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一)《源氏物語》一書,日本人尊之為古典文學之泰鬥。辭典舉例,大都首先引用此書中語。此書確系世界最早之散文長篇小說,成立於一〇〇六年左右,比中國最早之長篇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早出世三百多年,比西洋最早之小說集薄伽丘(Boccccio)所著《十日談》(Decameron)亦早出世三百多年。書中敘述涉及三代,歷時七十多年,登場人物有四百四十多名,亦可謂龐大矣。

(二)此書作者為當時宮廷一女官紫式部。此人生卒年月不確,一說生於圓融天皇天元元年,即公歷九七八年,歿於一〇一五年。享年三十八歲;或曰,享年三十九歲;或曰,享年五十七歲。其人生而穎悟,幼時旁聽父親教長兄讀《史記》,反比長兄善於記誦。後曾入宮為皇後講解白居易詩文。又擅長琴箏,並精通佛典。二十二歲嫁藤原宣孝,生女賢子,亦有文名。宣孝早死。紫式部寡居時作《源氏物語》。或曰,末尾“宇治十帖”是賢子所續成;或曰,其父藤原為時創作大綱,由紫式部補寫細部;或曰,《源氏物語》在紫式部之前早已有之,乃由紫式部修訂而成者。年代既久,無法考實。

(三)因此之故,相傳本子亦有大同小異者三種:一曰河內本,乃河內守源光行及其子源親行所校訂者,流行於鐮倉時代(一一九二—一三三三),入室町時代(一三三八—一五七三)而絕跡,至大正時代又發現。二曰青表紙本,因其書封面青色,故名,乃藤原定傢所校訂者,流行於室町時代之後,直至今日。三曰別本,則又與上二者稍有異同。今日一般所采用者,乃青表紙本。

(四)此書有英、德、法譯本。英譯本最早,刊於一九二一年,譯者瓦勒(Arthur Waley),書名The Tale of Genji。德譯本有二種,一是赫利芝卡(Herbart E.Herlitschka)所譯,書名Die Geschichte von Prinzen Genji;二是繆勒紮勃希(Maximilian Müller-Jabüsch)所譯,書名Die Aventeur der Prinzen Genji。法譯本譯者是歸化法國之日本人山田氏,書名Le Romance de Genji

(五)關於此書之註釋本,在日本甚多,主要者可舉六種:藤原定傢《源氏物語註釋》、四辻善成《河海抄》、一條兼良《花鳥餘情》、三條西公條《細流抄》、中院通勝《岷江入楚》、北村季吟《湖月抄》。現代日語譯本亦甚多,主要者為谷崎潤一郎譯本、與謝野晶子譯本、佐成謙太郎對譯本。今此中文譯本乃參考各傢譯註而成。原本文字古雅簡樸,有似我國《論語》《檀弓》,因此不宜全用現代白話文翻譯。今試用此種筆調譯出,恨未能表達原文之風格也。

(六)此書內容,充分揭露瞭日本平安朝(九至十二世紀)初期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荒淫無度之相,反映瞭王朝貴族社會的矛盾及其日趨衰敗之勢。當時皇傢藤原氏一族勢力強盛,仕宦不重實力,專靠出身及裙帶關系。隻要有一姐妹或女兒入宮或嫁與貴人,其人便可升官發財,即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也。因此當時一切活動,皆以女性為中心。凡女子必習和歌,通漢學,擅琴箏,方可侍奉貴人。貴族之傢若生女天資不高,則雇用許多富有才藝之侍女以輔助之。紫式部之時代,此風盛行達於極點。此作者久居宮廷,耳聞目睹此種情狀,故能委曲描寫,成此巨著。但作者本人亦貴族出身,故其文雖能如實揭露,有時也不免表示贊善與同情。然其內容充實,技巧嫻熟,文字古雅,故日本人尊此書為古典文學之泰鬥也。

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日譯者記。

《源氏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