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桐壺

話說從前某一朝天皇時代,後宮妃嬪甚多,其中有一更衣[1],出身並不十分高貴,卻蒙皇上特別寵愛。有幾個出身高貴的妃子,一進宮就自命不凡,以為恩寵一定在我;如今看見這更衣走瞭紅運,便誹謗她,妒忌她。和她同等地位的、或者出身比她低微的更衣,自知無法競爭,更是怨恨滿腹。這更衣朝朝夜夜侍候皇上,別的妃子看瞭妒火中燒。大約是眾怨積集所致吧,這更衣生起病來,心情鬱結,常回娘傢休養。皇上越發舍不得她,越發憐愛她,竟不顧眾口非難,一味徇情,此等專寵,必將成為後世話柄。連朝中高官貴族,也都不以為然,大傢側目而視,相與議論道:“這等專寵,真正教人吃驚!唐朝就為瞭有此等事,弄得天下大亂。”這消息漸漸傳遍全國,民間怨聲載道,認為此乃十分可憂之事,將來難免闖出楊貴妃那樣的滔天大禍來呢。更衣處此境遇,痛苦不堪,全賴主上深恩加被,戰戰兢兢地在宮中度日。

這更衣的父親官居大納言[2]之位,早已去世。母夫人也是名門貴族出身,看見人傢女兒雙親俱全,尊榮富厚,就巴望自己女兒不落人後,每逢參與慶吊等儀式,總是盡心竭力,百般調度,在人前裝體面。隻可惜缺乏有力的保護者,萬一發生意外,勢必孤立無援,心中不免淒涼。

敢是宿世因緣吧,這更衣生下瞭一個容華如玉、蓋世無雙的皇子。皇上急欲看看這嬰兒,趕快教人抱進宮來[3]。一看,果然是一個異常清秀可愛的小皇子。

大皇子是右大臣之女弘徽殿女禦所生,有高貴的外戚作後盾,毫無疑義,當然是人人愛戴的東宮太子。然而講到相貌,總比不上這小皇子的清秀俊美。因此皇上對於大皇子,隻是一般的珍愛,而把這小皇子看作自己私人的秘寶,加以無限寵愛。

小皇子的母親是更衣,按照身份,本來不須像普通低級女官這樣侍候皇上日常生活。她的地位並不尋常,品格也很高貴。然而皇上對她過分寵愛,不講情理,隻管要她住在身邊,幾乎片刻不離。結果每逢開宴作樂,以及其他盛會佳節,總是首先宣召這更衣。有時皇上起身很遲,這一天就把這更衣留在身邊,不放她回自己宮室去。如此日夜侍候,照更衣身份而言,似乎反而太輕率瞭。自小皇子誕生之後,皇上對此更衣尤其重視,使得大皇子的母親弘徽殿女禦心懷疑忌。她想:這小皇子可能立為太子呢。

弘徽殿女禦入宮最早,皇上重視她,決非尋常妃子可比。況且她已經生男育女。因此獨有這妃子的疑忌,使皇上感到煩悶,於心不安。

更衣身受皇上深恩重愛,然而貶斥她、誹謗她的人亦復不少。她身體羸弱,又沒有外戚後援,因此皇上越是寵愛,她心中越是憂懼。她住的宮院叫桐壺。由此赴皇上常住的清涼殿,必須經過許多妃嬪的宮室。她不斷地來來往往,別的妃嬪看在眼裡怪不舒服,也是理所當然。有時這桐壺更衣來往得過分頻繁瞭,她們就惡意地作弄她,在板橋[4]上或過廊裡放些齷齪東西,讓迎送桐壺更衣的宮女們的衣裾弄得骯臟不堪。有時她們又彼此約通,把桐壺更衣所必須經過的走廊兩頭鎖閉,給她麻煩,使她困窘。諸如此類,層出不窮,使得桐壺更衣痛苦萬狀。皇上看到此種情況,更加憐惜她,就教清涼殿後面後涼殿裡的一個更衣遷到別處去,騰出房間來給桐壺更衣作值宿時的休息室。那個遷出外面去的更衣,更是懷恨無窮。

小皇子三歲那一年,舉行穿裙儀式[5],排場不亞於大皇子當年。內藏寮[6]和納殿[7]的物資盡行提取出來,儀式非常隆重。這也引起瞭世人種種非難。及至見到這小皇子容貌漂亮,儀態優美,竟是個蓋世無雙的玉人兒,誰也不忍妒忌他。見多識廣的人見瞭他都吃驚,對他瞠目註視,嘆道:“這神仙似的人也會降臨到塵世間來!”

這一年夏天,小皇子的母親桐壺更衣覺得身體不好,想乞假回娘傢休養,可是皇上總不準許。這位更衣近幾年來常常生病,皇上已經見慣,他說:“不妨暫且住在這裡養養,看情形再說吧。”但在這期間,更衣的病日重一日,隻過得五六天,身體已經衰弱得厲害瞭。更衣的母親太君啼啼哭哭向皇上乞假,這才準許她出宮。即使在這等時候,也得提防發生意外、吃驚受辱。因此決計讓小皇子留在宮中,更衣獨自悄悄退出。形勢所迫,皇上也不便一味挽留,隻因身份關系,不能親送出宮,心中便有難言之痛。更衣本來是個花容月貌的美人兒,但這時候已經芳容消減,心中百感交集,卻無力申述,看看隻剩得奄奄一息瞭。皇上睹此情狀,茫然失措,一面啼哭,一面歷敘前情,重申盟誓。可是更衣已經不能答話,兩眼失神,四肢癱瘓,隻是昏昏沉沉地躺著。皇上狼狽之極,束手無策,隻得匆匆出室,命左右準備輦車,但終覺舍不得她,再走進更衣室中來,又不準許她出宮瞭。他對更衣說:“我和你立下盟誓:大限到時,也得雙雙同行。想來你不會舍我而去吧!”那女的也深感隆情,斷斷續續地吟道:

“面臨大限悲長別,

留戀殘生嘆命窮。

早知今日……”說到這裡已經氣息奄奄,想繼續說下去,隻覺困疲不堪,痛苦難當瞭。皇上意欲將她留住在此,守視病狀。可是左右奏道:“那邊祈禱今日開始,高僧都已請到,定於今晚啟懺……”他們催促皇上動身。皇上無可奈何,隻得準許更衣出宮回娘傢去。

桐壺更衣出宮之後,皇上滿懷悲慟,不能就睡,但覺長夜如年,憂心如搗。派往問病的使者遲遲不返,皇上不斷地唉聲嘆氣。使者到達外傢,隻聽見裡面號啕大哭,傢人哭訴道:“夜半過後就去世瞭!”使者垂頭喪氣而歸,據實奏聞。皇上一聞此言,心如刀割,神智恍惚,隻是籠閉一室,枯坐凝思。

小皇子已遭母喪,皇上頗思留他在身邊。可是喪服中的皇子留侍禦前,古無前例,隻得準許他出居外傢。小皇子年幼無知,看見眾宮女啼啼哭哭、父皇流淚不絕,童心中隻覺得奇怪。尋常父母子女別離,已是悲哀之事,何況死別又加生離呢!

悲傷也要有個限度,終於隻得按照喪禮,舉行火葬。太君戀戀不舍,哭泣哀號:“讓我跟女兒一同化作灰塵吧!”她擠上前去,乘瞭送葬的眾侍女的車子,一同來到愛宕的火葬場,那裡正在舉行莊嚴的儀式呢。太君到達其地,心情何等悲傷!她說得還算通情達理:“眼看著遺骸,總當她還是活著的,不肯相信她死瞭;直到看見她變成瞭灰燼,方才確信她不是這世間的人瞭。”然而哭得幾乎從車子上掉下來。眾侍女忙來扶持,百般勸解,她們說:“早就擔心會弄到這地步的。”

宮中派欽差來瞭。宣讀聖旨:追贈三位[8]。這宣讀又引起瞭新的悲哀。皇上回想這更衣在世時終於不曾升為女禦,覺得異常抱歉。他現在要讓她晉升一級,所以追封。這追封又引起許多人的怨恨與妒忌。然而知情達理的人,都認為這桐壺更衣容貌風采,優雅可愛,態度性情,和藹可親,的確無可指責。隻因過去皇上對她寵愛太甚,以致受人妒恨。如今她已不幸身死,皇上身邊的女官們回想她人品之優越、心地之慈祥,大傢不勝悼惜。“生前誠可恨,死後皆可愛。”此古歌想必是為此種情境而發的瞭。

宮中派欽差來瞭。宣讀聖旨:追贈三位。這宣讀又引起瞭新的悲哀。

光陰荏苒,桐壺更衣死後,每次舉行法事,皇上必派人吊唁,撫慰優厚。雖然事過境遷,但皇上悲情不減,無法排遣。他絕不宣召別的妃子侍寢,隻是朝朝暮暮以淚洗面。皇上身邊的人見此情景,也都憂愁嘆息,泣對秋光。隻有弘徽殿女禦等人,至今還不肯容赦桐壺更衣,說道:“做瞭鬼還教人不得安寧,這等寵愛真不得瞭啊!”皇上雖然有大皇子侍側,可是心中老是記惦著小皇子,不時派遣親信的女官及乳母等到外傢探問小皇子情況。

深秋有一天黃昏,朔風乍起,頓感寒氣侵膚。皇上追思往事,倍覺傷心,便派韌負[9]命婦[10]赴外傢存問。命婦於月色當空之夜登車前往。皇上則徘徊望月,緬懷前塵:往日每逢花晨月夕,必有絲竹管弦之興。那時這更衣有時彈琴,清脆之音,沁人肺腑;有時吟詩,婉轉悠揚,迥非凡響。她的聲音笑貌,現在成瞭幻影,時時依稀仿佛地出現在眼前。然而幻影即使濃重,也抵不過一瞬間的現實呀!

韌負命婦到達外傢,車子一進門內,但見景象異常蕭條。這宅子原是寡婦居處,以前為瞭撫育這珍愛的女兒,曾經略加裝修,維持一定的體面。可是現在這寡婦天天為亡女悲傷飲泣,無心治理,因此庭草荒蕪,花木凋零。加之此時寒風蕭瑟,更顯得冷落淒涼。隻有一輪秋月,繁茂的雜草也遮它不住,還是明朗地照著。

命婦在正殿[11]南面下車。太君接見,一時悲從中來,哽咽不能言語,好容易啟口:“妾身茍延殘喘,真乃薄命之人。猥蒙聖眷,有勞冒霜犯露,駕臨蓬門,教人不勝愧感!”說罷,淚下如雨。命婦答道:“前日典侍來此,回宮復奏,言此間光景,傷心慘目,教人肝腸斷絕。我乃冥頑無知之人,今日睹此情狀,亦覺不勝悲戚!”她躊躇片刻,傳達聖旨:“萬歲爺說:‘當時我隻道是做夢,一直神魂顛倒。後來逐漸安靜下來,然而無法教夢清醒,真乃痛苦不堪。何以解憂,無人可問。擬請太君悄悄來此一行,不知可否?我又掛念小皇子,教他在悲嘆哭泣之中度日,亦甚可憐。務請早日帶他一同來此。’萬歲爺說這番話時,斷斷續續,飲淚吞聲;又深恐旁人笑他怯弱,不敢高聲。這神情教人看瞭實在難當。因此我不待他說完,便退出來瞭。”說罷,即將皇上手書呈上。太君說:“流淚過多,兩眼昏花,今蒙寵賜宸函,眼前頓增光輝。”便展書拜讀:

“邇來但望日月推遷,悲傷漸減,豈知歷時越久,悲傷越增。此真無可奈何之事!幼兒近來如何?時在念中。不得與太君共同撫養,實為憾事。今請視此子為亡人之遺念,偕同入宮。”

此外還寫著種種詳情。函末並附詩一首:

“冷露淒風夜,深宮淚滿襟。

遙憐荒渚上,小草太孤零。”

太君未及讀完,已經泣不成聲瞭。後來答道:“妾身老而不死,命該受苦。如今面對松樹[12],尚且羞愧;何況九重宮闕,豈敢仰望?屢蒙聖恩宣慰,不勝銘感。但妾自身,不便冒昧入宮。惟竊有所感:小皇子年齒尚幼,不知緣何如此穎悟,近日時刻想念父皇,急欲入宮。此實人間至情,深可嘉憫。——此事亦望代為啟奏。妾身薄命,此間乃不吉之地,不宜屈留小皇子久居也……”

此時小皇子已睡。命婦稟道:“本當拜見小皇子,將詳情復奏。但萬歲爺專候回音,不便遲歸。”急欲告辭。太君道:“近來悼念亡女,心情鬱結,苦不堪言。頗思對知己之人罄談衷曲,俾得略展愁懷。公餘之暇,務請常常惠臨,不勝盼感。回思年來每次相見,都隻為歡慶之事。此次為傳遞此可悲之書柬而相見,實非所望。都緣妾身命薄,故遭此苦厄也。亡女初誕生時,愚夫婦即寄與厚望,但願此女為門戶增光。亡夫大納言彌留之際,猶反復叮囑道:‘此女入宮之願望,務必實現,切勿因我死而喪失銳氣。’我也想到:傢無有力之後援人,入宮後勢必遭受種種不幸。隻因不忍違反遺囑,故爾令其入宮。豈料入侍之後,荷蒙主上過分寵幸,百般憐惜,無微不至。亡女也不敢不忍受他人種種不近人情之侮辱,而周旋於群妃之間。不料朋輩妒恨之心,日積月累,痛心之事,難於盡述。憂能傷人,終於慘遭夭死。昔日之深恩重愛,反成瞭怨恨之由。——唉,這原不過是我這傷心寡母的胡言亂道而已。”太君話未說完,一陣心酸,泣不成聲。此時已到深夜瞭。

命婦答道:“並非胡言亂道,萬歲爺也如此想。他說:‘我確是真心愛她,但也何必如此過分,以致驚人耳目?這就註定恩愛不能久長瞭。現在回想,我和她的盟誓,原來是一段惡因緣!我自信一向未曾做過招人怨恨之事。隻為瞭此人,無端地招來瞭許多怨恨。結果又被拋撇得形單影隻,隻落得自慰乏術,人怨交加,變成瞭愚夫笨伯。這也是前世冤孽吧!’他反復申述,淚眼始終不幹。”她這番話絮絮叨叨,難於盡述。

後來命婦又含淚稟告道:“夜已很深瞭。今夜之內必須回宮復奏。”便急忙準備動身。其時涼月西沉,夜天如水;寒風掠面,頓感淒涼;草蟲亂鳴,催人墮淚。命婦對此情景,留戀不忍遽去,遂吟詩道:

“縱然伴著秋蟲泣,

哭盡長宵淚未幹。”

吟畢,還是無意登車。太君答詩,命侍女傳告:

“哭聲多似蟲鳴處,

添得宮人淚萬行。

此怨恨之詞,亦請代為奏聞。”此次犒賞命婦,不宜用富有風趣之禮物。太君便將已故更衣的遺物衣衫一套、梳具數事,贈與命婦,藉留紀念。這些東西仿佛是專為此用而遺留著的。

隨伴小皇子來此的眾年輕侍女,人人悲傷,自不必說。她們在宮中看慣繁華景象,覺得此間異常淒涼。她們設想皇上悲痛之狀,甚是同情,便勸告太君,請早日送小皇子入宮。太君認為自己乃不潔之身,倘隨伴小皇子入宮,外間定多非議。而若不見此小皇子,即使暫時之間,也覺心頭不安。因此小皇子入宮之事,一時未能斷然實行。

命婦回宮,見皇上猶未就寢,覺得十分可憐。此時清涼殿庭院中秋花秋草,正值繁茂。皇上裝作觀賞模樣,帶著四五個性情溫雅的女官,靜悄悄地閑談消遣。近來皇上晨夕披覽的,是《長恨歌》畫冊。這是從前宇多天皇命畫傢繪制的,其中有著名詩人伊勢[13]和貫之[14]所作的和歌[15]及漢詩。日常談話,也都是此類話題。此時看見命婦回宮,便細問桐壺更衣娘傢情狀。命婦即將所見悲慘景象悄悄奏聞。皇上展讀太君復書,但見其中寫道:“辱承錦註,誠惶誠恐,幾無置身之地。拜讀溫諭,悲感交集,心迷目眩矣。

嘉蔭凋殘風力猛,

劇憐小草不勝悲。”

此詩有失言之處[16],想是悲哀之極,方寸繚亂所致,皇上並不見罪。皇上不欲令人看到傷心之色,努力隱忍,然而終於隱忍不瞭。他歷歷回想初見更衣時的千種風流、萬般恩愛。那時節一刻也舍不得分離。如今形單影隻,孤苦伶仃,自己也覺得怪可憐的。他說:“太君不欲違背故大納言遺囑,故爾遣女入宮。我為答謝這番美意,理應加以優遇,卻終未實行。如今人琴具杳,言之無益矣!”他覺得異常抱歉。接著又說:“雖然如此,更衣已經生下小皇子,等他長大成人,老太君定有享福之日。但願她健康長壽。”

命婦便將太君所賜禮物呈請禦覽。皇上看瞭,想道:“這倘若是臨邛道士探得瞭亡人居處而帶回來的證物鈿合金釵……”[17]但作此空想,也是枉然。便吟詩道:

“願君化作鴻都客,

探得香魂住處來。”

皇上看瞭《長恨歌》畫冊,覺得畫中楊貴妃的容貌,雖然出於名畫傢之手,但筆力有限,到底缺乏生趣。詩中說貴妃的面龐和眉毛似“太液芙蓉未央柳”[18],固然比得確當,唐朝的裝束也固然端麗優雅,但是,一回想桐壺更衣的嫵媚溫柔之姿,便覺得任何花鳥的顏色與聲音都比不上瞭。以前晨夕相處,慣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之句[19],共交盟誓。如今都變成瞭空花泡影。天命如此,抱恨無窮!此時皇上聽到風嘯蟲鳴,覺得無不催人哀思。而弘徽殿女禦久不參謁帝居,偏偏在這深夜時分玩賞月色,奏起絲竹管弦來。皇上聽瞭,大為不快,覺得刺耳難聞。目睹皇上近日悲戚之狀的殿上人[20]和女官們,聽到這奏樂之聲,也都從旁代抱不平。這弘徽殿女禦原是個非常頑強冷酷之人,全不把皇上之事放在心上,所以故作此舉。月色西沉瞭。皇上即景口占:

“欲望宮墻月,啼多淚眼昏。

遙憐荒邸裡,哪得見光明!”

他想念桐壺更衣娘傢情狀,挑盡殘燈,終夜枯坐凝思,懶去睡眠。聽見巡夜的右近衛官唱名[21],知道此刻已經是醜時瞭。因恐枯坐過久,惹人註目,便起身進內就寢,卻難於入寐。翌日晨起,回想從前“珠簾錦帳不覺曉”[22]之情景,不勝悲戚,就懶得處理朝政瞭。皇上飲食不進:早膳勉強舉箸,應名而已;正式禦餐,久已廢止瞭。凡侍候禦膳的人,看到這光景,無不憂愁嘆息。所有近身侍臣,不論男女,都很焦急,嘆道:“這真是毫無辦法瞭!”他們私下議論:“皇上和這桐壺更衣,定有前世宿緣。更衣在世之時,萬人譏誚怨恨,皇上一概置之不顧。凡有關這更衣之事,一味徇情不講道理。如今更衣已死,又是日日愁嘆,不理朝政。這真是太荒唐瞭!”他們又引證出唐玄宗等外國朝廷的例子來,低聲議論,悄悄地嘆息。

過瞭若幹時日,小皇子回宮瞭。這孩子長得越發秀美,竟不像是塵世間的人,因此父皇十分鐘愛。次年春天,該是立太子的時候瞭。皇上心中頗思立這小皇子為太子。然而這小皇子沒有高貴的外戚作後援;而廢長立幼,又是世人所不能贊許之事,深恐反而不利於小皇子。因此終於打消瞭這念頭,不露聲色,竟立瞭大皇子為太子。於是世人都說:“如此鐘愛的小皇子,終於不立為太子,世事畢竟是有分寸的啊!”大皇子的母親弘徽殿女禦也放瞭心。

小皇子的外祖母自從女兒死後,一直悲傷,無以自慰。她向佛祈願,希望早日往生女兒所在的國土。不久果蒙佛力加被,接引她歸西天去瞭。皇上為此又感到無限悲傷。此時小皇子年方六歲,已經懂得人情,悼惜外祖母之死,哭泣盡哀。外祖母多年來和這外孫很親密,舍不得和他訣別,彌留之際,反復提及,不勝悲戚。此後小皇子便常住在宮中瞭。

小皇子七歲上開始讀書,聰明穎悟,絕世無雙。皇上看見他過分靈敏,反而覺得擔心。他說:“現在誰也不會怨恨他瞭吧。他沒有母親,僅為這一點,大傢也應該疼愛他。”皇上駕臨弘徽殿的時候,常常帶他同去,並且讓他走進簾內。這小皇子長得異常可愛,即使赳赳武夫或仇人,一看見他的姿態,也不得不面露笑容。因此弘徽殿女禦也不欲摒棄他瞭。這弘徽殿女禦除瞭大皇子以外,又生有兩位皇女,但相貌都比不上小皇子的秀美。別的女禦和更衣見瞭小皇子,也都不避嫌疑。所有的人都想:這小小年紀就有那麼風韻嫻雅、嫵媚含羞的姿態,真是個非常可親而又必須謹慎對待的遊戲伴侶。規定學習的種種學問,自不必說,就是琴和笛,也都精通,清音響徹雲霄。這小皇子的多才多藝,如果一一列舉起來,簡直如同說謊,教人不能相信。

這時候朝鮮派使臣來朝覲瞭,其中有一個高明的相士。皇上聞此消息,想召見這相士,教他替小皇子看相。但宇多天皇定下禁例:外國人不得入宮。他隻得悄悄地派小皇子到招待外賓的鴻臚館去訪問這相士。一個官居右大弁的朝臣是小皇子的保護人,皇上教小皇子扮作這右大弁的兒子,一同前往。相士看瞭小皇子的相貌,大為吃驚,幾度側首仔細端詳,不勝詫異。後來說道:“照這位公子的相貌看來,應該當一國之王,登至尊之位。然而若果如此,深恐國傢發生變亂,己身遭逢憂患。若是當朝廷柱石,輔佐天下政治呢,則又與相貌不合。”這右大弁原是個富有才藝的博士,和這相士高談闊論,頗感興味。兩人吟詩作文,互相贈答。相士即日就要告辭返國。他此次得見如此相貌不凡之人物,深感欣幸;如今即將離別,反覺不勝悲傷。他作瞭許多詠他此種心情的優美的詩文,贈與小皇子。小皇子也吟成非常可愛之詩篇,作為報答。相士讀瞭小皇子的詩,大加贊賞,奉贈種種珍貴禮品。朝廷也重重賞賜這相士。此事雖然秘而不宣,但世人早已傳聞。太子的外祖父右大臣等聞知此事,深恐皇上有改立太子之心,頓生疑忌。

皇上心地十分賢明。他相信日本相術,看到這小皇子的相貌,早就胸有成竹,所以一直不曾封他為親王。現在他見這朝鮮相士之言和他自己見解相吻合,覺得此人實甚高明,便下決心:“我一定不讓他做個沒有外戚作後援的無品親王[23],免得他坎坷終身。我在位幾年,也是說不定的。我還不如讓他做個臣下,教他輔佐朝廷。為他將來打算,這也是得策的。”從此就教他研究有關此道的種種學問。小皇子研究學問之後,才華更加煥發瞭。教這人屈居臣下之位,實甚可惜。然而如果封他為親王,必然招致世人疑忌,反而不利。再教精通命理的人推算一下,見解相同。於是皇上就將這小皇子降為臣籍,賜姓源氏。

歲月如流,但皇上思念已故桐壺更衣,無時或已。有時為消愁解悶,也召見一些聞名的美人。然而都不中意,覺得像桐壺更衣那樣的人,世間真不易再得。他就從此疏遠女人,一概無心顧問瞭。一天,有一個侍候皇上的典侍,說起先帝[24]的第四皇女,容貌姣好,聲望高貴;母後鐘愛之深,世無其例。這典侍曾經侍候先帝,對母後也很親近,時常出入宮邸,眼見這四公主長大成人;現在也常隱約窺見容姿。這典侍奏道:“妾身入宮侍奉,已歷三代,終未見與桐壺娘娘相似之人。惟有此四公主成長以來,酷肖桐壺娘娘,真乃傾國傾城之貌也。”皇上聞言,想道:“莫非真有其人?”未免留情,便卑辭厚禮,勸請四公主入宮。

母後想道:“哎呀,這真可怕瞭!弘徽殿女禦心腸太狠,桐壺更衣分明是被她折磨死的。前車可鑒,真正教人寒心!”她左思右想,猶豫不決。此事終於不曾順利進行。不料這期間母後患病身死,四公主成瞭孤苦伶仃之身。皇上誠懇地遣人存問,對她傢人說:“教她入宮,我把她當作子女看待吧。”四公主的侍女們、保護人和其兄兵部卿親王都想道:“與其在此孤苦度日,不如讓她入宮,心情也可以寬慰一些。”便送四公主入宮。她住在藤壺院,故稱為藤壺女禦。

皇上召見藤壺女禦,覺得此人容貌風采,異常肖似已故桐壺更衣。而且身份高貴,為世人所敬仰,別的妃嬪對她無可貶斥。因此藤壺女禦入宮之後,一切如意稱心。已故桐壺更衣出身低微,受人輕視,而恩寵偏偏異常深重。現在皇上對她的戀慕雖然並不消減,但愛情自然移註在藤壺女禦身上,覺得心情十分歡慰。這也是人世常態,深可感慨也。

源氏公子時刻不離皇上左右,因此日常侍奉皇上的妃嬪們對他都不規避。妃嬪們個個自認為美貌不讓他人,實際上也的確嫵媚窈窕,各得其妙。然而她們都年事較長,態度老成;隻有這位藤壺女禦年齡最幼,相貌又最美,見瞭源氏公子往往含羞躲避。但公子朝夕出入宮闈,自然常常窺見姿色。母親桐壺更衣去世時,公子年方三歲,當然連面影也記不得瞭。然而聽那典侍說,這位藤壺女禦相貌酷似母親,這幼年公子便深深戀慕,因此常常親近這位繼母。皇上對此二人無限寵愛,常常對藤壺女禦說:“你不要疏遠這孩子。你和他母親異常肖似。他親近你,你不要認為無禮,多多地憐愛他吧。他母親的聲音笑貌,和你非常相像,他自然也和你非常相像。你們兩人作為母子,並無不相稱之處。”源氏公子聽瞭這話,童心深感喜悅,每逢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常常親近藤壺女禦,對她表示戀慕之情。弘徽殿女禦和藤壺女禦也合不來,因此又勾起她對源氏公子的舊恨,對他看不順眼瞭。

皇上常謂藤壺女禦名重天下,把她看作蓋世無雙的美人。但源氏公子的相貌,比她更加光彩煥發,艷麗動人,因此世人稱他為“光華公子”(光君)。藤壺女禦和源氏公子並受皇上寵愛,因此世人稱她為“昭陽妃子”。

源氏公子作童子裝束,嬌艷可愛,改裝是可惜的。但到瞭十二歲上,照例須舉行冠禮[25],改作成人裝束。為瞭舉辦這儀式,皇上日夜操心,躬親指揮。在例行制度之外,又添加種種排場,規模十分盛大。當年皇太子的冠禮,在紫宸殿[26]舉行,非常隆重;此次源氏公子的冠禮,務求不亞於那一次。各處的饗宴,向來由內藏寮及谷倉院[27]當作公事辦理。但皇上深恐他們辦得不周到,因此頒佈特旨,責令辦得盡善盡美。在皇上所常居的清涼殿的東廂裡,朝東設置皇上的玉座;玉座前面設置冠者源氏及加冠大臣的座位。

源氏公子於申時上殿。他的童發梳成“總角”,左右分開,在耳旁挽成雙髻,嬌艷可愛。現在要他改作成人裝束,甚是可惜!剪發之事,由大藏卿執行。將此青絲美發剪短,實在不忍下手。此時皇上又記念起他母親桐壺更衣來。他想:如果更衣見此光景,不知作何感想。一陣心酸,幾乎墮淚,好容易隱忍下去。

源氏公子加冠之後,赴休息室,換瞭成人裝束,再上殿來,向皇上拜舞。觀者睹此情景,無不贊嘆流淚。皇上看瞭,感動更深,難於禁受。昔日的悲哀,近來有時得以忘懷,而今重又湧上心頭。此次加冠,他很擔心,生怕源氏公子天真爛漫之風姿由於改裝而減色。豈知改裝之後,越發俊美可愛瞭。

加冠由左大臣執行。這左大臣的夫人是皇女,所生女兒隻有一人,稱為葵姬[28]。皇太子愛慕此葵姬,意欲聘娶,左大臣遷延未許,隻因早已有心將此女嫁與源氏公子。他曾將此意奏聞。皇上想道:“這孩子加冠之後,本來缺少外戚後援人。他既有此心,我就此玉成其事,教她侍寢[29]吧。”曾催促左大臣早做準備。左大臣正好也盼望早成。

禮畢,眾人退出,赴侍所[30],大開瓊筵。源氏公子在諸親王末座就席。左大臣在席上隱約提及葵姬之事。公子年事尚幼,靦腆含羞,默默不答。不久內侍宣旨,召左大臣參見。左大臣入內見駕。禦前諸命婦便將加冠犒賞品賜與左大臣:照例是白色大褂一件、衣衫一套。又賜酒一杯。其時皇上吟道:

“童發今承親手束,

合歡雙帶綰成無?”

詩中暗示結縭之意,左大臣不勝驚喜,立即奉和:

“朱絲已綰同心結,

但願深紅永不消。”

他就步下長階,走到庭中,拜舞答謝。皇上又命賞賜左大臣左馬寮[31]禦馬一匹、藏人所[32]鷹一頭。其他公卿王侯,也都羅列階前,各依身份拜領賞賜。這一天冠者呈獻的肴饌點心,有的裝匣,有的裝筐,概出右大弁受命調制。此外賜與眾人的屯食[33],以及犒賞諸官員的裝在古式櫃子裡的禮品,陳列滿前,途幾為塞,比皇太子加冠時更為豐富。這儀式真是盛大之極。

是晚源氏公子即赴左大臣邸宅招親[34]。結婚儀式之隆重,又是世間無比的。左大臣看看這女婿,的確嬌小玲瓏,俊秀可愛。葵姬比新郎年紀略長,似覺稍不相稱,心中難以為情。

這位左大臣乃皇上所信任之人,且夫人是皇上的同胞妹妹,故在任何方面,都已高貴無比。今又招源氏公子為婿,聲勢更加顯赫瞭。右大臣是皇太子的外祖父,將來可能獨攬朝綱。可是現在相形見絀,勢難匹敵瞭。左大臣姬妾眾多,子女成群。正夫人所生的還有一位公子,現任藏人少將之職,長得非常秀美,是個少年英俊。右大臣本來與左大臣不睦,然而看中這位藏人少將,竟把自己所鐘愛的第四位女公子嫁給瞭他。右大臣的重視藏人少將,不亞於左大臣的重視源氏公子。這真是世間無獨有偶的兩對翁婿!

源氏公子常被皇上宣召,不離左右,因此無暇去妻子傢裡。他心中一味認為藤壺女禦的美貌蓋世無雙。他想:“我能和這樣的一個人結婚才好。這真是世間少有的美人啊!”葵姬原也是左大臣的掌上明珠,而且嬌艷可愛,但與源氏公子性情總不投合。少年人是專心一志的,源氏公子這秘密的戀愛真是苦不堪言。加冠成人之後,不能再像兒童時代那樣穿簾入幕,隻能在作樂之時,隔簾吹笛,和著簾內的琴聲,借以傳達戀慕之情。有時隱約聽到簾內藤壺妃子的嬌聲,聊覺慰情。因此源氏公子一味喜歡住在宮中。大約在宮中住瞭五六日,到左大臣邸宅住兩三日,斷斷續續,不即不離。左大臣呢,顧念他年紀還小,未免任性,並不見罪,還是真心地憐愛他。源氏公子身邊和葵姬身邊的侍女,都選用世間少有的美人;又常常舉行公子所心愛的遊藝,千方百計地逗引他的歡心。

在宮中,將以前桐壺更衣所住的淑景舍(即桐壺院)作為源氏公子的住室。以前侍候桐壺更衣的侍女,都不遣散,就叫她們侍候源氏公子。此外,桐壺更衣娘傢的邸宅,也由修理職、內匠寮[35]奉旨大加改造。這裡本來有林木假山,風景十分優勝;現在再將池塘擴充,大興土木,裝點得非常美觀。這便是源氏公子的二條[36]院私邸。源氏公子想道:“這個地方,讓我和我所戀慕的人同住才好。”心中不免鬱悒。

世人傳說:“光華公子”這個名字,是那個朝鮮相士為欲贊揚源氏公子的美貌而取的。

[1] 妃嬪中地位最高的是女禦,其次為更衣,皆侍寢。又次為尚侍(亦可侍寢)、典侍、掌侍、命婦等女官。尚侍為內侍司(後宮十二司之一)的長官,典侍為次官,掌侍為三等官,命婦又次之。

[2] 當時的中央官廳稱為太政官。左大臣為太政官之長官,右大臣次之。太政大臣在左右大臣之上,為朝廷最高官。左右大臣之下有大納言、中納言、宰相(即參議)。太政官下設少納言局、左弁官局、右弁官局。少納言局的官員有少納言三人,外記次之,外記有左右大少各一人。弁官有左右大中少弁各一人。左弁官局統轄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四省;右弁官局統轄兵部、刑部、大藏、宮內四省。統稱八省。省下面是各職和各寮,均屬省管。省的長官稱卿,次官稱大輔、少輔,三等官稱大丞、少丞。職的長官稱大夫,次官稱亮,三等官稱大進、少進。寮的長官稱頭,次官稱助,三等官稱大允、少允。

[3] 按那時制度,坐月子照例是在娘傢的。

[4] 板橋是從一幢房子通到另一幢房子之間的橋。

[5] 舊時日本裝,男子是穿裙的,現在僅用於禮服。穿裙儀式為男童初次穿裙時舉行的儀式,古時在三歲,後來也有在五歲或七歲時舉行的。女子亦舉行此種儀式。

[6] 內藏寮是管理金銀珠寶、綾羅綢緞以及服裝等物的機構,屬中務省。

[7] 納殿為收藏歷代禦物之所。

[8] 位是日本朝廷諸臣爵位高低的標志,從一位到八位(最低位)共三十級,各有正、從之分,四位以下又有上、下之分。女禦的爵位是三位,更衣是四位。追贈三位,即追封為女禦。

[9] 京中武官有左右近衛、左右衛門、左右兵衛,共稱六衛府。近衛府負責警衛皇宮之門內,左右近衛府的長官稱大將,次官稱中將、少將,三等官稱將監,四等官稱將曹。左右近衛大將、中將等,略稱左近大將、右近中將、右大將、左中將等。中將、少將亦稱佐、助等。衛門府負責警衛皇宮之門外,左右衛門府的長官稱督,次官稱佐、權佐,三等官稱大尉、少尉。衛門府又特稱韌負司,其佐、尉稱韌負佐、韌負尉。兵衛府負責警衛皇宮之門外,並巡檢京中。其官名與衛門府同。

[10] 當時宮中較下級之女官或貴族傢的侍女,均以其父或其夫之官名來稱呼。

[11] 當時貴族的宮殿式住宅中的正屋亦稱正殿。

[12] 松樹常用作長壽的象征,故如此說。

[13] 伊勢姓藤原,是十世紀中有名女歌人,乃三十六歌仙之一,著有《伊勢集》。

[14] 貫之姓紀,亦十世紀中名歌人,曾與紀友則、凡河內躬恒、壬生忠岑編撰《古今和歌集》。

[15] 和歌即日本詩歌。

[16] 嘉蔭比喻已故更衣,小草比喻小皇子。意思是:遮風的樹木已經枯死,樹下的小草失卻瞭保護者。這裡蔑視瞭小皇子的父親皇上,故曰失言。

[17] 參看白居易《長恨歌》。

[18] 參看白居易《長恨歌》。

[19] 參看白居易《長恨歌》。

[20] 殿上人是被允許上殿的貴族。

[21] 宮中巡夜,亥時(十點鐘)起由左近衛官值班,醜時(兩點鐘)起由右近衛官值班。值班時各自唱名。

[22] 見《伊勢集·誦亭子院長恨歌屏風》。下句是“長恨綿綿誰夢知”。

[23] 親王的等級是一品到四品,四品以下叫作無品親王。童年封親王,規定是無品親王,地位甚低。

[24] 此先帝與皇上的關系不明。或說是皇上的堂兄弟或伯叔父,則此四公主是皇上的侄女或堂姐妹。

[25] 當時男童十一歲至十六歲時,為表示轉變為成年人,舉行改裝、結發、加冠的儀式。稱為冠禮。

[26] 紫宸殿為當時皇宮的正殿,又稱南殿。

[27] 谷倉院是保管京畿諸國的納貢品和無主官田、沒收官田等收獲物的官庫。

[28] 本書原文中人物大都無專名詞,後人為便於閱讀起見,根據各回題名或詩文內容給某些人物取名。葵姬即其一例。

[29] 宮中慣例,皇太子、太子加冠之夜,即由公卿之女侍寢,行婚禮。

[30] 帝王公卿傢中執掌傢務之所。

[31] 宮中設左右馬寮,掌管有關飼養馬匹之事。

[32] 藏人所是供奉天皇起居、掌管任命儀式、節會等宮中大小雜事之所。

[33] 屯食是古代宮中及貴族饗宴時賞賜下僚吃的糯米飯團。

[34] 按當時風習,除天皇、皇太子外,男子結婚一般都去女傢。婚後女子仍居娘傢,男子前往住宿。適當時期後,新夫婦另居他處,或將妻子迎至丈夫邸內。

[35] 修理職和內匠寮是掌管宮中營造和修繕的機構。

[36] 京城地區,以條劃分,有一條到九條。

《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