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傷夭

文帝十一年春,各樣的事情紛繁踏來。事情就是這樣,當你平淡無趣時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慢慢做來打發時間,可是但他們接連而至時你又是那樣的措手不及,慌亂得如失去瞭手腳般。當揖兒被侍衛抱到未央宮時,我幾乎無力站起。軟塌塌的揖兒手腳冰涼,任由我掐打都沒瞭動靜。無意間的碰觸才發現脖腔旁竟然有大片涼膩的濕意,我大聲厲問:“這是什麼?是血麼?”

璧兒將我雙手領開,顫抖著聲音說:“是,不過梁王並無大礙!”我被她攙扶在一旁,探過身去聽,共有七位禦醫進入內殿診視。不可能無大礙,否則不會驚動這樣多的人。劉恒早朝未下就已經匆匆趕到,我茫然站起身來,卻並未一把拉住他的衣袖。

他先將我攬入懷中,再急問禦醫:“梁王的傷勢如何?”遲疑好久,終有一個為首的冒死稟告:“回聖上,梁王墜馬時,頭頸先觸地,折斷瞭經脈,內腑骨骼也悉數盡斷,恐怕……”劉恒沉聲打斷他的話道:“恐怕什麼?”那人顫抖著聲音說:“梁王支持不瞭許久,急備他須吧!”我登時心頭揪緊,而肩膀上劉恒的用力也變得窒人用力。揖兒……我急切的想起身撲在那裡,跌跌撞撞之下卻被裙擺絆倒,劉恒用力的攙扶,卻仍不能平息我心中的空落。我哭不出來,卻是無比的傷痛,空蕩蕩的心是那般虛軟無力。哭不出來是因為曾經的前塵過往,傷痛是因為他也流淌著和我相連的血脈。

血脈,想到這裡我回頭面向劉恒,他此時也必然是傷心的。我黯然的將手交給他,不說話,也不想動,這是他第二個失去的孩子,他一直稀少子嗣,卻也為此可能再難以接受這樣的殘忍。

痛楚的他是否也帶有對孩子缺失父愛的愧疚?一如當初對劉熙死時的百般自責?

低低的聲音他許久才開口:“去瞭也好,這麼多年瞭,他也該去作伴兒瞭。”

我顫抖的唇幾乎說不出來話,辛辣的熱流湧瞭又湧。那時我沒有為劉熙,此時卻是為瞭慘死的劉揖。一聲哽咽下,澀痛的雙眼滑落瞭淚水,多年不見的淚水下,卻是我塵封已久的心。

溫暖的手指拭瞭又拭,他比當年沉穩瞭許多,此時的傷心似乎不比上次。

“這孩子註定是要早夭的!”他的話不多,卻讓我陷入過往。晃動的黑影都靜止不動,而喧囂也慢慢低瞭下來。唯一停留在我眼底的是錦墨孩子當年的模樣。

這孩子註定是要早夭的。是啊,當年如果不是錦墨想要把他勒掉也不會造成他嬴弱的身體,也自然不會激發瞭錦墨的爭搶之心,也不會她因失敗被賜死長恨,更不會劉揖因為疏於管教而落馬身亡……隻是,這是借口麼?還是我們隻能如此自私的為自己開脫?這幾年來我對揖兒並不上心,一來雙眼無法看見,照顧不到。二來也確實有些難解的隔膜,橫在那裡。而劉恒忙於朝政似乎就更加對他難以顧及,今天這樣的情境,我們都有責任。

劉恒黯然的長嘆,他也無力再說出其他的話語來安慰我。畢竟,那還是他親生的兒子。門外有人高呼著,喧鬧著,口口聲聲想要自裁。劉恒又是無言的嘆息。那是賈誼麼,聽說是他帶梁王上馬的,隻為瞭能跟一同狩獵的太子一分騎術高下,卻豈料葬送瞭僅僅八歲的劉揖。還能怨恨麼?還用自裁麼?人都不在瞭,還做這些給誰看?是他早早離世的母親麼?還是給悲傷中的帝後?“叫他安靜罷,怪不得他,退去罷!”劉恒的聲音蒼老瞭十歲,這一句更是用盡瞭力氣。

能說出怪不得他已是太難,人總是要把錯誤推給別人,隻有劉恒才能將錯誤全部攬在自己身上。

摸索著牽過他的手,無聲亦有淚。五月初一,大殯。血濃於水的一切也隻能由盛大的儀式來宣告。揖兒先去瞭灞陵,就在那恢宏磅礴之側蒼鬱松柏之間,他第一個先入土為安。

他腳下是方圓十幾裡的草木,四下更是曠野千裡的無垠。也許皇子如他也是幸運的,至少能隨父親陵墓相伴。可是身為皇子他又是不幸的,不幸到出殯當天連母親都沒有在場。我被璧兒攙扶著,握起他墓碑前的一把黃土。人世間最幹凈的地方,哪裡還能比過這黃天厚土?從前我向往浩瀚天際,如今看來卻是錯的離譜。去吧!揖兒你即便無法於母親葬在一起,但記得到那邊後仍幫我問好,問問她在那邊可好麼……

文帝十一年,梁王劉揖墮馬身亡,賜謚號懷,史書稱梁懷王劉揖。其太傅賈誼自責,閉門思過,不出年餘,鬱鬱而終。文帝十四年時,我召見瞭一個世間難得的女兒傢。“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切痛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續,雖復欲改過自新,其道莫由也,終不可得。妾願沒入為官婢,以贖父刑罪,使得改行自新。”璧兒輕輕讀著,讀到最後甚至有些微弱的哭意。我點點頭,淳於緹瑩確實是個好女兒,膽敢上京進諫,非一個孝字可以誇贊瞭。

“緹瑩,那本宮問你,子女眼中無父母的不是,你又怎麼能光憑你認為說你父親好呢?”我微笑著詢問,雖然淡淡卻仍是慈藹可親。“皇後娘娘說的極是,子女眼中父母是天地,孝為還恩。但是並非盲目瞭雙眼,”

“大膽!”璧兒一聲斷喝,震蕩瞭空寂的大殿。我一回手,仍是笑著說:“接著講!”緹瑩似乎也發覺提到瞭不該提的字句,她頓瞭一下後,又復說:“子女雖孝卻仍能分辨是非,父母之錯,也存在心中,不說不等於糊塗。隻是民女確認父親為醫時,恪守醫德,耿直不阿。若是民女一人說,難抵悠悠眾口,可是連同齊屬境民都是如此,證明瞭父親的清白,請皇後娘娘明察!”

“嗯,即便如此,你又憑什麼認為聖上就該免瞭你父親的罪過?”其實她的諫書中已經說明,再問一次是因為我想聽聽她怎麼解釋。“聖上入主以來,聖德仁厚,百般與民休息,輕徭役,減賦稅,十年生聚,萬民感恩,這是大漢成定以來從未有過的安逸。如今民女上諫是相信我主並非不想廢肉刑,而是忙碌於朝政之中無暇顧及,今有契機,當可以行天下之大幸。”緹瑩的聲音並不好聽,甚至還有一個嘶啞,也許是連日來的趕路過分勞累瞭。

“說的好,聖上確實早有此心,不過能有你一個十幾歲的女娃提出來,倒顯得聖上有些愧為瞭。”我仍是笑著,卻端起手中的茶杯輕輕喝起茶來。撲通一聲,她跪倒在地:“民女不敢當,隻是民女有一句話想問太後。不知道可不可以?”

“哦?那你問吧!”我將茶杯遞出,璧兒立刻起身接過。“此番父親遭罪,他曾憤恨的說,養瞭五女,關鍵之時竟無一人可用。民女心傷,才憤而隨父親進京受審,民女想瞭一路,隻想尋個明白人問問,女子就不能做事麼?女子就無用麼?如今仰望著皇後娘娘,更是想問一句,娘娘您可認為女人是無用的麼?”她聲聲泣血,咄咄迫人,卻是被我欣賞。

抿嘴一笑,我頜首:“說的好,隻是本宮想問你,別人說有用就是有用麼?你所計較的有用如何,無用又如何?”她遲疑瞭回答,我卻笑瞇瞭雙眼。她若是能領悟,便是真的難能可貴的聰穎女子瞭。

半晌,她盈盈一笑,:“民女懂瞭,有用無用原本不在他人所想,自身去做瞭便能證明,莫要為瞭禁錮而不為,這才是真正的有用!”“好!”我拍手一笑,果然不錯,心兀的一動,“緹瑩,本宮想留你在身邊,你可願意?”

這樣好的女子,我也憐惜,若是在宮中,定能有些作為的,況且我還有私心,武兒今年也十四瞭,如今他被封瞭梁王,年後也要去屬國執政瞭,身邊我一直沒有放心的人,我看緹瑩倒是一個好女子,不若……雖不是王後,卻也可以給個夫人的。“民女不願意!”她低低的聲音似乎出自心甘情願。我不解,聰明如她自然知道這絕不是一次普通的挽留,能留下來,必然是我能許下的最好待遇。

“民女不願意,是因為父親此次雖未遭受肉刑,卻已年老體衰,隨娘娘進宮,自然是難得的榮耀,隻是民女仍擔憂父親無人贍養,所以不能領命!”她俯身在地,咣咣磕頭。

雖然有些惋惜,我卻沒有再說出為難她的話,這樣純孝的女子實在令人敬佩,若是今日我在老父身邊,也會如此的。“好……你和你父親回去吧!”再一揚手,我已依在榻上。璧兒起身將她領出,我命人送個信給聖上,加封緹瑩孝女,請聖上親筆賜字朱漆匾額,隨他們父女返鄉。劉恒欣然應允,墨筆朱匾成就瞭緹瑩的女子有用。文帝十四年,淳於氏緹瑩上書文帝,痛陳肉刑之危,上悲其意,乃下詔曰:“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何則?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歲中亦除肉刑法,並令監中囚犯不必黥劓。

緹瑩獲上賜朱漆匾額,隨父返鄉,另於齊王五子,榮華盛也。

《未央·沉浮(美人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