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奇談雜錄:千年前的傳聞

唐朝時,有個人叫李舟,弟弟患頭風病,聽人說用嶺南黑蛇泡酒可治此病,於是購來一條,放進甕裡,隨後又往裡面放上釀酒的原料。幾日後,蛇沒瞭動靜。不久,酒也釀好瞭,極為香醇。李舟之弟喝瞭一口,隨後慢慢睜大眼睛……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化為一攤血水,隻剩下毛發!

假皇帝

講一個皇帝的故事,從騙子開始講起。

不要以為唐朝就沒騙子。下面的記載足以說明這一職業的久遠性與專業性。先大致分一下類,唐朝的騙子有以下幾種:

一、蒙人型:

唐玄宗時,嵩山有薑撫先生,自稱數百歲。附近州郡的官員崇拜有加,跟其學道的人成千上萬。

這一天,一個在嵩山寓居的叫荊巖的人,頗通南北朝歷史,去拜訪這位大師:“先生有多大歲數?”

薑撫說:“我都記不得瞭。”

荊巖又問:“那您出生在什麼朝代?”

薑撫說:“我是南北朝時的梁朝人。”

荊巖說:“那不算太遠,您在當時做過官嗎?”

薑撫說:“曾做過西梁州節度使。”

荊巖大喊一聲:“閉嘴!你個上欺天子、下惑世人的騙子!梁朝在江南,境內如何會有西梁州?當時又哪裡有節度使這個官職!”

薑撫先生的臉一下子紅瞭,幾天後羞愧而死——這就是不懂歷史的下場。

又,洪州有位著名的女巫何婆,最善用琵琶占卜,每天顧客盈門。

時有大臣郭質路過,前去占卜,問自己官運如何。何婆調著琵琶,說:“您大富貴,今年得一品,明年得二品,後年得三品,更後年得四品!”

郭質一皺眉:“阿婆錯瞭!品少的官高,品多的官小。”

何婆不好意思地一笑:“那今年減一品,明年減二品,後年減三品,更後年減四品,五六年後沒品。”

郭質大罵起來。

二、騙錢型:

在晚唐馮翊子所著《桂苑叢談》中,記錄瞭這樣一件事。

唐朝詩人張祜喜好俠義,寓居蘇州,遠近皆知。一個傍晚,有一俠客模樣的人,腰懸利劍,手持一帶血的佈囊,叩門問:“這是張先生傢嗎?”

張祜開門,說:“是。”

俠客入坐,說:“我乃俠客,有一仇人,十年莫得,今夜終得報仇,斬其首級!”隨後搖晃瞭一下那佈囊。”又很豪爽地問張祜,“有酒嗎?”

張祜上酒。

俠客說:“今有一事相煩。此去三裡外,有一義士,曾幫過我,我欲報答,這樣平生的恩仇之事都可瞭結瞭。我聽說先生素講義氣,能不能暫借我十萬緡錢,隨後我為您赴湯蹈火,無所遺憾。”

張祜被打動,於是將傢中之財盡給那俠客。

俠客說:“痛快!天亮前我就回來。”說完,俠客留下那裝著人頭的佈囊大步離去。

當然,俠客再也沒回來。張祜打開佈囊,發現裡面裝的乃是豬頭。

又,宦官李全皋,為淮海鎮監軍,因事被罷免,暫未批準歸長安,隻得住在附近的開元寺。

這一天,有小校引薦一位道人來見。道人稱自己精通煉金術。李全皋很好奇,於是以禮相待。

這一天,道人說:“您隻要找一個五六升大的鐵鼎,再拿二十多兩黃金做母本,每天往鼎裡加添水銀等藥物,待火候煉足瞭再更換,周而復始煉下去,保證您得到用不盡的黃金。”

李全皋自然大喜,自己囊中正好有條金帶,於是給瞭道士,又備好瞭鐵鼎、水銀等物,開始煉金。剛開始,李全皋守著鐵鼎,還比較興奮。但幾天過後,就他有些厭倦瞭,便叫仆人守鼎。

又過瞭幾天,李全皋打開鼎一看,裡面的金帶已經不見瞭,道士也已經杳無蹤跡。

再看漢中職業騙子文處士的故事。

文處士,人不知其名,居漢中,以精通煉金術自居,常來往於蜀中權貴之傢。

蜀中有位富商,名李十五郎,聚財無數,但因被文處士迷住,三年內,傢財全都敗光,最終懸梁自盡。

另有大將軍,駐軍漢中,也被文處士搞得五迷三道。當地有一高官,新建一大宅,還沒入住。文處士對大將軍說:“此宅幽靜,最適合煉金。”

就這樣,大將軍重金租宅供文處士煉金。結果呢,煉金時不慎失火,不但宅子化為灰燼,整個街區也都燒毀瞭。

文處士連夜出逃,最後還是被抓瞭回來,給殺瞭。

三、邪教型:

唐高宗時,有叫劉龍子的,做瞭一個鍍金的龍頭,藏在袖中,裡面接上羊腸,腸裡盛著蜂蜜水。他向人們展示,說這金龍可吐出聖水,飲後百病皆消。人們飲後,心理作怪,都說不錯,確實可去病。

看著信徒越來越多,劉龍子竟欲造反,最後事發被捕,斬於街市。

又,唐睿宗時,有叫賀玄景的自稱“五戒賢者”,帶手下在陸渾山中結社,說入社心誠者可成佛。

為迷惑信徒,賀玄景穿瞭一件帶有金簿的袈裟,坐於暗室裡,叫信徒竊視,將金簿之光說成佛光。又叫手下爬到懸崖間,身著碧紗,裝成仙人模樣,並在山下放火,升起煙霧,讓信徒臨崖下視,趁機將他們推下山,掠去他們的財物。

事發時,山下屍骸已達數百具。

當然,以上騙術還屬於小打小鬧。唐朝最大的一個騙局,也就是我們要說的故事,跟皇帝有關。

唐懿宗時,長安爆出一大新聞。

什麼新聞?

有人裝扮成當朝皇帝的模樣騙人錢財!

先來說說唐懿宗。其實在歷史上以昏庸和沉湎於宴遊而著稱的唐懿宗本人也很有問題,或者這樣說,他本人就有可能是個冒牌的騙子,隻是通過機緣巧合才做瞭皇帝。

這一切又從何說起?

懿宗李漼原名李溫,封鄆王,是唐宣宗李忱的長子。當然,這是主流的說法。對權力尤其敏感的宣宗,做瞭皇帝後,一沒立皇後,二沒立太子。

鄆王既然是宣宗的長子,按唐制,是要跟皇帝同居大明宮。但是,宣宗非常厭惡鄆王,把他趕出皇宮,遷至皇族子弟聚集的“十六宅”,而將自己喜歡的夔王李滋留在瞭大明宮。

關於上面這一點,《東觀奏記》中亦有記載:“大中十二年,始用左諫議大夫鄭漳、兵部郎中李鄴為鄆王已下侍讀。時鄆王居十六宅,夔、昭已下五王居大明宮內院。數日,追制改充夔王已下侍讀,五日一入乾符門講讀。鄆王即位後,其事遂停。”

鄆王即位前,因不被宣宗喜歡,過得壓抑而苦悶,甚至有些提心吊膽。到瞭大中十三年夏,他的命運轉機來瞭。

五月,宣宗因亂吃丹藥染上瘡疾,想立自己喜歡的第三子夔王李滋為太子。為此,宣宗與他信賴的宦官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商議,欲將掌握禁軍軍權的宦官左神策軍護軍中尉王宗實貶出京。

沒想到,王宗實率先動手。他謀殺瞭病榻上的宣宗,捕殺瞭王歸長、馬公儒與夔王李滋,把鄆王扶上帝位,是為懿宗。

至於非主流的說法,講的是懿宗身份有問題。據稱他原本是疏遠的皇族,在緊要時刻,被王宗實擁立為帝。

《東觀奏記》記載,宣宗的妃子晁美人生懿宗、萬壽公主,她死後,翰林學士蕭寘為其寫瞭墓志銘。

……及夔、昭以下五王居內院,而鄆王獨還藩邸。大中末嗣位之後,人間切有擬議者。寘以此事言於公卿,方辨立長之順。(《東觀奏記》)

說的是懿宗即位後,朝野對其身份懷疑,故而議論紛紛,他不得不叫曾寫過其母墓志銘的翰林學士蕭寘出來解釋一下。

這是個很奇異的記載。

縱觀唐朝歷史甚至中國歷史,從沒出現過懷疑皇帝身份真假的記載,但偏偏《東觀奏記》中有這樣一段。這說明,在當時,懿宗的身份確實是一個話題,在朝野間被傳得沸沸騰騰。

進一步挖掘的話,會發現,在正史記載中,宣宗有十一個皇子,這十一個皇子姓名和封號明確。但要算上這鄆王呢,就多出一個。

面對朝野議論,一位復姓夏侯的大臣出來說:“三十年前,宰相參與新皇帝的確立;三十年後,新皇帝的確立由大內宦官定的。隻要是姓李的皇族,不管誰做皇帝都可以,我們就別操心瞭。”

懿宗的年號是“咸通”。其人好宴遊,但在位期間,帝國境內大致平靜。他做瞭十四年皇帝,剛死,帝國就迎來瞭黃巢的刀鋒。

在歷史上,與懿宗有關的事件,主要有兩個。

一是他的女兒同昌公主的出嫁。懿宗對這位公主的寵愛創造瞭歷史之最。同昌公主出嫁時,皇帝幾乎把整個大唐府庫裡的國寶都作瞭嫁妝。

二是咸通十四年,最後一次迎佛骨入長安。由此可見,懿宗是非常信奉佛教的。

下面的騙子,正是抓住瞭皇帝的這個愛好。

因信奉佛教,唐懿宗常微服遊覽長安寺院。當時,很多外地進獻的貢品都放在寺院裡。有一夥騙子得知大安國寺裡存放瞭江南綾羅千匹,於是打起主意。

他們找瞭一個長得很像唐懿宗的人,給他穿上皇帝經常穿的私行之服(可見在作案前已觀察瞭很長時間)。為瞭不叫人懷疑,他們又在衣服上搞瞭些龍涎香薰,以證明確實是皇宮之物。

他們又叫假皇帝帶瞭二三個仆人,選瞭一天,進入大安國寺。

不一會兒,寺裡來瞭兩個騙子同夥扮成的乞丐。假扮皇帝的騙子於是從身上拿出些銀子,施舍給乞丐。但很快,又來瞭一些乞丐,騙子繼續施舍,把身上所帶錢財都給完瞭。

這時,假皇帝問寺院住持:“你這裡有什麼東西,可暫時借我一些,我還要施舍。”

住持一愣。

這時候,跟隨假皇帝的仆人向住持使眼色,意思是說:“你眼前的這位是大唐皇帝。”

住持大驚,他看著確實也像,於是急忙說:“寺院裡有綾羅千匹,聽您安排。”

隨後,住持叫人把千匹綾羅都搬瞭出來。假皇帝把它們施舍給不斷前來的乞丐。

最後,仆人對住持說:“明天,你們到午朝門來,我可帶你們進宮。陛下一定會重重酬謝你們。”

假皇帝微笑著點點頭,隨後帶人走瞭。

住持第二天跑去午朝門,沒看到一個人影,才知上當受騙。

唐懿宗用文理天下,海內晏清。多變服私遊寺觀。民間有奸猾者,聞大安國寺,有江淮進奏官寄吳綾千匹在院。於是暗集其群,就內選一人肖上之狀者,衣上私行之服,多以龍腦諸香薰裛,引二三小仆,潛入寄綾之院。其時有丐者一二人至,假服者遺之而去。逡巡,諸色丐求之人,接跡而至,給之不暇。假服者謂院僧曰:“院中有何物,可借之。”僧未諾間,小仆擲眼向僧。僧驚駭曰:“櫃內有人寄綾千匹,唯命是聽。”於是啟櫃,罄而給之。小仆謂僧曰:“來日早,於朝門相見,可奉引入內,所酧不輕。”假服者遂跨衛而去。僧自是經日訪於內門,杳無所見,方知群丐並是奸人之黨焉。(《玉堂閑話》)

這夥騙子的膽量實在大,連皇帝都敢假扮。他們借助於懿宗皇帝好佛的特點,故而頻頻得手。

其實,唐朝的皇帝,不是尊佛就是敬道。在尊佛方面,懿宗是個極端。這跟他在做親王時不被父皇待見,倉皇棲身,苦讀伴佛有關。

這一點跟唐中宗很相似。

武則天時,唐中宗被流放到湖北房州,除瞭以妻子韋後以及女兒安樂公主為精神寄托外,就是在佛教中尋求安慰。

懿宗皇帝也是這樣,除瞭上面提及的對女兒同昌公主的寵愛,他對同患難的妻子郭妃的放縱更是令人咋舌。他竟容忍其與自己的女婿韋保衡通奸!

(郭妃)女為同昌公主,下嫁韋保衡。保衡處內宅,妃以主故,出入娛飲不禁,是時嘩言與保衡亂,莫得其端。(《新唐書・後妃傳》)

接著說懿宗崇佛。

咸通十四年,懿宗繼幾十年前的憲宗皇帝後,再一次派人到鳳翔法門寺迎佛骨入長安。對此,大臣紛紛勸諫。

懿宗答:“生而得見,死亦無恨。”

釋迦牟尼圓寂後,遺體焚化,留下晶瑩的舍利。後來,阿育王統一印度,把佛祖的真身舍利分成84000份供奉,並派人將一部分傳之於世界各地。釋迦牟尼的生身舍利分白色骨舍利、黑色發舍利和紅色肉舍利三種,法門寺所藏的是其指骨舍利。

佛骨入長安之日,全城陷入癲狂狀態。

四月八日,佛骨入長安,自開遠門安福樓,夾道佛聲振地,士女瞻禮,僧徒道從。上禦安福寺親自頂禮,泣下沾臆。即召兩街供奉僧賜金帛各有差。而京師耆老元和迎真體者,悉賜銀碗錦彩。長安豪傢競飾車服,駕肩彌路,四方挈老扶幼來觀者,莫不蔬素以待恩福。時有軍卒斷左臂於佛前,以手執之,一步一禮,血流滿地,至於肘行膝步,嚙指截發,不可算數。又有僧以艾覆頂上,謂之煉頂。火發痛作,即掉其首呼叫。坊市少年擒之不令動搖,而痛不可忍,乃號哭臥於道上,頭頂焦爛,舉止蒼迫,凡見者無不大哂焉……(《杜陽雜編》)

也就是說,男女信徒匍匐於道邊,一步一拜。

一名士兵為瞭表達自己的虔誠心,砍斷瞭自己的左臂;一名僧人則於頭上點燃艾草;更多的人激動得痛哭流涕。

佛骨出城歸法門寺時,長安男女爭為送別,執手相謂曰:“六十年一度迎真身,不知再見復在何時?”伏首於前,嗚咽流涕。

但在迎佛骨三個月後,懿宗皇帝就死去瞭。

懿宗的一生,是登基前苦不堪言、戰戰兢兢而登基後報復性享樂的一生。他也是這個帝國最後一個在長安平安地度過自己歲月的皇帝。

所以,命運對他來說,還算不錯。

懷州事件

講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發生在懷州(唐時懷州,現在的河南沁陽)的幾個故事,涉及兩處寶藏、一個失蹤的新娘,還有吃土上癮的村民。

先說第一個寶藏故事。

懷州有一個樵夫深入太行山麓砍柴。日暮蒼山遠。走著走著,樵夫感到眼前一亮,有金光萬道從前面發出。

樵夫驚異,披荊斬棘,一路攀緣,見一山洞。入洞後他竟發現滿洞黃金,裝滿好幾間屋子,每錠都有一尺多長。樵夫狂喜,但一時又不能全部弄走,於是取瞭五錠,後又怕被別人發現,就用石頭將洞口堵住,做瞭記號。

幾天後,樵夫駕車入山搬金子,卻迷失路徑,找不到藏寶洞在哪兒瞭。

樵夫並不甘心,因為那些金子對他的誘惑力實在太大瞭。加上他這些年一直在這裡砍柴,對太行山谷的地形很熟悉,他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藏寶洞。返回城裡,他建造瞭很多開山劈石用的器具,裝瞭好幾車,欲再入太行,尋找藏寶洞。

懷州有司戶姓崔,問其緣由。樵夫也沒隱瞞,一一道出。崔司戶很感興趣,表示願意幫助他一起去尋找那些金子。樵夫應允。於是二人又找瞭些勞力,準備進山。

與此同時,懷州刺史裴談的妻子,得瞭大病,把裴談煩得焦頭爛額。

裴談這人在唐朝時很有名。以什麼出名?懼內。他被認為是整個唐代最怕老婆的人。史書上記載,在他那位彪悍的夫人面前,裴大人往往像一個犯瞭錯的孩子。

現在妻子得瞭大病,這還瞭得?他求盡良醫,也不見治療效果,最後請來一位道士。道士稱其妻之病不難祛除。

裴談問有什麼秘方。道士登壇作法,傳達瞭天帝的詔書:“吾在太行山的天庭藏有寶藏,有一日卻被樵夫發現。我已給瞭他黃金五鋌,令其閉塞洞口,但他貪得無厭,又再次尋求洞口,卻沒找到。最近他準備器具,將再開挖吾之寶藏。現在發出如下警告:若為瞭黃金,開鑿不休,也許能找到寶藏,但懷州之民必將死亡殆盡,實在沒什麼好處。懷州崔司戶與那樵夫串通,傳來一問,自會明白。”

裴談聞後,急忙傳來部下崔司戶,問其情況,一如天帝所言。於是裴談下令制止瞭尋寶活動。不久,他妻子的病也好瞭。

在這裡,寶藏的主人是天帝。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譜系裡,天帝作為最高天神,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先秦古籍中就有“天帝”的記載,被認為是誕生於開天辟地之初的自然神,為天神之最。後來,道傢認為,天帝就是他們的玉皇大帝。最初是一個王子,經過億萬劫難,始為正神,主宰天地人三界。不過,玉皇大帝的地位卻低於“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

唐朝時,隨著道教被立為國教,民間和士人對玉皇大帝的信仰開始加深。詩人白居易有《夢仙》詩:“仰謁玉皇帝,稽首前至誠……”

如果說上面的故事太過神異,那麼同樣出現在《紀聞》裡的另一個有關藏寶的故事就有幾分可信度瞭。此事同樣發生在懷州。

《紀聞》作者牛肅的曾祖和祖父,都葬在河內郡(治所在懷州),有兩個傢童守墓。玄宗開元二十八年,牛肅將守墓之一的傢童小安,抵押給太原裴傢。

關於牛肅跟裴傢的關系,我們不太清楚,隻知道現在這個叫小安的男孩,做瞭裴傢仆人。到瞭裴傢後,小安白天幹活,晚上睡在牛棚。沒幾天,小安的牙疼病犯瞭,一連多日,疼痛不止。

這天晚上,小安在迷迷糊糊中,好像聽到有人對他說:“小安,牙疼嗎?”

小安:“是啊。”

那人:“為什麼不去尋找仙人杖,把它的根熬成湯,含在嘴裡,可痊愈。”

小安驚醒,環視四周,發現是在做夢。四望無人後,他再次躺下,剛閉上眼,又聽到先前的話。

小安自言自語:“難道是神靈在幫助我嗎?”

天亮後,小安上山去尋找仙人杖。

所謂仙人杖,又稱退秧竹,為幼竹枯死的根莖。小安一通海找,在山林中竟真的找到一棵,便挖掘其根。奇怪的是,那根越來越粗,挖地三尺後,見一塊古磚,上有銘文。小安很好奇,將古磚掀起,是一個銅鬥,裡面都是金子,並有丹砂夾雜其中。

小安不識字,不知道那古磚上的銘文寫的是什麼。他沒有動這金子,而是將古磚取出,隨後將那坑掩埋。至於仙人杖,小安大約忘記帶走瞭吧!

他帶著那塊古磚和一些丹砂,返回村子。他將丹砂賣給作畫的人,隨後去請教楊之侃。此人是該村學問最大者。

他向楊之侃展示瞭古磚,引來很多人圍著看。不過小安沒告訴人們此磚的來歷。

楊之侃仔細看後,緩緩道:“我念出來你們莫要吃驚,這銘文寫的是:磚下黃金五百兩,至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下賊胡人年二十二、姓史者得之;澤州城北二十五裡白浮圖之南,亦二十五裡,有金五百兩,亦此人得之。”

也就是說:磚下有黃金五百兩,至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五月十八日,有一個二十二歲、姓史的流竄胡人將得到它;澤州之北、白塔以南,二十五裡,同樣有黃金五百兩,也將被此人得到。

當楊之侃說完後,圍觀的人一片驚呼:“那麼多黃金!”

此時,裴傢公子正好路過,問其故,得到回答後,遂將小安帶回傢進行盤問。

小安不說,就被捆起來用鞭子抽。但無論如何拷問,小安依舊沒有松口。裴傢公子沒辦法,隻好將小安關起來。

這時候,正趕上有個畫工來找小安買丹砂。

裴傢公子感到奇怪,便仔細盤問。畫工說:“我昨天在別人那裡花一百錢買瞭一斤丹砂,質量精好,甚是罕見。聽說是您傢小安賣給他的,所以今天我直接找小安,向他再買點。”

聽完,裴傢人更相信關於金子的傳說瞭,再次訊問小安,並以畫工為人證。

小安想瞭想,說:“當時,挖到古磚後,確實得到幾塊金子,還有一些丹砂,但現在都沒瞭。”

裴傢人見終不能問出,於是又對小安一通亂打。

好個小安,最終還是沒說出埋金子的地方。當天夜裡,他便破窗逃跑瞭。

後來,裴傢有仆人從太原去河內郡辦事,在澤州(今山西晉城)遇到小安。

兩人同在裴傢打工,以前關系也不錯,小安就邀他去喝酒。

二人酒正喝得盡情時,有人招呼小安,小安就離開瞭,想來大概是去取澤州城北的金子。隻留下仆人獨自一人坐在酒館裡唏噓:“古磚上說,得到黃金的是一個姓史的胡人。難道說的就是小安嗎?”

一連串的疑問留在懷州小安的背後。

接下來的故事,離懷州不遠也不近。按《紀聞》記載:“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縣人嫁女,婿傢迎婦,車隨之。女之父懼村人之障車也,借駿馬,令乘之,女之弟乘驢從,在車後百步外行。忽有二人出於草中,一人牽馬,一人自後驅之走。其弟追之不及,遂白其父。父與親眷尋之,一夕不能得……”

河南修武縣在如今的焦作境內。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早春的一天,這裡發生瞭一起震驚州郡的慘案。

隻說這一天,有戶人傢的女兒出嫁,新郎來接。新娘的父親擔心村裡人“障車”(唐人結婚的一種習俗:親朋鄰居往往攔住婚車,不讓通行,扔下財禮後才放行),於是就找人借瞭匹力氣大、跑得快的駿馬,叫女兒騎。

唐時新娘出嫁,有乘車的,也有直接騎馬的,但車馬必須女方準備,結婚三個月後,男方再將車馬送回,這是婚禮中最後的一個禮節:反馬。

借馬後,新娘的父親派自己的小兒子乘驢從後面跟著,護送姐姐。

意外發生瞭。

新娘騎的馬出瞭村子沒多遠,道邊深草中突然竄出二人。一人去牽坐有新娘的馬,另一人在馬後驅趕。當時新娘的弟弟騎著驢,在姐姐身後百步遠護送。新娘所乘之馬兩個劫匪控制著,帶著新娘向前飛奔而去。弟弟騎驢自然追趕不及,隻好回去報告父親。

其父大驚,與親戚出門搜尋,整整找瞭一個晚上仍沒新娘的蹤跡。一傢人失魂落魄,不知怎麼度過這漫漫長夜。

離新娘傢三十裡外,有一個村子,村中有座學堂。當時,學堂夜裡多課,有不少學生住宿校內。第二天凌晨,天還沒大亮,有早起的學生開門,見學堂外倒著一個女子,全身裸體,陰部鮮血淋漓。

不出意料,這正是被歹人劫持後強暴並丟棄的新娘。

學生相問,新娘隻能張嘴,不能說話,因為她的舌頭被割掉瞭。一張嘴,就有鮮血流出,樣子悲慘而恐怖!

學生急忙回報老師。

老師出來後,望著不遠處渾身是血的新娘,招集眾學生,隨後說瞭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一番話:“吾聞夫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吾此居近太行,怪物所生也,將非山精野魅乎?盍擊之?”

意思是說:我聽孔夫子說過,木石之怪叫夔魍魎,水之怪叫龍罔象,土之怪叫墳羊。我們這裡離太行山很近,多有怪物生長與出沒。面前的這傢夥難道是山精野魅?我建議大傢用石塊把她砸跑吧!”

結果,被割去舌頭、口不能言的新娘,不能為自己辯解,而被那老師和他的學生活活用磚頭和石塊砸死。

天色大亮後,人們發現,他們砸死的不是精怪,而是一個面龐秀美的女孩。

一切都晚瞭。

這時新娘的傢人尋來,見孩子慘死,無不痛哭。

新娘的父親拉著那位老師和他的學生去見官。案子是修武縣縣丞盧峰審的,很快水落石出,並稟告瞭作為上級的郡守。

郡裡判決如下:以鞭笞之刑懲處那愚蠢的老師和他那些傻子一樣的學生。

其中有三人被打死。所謂幫兇,罪有應得。可恨的是,從草叢中竄出的劫持新娘的兩個元兇卻一直沒被抓捕歸案。

開元二十九年二月,修武縣人嫁女,婿傢迎婦,車隨之。女之父懼村人之障車也,借俊馬,令乘之,女之弟乘驢從,在車後百步外行。忽有二人出於草中,一人牽馬,一人自後驅之走,其弟追之不及,遂白其父。父與親眷尋之,一夕不能得。去女傢一舍,村中有小學,時夜學,生徒多宿。凌晨啟門,門外有婦人,裸形斷舌,陰中血皆淋漓。生問之,女啟齒流血,不能言。生告其師,師出戶觀之,集諸生謂曰:“吾聞夫子曰,木石之怪夔魍魎,水之怪龍罔象,土之怪墳羊。吾此居近太行,怪物所生也,將非山精野魅乎?盍擊之?”於是投以磚石,女既斷舌,不能言,諸生擊之,竟死。及明,乃非魅也。俄而女傢尋求,至而見之,乃執儒及弟子詣縣。縣丞盧峰訊之,實殺焉,乃白於郡。笞儒生及弟子,死者三人,而劫竟不得。(《紀聞》)

中唐前,人們都是在黃昏時迎親;中唐之後,世道多亂,才改為清晨迎親,並延續下來。新娘劫持事件發生在玄宗開元年間,當時的禮儀還是在傍晚迎親,所以才有歹人藏於道邊草叢,趁著即將到來的夜色掠走瞭新娘。

有人要問,整個事件中,前來迎親的新郎哪兒去瞭?當時新娘都騎馬瞭,新郎也一定是騎馬相伴,與新娘並肩而行,為什麼沒保護好妻子?

其實,按唐朝婚禮習俗,新郎親自去新娘傢接親沒問題。但在將新娘接出門,上車或上馬後,新郎不能直接陪在旁邊,而需要先行一步,返回新房。至於娘傢人,則要在新娘身後的一定距離送親。本故事中新娘的弟弟充當的就是這個角色。也就是說,當新娘被劫持時,新郎差不多已回到傢裡瞭,但他最終沒有等到妻子。

風俗如此,因此倒不能過分責怪新郎。

這一年,奇怪的事情層出不窮。

春二月,在懷州所轄武德、武陟、修武縣,爆出一個特大新聞:三個縣城的人突然喜歡上瞭吃土。

試著回放一個鏡頭。

朝廷巡查使:“大夥停停吧,你們為什麼都在這吃土呢?”

民眾:“這裡的土味道特別美,您也來點吧。”

巡查使經詳細采訪,方才將事情搞明白。

原來,開元末年,這幾個縣收成不好。武德縣期城村的幾個農婦相約外出采拾食物,邊走邊說:“現在米越來越貴,收成不好,大傢饑餓如此,該如何活下去?”

正在這時,一個騎馬的紫衣老者在一隊人的簇擁下出現在前面,對農婦說:“不要擔心沒吃的。這水渠邊的土就很好吃,你們可試一下。”

農婦感到奇怪。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她們挖著水渠邊的土吃下去,發現味道真的很美。再要找那紫衣老者,老者已消失不見。

農婦們每人都挖不少土帶回傢,用其拌面、做餅,味道特別香。消息傳出後,就出現瞭故事開頭時的鏡頭。

於是,那條水渠成瞭寶地。該渠東西五裡長、南北十餘步寬的土都被挖盡。按記載,當時《紀聞》的作者牛肅在懷州,曾親睹此事。

秘境蛇影

唐朝時,西南和嶺南,是頻現各種奇異動物的地方,比如劇毒之蛇。

有官人於南中見一大蛇,長數丈,徑可一尺五寸。腹內有物,如椓橛之類,沿一樹食其葉,腹中之物,漸消無所有。而裡人雲:“此蛇吞鹿,此木葉能消之。”遂令從者采其葉收之,歸後,或食不消,腹脹,乃取其葉作湯飲之。經宵,及午不報。及撤被視之,唯殘枯骸,餘化為水矣。(《聞奇錄》)

在這裡,可助蛇消化的樹葉,卻能使人全身潰爛,隻剩下骨架。這種具有腐蝕作用的劇毒樹葉估計是沾染到瞭蛇的毒素。中唐以後,這些毒葉被俠客們廣泛地用來銷屍滅跡,比如下面的故事中所提到的。

晚唐成幼文為洪州錄事參軍,看到一個惡少正欺負小孩,有俠客怒殺惡少,取其首級。

成幼文說:“此舉斷是俠義,但人死頭在,被發現就麻煩瞭。”

俠客笑著取出一些草藥,置於人頭上。漸漸的,那人頭就化成瞭水。

俠客所用的,就很有可能是上面講到的那種樹葉。

又,時有小將田承肇,駐軍於陜西鳳翔。一日他於林中休息,見不遠處有棵小樹挺然而立,高數尺,沒葉片,樹莖光滑。田覺得好奇,就走過去用手撫摸。隨後“手指如中毒藥,苦不禁”。很快,胳膊也粗腫起來。

訪周圍山民,山民說:“此是七寸蛇遊戲處,噴毒在樹木上,人撫摩,必中其毒。”

還有一個更令人驚悚的故事。

唐朝時,有個人叫李舟,弟弟患頭風病,聽人說用嶺南黑蛇泡酒可治此病,於是購來一條,放進甕裡,隨後又往裡面放上釀酒的原料。幾日後,蛇沒瞭動靜。不久,酒也釀好瞭,極為香醇。

李舟之弟喝瞭一口,隨後慢慢睜大眼睛……

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化為一攤血水,隻剩下毛發!

在另一個記載中,入山砍柴的樵夫午睡於樹下,被一條大蛇吞噬。那人醒來後,發現四面漆黑,感覺不對勁,於是抽刀去捅,才從蛇腹中出來。但是,從此以後,那人身體的一半就脫皮瞭,樣子如麻風病人。

蛇毒很恐怖,但在《紀聞》中卻記載瞭一個毒蛇克星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嶺南。歷史上的嶺南指五嶺即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等山脈之南。狹義上的嶺南,隻包括今天的兩廣和海南。在唐朝時,帝國的行政版圖上有嶺南道,其中包括今天湖南和江西的局部。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唐時的嶺南較之於秦漢,雖有一些發展,但依舊是中原人眼裡的荒蠻之地,更是大臣被貶之處。因為在皇帝眼力,嶺南太遙遠太偏僻瞭,他相信,把大臣流放或遠貶到那裡,是對他們最好的懲罰。

有唐一代,被貶降或流放至嶺南的大臣達五百人之多,其中包括褚遂良、沈佺期、宋之問、李德裕、劉長卿、韓愈、柳宗元、劉禹錫這樣的著名人物。

名人的到來帶動瞭嶺南的文化。當然這種帶動是潛移默化的,因為直至唐朝晚期的唐宣宗大中五年,該地區才出現第一個狀元:莫宣卿。此前,嶺南出過的最大的名人是開元時期的宰相張九齡。按後人評說:“自公(指張九齡)生後,五嶺以南,山川有光氣。士生是邦,北仕於中州不為海內士大夫所鄙夷者,以有公也。”

話說,殿中侍禦史杜暐由長安出使嶺南。到達康州也就是現在的廣東德慶時,陪同他前行的驛站人員止步,說:“大人,莫再前行!請避毒物。”

於是,一行人看到一生中最奇異的景象。

一條長達數丈的大蛇,從道路旁的叢林中躥出,飛速南爬,身後有一隻烏龜緊緊追擊。道南有一棵巨大的松樹,大蛇爬上樹,隨後垂頭盯著樹下的烏龜,好像在說:“你能上來嗎?”

烏龜很冷靜,在樹下仰著頭,突然大叫一聲,有兩道綠煙從鼻子裡射出,擊中大蛇頭部。大蛇立即炸開而死。

這隻烏龜可算是毒蛇的克星瞭。

當然,更多的時候,蛇,仍是主宰故事的終極陰影。

廣州市,有人籠盛兩頭蛇。集人眾中言:“汝識二首蛇乎?汝見二首蛇,則其首並出,吾今異於是,首尾各一頭,欲見之乎?”市人請見之,乃出其蛇。蛇長二尺,頭在首尾。市人伶者,常以弄蛇為業,每執諸蛇,不避毒害。見兩頭蛇,則以手執之。蛇螫其手,伶者言痛,棄蛇於地。加藥焉,不愈。其嚙處腫,遂浸淫,俄而遍身。伶者死,身遂洪大,其骨肉皆化為水,身如貯水囊。有頃水潰,遂化盡。人與兩頭蛇失所在。(《紀聞》)

在廣州集市上,一個人在籠子裡盛著一條怪蛇,說:“你們知道兩頭蛇嗎?你們也許見過,但你們以前見過的兩頭蛇,腦袋都在前面,我這兩頭蛇,腦袋在蛇身體的兩端。”

人們都表示想看看,那人就把籠子打開。

兩頭蛇不是很長,二尺開外,兩頭分別在首尾,樣子奇異。

有個走江湖的賣藝者,平時就玩蛇,不怕其毒,見到兩頭蛇,就抓在手裡,隨即被咬瞭一口。賣藝者大叫一聲,將蛇甩到地上。後使用解毒藥,但不見療效。被咬的地方腫脹不已,很快便蔓延至全身,不一會兒即死。

這還不算完。賣藝者的屍體不久便開始膨脹,頃刻間,巨大無比,像裝滿水的水袋。原來骨頭和肉都已化為膿水。過瞭一會兒,屍體開瞭個口,膿水流瞭一地,隻剩下一張人皮瞭。

那個神秘的蛇主,帶著他的兩頭蛇,早已不見瞭蹤影。

古物志

我們曾說過,唐人尚古好奇,在當時曾掀起一股收藏文物的風潮。進入中唐後愈演愈烈,像宰相裴度、李德裕以及權宦李輔國,都是超一流的收藏傢,府中集有歷朝歷代的珍貴名器,而段成式等人呢,則是頂級的文物鑒定專傢。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唐人視野中的古玩寶物,尤其是最被時人關註的劍與鏡。

華夏有昆吾山,山中多產奇礦。尤其是黃金,皆為最上等的赤金,其色一如火焰。此外,山底有巨大的丹石礦,以其為原料,可以煉出純度極高的青銅。相傳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曾派人潛入昆吾,拜祭神靈後,開始大規模采礦鑄劍,使越國兵器迅速領先於其他各國。

在當時,越國鑄有最頂級的八口劍。第一口掩日,劍指太陽,日光立暗;第二口斷水,用劍劃水,波濤馬上分開;第三口轉魄,用這口劍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隨之而轉動;第四口懸翦,如有鳥蟲撞到劍身上,須臾會被斬成兩截兒;第五口驚鯢,這口劍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攪動海水,鯨鯢海怪都會驚恐四竄;第六口滅魂,佩戴著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卻邪,意思很明白瞭,持有這把劍,可驅邪物;第八口真剛,削鐵如泥。

其中,真剛劍一直流傳到唐朝,為玄宗時的大將哥舒翰佩戴。後安史亂起,哥舒翰於潼關禦敵被擒,此劍則轉到安祿山手中。唐僖宗廣明年間,此劍又被黃巢得到,後黃巢在王滿渡與沙陀騎兵決戰敗北。最後這口奇劍就此失蹤。有人說它已被埋至地下,也未可知。

接著,我們再來看看一把劉邦使用過的珍貴寶劍。

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年少時,得到一把刀,上面鐫刻有古銘文。有人破解其字,認為是殷帝王武丁討伐鬼方時所用的。於是劉太公就將這把刀隨身佩戴。

一天,劉太公遊沛縣山中,見有人鑄兵器,問:“你在鑄什麼呢?”

那人答:“為天子鑄劍!”

劉太公認為是笑談。

那人看瞭看劉太公的佩刀,說:“真乃寶物,上聚七星之氣!我現在鑄劍用的原料,還不足以造一把平定天下的利刃。但如果您把自己佩戴的刀放進我這熔爐,那麼我打造出的劍定能削平四方。”

劉太公想瞭想,說:“那我就賭一下。”

說著,劉太公把刀解下,扔進熔爐。霎時,爐火竄起一丈多高。

劍鑄成,果然非凡,寒光凜冽,神姿穎異!

鑄劍者最後獻劍於劉太公,大約他也看出太公的不凡之處瞭。

後來,劉邦從父親那裡得到長劍,斬蛇起義,滅項羽,奪天下,建立漢朝。劉邦死前,將它交給呂後。呂後則把劍藏在黑暗的庫房。

這把斬蛇劍的劍鞘上鑲有七彩珠、九華玉與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經常磨礪,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劍刃上總佈著一層霜雪,給人一種不寒而栗的氣息。

東漢王朝建立後,該劍從長安被轉運到洛陽宮中。

唐德宗貞元年間,有一叫廣運的僧人出現在東都洛陽,自稱持有“高祖斬蛇劍”,後來被證明是個騙子。

其實,早在晉惠帝元康三年,洛陽皇宮起火,這把被漢高祖劉邦用來斬蛇起義的寶劍和一雙孔子穿過的鞋,都一起消失瞭。

鞋可能被燒毀,但劍不應毀於火中。所以,有記載說,那天在大火中,此劍沖天而起,飛出瞭皇宮。

沒多久,洛陽陷落,西晉滅亡,五胡亂華的大動蕩時代開始瞭。

說到寶劍,還有一個故事:

西晉末年,旌陽縣令許遜,是一個著名的道士,曾為老百姓斬蛟除害,後不知所蹤。有好奇的漁民,往許遜搏殺惡蛟的地方撒下一張網,結果打上來一塊石頭。輕輕敲擊它,便會發出很大的鳴聲,方圓幾十裡都能聽到。

這塊奇怪的石頭,一直被保存到瞭唐朝初年。

趙王李元霸一度任洪州刺史,便得到瞭這塊石頭。將其擊破後,裡面有兩把劍,一把鐫刻“許旌陽”三字,另一把則刻著“萬仞”二字。後來,隻有“萬仞劍”流傳於後世。

在盛唐時,武勝之在宣州為官,有一天,他在江邊沙灘上,見有一條小黃蛇被雷擊中。武勝之投石擊蛇,得一銅劍,上寫“許旌陽斬蛟第三劍”。可見,許遜斬蛟時用瞭好幾種劍。

說到斬蛟劍,唐人符載也有一把,抽出鞘,能將暗夜照為白晝。

有一次,符載帶著這把寶劍到淮浙旅行,乘船遇巨蛟。他揮劍擊蛟,血如雨下,斬之如切菜。

但後來,有一年寒食,符載攜劍借住在一戶人傢。這傢用黑黍子做粽子,包裹得很粗,菜刀切不瞭。符載拔劍相助。切完後,那劍突然不發光瞭。以後無論砍什麼,都砍不動瞭,變成一塊廢鐵。

唐人稀罕古劍,又珍重古鏡,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隱秘的關系。在道教中,鏡與劍是兩個象征物。之前,南北朝梁朝時的陶貞白就曾在《劍經》中說過一段話,大意是:但凡學道術的人,必須隨身攜帶寶劍和寶鏡。

晚唐懿宗咸通時代,有兩面奇異的鏡子被駙馬韋保衡得到。

其中一面來自漢朝,據說是很有來歷的,漢宣帝登基前曾護佑過它。韋保衡娶瞭懿宗最疼愛的女兒同昌公主,傢中珍稀寶物堆積如山。但韋保衡獨愛這面鏡子,很少給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該鏡有八銖錢那麼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後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後的樣子,則隻能再等三年後瞭。

韋保衡傢裡的另一面鏡子,先前被隋朝仆射蘇威收藏過。其鏡樣子怪異,制作精妙。日全蝕或月全蝕時,鏡中昏暗無所見;半蝕時,鏡中則昏暗一半。後來,韋保衡覺得這面鏡子太怪瞭,就叫人拿到長安西市出售瞭。買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後來他回國行進到中亞撒馬爾罕時,被強盜截殺。

唐朝時最大的鏡子,足有一丈見方,是唐中宗李顯收藏的。銅鏡上鑄有桂樹,並鑲嵌有金花銀葉。中宗騎馬過鏡,人馬都可以照進鏡子裡,因為它實在是太大瞭。

多年後,玄宗也得到一面奇異的鏡子。

那是天寶三年五月十五日,揚州官員進獻瞭一面盤龍水心鏡。

鏡子不是很大,長寬各九寸,但鏡面非常晶瑩。最奇異的是背後雕刻著的龍,逼真異常。

玄宗詢問鏡子的情況,進獻官員揚州參軍李守泰做瞭這樣的陳述:

造鏡時,來瞭一位自稱叫龍護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須發皆白,眉長垂肩,身邊有一小童跟隨,著黑衣,叫玄冥。

那是五月初,龍護和玄冥來到鑄鏡現場。交談中,容貌古異的龍護告訴鑄鏡匠呂暉,自己對鑄鏡頗有研究,掌握在鏡子上盤鑄真龍的方法,並願意當場制造一條。

真龍?可以想象,呂暉和他的夥伴們都震驚瞭。

接著,龍護帶著玄冥進到置有鏡爐的庭院,並叫人把大門鎖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內。

三天三夜後,大門兀自洞開。

呂暉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見龍護和玄冥的蹤影。最後在鏡爐前發現一張紙,上面用小篆寫下這樣的內容:“鏡龍長三尺四寸五分,隻因當下皇帝賢明,我才獻龍降福。它避邪鑒物,無與倫比……”

龍護在紙上告訴呂暉,要把鑄鏡場地轉移到水面。於是,呂暉帶著人,將鏡爐轉移到船上,於長江上繼續鑄造這面鏡子。

突然,江水高漲三十多尺,似有龍吟在其中。鏡子終於鑄好,背後的龍,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條用奇異形態與鏡子結合的真龍!

這面鏡子後來被藏於宮中。

天寶七年,關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沒下一滴雨。玄宗到龍堂祈雨,也沒什麼作用,於是問私人顧問著名道士葉法善:“為什麼呢?”

葉法善:“因為龍堂上畫的龍,實在是不像。”

玄宗似乎想起什麼,叫人取來瞭那面鏡子:“這鏡子上的龍呢?”

葉法善看後大驚:“這是盤龍水心鏡!背面的這一條,可謂真龍啊!”

就這樣,玄宗叫人把水心鏡供於堂前,再次祈禱。

頃刻間,有兩道白氣冒起於屋梁下。與此同時,鏡龍的鼻子也噴出兩道白氣。一時間,雲氣升騰,大雨傾盆,七天乃停。

後來,玄宗特請著名畫師吳道子親自臨摹鏡龍圖。

還是玄宗年間的故事。

天寶時,金陵士人陳仲躬,攜金遷到東都洛陽清化裡租房居住。庭院中有口深井,附近有不少人都墜落其中淹死。然而陳仲躬無所畏懼。

這一天,又有一個鄰居墜井身亡,陳仲躬便欲一探究竟。

傍晚時分,陳仲躬來到井邊,探頭向下面窺望,猛然間,看到井水中出現一個妖艷女子的頭。凝視中,女子紅袖掩臉,對他意味深長地笑著。

陳仲躬先是驚異,後是意亂神迷,幸好最後在欲墜時把持住自己,轉身回到屋裡。

後來,井水突然幹涸。就在這天早上,有女子敲響瞭陳仲躬的房門,說:“敬元穎拜見公子。”

陳仲躬把女子讓進屋,發現她正是那天出現在井中的女子。

女子著紅衣,穿綠裳,塗丹粉,時髦如洛陽女人,坐下後,面對陳仲躬的質問,道:“實不相瞞,東都洛陽隱藏著五條毒龍,這井中便有其中一條。它自西漢以來,已經吞食瞭三千七百人。隻因為它跟太一神左右的侍龍關系不錯,所以它一直受到袒護。我是大唐初年墜井而亡的,後無奈,為毒龍所驅使,在日暮黃昏時誘人墜井。昨天是個特殊的日子,天下之龍都去朝拜太一神。但河南大旱,太一神會多留它們幾天再回來。現在,井裡的水已經沒瞭,趁著這個機會,如果公子發善心搭救我,那我就太幸運瞭,願餘生侍奉在您身邊。”說罷,敬元穎便不見瞭。

陳仲躬感到很奇怪,找來人下井,發現一面銅鏡。當夜,那銅鏡竟化為敬元穎,說:“感謝公子的恩情,使我脫離瞭井下幽暗的世界。其實,我的真身是春秋時大樂師師曠所鑄的十二面銅鏡中的第七面。當年,主人在首陽山白龍潭把我鑄成,到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唐太宗貞觀年間,大臣許敬宗傢的婢女蘭苕將我扔入井中。”

接著,敬元穎告訴陳庭院不吉。於是在敬的安排下,陳另外尋租瞭住處。沒幾天,舊宅中的那口水井就坍塌瞭,並導致一側廂房陷入地下。

後來,陳仲躬考取功名,做瞭大官。無論他到哪裡上任,都會隨身攜帶著那面鏡子,隻是它再也沒有化成美麗的姑娘。

下面再談談爐鼎。

唐僖宗年間,新澤縣境內有座真陽觀,是前面提到的晉代許遜的弟子曾真人修煉的地方。不過那幾年,道觀的莊田多被附近的豪紳侵占。有一天,天上突然降下瞭一個香爐。

香爐高三尺,下面是一托盤,盤裡生著蓮花。十二片蓮葉上,有十二種動物。

爐頂處,有一位仙人坐於磐石上,身披雲霞衣,左手撐臉,右手垂膝。所坐磐石,雕有松竹花樹,精美異常,非人力所能及。當然,仙人亦是雕像,但卻威嚴靈通,因為在他降落後沒多久,被侵占的莊田就都一一重新回歸道觀瞭。

如果說這隻隱秘的香爐在當時沒被更多的人知道話,那麼在唐高宗永徽年間,一隻鼎的出現則轟動瞭長安西市。

按古書《應瑞圖》記載,西周滅商,有神鼎現於人間。鼎上文理精致,色澤考究,有神秘的符號,能預言吉兇存亡。它們的重量可以隨著季節而變化,甚至能自己轉動。

西周末年,這隻神鼎消失,暗示瞭天下將亂。

據《說苑》記載,漢武帝時,有一名汾陰人,自稱發現瞭神奇的周鼎,進獻到長安。大臣們得到消息,紛紛向武帝祝賀。但侍中吾丘壽王卻說:“你們搞錯瞭,這不是一隻周鼎。”

武帝說:“請你說出緣由。否則,我要處死你。”

吾丘壽王答:“殷商衰,西周興,文、武二王成偉大的基業,周公繼而承之。周朝的德政,是上天所賜,這也是神鼎在西周時出現的原因。現在,我朝高祖皇帝斬蛇起義,六合歸一;陛下即位後,更是長擊匈奴,使大漢勃興。據我所知,以前的時候,秦始皇曾親自到彭城尋鼎未果,而現在神鼎突然出現,說明這是上天的旨意,把它賜給有道之君。既然如此,它就是一隻漢鼎,而不是什麼周鼎。”

被大拍瞭一陣馬屁後,漢武帝非常高興:“你講得太好啦!那你知道這隻鼎最初的來歷嗎?”

吾丘壽王答:“春秋時,墨子曾談論過它。據說夏朝開國之君啟,派大臣飛廉到昆吾山采奇礦。隨後,翁乙用龜背為柴,用礦石冶煉,鑄成瞭這隻神鼎。它呈方形,下有四足,正是眼前的這個樣子。”

後來,王莽篡漢,那隻鼎又神奇地不見瞭。

關於神鼎,魏晉人王嘉在《拾遺錄》中也提到過。

周末,天下大亂,神鼎自行投入天池。又有記載,說其中一隻神鼎落入泗水,當時周圍聽到瞭巨響。

所以,當唐高宗永徽年間,這隻神鼎出現在長安時,人們都驚呆瞭。

高宗派人專門去調查此事。奇異的是,賣鼎的是個西域的胡人,來自遙遠的龜茲。他告訴調查的官員,說這隻鼎是他的祖上在天山之巔的湖中打魚時,意外撈上來的。

高宗重賞瞭胡人,把那隻鼎收入皇宮,但沒人能證明它真的就是那隻來自周朝的鼎。

不過,高宗皇帝相信它是貨真價實的。因為在唐代,漢魏三國文物屢現,比如漢武帝陵墓中稀奇的隨葬品玉箱和瑤石手杖。

玉箱和瑤石手杖是當時西胡渠王進獻的,漢武帝很喜歡,幾乎每天都拿在手裡把玩。據說,漢武帝死後沒多久,就有人在扶風的古玩市場買到這兩件東西。到唐初武德年間,又有人在長安的市場上發現瞭這兩件東西,有人半開玩笑說:“其實,賣主不是別人,就是已經化為厲鬼的漢武帝本人!”

在唐朝,如果真的排一下名的話,那麼武宗時代的宰相李德裕無疑是第一收藏傢。除瞭愛好古玩外,他還喜歡奇花異木。

會昌年間,一位老翁叫人抬著一段在他傢庭院生長瞭三代的桑木,來拜見宰相兼收藏傢的李德裕。

李德裕聞訊,覺得很奇怪,於是接見瞭老翁。

老翁說:“這段桑木,已在我傢庭院生長三代。我聞大人尚古好奇,搜天下珍稀之物,便給您送來。我這桑木,別有洞天,但隻有技術高超的工匠,才能解其奧妙。”接著,老翁推薦瞭一位洛陽工匠。

李德裕派人去請,但工匠已去世,隻好把他兒子請來。其子看到桑木,大為稱奇,便在李府住下。經慢慢“調理”,他終於將一段桑木剔出兩把琵琶,每把琵琶的槽上都有一隻自然紋理生成的鴿子。

過程中,或是由於大意,或是因為技術問題,其中一把琵琶上的鴿子斷瞭翅膀。李德裕也沒怪罪,把斷翅的琵琶留給自己,完整的那一把獻給瞭武宗皇帝。

後來,李德裕的那把,被存放在瞭洛陽平泉山莊。唐朝末年,平泉莊被毀,那把鴿子琵琶流落民間。

李德裕在洛陽的別墅平泉山莊裡,奇花異木,無所不有,比如名貴稀有的方竹。說到方竹,不得不提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潤州甘露寺有高僧,修行深厚,名重江南。宰相李德裕出鎮潤州,經常拜訪他。後卸任返京,作為著名收藏傢,李把一根稀有的方竹杖贈送給高僧作紀念。

方竹產自西域大宛,其形正方,為李德裕所愛。幾年後,德裕再次出鎮潤州,那位高僧還在。

李德裕問:“禪師!先前送您的那根方竹杖,還在嗎?”

高僧答:“還在,還在。貧僧為瞭保護它,已把它弄圓瞭,並塗上瞭一層漆。”

李德裕瞬間無語。

在中晚唐的收藏風潮中,出現瞭一個行業:古物探險傢。周邯是這方面的代表。

此人主要搜集的是三國時代的文物。據說,他曾得到魏延使用的一副鎧甲。此外,還收藏瞭劉表用過的三隻酒杯,即著名的“伯雅”(盛七升酒)、“仲雅”(盛六升酒)和“季雅”(盛五升酒)。

有一天,周邯去四川探險,尋找三國舊物。回來的路上,他乘船順江而下,在途中買瞭個奴仆,叫水精,最擅潛水。

路過瞿塘峽時,周邯叫水精潛水探測。一個時辰後,水精攜金銀珠寶浮出水面,說是取自峽底的一座上古時代的精絕古城。

從那以後,周邯每每叫水精潛水尋寶,得到數不清的上古珍寶。

這一天,周邯聽人說汴州八角井中有奇寶,於是帶著水精來到瞭汴州。準備工作做完後,水精攜劍下井,潛入瞭水底。

時間過去很久瞭,也不見水精出來。

周邯就有些著急瞭,他正要往井下探頭,水精猛地從井中跳出來。但還沒等他落在地上,井裡伸出一隻金色大手,一把將他抓住,又拽回井裡。

從此,水精再也沒從井裡出來。

收藏之風,到五代十國時,仍沒有停止。

當時,有個叫文谷的,性喜古玩。一次,他到中書舍人劉光祿傢做客,後者說:“你來得正好,今天剛跟兩位客人約好,來觀賞我的桃核杯。”

這時候,二位客人來瞭。一位是青城山道士劉雲,另一位是士子沈默。

劉光祿隨即叫傢人取出桃核杯。

這桃核杯,是用巨型蟠桃核做成,直徑最闊處,有一尺多,上面雕刻精美。

劉光祿說:“我少時遊華山,遇一道士,用蟠桃核打山泉洗臉,見我很驚異,便將半片蟠桃核送給瞭我。”

看過桃核杯,道士劉雲從袖中取出一枚白石子,大如雞蛋。上面繪有彩紋,是二童為一仙人引路,雕畫奇絕,細節畢現。據劉道士說,這東西是從一個叫麻姑洞的地方撿到的。

沈默也不示弱,掏出一個東西,也是石頭。自稱是在巫峽所得,寬一寸多、長二寸多,上刻盤龍,舞動爪牙,令人驚懼。

文谷算是大開眼界啦。

異國傳

在《山海經》一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神奇得無法用常理解釋的國度。同樣,在唐代,也流傳著眾多關於異國的傳說。

無啟國。國民住在洞穴裡,以吃土為生。人死葬後,心臟不爛,百年後,又變成人。在該國的大野中,有毛人,高七八尺,形如人,身上有毛,一尺多長,見到人,就閉眼張嘴,伸出舌頭,喜歡吃人。

軒轅國。國民至少能活八百年。天空中,鸞鳳成群。百姓好吃鳳蛋。

白民國。有動物,叫乘黃,像狐貍,背有角,幸運的話,遇見而騎之,壽命可達三千歲。

頻斯國。該國多巨樹,百姓生活在樹上。這些樹有多高呢?六七十裡。在這個國傢,幾乎沒有陽光,但也從不下雨。

奇肱國,出玉門關後,再行一萬裡,就到瞭。他們的國民,擅長制造各種捕獵和殺人的機械,以及其他各種奇怪的玩意兒。比如,他們能制造飛車,坐上去,可以隨風遠去千裡之外。殷商時代,奇肱人的飛車竟然飛到瞭中原豫州,但最終被商湯的部下用神秘的武器擊落。

喜瓦國,在西域龜茲國以東一千五百裡,國民很小,隻有一寸高。他們的國君通常是紅衣黑帽,乘高頭大馬所拉的五輪車。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西域人都在捕殺喜瓦人,因為他們非常好吃,味道是麻辣的。據說,吃瞭九百九十九個喜瓦人,就可以成仙。

烏萇國,也在西域一帶,距喜瓦國不遠。這個國傢的奇異之處在於,國民犯罪後直接被送到一座叫“法神”的山裡。在那裡,他們要建造一個巨大的工程。除瞭國王和法師外,沒人知道這個工程的意義。按照一名到烏萇國旅行的唐朝人的描述,在法神山裡,有一個通向天空的巨塔般的建築,它已經建瞭八百年,看樣子還會繼續建下去,直至臨近天上的世界為止。

海古國,在西南的大海上,是一個能夠移動的巨大的島嶼。在這個島嶼上,生活著大約三千海古人。他們最擅長的,是縮短兩地間的距離。但沒人知道他們通過什麼方法。

唐憲宗元和年間,一名海古人出現在長安,據說他是通過海底的泉眼,穿行瞭萬裡,直接從長安青龍寺後的八角井出來的。

對於這樣的匯報,當時的憲宗皇帝並不相信。不過,那時候皇帝正處於自己的晚年,已經迷上瞭仙術,所以他認為眼前的這個海古人,是一名得道的神仙。有一天下午,憲宗前往青龍寺查看,最後不顧周圍大臣的勸告,在海古人的帶領下,順著繩子下到瞭那口井裡。一個多時辰後,在大臣們焦急的等待中,憲宗終於順著繩子又爬瞭上來。不過,那名海古人沒上來。

對井下的世界,憲宗諱莫如深,他隻是告訴大臣:“這一切太神奇瞭!”(原話是:“此事奇絕矣”,見柳楚平筆記《元和秘談》)後來有一天,憲宗跟自己的貼身衛士、日本人韓志和聊天時,破例談到自己在井下的所見。他告訴韓志和,那是一個可以抵達任何地方的神奇所在。他信誓旦旦地說,他在極短的時間裡,在海古人的帶領下,溜達到遙遠的海古國玩瞭一圈。

韓志和自然半信半疑。不過,他還是決定冒一下險,因為這個時候,他剛剛決定要返回日本。按《元和秘談》記載,在元和十四年秋,韓志和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跳進瞭青龍寺的八角井,隨後再沒上來。有人說,他真的從井中回到瞭日本,也有人說他其實是被淹死瞭。

漢槃陀國,建國在蔥嶺(今新疆西垂的帕米爾高原)上,當地人相信這裡是世界的中間地帶。他們的國獸是雪豹,他們的君主平時帶著豹子頭一般的王冠。他們非常殘酷,經常攻打周邊的王國,會把每一次俘虜來的異國百姓都喂瞭雪豹。在這個國傢,所有的雪豹都聚集在一個叫潔谷的地方。在那裡,除瞭雪豹外,就是瑩瑩白骨。

蘇都識匿國,在西域之南。當地有野叉城,曾聚集有野人,洞穴仍存。而這個國傢的人,自稱是野人的後代,他們往野人叫“戶撒”,沒人知道其真正的含義。據說,在唐朝初年,前往西域的唐朝訪問團迷失方向,誤入蘇都識匿國,並意外采訪瞭那裡的君主。君主是一個頭大身細的怪人,他自稱來自遙遠的星空,那裡有他的祖先,但沒人能夠證實這一切。

蹄羌國,國境位於西域之西。他們的國民比較怪,膝蓋之下,長著長長的毛,腳則一如馬蹄。他們最大的特點是善於行走,隻要不停地抽打自己的小腿,就可以日行百裡。

扶樓國,在南方。國人身子軟,體型小,甚至能鉆進細小的瓶子裡。他們喜歡穿羽衣,善於噴火絕技。雖然他們身材矮小,但卻能驅使象、獅、蛇等猛獸。

尺郭國,又作食邪國,或黃父國,在南方。這個國傢的人,身高七丈,穿紅衣,系白帶,脖子上纏著蛇,每天以鬼為食物。他們所說的鬼,是一種隻在黑夜裡活動的未知生物。這種生物類似於猴子,但長期生活在洞窟裡,怕見陽光。

頓遜國,在南海巨島中,北接扶南國。在這個國傢,人死後,進行鳥葬。什麼是鳥葬呢?就是把屍體放到海邊的懸崖上,叫鳥一點點吃掉。在那裡,有一種特別的鳥,他們樣子像鵝,但周身是紅褐色的。它們性情兇暴,最喜歡吃人肉。據說,能完整吃掉四十九個人的,就有機會化成人形,潛入這個國傢。所以,在頓遜國的大街上有很多鳥人,隻是一般的市民無法辨別它們。到天黑的時候,它們才有可能現出原形。

墮婆登國,在林邑國以東,南與訶陵國交界,西鄰述黎國。在這個國傢,最神奇的是農作物,比如稻子,一個月就熟一次。因此,它們是個農業出口大國,在南海一帶赫赫有名。當然,也總有其他國傢入侵,為的就是奪取糧食,比如訶陵國。

訶陵國,在真臘國之南,西面是墮婆登國,東面是婆利國。該國境內,森林覆蓋率接近百分之百,所以他們的城墻都是用木頭做的,居住的木質閣樓奢侈精美。由於森林中都是大象,所以國民的床是用象牙制成的。他們身上有一種瘴氣,跟外人接觸時,可以傳染給對方。這個國傢的人很邪惡,幾乎沒有一個好人。他們很好戰,他們經常攻打別的國傢,幾乎每年都入侵一次墮婆登國。

真臘國,在訶陵國的北面,歡州以南五百裡。歡州在哪兒?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傢最奇異的風俗是,國民都不穿衣服。

留仇國,具體地理位置不知,大致也在唐朝的南海郡即今廣東一帶。在隋時,身材矮小的他們,一度曾挑戰中原,但被隋煬帝打敗,一千多人被俘。在這個國傢,佈用樹皮織成,非常精細。該國不產鐵,所以,當被俘者被鐵鏈拴起來時,都顯得異常驚喜與興奮。

木客國,在平樂縣之西的榮山上。平樂,古昭州,在今廣西桂林東南方向。這個國傢的國民,自稱木客,他們世代生活在榮山上。榮山方圓幾百裡,頂部是平的。木客人形體矮小,像幾歲的小孩,他們喜歡哭泣,生活在樹上,行蹤非常詭異。有唐人好奇,進山捉拿木客。幸運的人,費盡周折,能捉拿一兩個,賣到長安去,則會賺一大筆銀子。

繳濮國,位於雲南西南永昌郡。那裡的人們都長著巨大的尾巴,當他們想坐下來談事時,要先挖個坑安放尾巴。因為尾巴一旦折斷,他們就會立即死去。

阿薩國,地理位置不明,大約在國境西南的叢林裡。那裡的人以打獵為生,他們把野獸的肉切成塊,堆在一起,用巨石重壓,榨出汁,再加入大米和草籽,用來進行發酵,多日後就釀成獸酒。喝一杯,力大無窮,夜禦十女。

孝憶國,處於西域之北的平原地帶。人們在柵欄裡居住。該國一年四季溫暖如春,導致國民性格也非常溫暖。不過,他們長得很嚇人:身材高大,臉大鼻子大,還是黃頭發披散著,綠眼珠,紅胡子。據說,在當時的長安,很多達官貴人都購買孝憶人為奴。在唐代宗大歷年間,一個孝憶人價值二百兩銀子。

婆彌爛國,距長安二萬五千五百五十裡。這個國傢的國民,其實是一些猿猴。他們生活在險峻的高山上,經常襲擊附近的人類。他們大約有二三十萬隻,為首的自稱“蒼空空”。

鶴民國,這個國傢的人,據說善於飛行,腋下有自動伸縮的肉翅。他們生活在西南深幽的谷裡,那裡終日大雨滂沱。但奇怪的是,雨水從不會澆濕他們的肉翅。有人說他們是夜郎人的後裔,但唐朝的一些研究者駁斥瞭這種說法。在唐穆宗長慶二年,洛陽探險傢薛無本帶著幾個助手深入黔境,尋找傳說中的鶴民國。歷盡艱辛後,他們在當地向導的帶領下,終於到達一個叫“鬱底”的地方。當時,薛無本站在峰嶺之上,望著大雨中幽深的谷底和盤旋天空的鶴民人,他像是進入瞭一個夢幻的世界。後來,他在筆記《高聞錄》中記載瞭這一經歷。不過,他們並沒有帶回一個鶴民人。

東女國。國民是西羌族的一支,風俗是女人當國王。東女國與茂州即今四川汶川相鄰,國內有八十多座城池,分佈在山谷間。女王居住的地方叫康延州。在東女國,平民和士兵加在一起,有一萬人左右。在這個國傢,宰相也由女人出任,名“高霸”。東女國並非沒有男子,但他們主要集中在京城之外,外地官員則完全就由男子擔任。在京都,女王五天上一次朝。女王死後,會在王族中選拔出兩位漂亮女子立為國王,即大王和小王,大王死後,小王即位;也有另一種情況,大王死後,小王因某種原因無法即位,這時候,則由大王的兒媳即位。這個國傢沒有墳墓。國民死後,他們的肉被剔下來,和上金屑,裝進瓶子,埋進土裡。

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全民皆肉食,通過血管,吸食牛羊的鮮血,或者跟奶攪拌在一起喝。這個國傢的女人,皮膚白皙圓潤得無與倫比,這大約跟飲食有關。該國有不少軍隊,步兵就有二十萬之眾,還有十萬左右的騎兵。他們與大食國世代為仇,後者多次出擊撥拔力國,每次都無功而返。

長人國,國民高三丈,牙如鋸,指如鉤,好吃人。

眾屍國,位於西域昆吾國之南,國民皆僵屍……

搜石記

石頭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在很早的時候,古人就開始在把玩的同時,寄說故事於其中瞭。

據說,第一塊著名的石頭,是堯時從天而降的。充滿天地精氣的它,落在瞭谷城山下,化作瞭一位老人,叫作黃石公。多少年後,他收張良為弟子,授予其兵書:“子房,如果以後想我瞭,就來谷城山吧。如果你看不到師父瞭,總會看到那黃色的石頭。”

漢朝建立後,元鼎五年,西域郅支國進獻瞭一塊馬肝石,半青半白,足有百斤重。以水銀養之,沉於玉盒中,金泥封其上。據說,該國人平均身高四尺,好碎馬肝石,伴以九轉丹,服一丸,終年不饑渴。用它擦頭發,白發變黑發。武帝曾與大臣坐甘泉殿,席間有發白者,武帝親手擦拭,還真變黑瞭。

時間到瞭西晉,在吳郡臨江的堤岸上,有塌方處,露出一塊石頭。用木槌敲打它,竟然沒聲音。晉武帝司馬炎問張華,後者想瞭想,說:“可取蜀中桐木,雕成魚形,再敲打它,就會響瞭。”後來一試,果然。

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暴君石虎,在雲昌津渡口采石建橋。但無論多大的石頭,扔進河中即被沖走,雖有百萬人施工,終無所成。石虎懼,在河邊祭祀,把玉璧投入河裡,亦隨水漂到小洲上。隨後,大地震動,波濤翻騰。渡口邊的樓臺傾倒,大臣被壓死一百多人。

唐敬宗寶歷元年,資州資陽縣清弓村,其山上有巨石。多大呢?三間屋子那麼大。有一天,巨石突然震動,滾下來,跳躍著,過山澗,上山坡。有山民發現這一怪象,於是幾個人追趕著,成為當時的奇景。

吳興故彰縣東三十裡,有梅溪山。山腳下,有一豎石,高百餘丈,色澤黑,呈圓柱形。它上面,又有一磐石,如石磨般轉動,發出風雨聲。每一年,如果石磨轉得快,就會豐收;反之,則受災。

衡陽相鄉縣,有石魚山,石頭是黑色的。開采一層後,便呈魚形,有鱗有鰭,長有幾寸,用火燒過,竟會發出魚腥味。

洛陽伊闕縣令李師晦的弟弟在江南為官,與一僧人友善。後者有一次進山采藥,遇大雨,在樹下避雨。在風雷中,突有物落地,隨之天晴。那是一塊石頭,圓潤可愛,中間有孔,形如下垂的口袋,紋理則如光彩的錦緞。僧人帶回寺院,將之藏在床下,鬼魅不敢迫近。有一次,僧人病重,看到無常鬼走過來,卻被那異石突然發出的聲音嚇跑。隨後,僧人的病也好瞭。

荊州永豐縣東鄉裡,有一塊臥石,長九尺六寸,青黃色,形如人。據說它很靈驗。如果境內有幹旱,祭祀者就把它舉起,要小雨則低舉,要大雨則高舉。

唐僖宗乾符年間,天臺山僧人在附近的臨海縣發現一個神秘的石窟。他與一個同伴決定進行探險。進入石窟一二十裡,洞低矮,路狹窄,多泥濘。隨後,道路漸漸平坦開闊,兩邊也出現瞭山脈。翻過山脈,他們發現瞭市集和居民。同伴走得饑餓,去市集乞食。有人對他說:“我們這裡的東西,你是不能吃的,吃瞭會後悔。”那同伴太餓瞭,還是要吃。吃完後,兩個人走瞭十來裡路,道路又漸漸狹小瞭,他們發現前面有個洞穴,於是從洞穴裡出來。可這時,吃瞭食物的同伴卻突然走不瞭瞭,他看著自己的身子,竟然一點點化為瞭石頭!

從西域於闐國向北走五天,會發現一座山,山上有頭石駱駝滴尿。滴在山下,用金銀器皿接,必定漏;用手掌接,也會漏。隻有用葫蘆做的器具接,才會不漏。

中天竺地區,有個國叫劫比他。境內有根石柱,高七十尺,顏色青裡帶紅,有光澤。站在它面前,吉兇禍福,都可以從影子中看見。

南州南河縣東南三十裡,丹溪轉彎處,有一塊響石,高三丈五尺,形如臥獸。對它喊話,它會答應;如果對它笑,它也會笑。

會稽進士李晀,偶然拾瞭一塊小石頭,色青黑,溫滑可玩,不管什麼東西落在上面,即變為石頭。

婺州永康縣山亭中,有枯松斷枝,落水中,化為石。後來,有人拿沒落到水裡的樹枝,往水裡一劃,也化成瞭石頭。

洪州建昌縣界田地中,有上古時留下的石人、石像,以規則的圖形散佈於天地間。沒人知道它們來自於哪裡。

丹陽王文秉世代刻石,曾得圓石如球。剝去外殼般的東西,裡面有一條蠶,能蠕動。見樣子惱人,他就隨手扔掉瞭。幾年後,浙西動亂,王文秉和鄉人出逃。有一天,鄉人聚會,說到富貴事,一人道:“隻要尋找到石中的金蠶,還怕缺少金銀麼?”王文秉聽後大為懊悔。

太州敷水店南,有一個山坡,上面種滿瞭桑麻。有一天,這個山坡整個飛瞭出去,一直落在附近的赤水河裡。而坡上的桑麻還是老樣子。

四川興元有一巨石,大小如山丘,方圓幾十裡。巨石自平川上聳起,四面是懸崖峭壁,山頂則如平川。因為沒有山道,要想上去,隻能攀援四壁垂下的藤蘿。山頂上,則多是古老的松柏,又有鹿鶴棲息。巨石景象奇特,遠遠望過去,一如巨型盆景。

異聞錄

唐朝浩瀚,各種奇聞層出不窮,最後再打一網,以備談資。

裴度好古物,有人獻鐵盎,樸厚拙醜,上有篆字,曰:“齊桓公會於葵邱歲鑄。”公以為至寶。一日,設食會門生,器出於庭,眾人環觀,迭詞以贊,獨劉舍人曰:“此乃近世矯作也。”公不悅。劉舍人曰:“齊侯小白,謚桓公,九合諸侯,取威定霸,葵邱之會是第八盟。卒哭然後定謚,則葵邱之會實在生前,不得以謚稱之。”裴公恍然始悟,立命擊碎,舉爵盡歡而罷。(《異聞集》)

這是個有關文物贗品的故事。宰相裴度跟李德裕一樣,酷愛收藏文物古玩,於是有人獻“春秋之鐵盎”。盎,腹大口小,如盆的模樣。上篆有“齊桓公會於葵邱歲鑄”的字樣。裴度愛不釋手,但身邊有人認為這東西是後世假造的,理由是:齊桓公曾九次會盟,葵邱之會是第八盟。“盎”是會盟時的禮器,鑄造時,齊桓公還活著,上面不可能鐫刻著他死後才有的“桓公”的謚號。

看來,當今之世出現的烏龍事件,唐人早就碰到過瞭。

飛龍衛士韓志和,本倭國人也,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百尺,至二百步外,方始卻下。兼刻木作貓兒,以捕鼠雀。飛龍使異其機巧,遂以事奏,上睹而悅之。志和更雕踏床,高數尺。其上飾之以金銀彩繪,謂之見龍床。置之則不見龍形,踏之則鱗鬛爪牙俱出……(《杜陽雜編》)

韓志和是一名日本人,在唐留學,表現上佳,做到皇傢騎兵。其人極善木工活兒,能雕鸞鶴、喜鵲,並在內部設置機關。一旦發動,飛鳥或自行走動,或凌空飛翔,可達百尺高,最遠能飛到二百步之外。又曾雕刻木貓,發動機關,可捕老鼠和麻雀。飛龍兵首領驚嘆其藝,將他推薦給憲宗皇帝。激動的東瀛小兵很快雕制瞭一張床,高兩三尺,上飾有彩繪,金銀線勾邊。腳踩上去,床身呈龍狀,實在精巧。憲宗好奇,用腳踏之,龍之爪牙猛然而出,令皇帝驚恐不已,還以為謀殺暗器。

上降日,大張音樂,集天下百戲於殿前。時有伎女石火胡,本幽州人也,挈養女五人,才八九歲,於百尺竿上張弓弦五條,令五女各居一條之上,衣五色衣,執戟持戈,舞《破陣樂》曲。俯仰來去,赴節如飛,是時觀者目眩心怯。大胡立於十重朱畫床子上,令諸女迭踏,以至半空,手中皆執五彩小幟。床子大者始一尺餘,俄而手足齊舉,為之踏渾脫,歌呼抑揚,若履平地。上賜物甚厚。文宗即位,惡其太險傷神,遂不復作。(《杜陽雜編》)

雜技屬於百戲的一種,最初有可能來自西域,後來風行大唐。

唐敬宗李湛生日當天,皇宮內大張筵席,上演各種雜技節目。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石火胡表演的頂竿絕技:她頭上頂根百尺高竿,竿頭系有五根弦,五個八九歲的養女,身著紅黃藍白黑五色衣裳,各自站在一根弦上,手中或持戟,或持戈,於弦上翩然起舞,跳得是唐朝著名舞曲《秦王破陣樂》。

該舞曲正常規模應是一百二十八人參加,現雖隻有五女童表演,但卻引來陣陣叫好聲。她們於半空舞蹈,仿若置身雲間,或俯或仰,不時做出高難度動作,看得觀賞者膽戰心驚。

隨後,火胡又叫人將十張朱床疊在一起,最寬的也隻有一尺多長,她一邊頂著高竿,一邊跳上床去。此時,五女童手持彩旗,在弦上輕盈跳躍,如履平地。而石火胡本人,頭上頂高竿,以後背著床面,手足朝天空,名曰“踏渾脫”。觀眾看後,無不尖叫。

後文宗皇帝即位,認為這樣的雜技太過驚險,令人傷神,於是禁止在宮內舉辦此類活動。

李訥除浙東路,出淮楚時,盧罕方為郡守。訥既至,適值元日,罕命設,將送素膳於訥。訥初見欣然,迨覽狀,乃將名與訥父諱同。訥,建子也。雅性褊急,大怒,翌日僅旦,已命鼓棹前去。罕聞之,急命駕而往,舟已行矣。罕知其故,遜謝良久,且言所由,以不謹笞之。訥去意益堅。罕度不可留,怒曰:“大約下人多名建,公何怒之深也!”遂拂衣而去。(《玉泉子》)

李訥拜訪盧罕,後者派手下去照顧他,那手下竟和李訥之父李建名字一樣。李訥怒而離去,盧罕怎麼挽留也不行,最後盧罕也急瞭:“下人的名字大多都叫‘建’,有什麼好怒的!”確實急瞭。

韋皋鎮蜀末年,資州獻一龍,長丈餘,鱗甲悉具。公以木匣貯之,蟠屈於內,時屬元日,置大慈寺殿上,百姓皆傳,縱觀二三日,為煙所熏而死。(《戎幕閑談》)

記錄者韋絢,是宰相李德裕的幕僚。德裕“博物好奇,尤善語古今異事”,經常對左右說一些奇事,比如本條“獻龍”一事。說奇也不奇,因為在唐人的世界觀裡,自始至終認為有龍這種動物存在。

會昌中,含元殿換巨梁柱,神策軍采之不成,由是懸賞。有樵人,入深山險境,得百尺巨木,浮水而出。入長安,宮人大異之。時有一術士,稱此木不可用,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此材內有巨蟒,更十年,當裂木而去。”(《錄異記》)

唐朝時,建築工藝進一步提升,市場很興盛,極大地刺激瞭伐木業。為瞭尋找巨大而良好的木材,很多人不惜冒險進入深山尋找。武宗會昌年間,長安皇宮含元殿需要換一根柱子,皇帝命令負責宮殿維修的人去伐木。多天過去,官傢的工人找不到一棵合適的木材,最後重金懸賞,很多私人采木者紛紛應征。相比起來,為瞭利潤,他們更有冒險精神。

在本故事中,一隊工人窮極深山幽谷,足跡到瞭猛獸成群、人跡罕至的地方,終於遇見巨大的良木,高百餘尺,合圍一丈多長。將其伐倒後,實在無法運出深山。但工人們有經驗,等待深夏山裡洪水爆發時將這巨木沖出山谷。夏天到瞭,洪水就真的把巨木沖至谷口。隨後,官方派出上千民夫運送此木至長安。但就在準備使用該木時,出現一名術士,稱此木不可用,並說瞭一段令眾人十分後怕的話:“深山大澤多生龍蛇,此木材中藏瞭條巨蟒,若以此木為殿柱,十年後宮殿將被巨蟒馱著飛往別處!”

在另一部筆記晚唐丁用晦的《芝田錄》中,故事描繪得更詳細。術士說:“你們從中間將此木鋸開,至二尺深時,就可知道原因瞭。”鋸到一尺八寸時,木屑開始變紅,有血流出。官方負責人急忙組織人,將此木投入渭水。

福州黃碕岸,海巖峻峭,波湧急湍,常有舟楫之患。乾寧中,山甫為判官,中元日,於寺院小憩,夢乘船,海上逢巨怪,全船罹難,惟己身獨逸。及覺,憑高觀之,風雷暴興,靈怪俱現,一物非魚非龍,鱗黃鬣赤,吞大船,有一人逸出,怪須臾不見,人浮海上。出寺,近岸救之,面目與山甫無異。(《聞奇錄》)

福建觀察使判官劉山甫,在臨海的寺院午睡,夢見海怪吞船,自己從船中甩出。驚醒後,他奔向海邊,就真的見一人爬上岸,面目竟然跟自己沒什麼區別!

僧伽大師,西域人也,俗姓何氏,唐龍朔初來遊北土,隸名於楚州龍興寺,後與泗州臨淮縣信義坊乞地施標,將建伽藍。於其標下,掘得古香積寺銘記,並金像一軀,上有普照王佛字,遂建寺焉。唐景龍二年,中宗皇帝遣使迎師,入內道場,尊為國師,尋出居薦福寺。常獨處一室。而其頂有一穴,恒以絮塞之,夜則去絮,香從頂穴中出,煙氣滿房,非常芬馥。及曉,香還入頂穴中,又以絮塞之……(《紀聞》)

來自西域的僧伽禪師在唐高宗龍朔年間東遊中原,初居江淮地區的楚州龍興寺。後在泗州臨淮縣信義坊求得一塊地皮,欲建寺院。在插地標時,掘得古時“香積寺”銘匾,以及金像一尊,上寫“普照王佛”四個字。僧伽禪師甚喜,於是開始修建寺院。

唐中宗景龍二年,皇帝聽說僧伽禪師居於江淮,於是派人迎入長安,於宮中作道場,尊為“國師”。不在宮中時,僧伽禪師就居於薦福寺。他時常獨處一室。禪師很神奇,腦袋上有一個洞穴,平時用棉絮塞著,到瞭夜裡就去掉棉絮,於是就有奇異的香霧從頭上的洞穴中出來,滿房繚繞,芳香異常。等到天亮時,滿屋之香霧就會一點點回到腦袋裡,禪師再用棉絮將洞穴口塞住,一如常人。

僧萬回年二十餘,貌癡不語。其兄戍遼陽,久絕音問,或傳其死。其傢為作齋,萬回忽卷餅茹,大言曰:“兄在,我將饋之。”出門如飛,馬馳不及。及暮而還,得其兄,緘封猶濕。計往返一日萬裡,因號焉。(《酉陽雜俎》)

僧人萬回,有神行法力,曾受唐高宗和武則天召見。但是,在上面提到的僧伽禪師面前,萬回卻是個小人物。僧伽初到長安,萬回曾去拜見,禪師拍著萬回的腦袋說:“你這小子,為什麼在人間逗留這麼久?可以走啦!”萬回默然,隻有他知道僧伽禪師的真實身份。

有一次,中宗皇帝追問萬回:“僧伽到底是何許人物?”

後者答:“禪師?他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玄宗至馬嵬驛,令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梨樹之前。馬嵬媼得襪一隻,過客求而玩之,百錢一觀,獲錢無數。(《唐國史補》)

一位具有商業頭腦的老人,值得尊敬。

申王每至冬月有風雪苦寒之際,使宮妓密圍於坐側以禦寒氣,自呼為“妓圍”。又,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於火,惟於妙妓懷中揣其肌膚,稱為“暖手”,常日如是。(《雲仙散錄》)

在冬天,以成排的美女抵擋風寒,把雙手挨個伸進歌女懷裡,已不僅僅是奢華瞭。

哥舒翰捍吐蕃,賊眾三道從山相續而下,哥舒翰持半段折槍,當前擊之,無不摧靡。翰入陣,善使槍,追賊及之,以槍搭其肩而喝。賊驚顧,翰從而刺其喉,皆高三五丈而墜。傢僮左車年十五,每隨入陣,輒下馬斬其首。(《譚賓錄》)

這就是唐朝時真實的陣戰場面。哥舒翰之強悍瀟灑,一如此記載。

黔府都督謝祐兇險忍毒。則天朝,徙曹王於黔中,祐嚇雲:“則天賜自盡,祐親奉進止,更無別敕。”王怖而縊死。後祐於平閣上臥,婢妾十餘人同宿,夜不覺刺客截祐首去。後曹王破傢,簿錄事,得祐首漆之,題謝祐字,以為穢器。方知王子令刺客殺之。(《朝野僉載》)

兒為父報仇,派刺客斬殺仇人,將仇人的頭骨油漆後,當做夜壺,放在床頭。

宜城公主駙馬裴巽,有外寵一人,公主遣閹人執之,截其耳鼻,剝其陰皮漫駙馬面上,並截其發,令廳上判事,集僚吏共觀之。駙馬、公主一時皆被奏降,公主為郡主,駙馬左遷也。(《朝野僉載》)

唐朝公主兇暴如此,把與丈夫有染的女子活活剝皮,並將其陰皮貼在丈夫臉上。

左衛將軍權龍襄,為瀛洲刺史日,新過歲,京中數人附書曰:“年多感,敬想同之。”正新喚官人集,雲有詔改年號為“多感”元年,將書呈判司已下,眾人大笑。(《朝野僉載》)

沒文化呢,人傢信中說“年多感”,他卻認為大唐已改元為“多感”元年。

周張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加一階,合入三品,已團甲。因退朝,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禦史彈奏。則天降敕:“流外出身,不許入三品。”(《朝野僉載》)

這位官員因騎著馬吃燒餅,導致被降級。看來風度很重要。

傅黃中為越州諸暨縣令,有部人飲大醉,夜中山行,臨崖而睡。忽有虎臨其上而嗅之,虎須入醉人鼻中,遂噴嚏,聲震虎,遂驚躍,便即落崖。腰胯不遂,為人所得。(《朝野僉載》)

一個人在山崖上睡覺。有老虎溜達過來,虎須碰到那人鼻子。那人打瞭個噴嚏,結果把老虎驚得掉到懸崖下,癱瘓瞭。

貞觀中,冀州武強縣丞堯君卿失馬。既得賊,枷禁未決,君卿指賊面而罵曰:“老賊吃虎膽來,敢偷我物!”賊舉枷擊之,應時腦碎而死。(《朝野僉載》)

這位縣丞大人抓住小偷瞭,大罵:“你吃瞭虎膽,敢偷我的東西?!”小偷掙脫著舉起枷板沖著縣丞大人的腦袋就是一下。大人頓時腦漿迸裂。這場景,估計把周圍人都看傻瞭。

深州諸葛昂性豪俠,妾無故笑,昂叱下。須臾,蒸此妾坐銀盤,仍飾以脂粉,衣以綾羅,遂擘骽肉以啖瓚諸人,皆掩目。(《朝野僉載》)

飯局上有個侍妾無故發笑,結果被諸葛昂活蒸,放在大托盤裡,還給侍妾打扮一番,抹上脂粉,穿上綾羅。但客人們不知道,那侍妾的身體已是熟肉。

將作大匠楊務廉甚有巧思,嘗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佈施。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省日盈數千矣。(《朝野僉載》)

這裡說的是,楊姓官員親自動手,制造瞭一個用於乞討的機器僧人。由此可見唐朝時機械技術的發達。

洛州殷文亮曾為縣令,性巧好酒。刻木為人,衣以繒采。酌酒行觴,皆有次第。又作妓女,唱歌吹笙,皆能應節。飲不盡,即木小兒不肯把;飲未竟,則木妓女歌管連催,此亦莫測其神妙也。(《朝野僉載》)

制造的是用於勸酒的機器人歌伎。

郴州刺史王琚刻木為獺,沉於水中取魚,引首而出,蓋獺口中安餌為轉關,以石縋之則沉,魚取其餌,關即發,口合則銜魚,石發則浮出。(《朝野僉載》)

機械水獺的原理有點像潛水艇,用之可以捕魚。無論是殷文亮,還是王琚,他們的身份都是政府官員。但他們竟深通機械技術,令人佩服。

當時,還有個叫馬待封的人,在玄宗時代為皇後建造瞭一座帶有機關的梳妝臺。該梳妝臺結構復雜,鏡臺居中,臺下有兩層,有門戶。觸動機關後,鏡臺下的門戶可打開,裡面會出來一個“木婦人”,手執梳子給皇後。至於其他如脂粉、貼花等化妝所需之物,“木婦人”皆可送來。

司竹園羅道悰上書忤旨,配流。時有同流者道病卒,泣曰:“所恨委骨異壤。”退悰曰:“吾若生還,當取同歸。”遂瘞之而去。及還,為大水漂蕩,失其所在。道悰哭告之,請示其靈。俄而水際沸湧,又咒曰:“如真在此下,更請一沸。”又然,遂得之,志銘可驗,負之還鄉。(《廣德神異錄》)

為瞭一個諾言,背著朋友的屍體回鄉。

崔奉國傢一種李,肉厚而無核。識者曰:“天罰乖龍,必割其耳,耳血墮地,故生此李。”(《琴莊美事》)

龍的耳血結出的果實。

穆宗每宮中花開,則以重頂帳蒙蔽欄檻,置惜春禦史掌之,號曰括香。(《玉塵集》)

穆宗好花卉,在唐朝是有名的。

玄宗禦案墨,曰龍香劑。一日,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呼萬歲曰:“臣即墨之精,黑松使者也。凡世人有文者,其墨上皆有龍賓十二。”上神之,乃以墨分賜掌文官。(《陶傢瓶餘事》)

黑松使者在後世成為墨的代名詞。

洛陽梨花時,人多攜酒其下,曰為梨花洗妝。或至買樹。(《唐餘錄》)

唐人情趣可見一斑。

裴令臨終,告門人曰:“吾死無所系,但午橋莊松雲嶺未成,軟碧池繡尾魚未長,《漢書》未終篇,為可恨爾!”(《晉公遺語》)

裴度,一代名相,逝前傷感如此。

凡門以栗木為關者,夜可以遠盜。(《從容錄》)

問題是,去哪弄栗木呢?不知道撒點栗子管不管用。

黃升日享鹿肉三斤。自晨煮至日影下門西,則喜曰:“火候足矣。”如是四十年。(《安成記》)

隱士,亦一生活傢。

茅山有野人,見一使者,異服牽一白羊,野人問居何地,曰:“偃蓋山。”隨至古松下而沒,松形果如偃蓋。意使者乃松樹精,羊乃茯苓耳。(《金陵記》)

松樹和茯苓為怪的故事,野趣橫生。

蘇郎中,召客無魚。念曲江多有而禁釣,乃令掌吏用油幕偷數頭,適濟其事。(《承平舊纂》)

客人來瞭,沒魚吃,怎麼辦?偷。但是,卻沒叫人感到齷齪,反而有魏晉士風。

封少卿問禪於龍華厚參師,曰:“金雞抱卯時如何?”少卿歸而默坐三年,不能領解。至於發狂而死。(《禪學錄》)

中唐以後,禪宗大盛,公案機鋒,層出不窮。一句禪語中容納瞭太多的秘密,故而有封少卿之死。

李杓直與人棋而敗,乃竊數子咽之。尋問,乃鼓局大怒。(《棋天洞覽》)

對一個把圍棋子吃到肚子裡的人,能說些什麼呢?

陸鴻漸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爍。鴻漸怒以鐵繩縛奴投火中。(《蠻甌志》)

說的是茶聖陸羽嗎?殺人犯啊。

於琮班中,有時袖餅而食,或以遺同列。(《常朝記》)

一個連上朝都帶著幹糧的人,好吧。

許芝有妙墨八廚,巢賊亂,瘞於善和裡第。事平,取之,墨已不見,惟石蓮匣存焉。(《大唐龍髓記》)

大亂過後,滿目蕭然,墨亦不存。

魏博田承嗣,簽治文案如流水。吏人私相謂曰:“世罕有此旋風筆。”(《方鎮編年》)

藩鎮之魁首田承嗣,竟也是一把好手筆。

開成中,物價至微。村落買魚肉者,俗人買以胡絹半尺;士大夫買,以樂天詩一首兼與之。(《豐年編》)

可見白居易在當時的大名。

敲兩耳,服桂心丸,念金輪咒,則所思之人不以存沒,是夜必夢見之。(《事略》)

不管思念的人在不在世間,隻要按這個辦法做,就能夢到對方。

李輔國葬父,碑石用豆屑一千團,磨瑩如紫玉。碑字四面,鐫葵花三百朵。(《晉公遺語》)

可見輔國當時之權勢。

順宗時,劉禹錫幹預大權,門吏接書尺,日數千。禹錫一一報謝,綠珠盆中,日用面一鬥為糊,以供緘封。(《宣武盛事》)

永貞革新,劉禹錫掌權之時,也是門庭若市的。

長安冰雪至夏月,則價等金璧。白少傅詩名動於閭閻,每需冰雪,論筐取之,不復償價,日日如是。(《止戈集》)

白居易之詩名如此!作品即金銀。這是一個人真正成名後的所得。

徐峰善棋,段成式欲盡窮其術。峰曰:“子若以墨狻猊與我,當使子過我十倍。”(《大唐龍髓記》)

名貴朱砂墨,飾狻猊圖,為墨狻猊。

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盥手,薰玉蕤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好事集》)

側面反映瞭熏香在士大夫中間的流行。

徐鳳儀有一杖,直如筆管。其後每年生一節,二十年每年縮一節,三月,則杖之四面青、赤、白、黑,各開一花。不知何木也。(《陶傢瓶餘事》)

不停地生長而又縮掉並且兀自開花的木杖,到底是什麼木材?

宗測春遊山谷,見奇花異草,則系於帶上,歸而圖其形狀,名聚芳圖百花帶。人多效之。(《高士春秋》)

幽谷中的高士,徜徉在花樹中。古人的生活,總是閑暇得令人羨慕。

伍貫卿居沅陵,傢有李花一株。月夜,奴婢遙見花作數團,如飛仙狀上天去。花上露水倏然作雨數千點,花則亡矣。(《樞要錄》)

在唐朝的天空中,花如仙,飛升而去。

吐突承璀嗜蛤蜊,炙以鐵絲床,數澆鹿角漿,然後食。(《傳芳略記》)

憲宗時顯赫的吐突宦官,有著奇特的美食愛好。

穆宗以玄綃、白書、素紗、墨書為衣服,賜承幸宮人,皆淫鄙之詞,時號諢衣。至廣明中,猶有存者。(《史諱錄》)

穆宗賜給寵幸過的妃子衣服,上面寫滿淫語。一個人如果無聊瞭,會想出更無聊的事,此之謂也。

白氏履道裡宅有池水,可泛舟。樂天每命賓客,繞船以百十油囊,懸酒炙沉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進之。藏盤筵於水底也。(《窮幽記》)

這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陽後的閑暇生活,愜意如此。

霍仙鳴別墅在龍門,一室之中,開七井,皆以雕鏤木盤覆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雲林異景志》)

霍仙鳴,唐德宗時代的神策軍護軍中尉,極受恩寵。

蕭餘上元夜於宣陽裡酒盤下得一物,如人眼睛,其體類美石,光彩射人。餘夜遊市肆,閑置掌中,每行黑暗衢巷,隨身光明,三尺毫末可鑒。後因而飛出。(《影燈記》)

一塊明亮如燈的寶石。

長安孫逢年,日一醉,無虛席。妓妾曳綺羅者,二百餘人。晚年衰憊,齒皆中齲,空虛如樓閣,而舊好不衰。(《長安後記》)

一個好酒又好色的人,真是可以。

胡陽白壇寺,幡剎日中有影,月中無影,不知何故。因號怯夜幡。(《金臺記》)

細想之下,有點恐怖。

翰林有龍口渠通內苑。大雨之後,必飄諸花蕊,經由而出,有百種香色,名不可盡,春月尤妙。(《金鑾密記》)

翰林院通著大明宮。雨天後,總有百花之蕊漂出,載著深宮的故事。

元公輔不飲,群僚百種強之,辭以鼻間酒氣己醉。其中一人謂:“可用術治之。”即取針挑元載鼻尖,出一青蟲如小蛇,曰:“此酒魔也。聞酒即畏之,去此何患?”元載是日,己飲一鬥,五日倍是。(《玄山記》)

酒魔,卻怕酒?

謝靈運美須,臨刑施南海祗洹寺,為維摩詰須,寺中寶惜。中宗時,安樂公主五日鬥百草,遣人取之,仍剪棄其餘。(《國史纂異》)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的胡須很好看,死後被人剪下,用在瞭維摩詰佛像上。到唐朝,安樂公主與人“鬥草”,竟將之剪瞭下來。

貞觀中,太宗詔用麻紙寫敕詔。高宗以白紙多蟲蛀,尚書省頒下州縣,並用黃紙。(《史補》)

關於唐代朝廷詔書用紙的掌故。

龜茲國進一枕,色如瑪瑙。枕之,則十洲、三島、四海、五湖,盡入夢中。帝名為遊仙枕。(《開元天寶遺事》)

確實是個不錯的枕頭。

貴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熟。凌晨傍花枝,口吸花露潤肺。(《開元天寶遺事》)

貴妃比較胖。

貴妃素有肉體,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開元天寶遺事》)

貴妃確實比較胖。

李輔國大畏薯藥,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火出,毛發皆瀝血,因致大病。(《叩頭錄》)

通天權宦李輔國,皇帝都不怕,卻怕薯藥。薯藥,即山藥。

開元中,張說為宰相,有人惠說一珠,紺色有光,名曰記事珠,或有闕忘之事,則以手持弄此珠,便覺心神開悟,事無巨細,渙然明曉,一無所忘。(《開元天寶遺事》)

這寶珠,適合健忘的人帶著。

楊恂遇花時,就花下取蕊,粘綴於婦人衣上,微用蜜蠟兼挼花浸酒,以快一時之意。(《三堂往事》)

其情如此。

午橋莊小兒坡,茂草盈裡,晉公每使數群羊散於坡上,曰:“芳草多情,賴此裝點也。”(《記事珠》)

宰相裴度的優雅情趣。

剡人賈傅於鏡湖泊舟,夜月,縱步於清水芳荷中,見二叟立語,一呼碧繼翁,一呼篁棲叟,相與吟詩。賈叱之,化為白鶴飛去。(《樹萱錄》)

世界盡頭的清幽仙境。

韋善俊者,京兆杜陵人也,或靜棲林野,或醉臥道途,常攜一犬,號之曰“烏龍”,所至之處,必分己食以飼之。犬復病疥,毛盡禿落,無不嫌惡之。一日牽犬而去,犬已長六七尺,化為龍,長數十丈,善俊乘龍升天,拏其殿角,縱跡猶在。(《仙傳拾遺》)

那隻掉毛的老狗,真的就變成蒼龍瞭。

夏侯隱者,不知何許人也。大中末,遊茅山天臺間,常攜佈囊竹杖而已。飲食同常人,而獨居一室,不雜於眾。或露宿壇中,草間樹下,人窺覘之,但見雲氣蓊欝,不見其身。每遊三十五十裡,登山渡水,而閉目善睡,同行者聞其鼻鼾之聲,而步不差跌,足無蹶礙,至所止即覺,時號作睡仙。後不知所終。(《仙傳拾遺》)

一個連走路都在睡覺的唐朝睡神。

段仙姑,江州人,居廬山修煉,虎豹隨身。仙姑喜雨,有大雨,必登廬山之巔,兩虎為伴,裸身受雨,山民謂之雨仙。(《墉城集仙錄》)

奇美之景,自可想象。

許宣平,睿宗景雲中,隱於城陽山,三十餘年,訪之不見,但覽庵壁題詩雲:“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人歌壟上,谷鳥戲巖前。”後百餘載,至咸通十二年,其後人許明恕傢婢,於南山中見宣平食桃,自稱許傢祖上,遺桃於婢。歸傢言之,明恕嗔婢將上祖之名牽呼,取杖打之。婢隨杖身起,不知所之。後有人入山內,逢見婢,身衣樹皮,行疾如風,遂入升林木而去。(《續仙傳》)

一個婢女意外成仙的故事。

前涇陽令伊璠,為戎所得,屢脫命於刀下,其後血屬相失,村服暗行,及籃關,為猛獸搏而食之。(《闕史》)

黃巢亂起,長安附近的涇陽縣令,孤身逃跑。看上去命還不錯,屢次從兵鋒中逃脫。終於到瞭籃關,他覺得能喘口氣瞭,沒想到旁邊跳出一頭餓瞭多天的老虎——這就是殘唐時代一個官員的遭遇。

《唐朝詭事錄3:駭人聽聞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