得一怔,他自己的履歷確也可算得“倖進”,但他還是認為雍正的話不好,忙叩頭道:“臣子倖進,是先帝錯愛。萬歲細想,朝廷官員奉旨出去宣旨的每年都有數十上百起,此例一開,人人都可隨意過問幹預地方軍務民政乃至財賦,外面的官還怎麼好辦事?田文鏡路過山西發覺諾敏之奸,原應具文申奏朝廷,由朝廷派員專程前往清理。該員竟擅自用欽差關防,越權行事!此舉原本有罪,萬歲前旨申飭並無錯誤——念其忠悃為國,疑之有理,察之有據,原其罪彰其功即可,驟升大位,眾人群起而效,善後何其之難!”

這說的就很在情理瞭。升田文鏡,往後出京的宣旨官員一窩蜂都學起來,滿天滿地都是欽差大員,還叫外任官辦事不辦瞭?雍正頓時犯瞭躊躇。張廷玉見雍正沉吟不語,知道他賞識田文鏡,一心想升他的官,便從容又說道:“田文鏡作事認真,一心為朝廷分憂,且為朝廷除一巨蠹,臣亦十分賞識,國傢官吏如今肯這樣辦差的,實在是太少瞭。萬歲想讓他晉升快一些,盡可一步一步速提。況田某多年隻是京官部郎,不曾歷練過州府實務,一省政務驟然壓在肩頭,他承當得承當不得?”馬齊隆科多也都叩頭請“萬歲嘉納張廷玉之言”,允禩卻覺得一陣掃興,隻好附和道:“衡臣說的是,請皇上慎量。”

“朕乏瞭。”雍正一連幾天忙著佈置安排各地耳目,批閱他們送進來的第一批密折,其實比張廷玉睡得還少,此時聽眾人一片聲諫勸自己,知道這事自己想得左瞭,因偏身挪下炕來,雙手後挺舒展瞭一下身子,笑道:“這不是什麼大事,朕想想再說吧!怡親王這會子正和年羹堯說事情。明兒年羹堯就要回營帶兵打仗,這是朝廷大政,出兵放馬的事,得圖個吉慶。老八告訴三哥,約上十四弟,還有你幾個設酒給他壯壯行色——明兒代朕郊送潞河驛!道乏吧!”

馬齊是管著禮部的,忙道:“明兒走似乎匆忙瞭些;臣以為應由欽天監擇個吉日,擬出書儀,禮送出京。”“這一去志在必勝,斬頭瀝血的,擇個吉日可以。”雍正低著頭想瞭想,“告訴年羹堯,出京百官不送他,也不大張禮儀。打勝這一仗,朕親自郊迎他入京。他要辱國喪師,也不用請罪,也不用想謚號,叫嶽鐘麒帶著他的頭來京就是瞭!”張廷玉玲瓏剔透的心思,已看出雍正不想大事張揚出師青海,以免將來戰事不利難堪,因道:“萬歲這主意極是。出兵詔書早已明發出去,年某不過是回京述職,聽主上面授機宜,百官郊送不但虛糜帑幣,也不合體例。隻後頭辱國喪師的話似乎不說為好,此刻應以鼓舞其氣為主,不知萬歲以為如何?”

“就依你的話,叫他好生辦差,不要有後顧之憂。”雍正含笑點瞭點頭,走瞭幾步,至殿口又回身道:“朕想好瞭,田文鏡補重慶府尹,索性成全你的體面,都允瞭你!”說罷方緩緩邁著方步出瞭養心殿。

李德全邢年一幹太監都守在養心殿正殿東廊下侍候,見雍正踱出來,大冷的天,隻穿瞭件藍色綢面大毛羊皮袍,外頭套瞭一件青色綢面中毛羊皮褂,忙上前打千兒請安。李德全道:“主子,今個兒天冷得邪乎,風颼溜溜兒的,房簷底的溜冰都不滴水,給主子加件大氅罷?”

“不用。”雍正簡捷地答應一聲,掏出懷表看看,仰著臉望著灰沉沉似雲似霧漫遮起來的天空,他想伸個懶腰,臂已張開又松垂下來,一頭走一頭說道:“朕想散幾步,不要叫乘輿,也不要這麼多人跟著,就你兩個就成。”

李德全忙答應一聲揮退瞭眾人,自和邢年侍在雍正身後一左一右地跟著,垂花門口的侍衛張五哥見他出來,“叭”地叩瞭個頭道:“主子想隨意走走?奴才跟著!”雍正笑道:“不用瞭吧?哪裡在宮裡就出事的呢?”

“主子,不是這一說。”張五哥起身稟道:“主子前頭有旨意,大內裡頭善捕營羽林軍歸隆科多調遣,侍衛歸馬齊張廷玉節制。二位中堂三令五申,主子無論到哪裡,張五哥、索倫、德楞泰和劉鐵成四大侍衛必得跟一個。奴才也是奉令行事。”

雍正盯瞭張五哥一眼沒再言語,出垂花門徑往北去。

是時正是午牌時分,各宮太監都忙著侍候各自主子,永巷中靜悄悄的闃無人聲,昏暗的薄雲後掩著一輪渾圓的毫無光彩的太陽。磚地上抹下宮墻模糊的陰影,偶爾一群烏鴉啄食著地下的什麼,見他們四個過來,“唿”地飛起,在天上翩翩盤旋直落不定,給這寂靜的深宮略添瞭一點生氣。雍正頭也不回,邁著步子穩穩走著,良久,方漫不經心地望著天空說道:

“張五哥——噢,你是康熙四十六年選進的侍衛?”

“回萬歲,奴才是康熙四十六年替人頂罪,在西菜市開刀問斬,先帝爺從殺場上救下來的……”張五哥想起老主子康熙,聲音不禁變得嘶啞哽咽瞭,“四十七年從善撲營補進大內當衛士,當年萬歲巡幸熱河,晉升奴才三等蝦……”

雍正晃瞭晃身子,笑道:“你這人好有艷福!”

“主子……”

“有人參你一本,說你蹲班房,在大獄裡頭還養瞭個賣唱的?”

張五哥頓時騰地紅瞭臉,大聲說道:“求主子指實砸黑磚的,是漢子一起在主子跟前折辯,奴才當年吃冤枉官司,是有個女的跟瞭奴才,就是奴才如今正配女人。她原是個賣唱的,爹媽病死,身插草標賣身葬父,是我爹資助她,成全瞭她的孝心。奴才替人死罪,她聽說瞭,千裡迢迢進京,打點銀兩入獄跟瞭我,說我張傢這樣積德,不該斷後……要給我生個兒!”

“你不要急。”雍正突然站住瞭腳,轉臉笑道,“誰告狀,朕不能給你說,這是規矩。這事我問過你十三爺,你倆說的一樣。這個告狀人是個沒意思人,或者有點什麼別的心思,想挑唆朕自拆關城!朕早就把折子壓下瞭——你這一說,朕更明白瞭。你一門慈孝忠烈俱全,朕還要表彰呢!你如今是幾品吶?”說著,又向前踱去。張五哥忙答道:“奴才是一等侍衛,官品是正三品。”雍正笑著回看邢年一眼,“你回頭傳旨給隆科多,張五哥也是十幾年的老侍衛瞭,進入二品!”

邢年忙答道:“是!”不等五哥謝恩,雍正又笑道:“你妻子晉封夫人——夫貴妻榮嘛!一說就是‘我女人’多難聽啦?也不雅訓!”五哥這才得話縫兒,因雍正還在走,不便謝恩,隻泣道:“主子……您這心田……唉……叫奴才拿什麼報答呢?人都說——”他突然覺得失口,便掩住瞭。

“人都說朕刻薄,是吧?”雍正心緒極好,漫步踱著,似乎自言自語地說道,“這個名聲不好聽,朕有什麼不知道的?有些人百伶百俐,參不透今日天下事,原是寬縱得過瞭。朕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想施恩那還不容易?但《左傳》你們讀過沒有?裡頭有句話說‘小惠未癒,民弗從也’。你寬縱諾敏這樣的,就是刻薄百姓,老百姓——那麼好得罪的?我德如風,民用如草。朕開瞭枉法徇情的例,上行下效,要不瞭幾年,國庫中都隻是存些爛賬簿子陳年借據,一旦有水旱災,或者兵戈之事,怎麼辦?”說罷愀然嘆息一聲。

張五哥和李邢兩個太監隨在雍正身後亦步亦趨,靜靜地聽雍正娓娓而言。從雍正晉封郡王,他們幾乎日日見他,都是一副冷峻淡漠的面孔,令人敬畏,想不到這個威嚴肅殺的帝王,還有這番溫馨心境,都覺得心中暖融融的。四個人沿永巷直北散瞭步,從禦花園西過崇敬殿,又踅向南,過長春宮、體元殿、太極殿穿堂入室而出,沿一條偏窄的小巷出來,不禁眼前霍然一亮——已是到瞭隆宗門外,這裡是外官入京等候上書房召見的地方,十幾個官員散站在門外,都拿著手本履歷,交頭接耳地談話,一個眼尖的一眼見雍正徐步從巷中踱出來,驚喜得高叫一聲:“萬歲,萬歲爺來瞭!”於是眾人“唿”地齊跪下去叩頭請安。

“你叫鄂爾泰,前年去雲南當佈政使,是不是?”雍正含笑看瞭看眾人,走到一個白凈面皮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面前,說道,“前兒讀雲南總督的折子,說你病瞭。朕已有旨,叫你遲些,等天暖和些再來,他沒有給你傳旨麼?你得的什麼病?”鄂爾泰是康熙六十年由兵部員外郎轉遷雲南佈政使的,新皇登極還是頭一次見雍正,他在兵部掌管武庫,雍正有一次差人為兒子選弓箭,本來極小的事,鄂爾泰卻堅持要宗人府的憑信牌,弄得掃興而回。有這麼一點小芥蒂,因知雍正睚眥必報,這次進京原是心裡惴惴然,不想雍正頭一個便和自己說話,忙叩頭道:“臣是二十天前起身的,陳世倌大約沒來得及向臣宣旨。臣患的瘧疾,已經粗愈,犬馬之疾勞聖慮如此,臣感激無比!”

雍正哈哈大笑,說道:“‘聖慮’不‘聖慮’當不得藥吃!回頭叫李德全帶你到禦藥房,取些金雞納霜。”李德全忙答應道,雍正又指著鄂爾泰道:“你們認識此人吧?他叫鄂爾泰!當年朕在藩邸,為一件小事碰過他的壁!一個部郎小吏,敢於抗皇親國戚,這副骨頭還算硬挺——你們要學他!”他話未說完,鄂爾泰淚水已奪眶而出,正要回奏些仰謝天恩的話,雍正已踱至另一個官員旁邊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回萬歲,臣叫黃立本。”

“黃立本。”雍正仰臉想瞭想,“你是分發臺灣府的?”

“是!”

雍正略一沉吟,說道:“臺灣福建隔著重洋大海,民風不純,又原是鄭傢舊地,且易與紅毛國及海匪勾連,素來難治,這差使你辦得來?”黃立本應聲答道:“臣惟竭忠盡智而已!”“嗯,好!”雍正誇贊道,“這是句志氣話。不過有什麼難處麼?”

“臣一切顧慮全無,”黃立本遲疑瞭一下,瞟一眼雍正,囁嚅道,“隻是老母遠在河南,傢中無人照應……”雍正笑道:“你不必說瞭,難為你還是個孝子!不過臺灣府朝廷例有定則,不允官員攜帶傢眷。這不是信得過信不過的事,這是規矩。這樣,朕發旨給福建總督常齎,叫他接你的老母親在福州養起來,你進省述職,可以略盡孝道——好生做,三年任滿,你在臺灣開出十萬畝生荒,朕就冊封你的老母親誥命!”黃立本沒想到雍正如此寬仁大度,臉頓時漲得通紅,連連叩頭道:“臣拼死拼活也要把臺灣治好,開十萬畝生荒給主子瞧!三年之內,臣一定叫臺灣糧食自給有餘!”

“那好,一言為定!”雍正含笑環顧一眼眾人,見大傢眼巴巴瞧著自己想說話,便笑道:“橫豎都要見,都要說話的。朕每撥隻見三個人,比這裡還方便。隻是一條,都要說真話,有什麼難處也不必隱諱——朕還要去慈寧宮給太後請安,你們先見上書房大臣吧!”說罷一擺手,便帶著張五哥等三個人向西踅去。

《雍正皇帝(全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