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烽火曉煙

薄酒可成禮,何必飲上尊。醜婦可成室,何必求麗人……

缊袍佈衾亦自暖,不用狐裘蒙錦衣。菜羹脫粟亦自飽,不用五鼎羞鮮肥。

——王炎《薄薄酒》

榮師傅房間裡少見陳設,但有一張古弓,在客廳當眼的位置,十分醒目。有一次,他取下給我看。這張弓的做工,精美非常。弓臂內側的貼片,上面雕鏤著繁復的花紋,類似鐘鼎文的反白。榮師傅說,這是用中青的犀角制成。但弓弦已經沒有瞭。榮師傅說,搬屋時,被一個不小心的搬運工人碰斷瞭。他十分疼惜,曾許以重金,叫五舉各方找人修復。但這弓的形制大約奇特,目下竟然無匠人識得如何入手。他於是便空掛在那裡。此時拿在手中,他不甘心道,你拉一下,才知道它的厲害!說完比畫瞭一下,聊發少年狂。

我終於問起弓的來歷,他哈哈大笑,說,陪我出去走走。

我們坐電車,來到北角,沿著英皇道向鰂魚湧的方向走。榮師傅在一處藥局門口停住。藥局的生意並不很好,雖也不至於“拍烏蠅”,隻有一個年輕人坐在角落裡玩手機,見我們進去,頭抬瞭一下,問,想要啲乜?

榮師傅張望瞭一下,指著門口一張已褪色的黑白海報給我看。海報上,有一個圓圈。圓圈底下寫著,“國藥名牌,跌打良方,請認準商標為記”。圓圈裡頭,可看到一個精赤著上身的漢子,正拉滿瞭一張弓,炯炯望向他方。

我抬眼,順著榮師傅的目光望過去,上頭是大隸的“德興藥局”四個大字。榮師傅說,藥局開瞭也有五十年瞭。這張弓以往就掛在那個百子櫃的位置。段生過咗身,佢嘅仔話佢留遺囑將弓送給瞭我。我也是吃瞭一驚呢。

在接近這個村落時,已是傍晚。阿響很疲憊,但仍自強打精神。

身上的軍裝是精濕的。南雄大嶺的風雪,化瞭水,滲進瞭衣服。衣服緊緊地貼在身上,冷得徹骨。耳畔炮火的轟鳴,似乎還未冷卻。

身旁有抬著傷兵的擔架經過。先前在大黃崗苦戰三日。敵眾我寡,裝備殊異。四五千人,苦守著一座曲江孤城。是夜,副團長黃遠謀殉國。黃團長是在他眼前倒下的。黃團長是臺山人,古怪的四邑口音。他們聽不懂。團長不耐煩,總說是雞同鴨講。有次突圍,阿響從奄奄一息的戰友懷中拎起槍,就往前面沖,給團長一巴掌打到瞭戰壕裡。突圍成功瞭,團長擦掉臉上的炮灰,朝他爆粗口,屌娘!一成團人肚饑!阿響不說話,由他罵。團長罵著罵著,聲音軟下來,團長說:“響仔,打仗都用槍。七先生的槍是手中筆,你的是飯勺。守好廊仔,那是你的戰場。”和這“火屎殺天”的黃團長同袍幾年,從桂西八步至粵北,總算聽懂他的四邑話。可就在昨晚,一個炮彈落在眼前,人走瞭。

錫堃坐在牛車上,裹著件棉袍,一邊咳嗽,一邊奮筆疾書。如今這隨軍的“捷聲粵劇團”,隻剩下他一個編劇。演員失散瞭數個,演不瞭大劇。他還是不停地寫。寫瞭一出,晚歇的時候,幾個受重傷兵士躺在禾稈上凍得發著抖,是斷不可讓他們睡去的。睡過去瞭,便醒不來。錫堃便將白日寫好的唱出來,直唱到瞭自己啞聲,還不肯停。唱完瞭自己寫的,又唱《陸文龍歸宋》:“鄉關遠隔山山嶺嶺,朝朝晚晚人難寧,身居這異國,愁懷無盡罄,每偷偷向風淚盈盈。”年紀輕些的戰士,聽著聽著,便用袖子擦眼睛。段老板就打斷他,說,七先生,這詞叫不醒人啊。錫堃便說,這後面不就是,“長練好本領,英雄爭氣盛,文龍初闖陣,一戰已功成”嘛。段老板便說,罷瞭。

段老板便脫瞭上衣,在平地上連翻瞭幾個長筋鬥。級翻、長翻、鷹翻,看傢的本事都使將出來,一邊用那大武生特有的沙嗓念道,唔好困啊,唔好闔埋眼啊……

錫堃唱瞭半夜,他翻瞭半夜。直到增援的軍醫來。到底還是有一個睡過去瞭,再未醒翻。陣地上便沒有人說話。阿響拿著一隻鍋,將煮得半熱的黑麥粥,一人打一勺。到瞭段老板,他擋一下,說,給七先生多吃點,佢用咗好多腦力。

過龍南、虔南、定南,到瞭山窪的這處小村。民房寥寥,並無人煙。大約聽說日人要撤兵北上的消息,先疏散瞭。部隊便在此村中平地駐紮。阿響看錫堃將身上棉袍裹得緊緊的,咳得更厲害瞭,摸一下頭,滾燙的。叫一聲,人已經不清醒瞭。這時前頭的哨兵回來,說,村尾有個道觀,看見光,仿佛有人。

團長就叫上段老板,抬上幾個傷兵。到村尾,果然是一座道觀,雖然敗落,但看得出許多年前,也曾經是繁盛的。觀內可見一座古塔,在這小村,如鶴立其中。團長便去敲門。敲瞭許久,出來一個老道士,張瞭一眼,就要關上門。

段老板眼疾手快,擋住門說,這位道長,且聽我一句。

裡頭仍是把著門,甕聲道,本觀不涉兵刃。各位請回吧。

段老板道,普天之下,哪裡有人天生就是個兵呢。不為國難,誰願舞刀弄槍。

裡頭便冷笑,看你的身架,就是個從小練武的吧。

段老板愣一下,說,我其實是個唱戲的。

裡頭便問,唱什麼行。

段老板說,自然是武行。

那門竟然開瞭。老道士出來瞭,並無仙風道骨。阿響看他,隻覺得十分老,卻看不出年紀。頭發掉得隻剩下腦後的一個發髻,腦門卻很寬大。身上的道袍,也是很破舊的,靠肩膀的地方,竟綴著藍印花佈的補丁。他袖著手,看一下四周,道,既然是武行,我就試你一試。

他便反身回觀裡去。未幾,拿出瞭一張大弓。他將這張弓遞到段老板手中,說,少說有六百斤。你要是能拉開,小觀山門可就敞開瞭。

段老板將弓拿到手裡,沉甸甸的。舉手便拉,那弓紋絲不動。道士便要將弓拿回來,說,這弓在小觀放瞭十多年,就沒人拉開過。請回吧。

段老板說,且慢。他便放下瞭弓,在空地上先打瞭一套形意拳。慢慢地收勢,氣沉丹田。再接過弓,竟慢慢拉開瞭。拉瞭一個滿弓。

旁邊的人屏息看著,這時候紛紛叫好。那道士捋一下胡子,也不多說話,便將道觀的大門打開瞭,做瞭個“請”的姿勢。

團長便和段老板招呼人,將傷員先抬進去,安排在觀後的山房。“捷聲”的班底,便駐紮在玉皇殿後的“老律堂”。阿響扶著錫堃進去,仰面看見“瑯簡真庭”的橫匾,落瞭厚厚的灰。七子塑像居中的一位,臉隻剩下瞭一半,另一半露出瞭填充瞭稻草的泥胎。面目就有些陰森且滑稽。段老板看一眼,說,唉,這亂世裡,丘道長也自身難保瞭。

待安頓下來,阿響一摸錫堃的額頭,更燙手瞭,不免有些焦急。便要瞭水,用毛巾蘸瞭給他敷上。段老板說,這軍醫剛趕回瞭前線去,傷員也就兩個護士看著。少說也要天亮才能來。

這時,就見那老道士推門進來,手裡抱著被臥,還拎著半隻臘鵝,說,小觀裡沒拿得出手的東西,這還是年前的臘貨。我是老得咬不動,你們拿去煮煮打牙祭吧。

他見門上掛著一件濕漉漉的軍服,口袋上縫著番號。口中念,一八七師五六一團。

他就回過頭問,你們是餘漢謀的軍隊?

阿響回說,是。我們“捷聲”是隨團勞軍的。

道士便說,我有個不成器的徒弟,去年投軍,參加的就是這個部隊。也不知現在是死是活。

段老板覷他一眼,問,他叫什麼名字,可知道是哪一團的?

道士擺擺手,罷瞭,他扔下我一隻老嘢。我倒管他這麼多做乜!

這時他聽到,錫堃在那燒得已經說起胡話來。道士便蹲下身來,看一看錫堃,將手指搭在他脈上,闔目,睜開說,這是感瞭風寒,邪氣入裡瞭。

他便轉身出去瞭,再回來。手裡拿著幾個紙包,說,煎半個時辰,先喝三服看看。

他見阿響不接,就冷笑一聲,說,以為小觀隻有呃人的符水嗎?這是正經的草藥。

暮色濃重,這間叫“玉泉宮”的道觀裡,此時洋溢著奇特的氣息。那是外面臨時架起的大灶起鍋正在燉著的臘鵝,和阿響用小爐子煲著草藥,交織在一起的味道。初聞著有些沖鼻,可聞久瞭,便產生瞭奇異的和諧。一種濃鬱而清凜的香,在輕寒的空氣中氤氳不去。

半夜,阿響蒙蒙矓矓的,一個激靈,醒過來。他擦一下嘴角的口水,想明明看著少爺,怎麼就睡著瞭呢。

他回頭看一眼,身邊的被臥,沒有人。倒看見青白的月光裡頭,坐著個人,是錫堃。愣愣的,和近旁的七子塑像一樣,一動不動的。

他忙走過去,將手背在少爺額上試一試,燒竟退瞭。他也就安心下來,說,這個老道的草藥,好犀利啊。

這時,錫堃忽然開瞭口,幽幽念道:

長成日,勿忘宗,滅金扶大宋,壯氣貫長虹,若忘母遺訓,他日黃泉不願逢,若忘母遺訓,他日黃泉不願逢!唉吔!

阿響忖一下,這是《陸文龍歸宋》裡的口白。此時聽著,意頭卻不吉。他想,這沒頭沒腦的,少爺不是燒糊塗瞭吧?

錫堃說,阿響,我剛才做瞭一個夢,夢見我阿媽瞭。

他回過頭來,阿響看他臉色慘白的,嘴角卻有笑意。他接著說,我看過照片,可已經記不清阿媽的樣子。有時候我使勁想,也想不起。可是在這夢裡頭,阿媽眼睛、嘴巴、眉毛,都是清清楚楚。我對她說,阿媽,我給你寫瞭一出戲啊,我就唱給她聽。她聽一聽說,這裡不對,要安回龍腔。我問她,該怎麼唱。她笑笑,說,傻仔。一抬手,就不見瞭。

阿響說,少爺,這是太太托夢給你啊。

錫堃苦笑一聲,我阿媽,不是什麼太太,都沒進過太史第。

他說,我大概未和你提過,我是在外頭生的。阿爹識阿媽,是因為聽她唱的一支南音。我問阿爹是哪一支,他說記不得瞭。可那年呢,廣府人都記得,廣州起義。七十二個烈士,無人敢葬。潘達微潘伯伯就跟爹商量,爹出錢在黃花崗把他們給葬瞭。這事給朝廷知道瞭,以“通盜之罪”召阿爹進京候查。阿爹著瞭急,就說,我有個外室姓杜,出身風月。這烏有之罪,一定是“盜”“杜”誤傳。就認瞭“與妓杜氏通”。朝廷也無實據,便給他治瞭個私行不檢的罪名,罰瞭銀子瞭事。這禍免瞭,阿爹心裡感激阿媽,要納她入府。阿媽說,老爺,這事真假不論,你如今因我戴罪,我但凡一天在太史第,人就會記得你這個罪名來。便堅辭瞭這個名分,一個人依然住在外面的桂西街。聽府裡人說,她先是生瞭女仔,夭瞭。又過瞭幾年,懷上瞭我。臨產那天艱難,阿媽說,老爺,我要有個好歹,你要帶這個孩子認祖歸宗。將我生下來,阿媽就走瞭。

他說完沉默許久。阿響喃喃道,這我就明白瞭,為什麼大少奶奶說,整個太史第隻敬六娘。

錫堃說,阿響,你說,阿媽是不是來告訴咱們,這仗快打完瞭?

阿響想想,說,黃副團同我講過,這回日本是在太平洋又吃瞭敗仗,才要打通粵漢鐵路,往北撤。這麼看,是快要打完瞭。

錫堃說,太好瞭。那我唱陸文龍,是真唱對瞭。等仗打完瞭,阿響你頭件事做什麼?

阿響說,自然是回去看我阿媽。

他這樣說著,頭腦裡出現瞭慧生的面容,是硬朗朗的樣子,很清晰。他心裡頭,也驀然生起瞭一股暖。

錫堃說,對,到時把慧姑接到太史第來住些日子,我可饞她的素紮蹄瞭。唉,這麼說著,真是餓瞭。

阿響笑說,這好辦。觀裡的道士,送瞭臘鵝。我用木薯煲瞭粥,給少爺留瞭一碗呢。

過瞭一兩日,躲日本人的村民,陸續回來瞭。聽說來瞭自己人的部隊。有些就帶瞭酒食,到觀裡來。言談間,看得出對老道士甚尊重。送的都是本地鄉食,一串臘田鼠,幾隻用大鹽醃好的禾花雀。難得還有一小埕雙蒸酒。段德興捧著看,道,這個好,總喝摻瞭水的土炮,嘴裡真是要淡出個鳥來!村民細細看段老板,說,天神!這模樣,可就是關老爺再世啊。段德興擺擺手說,我就是個唱戲的。文曲星在這裡!就將錫堃推出來。錫堃就問村民,你們平常聽什麼戲?村民說,窮鄉僻壤,能聽到什麼,過大年能聽幾出串鄉來的“白戲仔”。

錫堃想想說,叫上大夥,晚上我們唱戲給你們聽。

是晚,就在道觀前面扯瞭一塊幕佈,算搭上瞭臺。給村民們演《桃花扇底兵》《孔雀東南飛》,還有一出《梳洗望黃河》,是錫堃新編的戲。說的是一個孀婦,二子從軍,在黃河以北服役,經年不歸。婦乃梳洗祭夫,佑子同歸。其子得勝歸來,終得團聚。村民屏息看著,聽著。一兩個眼淺的少女,終於嚶嚶地哭出來。阿響心裡也酸楚,因為又想起瞭慧生。如此做娘,不知該如何心焦。但他定定站在臺上,動也不敢動。因為演員不夠,他串瞭一個騎兵的將官,卻也披盔戴甲,上瞭整套的頭面。隻有一句詞:“眾將士!”是迎敵前的將令。他便收拾瞭中氣,喊得格外豪氣幹雲。

待到段老板上臺,演一出《單刀會》。舉著一把青龍偃月刀,捋長髯,隻一個亮相。天氣架勢,此時萬裡無雲,月光亮白如洗。這英姿豐神,還未開口,底下竟有一個老人傢撲通跪下,雙手合十,對著臺上納頭便拜,連連叫著“生關公”,再不肯起來。段德興方才還是一雙怒目,此時卻柔和,一指臺下道,老丈速速起身,且助我擒那魯肅上船!

臺下笑得一陣哄然,卻為這“生關公”的急智,平添敬重。叫好之聲不絕。

戲散瞭,村民盡興而歸。錫堃興奮得很,說,那些不叫我寫新戲、演新戲的。那些說勞軍非得上臺露大腿的,我隻恨今晚不能叫他們看看,自打嘴巴。

段老板一面卸妝,一面笑道,哈哈,七先生啊,還念著任護花那個宵小。

這時候門開瞭。老道士走瞭進來,手中卻舉著那把古弓,對著段德興便是一個揖。段老板忙起身回禮。老道說,先前是我怠慢瞭。段老板這出《單刀會》唱得,連我這個垂暮之人,都熱血滿腔,何況陣前將士。這把長弓,是我師父的習武之器。他駕鶴後,就再也沒有人拉得開瞭。如今見瞭真英雄、生關公,是緣分到瞭,我就將它贈與你,算是物得其所。

第二日黃昏。村裡的少年便來敲門,說,晚上漲潮,我們要去水田捉禾蟲。叫部隊上的後生同去。

阿響就問他,要帶什麼去?

少年說,佈袋,漁網,水盆。什麼易捉帶什麼。不夠帶張嘴都得!

一邊歡天喜地往外跑,一邊口中唱:“老公生,老公死,禾蟲過造恨唔反!”

阿響聽得也會心地笑瞭,他記得這句話。

這是廣府人的民諺,自然是愛吃禾蟲的老饕編的。說的是新寡婦人,行喪時跟隨喃嘸先生出外“買水”,路遇挑擔叫賣禾蟲。她一身縞素,不急不緩地買瞭一盆禾蟲回傢。這才又哭哭啼啼完成喪儀。男人死瞭,可以耽誤,吃禾蟲的好時辰,卻耽誤不得。最先說給阿響聽的,自然是慧生。佛山和新會,都是出禾蟲的地方。慧生說打小吃過,這東西鮮美,是莊戶人傢的寶。一年兩造。夏一回,叫端陽蟲;秋一回,叫禾花蟲。慧生有回上街買瞭來,一缽蠕動的蟲,蒸雞蛋吃。阿響一口也吃不下。慧生自己吃掉瞭,搖搖頭,說我兒不識寶啊。

說不吃蟲。這四年來,一路征戰,食夠瞭咸水煮番薯藤、木薯粥和黑麥。在曲江遇到瞭蝗災,跟著老兵煨蝗蟲、捉草龍,用濕報紙包起就著火,肥蝗蟲滿腹籽,烤得冒油,一口下去,味道比那魚子蝦子好千倍萬倍。分不清是真好,還是窮肚餓嗉。可卻實在知道瞭,天底下,哪有不能吃的東西呢。

晚上,阿響和幾個兵蛋子,看在水田盡頭。深夜的風,已十分寒涼,凍得他們縮一縮脖子。田水也極冰冷。天上是一輪肥白的滿月,將幾顆疏星的淡光遮沒瞭,照得水田裡明晃晃的。遠處有一兩聲犬吠,看得到“氣死風燈”的微光,也是來捉禾蟲的農民。忽然便聽到有人大聲喊,嚟啦!嚟啦!

他們便舉起松香燭,望那水面。原來是潮汐來瞭,這時,禾蟲便會隨潮水湧出。阿響便學村裡的少年,將水田掘開一個缺口。少年裝上一個漁網。阿響呢,他找老道士要瞭一件破舊的道袍,將袖子紮起來,領口縫起來,便是一隻好佈袋。那花花綠綠的蟲,就給潮水沖到瞭佈袋裡。不一會兒便滿瞭,就盛在木桶裡。如是兩三回,竟然木桶也漸漸滿瞭。遠處的農民,用小艇裝禾蟲。尚未雞啼,他們已沿小湧泅水返程,口中唱著當地的民謠。歌聲敞亮,猥褻而歡快,正唱到“雀仔凍到頭縮縮,屋企老婆暖被窩!”,忽然,少年叫起來,“哎呀”。迎著曦光,隻見一條大蟲,在水田渠間蜿蜒而行。竟有小孩的手臂粗,將眾人都看呆瞭。少年大聲喊,愣著幹什麼,花錦鱔啊!大傢才醒悟,一個兵蛋子,脫下軍褸就飛撲上去。那花錦鱔竟似化龍瞭一般,上下騰躍,力氣大得將那後生甩到瞭田埂上。塵土飛揚的搏鬥間,響仔的耳朵竟被鱔尾擊中,他頭腦嗡的一下。旁邊的小兵罵道,丟老母!俾條膽你,我哋夥頭!舉起沖鋒刺刀,風馳電掣,便將鱔頭剁下瞭。

曙光裡頭,村上的人,看著幾個兵蛋子和少年,一臉得意,扛著條碩大的花錦鱔,莫不稱奇。議論說,開眼瞭!這賤年人都冇飯食。這畜生倒長成瞭這般肥長身形,莫不是成瞭精。

到瞭觀裡,阿響說要和少年分鱔。少年豪氣,一揮手道,我不要!你哋在外打蘿卜頭,挨大苦。呢條嘢大補,燒給傷員吃。

阿響又和他推托。少年說,那行,我把鱔頭帶回去。我阿嬤頭風,燉天麻俾佢食。

是晚,整個村落裡,都蕩漾著膏腴的香氣,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是在某個豐年的歲除。但其實,那是每傢禾蟲的味道。有用它焗蛋的,有用它煲眉豆湯的,也有白天攤在太陽下暴曬,準備做成禾蟲醬留待日後的。這生長在珠三角農田地底的小蟲,世代靠食禾根為生。一年兩造,雷打不動,隨潮汐而來,仿佛成瞭另一種時間的刻度。無關時勢與豐歉,它們隻是堅執地按自己的生命節奏,繁衍生息,也造就瞭嶺南人另一種關於美食的收成。在亂世中,它形成瞭一種安慰。仿佛過去、當下及某個不可預見的未來,終有某種讓人信任的不變。

而那條花錦鱔,成為阿響此後最難忘卻的食物回憶。或許對錫堃也是。並不僅因其超絕的美味。而是當他們剛剛舉箸,天上忽然響起瞭一個炸雷,繼而電閃雷鳴。一道閃電落下,正打在“老律堂”前院的一棵古梅樹上。那樹的枝丫瞬間被燒得焦黑,在隨即而來的瓢潑大雨中,一點點地委頓。他們呆呆看著,老道士捧著碗,終於放瞭下來。他說,這大鱔,不會真的是條龍吧。

清晨時分,我和五舉山伯乘上雙體船“新鶴山”號,歷經兩個半小時,抵達鶴山港。一番輾轉,到瞭沙坪墟,在二十多層高的賓館酒樓用膳,可以俯瞰整個西江。但並未見到榮師傅記憶中的景物。我拿著菜單,想點個“升平竹升面”。年輕的服務員搖搖頭,表示聞所未聞。

榮師傅駐紮過的龍口,離這裡有十華裡。以往路程迂回曲折,司機說是當地望族為避風水龍脈,到處是“縐紗路”。如今修成瞭寬闊公路,僅廿分鐘車程,便見到一個豎起的路牌。路牌後是一片鬱鬱蔥蔥的竹林。山伯說,咱們來得不是時候,二五八是沙坪的墟期,聽說也有一百多年歷史瞭。政府花大力氣恢復起來,雖然隻得個形,但都算是好熱鬧。

我拿著一張民國廣東地圖,看“廣州—市橋—勒流—九江—沙坪—楊梅—白土—水口—肇慶—梧州”這條線路。沙坪原是鶴山縣的一個墟鎮,做過縣城。日寇侵華,廣州淪陷之後,沙坪正處於敵占區和遊擊區之間。地處交通要沖,也成為廣東進入內地的一條重要通道。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後,九江至沙坪一線交通顯得更為重要,來往的人也特別多。因香港居民大量逃入內地,不少人通過這條封鎖線進入廣西。封鎖線一直持續到一九四四年。此時已接近抗戰勝利瞭。

那個黃昏,看起來過於平靜瞭。靜得可以聽到西江滔滔的江水聲。阿響正在營地做飯,瞧見一個士兵濕漉漉地跑過來,他是平日潛水偵察敵情的“水鴨”。聽見他說,這可見瞭鬼瞭。對岸的鬼子跪一地,鬼哭狼嚎的,唱他們的大戲,像死瞭親爹。

段老板一聽,跺腳道,唔通系日本投降瞭嗎?!

正說著,就有電報生趕過來,高喊著,蘿卜頭投降瞭!蘿卜頭投降啦!

戰士們都圍上來,問,咁突然,堅定流架?他氣喘籲籲地說,那個仆街天皇在電臺講聖諭,點會有假?

這一下,整個營地都沸騰起來。戰士們開始大罵,蘿卜頭,丟你老母,冚傢鏟!我哋總算熬出頭啦!一窩蜂地沖到江畔上,有人朝天鳴槍,有人向對岸開火。有人把軍帽、水壺、飯罐狠狠拋往天空,說,丟!老子還食的什麼仆街豆麩、番薯藤,老子今天要飲酒!

口挪肚攢下的鈔票花完,手表、縫在軍服衣角裡的龍鳳戒,全都換成瞭酒。沙坪、龍口、堯溪的酒莊,還有那掩門賣私酒的,都給喝瞭一個底朝天。一掃而空。待“捷聲班”趕到,無論是玉冰燒、雙蒸、料半、糯米酒,已是滴酒不見。大夥面面相覷。段老板長噓,拿出那“生關公”的架勢,大喝一聲,店傢,拿酒糟來。

店主哪敢違抗,便把整甕酒糟抬出來。段老板與阿響一起灌瞭滾水,把滾水和酒糟混集起來,攪勻瞭,拿椰勺舀來,每人一大碗。一人一口,像是不解恨似的,吃得格外響。吃一陣,飲一大口,竟然很快,也就弄瞭個半飽酩酊。錫堃臉紅紅的,發著呆。忽然站起來,一手抓著段老板,一手拉著阿響就往外跑。跑啊跑,跟孩子似的。終於跑到一個高崖上,看西江對岸,燈火幽暗,一片寂然。他攏住口,長長大叫一聲,啊——段老板也喊一聲,是大武生的嘶啞嗓。阿響也喊,這時候忽然響起瞭一陣爆竹聲,將他的聲音頂到瞭空中去,久久回蕩不去。待四圍安靜下來瞭。錫堃站定,擺瞭一個功架,在微寒的夜風中,唱:

漢山川,擾攘頻年幾經滄桑變,猶是半壁破缺玉碎不瓦全,天際天際空眷念,千裡離人尚苦戰,君心堅。眾心比君更貞堅寫下兩行離鸞券,證心堅,相見爭如不相見,南天烽火已經年……

阿響回到安鋪的時候,已經秋分瞭。

勝利後,他往安鋪寄瞭兩封信,石沉大海。後來想瞭想,就又往南天居寄瞭一封,寫給袁師父。隔瞭一段時間,收到瞭回音。不是袁師父寫的,是很熟悉的字跡。也不再用慧生的口吻,是葉七自己的。但字寫得信馬由韁,有一些竟然溢出瞭信格。在信上,並沒有寫多餘的話,隻是說,收拾好瞭,盡快回來。

阿響踏上瞭九洲江的碼頭,腳踏實地踩在瞭“十八級”的臺階上。迎面便是馥鬱的桂花香氣。一陣風吹過來,便有許多的桂花,金的銀的,隨風吹到瞭碼頭上。一些落到瞭激蕩的江水裡去,一些落在瞭他肩膀上,是幽幽的、沉甸甸的香。他不撣,深深吸一口氣。然而碼頭上,並不似往日熱鬧。因為沒有挑夫,沒有貨物人流,也不見來往的航船。載他來的木船,已經回程。江面上霧大,那船小,載浮載沉,漸也隻剩下瞭一個灰色的輪廓。

阿響往東大街上走,雖然歸心似箭,步子卻慢瞭。並非近鄉情怯,而是因一路上的肅殺氣象。他在北帝廟前的那棵大槐樹停住瞭。這樹的半邊是焦黑的。樹底下有一個大坑,暴露出瞭根系。坑裡積滿瞭雨水,還有一兩點桂花。而樹的另半邊,竟還活著。長得鬱鬱蔥蔥,樹冠向著一邊伸展過去,將北帝廟庇在它的樹蔭底下。走上瞭西街,在騎樓光影間,他覺得熟悉一些瞭。空氣中有一種幽暗的濕黴氣,還有一種隱隱的火的味道。他抬起頭,看見一道蒼青的女兒墻,有坍塌後被重新修築的痕跡,用顏色新鮮的紅磚。而另一座,則從山花處整幅截斷瞭,像被削去瞭頭顱的巨人。騎樓往日所構成的整齊天際線,因這殘垣頹圮,此時便無端地參差瞭。走到瞭“仙芝林”,門關著,上瞭一把大鎖。竟然門板上還釘瞭尺把長的木條。他默然在門口站著。這時他聽見聲響,回過身,看見近旁的廊柱旁,站著一個四五歲的細路。不知是誰傢的孩子。身形扁瘦,卻有一個大頭顱。細路嘴裡啃著手指,定定看著他,用一雙漆黑的瞳。阿響向他走一步,他便蹣跚步子跑開瞭。跑到瞭對街的騎樓去,仍然躲在廊柱後面,探出頭看他。

越走到瑞南街時,他心跳便快瞭一些。待轉過瞭石角會館,竟有些氣悶。會館門口的石獅子,斜睨著他,也是森森獰厲的模樣。

那座外墻黯淡的騎樓又矗在瞭眼前,墻根上生著厚厚的苔蘚。他看到一個年輕女人,拎著水桶,匆匆走下來,在樓下的水井打水。他辨認一下,輕輕叫瞭聲,秀明。

女子轉過頭來,真的是秀明。她的身量長高瞭許多,但還是瘦小凈白的臉,格外大的眼睛。她定定望著阿響,不認得似的。半晌,她手裡的水桶,落在瞭地上。她向著樓上喊,阿爹——

阿響拎著一桶水,隨秀明往樓上走。秀明走幾步,就回過頭來看他。沿著黑暗的樓梯,他又聞到瞭很濃重的中藥味,沖擊著他的鼻腔。這也是熟悉的。

門打開著。他走進去。房間裡很黑,唯一光亮的地方,是騎樓。他看到一個男人的背影,有些佝僂,坐在藤椅上。騎樓上的盆景花草,已萎謝凋零,擁簇地依墻擺著。那棵龍爪槐,隻剩瞭樹幹。他叫一聲,師父。

同時間,他適應瞭室內的光線,才發覺房間已徒四壁。那些廣作傢具,博古架,紫檀與花梨的書櫃,都不見瞭。唯有迎臉還掛著那幅草書中堂,和壽星圖。老壽星捧著仙桃,笑容依舊慈祥。他註意到,墻上的那些畫像,都還在。他又喊瞭一聲,師父。

秀明走過去,和騎樓上的男人耳語。男人才抬起頭。她小心地扶著他。男人拄著拐杖,艱難地站起來。

阿響看到,這是個已完全衰老的人。頭發全白瞭。他的眼睛,在空中尋找瞭一會兒,並未找到落點。阿響看到,他的右腿,褲管是空蕩蕩的。阿響心緊瞭,走上前,想攙住葉七。手碰到這老人胳膊的一剎那,他感到這胳膊顫抖瞭一下。隨即他的手被打開瞭。葉七說,我能走。

他蹣跚地走到瞭太師椅上,坐下來。秀明蹲下,為他揉著那條右腿膝蓋以上還殘存的部分。葉七似乎感受到瞭阿響的目光。他說,別看瞭。在廣州灣,給個法國醫生截掉瞭。截晚瞭,眼睛也壞掉瞭。

太師椅後首的條幾上,立著那隻漆黑的鷯哥,倒是炯炯地看著他。卻沒有一絲聲響,不是印象中的聒噪。直到他發現,這鳥,已經是一具標本。葉七說,留個念想,都老瞭。

他看著面前的男人,眼神混濁。瞳仁上似蒙著一層陰翳。那瞳仁有一瞬間的遊移,既而靜止篤定。此時,他的面相,已與身後墻上的畫像驚人地相似,如復刻一般。

她不在瞭。當阿響左右張望,尋找慧生,他聽到葉七開瞭口。他在這蒼老的聲音中猶豫瞭一下,問,阿媽去哪瞭?

走瞭,不在瞭。葉七的聲音,更為沉頓。他的頭,終於向右首的方向歪瞭一下。阿響這才看到條幾上,有一個牌位。牌位前是個盤子,放著幾隻生果。葉七說,來,給你阿媽上炷香吧。

那隻牌位,上面寫“佛力超薦葉榮氏慧生往生蓮位”。

阿響呆呆的,忽然腦中轟瞭一下。這轟響,讓他說不出話來。他想往前挪一步,看得清楚些。腿竟然絲毫抬動不瞭。

過去瞭許久,他問,什麼時候的事?

他聽到自己幹涸的聲音,同時感到眼睛被什麼擊打瞭一下。有滾燙的水,流瞭下來。

你走那年,日本人炸安鋪,都急急往外逃。半路上,你阿媽非要回來拿東西。給炸瞭。葉七的聲音緩慢、清晰。他的神情裡,沒有任何的內容,像在說一個陌生人。

漫長的沉默後,阿響問,所以,那些信,都不是阿媽寫的。是你不讓我回來。

人死不能復生。他聽到葉七的聲音冰冷瞭。你回來,有用嗎?

阿響聽到自己的聲音,也冷瞭下來。他說,我不回來,有用?

葉七放在膝蓋上的手,抬起,在空中抓瞭一下,卻又放瞭下來。他點點頭,說,有用。

秀明站起來,走到阿響身旁。輕輕說,響哥,先去洗把臉。

阿響一動不動,定定站著,隻望著葉七,等他說下去。葉七慢慢說,打司徒傢出瞭事,我就知人心渙散瞭。不除幾個“谷機關”的人,如何整我士氣。有你在,他們情不情願,都要做。見你如見我。

阿響覺得自己的手,漸漸握緊瞭。他說,這裡頭,也包括你的師弟,韓世江?他本是個局外人。

葉七側過臉,對著騎樓的方向。他的眼睛,還可以感受那裡些微的光線。他說,世道不好,誰都不是局外人。他收到我的無字信,就該知道。一條鹽命,換一個河川,保住瞭一個你,值得。

阿響覺得自己的身體,一點點地冷卻下去,冰冷徹骨。

葉七咳嗽瞭一聲,對秀明說,帶他去看看阿媽。

虞山南麓,是安鋪下三墩葉傢的祖墳。

慧生的墓碑,還很新。無水漬、無青苔。可是墳的周圍,已長瞭萋萋的草。雖秋深瞭,草在萎黃裡竟然還藏著一些綠意,被山風吹得簌簌作響。阿響呆呆地站在墳前,一動不動。秀明擱上化寶盆,說,給阿媽燒些元寶吧。

他這才蹲下來,燒紙錢。火旺一些,火焰裡頭,飽滿的元寶,一點點地幹癟瞭。繼而發黑、發灰、發白,成為餘燼。熱力將這灰燼激蕩瞭起來,飛舞到瞭空中,像是一些碎裂的蝴蝶翅膀。有一些飛得高瞭,向著青龍舌的方向,被龍舌吞吐。秀明也蹲下來,投瞭元寶進去,說,阿媽,響哥回來瞭。阿媽,你甜處安身,苦處化錢。

阿響的眼睛,被這熱燒灼、擊打著。他用力扯著墳周的雜草。一些微小的紙灰,飛進瞭他的眼睛。他的淚,便隨著這熱流瞭下來。忽然,他趴在瞭這墳上,將整個身體撲在上面,用胳膊牢牢地抱住。他開始號啕大哭,不管不顧。許久,當他哭累瞭,仍趴在墳上,不肯起來。他感到一隻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繼而想要拉起他。他終於站起身來,眼前暈黑,搖晃瞭一下。旁邊的人,要攙扶他。他卻避開瞭。他側過臉,看見秀明正也怯怯地看他。他避開瞭,撣一撣腿上的土。他想,這個女人,也參與瞭對他的隱瞞,瞞瞭這許多年。

他想,她憑什麼在阿媽的墓碑上署名。

先妣葉門榮氏慧生之墓。孝兒貽生、媳秀明奉祀。

他怔怔地望著墓碑。這時暮色蒼濃,樹林裡傳來嘩嘩的聲響。是晚歸的野鳥。他覺得臉頰上,忽然有一陣涼。原來竟下起瞭星星點點的雨。他闔上眼,任由雨打在臉上。他想,那個人,除瞭一個姓,在阿媽的命裡沒留下痕跡。

忽然,他睜開眼睛。看到慧生名字那排字,在墓碑上,並未居中。而是對稱地,留下瞭空白。他想一想,倏然間轉過身,看著秀明。

他們趕回傢中,葉鳳池端正地坐在太師椅上,悄無聲息。

他給自己換上瞭嶄新的黑綢唐裝,梳洗過,像一個體面的長者。為瞭保持姿態的端正,他用瞭很大的氣力。

阿響聞到瞭久違的馥鬱香氣。他看到師父正對著自己,面容僵硬,嘴裡流出一股黑紅的血。嘴角上,還有些未及吞咽下去的煙膏。

因為過於用力,整個人的身形是緊繃的。他用一支紅藤的手杖,撐持著瀕死的尊嚴。但是,已洇濕的褲襠出賣瞭他。因為失禁流出的尿液,正沿著無右腿的褲腳,滴滴答答地淌下來。

桌上擺著一個信封。阿響打開,上面寫著兩行字。字跡也是極端正的,不再龍飛鳳舞,但仍有一些寫出瞭信格。是一個近乎失明的人,努力的結果。

我落去陪你阿媽。帶上秀明,反廣州。

你已出師。手藝之外,你我再無瓜葛。

秀明兩指放在葉七鼻下,然後拿掉瞭手杖,方才僵直的身體頓時無力地癱倒下來。她說,響哥,來,搭把手。

她有條不紊地收拾,為葉七擦洗下身,重新換瞭褲子。翻身時,見一道陳年的疤痕,蜿蜒到股,像血紅的蚯蚓。最後,她伸出手,將葉七的眼皮闔起來。阿響看師父靜靜地躺在床上,無比安詳。

秀明輕輕說,阿爸等這天,已經很久瞭。每次他痛得在這床上打滾,我就當他死一回。佢記得阿媽話,再疼也未抽過大煙。他,隻等你回來。

秀明走進瞭內室,打開瞭那隻樟木箱。一陣嗆鼻的陳年織物味道。

阿響看見瞭那件衣裳,綢緞質地,上面有刺繡。胸前繡瞭一個鮮紅的“洪”字。他想起那個夜晚,那人當瞭自己的面,穿起這件衣裳,有如神將。他喃喃,你是誰?……

秀明抬起眼,問,什麼?

阿響在心裡說,我是無尾羊。

秀明從箱子裡,捧出瞭一個佈包。她說,我們找到阿媽時,她把這個包袱壓在身子下面,緊緊抱著,怎麼都扯不開。

阿響見包袱完整,除瞭濺有黑紅血斑。他打開。看到瞭一個襁褓,顏色陳舊黯然,有淡淡的腥膻氣。襁褓裡的油紙包,包著一把長命鎖,和一隻翡翠鐲。另有隻信封,打開,裡面是張已發黃的紙箋,上寫著:

吾兒貽生,為娘無德無能,別無所留。金可續命,唯藝全身。

這字跡,不是慧生的。

秀明終於開始抽泣,哭得無法自已。阿響伸出瞭臂膀,將她攬進懷裡。他由衷地抱住瞭這個女人。任她在自己懷裡哭,顫抖得如同一片樹葉。他覺得自己的身體,也漸如這女人一樣顫抖起來。

他抬起眼睛,外頭夜色蒼茫。依稀的月光裡,但可看文筆塔挺立的輪廓。還聽見一些濤聲,那是九洲江的潮水,漲起來瞭。

守孝三年後,阿響和秀明辦瞭婚禮,在得月閣辦的。

證婚人,是他在南天居的師父袁仰三。

這時,阿響已是得月閣有建以來,最年輕的大按板,“庖影”的常客。由於他在廣州食界有如橫空出世。有關他的來歷,傳聞就多些。多半是捕風捉影。但因有人見他曾出入太史第。而向氏又是廣府數一數二的鐘鳴鼎食之傢,便傳得更為神乎其神一些。但再多的說法,或仍落於讓他站穩瞭腳跟的,是他重振瞭當年得月閣得名的聲威,在抗戰勝利後舉辦的首屆點心大賽一舉奪魁。出自他手的雙蓉月餅,據說穗上最挑剔的老饕,一嘗之下,也不禁涕零,說這必得自當年葉鳳池一脈的真傳。但是,這竟然是最找不到根據的話。再加上這年輕的榮師傅,人十分低調。此傳聞便更顯神秘,此時無聲勝有聲瞭。

婚禮也並不鋪張,但仍是驚動瞭幾個新聞記者。蓋因來賓除瞭省港的庖界先賢,“得月”的若幹董事股東,也有一兩個城中顯達。多半是“得月”長年的主顧,如今成瞭榮師傅的擁躉。也有一些,是禮到客未到。點下來,竟還有一些,是禮到瞭,卻未具名。

送來的賀禮,其中一副喜幛。團案是大龍鳳,在幛頭繡的,是篆字“佳期有音”。這個“音”字繡得格外大一些,倒和搖曳的鳳尾一體渾然,成瞭最為生姿的翎羽。

又有人,送來瞭一套瓷器。大盤上繪著圖案,乍看是一對陰陽太極。再仔細端詳,原來一邊是蔚藍無盡的海,一邊是依海而建的古鎮,密密的都是屋頂。海與屋宇,一個在光裡頭,一個在光外。古鎮的輪廓,原來像是臥在暗影子裡的一尾魚。密集的騎樓,如同鱗片。而魚的眼睛裡,矗立著一座塔。盤子周圍撻花,不是玫瑰,也不是牡丹,而是顏色濃烈的雲朵。那顏色便一層層地次第滲瞭出來,火燒似的,將雲一片一片地染紅瞭。

秀明看著,說,這盤上畫的景,怎麼這麼眼熟呢。

此時阿響正呆呆地出著神。他將盤子翻過來,盤底隻烙一朵青色流雲。他問幫忙收禮的人,瓷器是誰送來的?那人想一想,說人太多,記不清。一會兒又說,想起來瞭。是個女人,好像已有瞭身己。大著肚子,東西拿得吃力,卻未停留,放下就走瞭。

婚後一周,這對新人收到一筐荔枝。不知如何送來的。殼色鮮紅,上面還帶著露水。秀明吃瞭一個,說,真甜,未吃過這麼甜的荔枝。阿響也吃一個,忽而眼睛亮一亮。他說,霧水荔枝。

他對秀明說,送這一份的人,我們要去回個禮。

這小夫婦兩個,一路勞頓,到達蘿崗鄉的蓮潭墟,是正午。遠遠聞聽瀑泉之聲,阿響知進入瞭蘿崗洞的地界,就是蘭齋農場的所在。但眼前景物,竟然比他兒時記憶裡變瞭許多。印象中,是一片無垠的綠,通透與繁茂的。初夏陽光下,有層疊的深淺與明暗,全是葉片如雲的樹。

而今,當然也有綠,更多是參差於灰黃之間。因為許多果樹,還是低矮的,枝條生長亦非爛漫。尚未成氣候,自然更無蔽日之象。但一些竟然已經掛瞭果,有瞭累累的樣子,那是香芒。在秀明看來,已然是新鮮的。眼裡也泛起瞭光來。粵西並無這樣的景致。

他們沿著一條小澗走。走到瞭頭,看見蘭齋農場的入口。周圍的籬笆是倒伏的,入口便有些虛設,全靠釘在籬樁上的楹聯,方勉強認出。“地分一角雙松圃,詩學三傢獨漉堂”,與太史第的那副一樣。但因是鐫在木頭上,又經歷瞭風化與戰火,早已殘敗不堪。他看到一個農人,扛瞭一隻筐出來,就問他,可知道向七少爺在哪裡。

農人愣一愣,回瞭神,笑道,你說小太史啊。

他回身望一望,說,剛才還看到。這林子就這麼大,你們進去轉一圈就找到瞭。

農人從筐裡,拿出幾個荔枝,教他們嘗,說,剛下來的糯米糍。

秀明接過吃瞭,贊說,這可就是寄給咱們的那個!

農人說,寄到哪裡都不是這個味兒,還帶著水氣呢。小太史說,霧水荔枝,出瞭這園子,就不是一個味兒。

二人這才察覺,空氣中蕩漾著一股微甜的氣息,有些清涼滲入瞭他們。他們便往園子裡走。這荔枝林的葉子,茂盛瞭一些。陽光透過樹葉照下來,在彼此的臉上,斑斑駁駁地跳動。成串的荔枝,藏在葉子底下,是喜人的。秀明握住阿響的手,身體也靠住他,一起往前走。走瞭一程,卻無半個人影。秀明剛要開口,卻見阿響站住瞭,輕輕對她說,你聽。

他們便一起站住聽,有淅淅瀝瀝的水聲,還有間或蟬鳴。過瞭一會兒,都聽見瞭一種曲音,遼遠地傳過來。他們便捉著這聲音走,開始是細隱的,漸漸清晰瞭。卻還是找看不到人。他們東張西望間,那曲音停住瞭。

半晌,倒響起瞭一陣朗朗的大笑。他們忽然聽到一句:來者何人。

這句是用戲白念出,拉長瞭腔調。仿佛天外之音,竟在空中有瞭回聲。阿響這才抬起頭,看見近旁的榕樹,橫伸出一枝粗壯的樹杈。樹杈上半躺著一個人,正笑吟吟地望著他。

這人精赤著上身,滿腮的胡須,頭發也是半長的。蹺著腿,肚上倒搭著一本書。身旁枝丫上掛著個軍用的水壺,這人將水壺舉起來,喝一口,大聲道,阿響。

阿響這才辨出來,是七少爺,也笑道,讓我好找。

錫堃看見瞭秀明,於是有些不好意思,三兩下從樹上下來,動作竟十分敏捷。隨手撈起樹底下一件衫子披上,遮住瞭自己。衫子也顯破舊瞭,露出瞭半個肩。錫堃捋一下袖子,赧顏道,斯文掃地。

阿響又笑說,少爺好身手。

錫堃哈哈也笑,這不都說我爹是猴子托生。我隨他,自然身手賽馬騮。

阿響道,難怪,方才果農都說是小太史瞭。

錫堃擺擺手道,倒不為這個。他們醒目著呢,給我戴高帽,還不是我好說話,又話得事。不過在這待瞭幾年,可算知道瞭耕者之苦。當年宛舒姊說得不錯。

阿響說,嗯,五小姐是一手一腳地建起這園子……

錫堃聽他沒說下去,便一拍他肩膀,說,前幾天還收到她的照片,我回頭拿你看。她如今在南法種葡萄,另有一番天地。

他這才想起瞭,跟秀明說,嘖嘖,阿響藏著掖著,現在才見分明。我在報上看到你們的照片,心想阿響好福氣。

這時三人邊說邊走,走到瞭果園盡頭,見有一處茅屋。阿響依稀想起,這裡本來是一個院落,幾間大屋。如今周遭竟也荒蕪瞭。錫堃讓他們在院裡坐下,說,你們坐坐,我即刻來。

再出來,換瞭一襲墨色長衫。雖然還是滿口長髯,卻體面瞭許多。他手中是一籮荔枝,放在石桌上,笑說,今年這“尚書懷”,隻有兩棵掛果。我全部留瞭下來,不放出去。給你們寄糯米糍,就試你一試。不來,就沒有口福。

阿響說,我那帖子送去瞭太史第,說是少爺有日子沒回傢瞭。

錫堃愣愣神,說,喜帖我收到瞭。你知道,我素不愛湊熱鬧。

阿響說,嗯,整個廣府誰不知七先生大名。你來瞭,怕是要少爺給他們票一出。

錫堃摸摸自己滿臉胡子,大笑,我如今這副模樣,大約隻能票一出《蘆花蕩》。還記得那年我侄子擺酒。許多認識不認識的,都湊成瞭一桌,七情上面。他們才是扮上唱戲的。到頭來,我是個看戲的人。

秀明抬起臉,輕聲道,少爺方才唱的是什麼,好聽。

錫堃一拍手,說,好,那我就唱給你們聽。

他將一個信封遞給阿響。說,是五姐寫的詞寄過來,我安瞭新腔。自己清一清喉嚨,便唱。

阿響看那信箋上,字裡行間,是十分娟秀的小楷。抬頭與署名,卻是寫的外文。那信紙裡夾著一頁小照。上頭確是五小姐,西人的裝扮,很利落。眉目已是中年人的模樣,手裡捧著碩大一串葡萄。眼睛很亮,瞳仁還年輕。七少爺正唱道:

覺孤村生曉煙,遠岫碧翠環繞,梵經貝葉,矢志清修;泉壑鳴淙淙,巖花垂累累……

這聲音太清,近聽,滲瞭一股涼。四周燥熱的天氣,似都隨之冷卻瞭。阿響便覺得這個長衫的大胡子,像是另一人,眼裡頭也有瞭古意。唱著唱著,他自己擺一擺手說,罷瞭罷瞭。

錫堃坐下來,拿出三隻小盅,打開瞭那隻軍用水壺,一一斟滿。阿響說,這裡頭竟是酒?

錫堃道,好不容易見上一面,你倒當我給你喝白水?

秀明臉一紅,擋一擋,說不會喝酒。錫堃說,我跟你說說這酒的來歷,你再說喝不喝。我五姐宛舒,在法蘭西種葡萄,建瞭酒莊。她教我釀酒的法子我學不會,就制瞭橙花酒。這橙花在晴天陰幹,先用自傢產的荔枝蜜浸透,上料三蒸酒醅浸足三個月。說是酒,也不是酒。要說醉瞭,卻也可醒神。

阿響喝一口,說,好酒。我記得鬼子投降那天,我們吃酒糟吃瞭個痛快。這幾年喝什麼酒,都好像淡得無味瞭。

錫堃說,想喝,我還有好幾種。偷得浮生日日閑,且要打發時間呢。

阿響說,說實在的,外頭都傳杜七郎出傢修行去瞭。少爺解甲歸田,打算在這農場待到幾時?

隻要不用做官,待到幾時都成。咱們從粵西回來,他們三天兩頭找到太史第。梅博士蓄須,是不為日本人唱戲。我如今留起胡子來,是不想給如今的政府唱。那些接收大員的嘴臉,想必你也知道。道不同,不相為謀。

阿響嘆口氣,說,日本人跑瞭,仗沒停。北邊的老百姓還是盡著受折騰。

錫堃說,你就看看這農場。一個一個的,當年都是什麼排場。李福林在大塘鄉的,胡漢民在龍巖洞的,都給燒瞭砍瞭個幹凈。這蘭齋在蘿崗洞,說這裡民風彪悍,民匪一窩,要防著百姓。可日本人來瞭,燒殺搶掠,這洞裡的匪沒瞭活路,就自己打起瞭遊擊。生生打走瞭日本人,倒是他們將這農場囫圇留下瞭。

我跟阿爹說,我要去看農場,把幾個阿媽都給嚇得!

阿響說,也難怪怕太太們怕,先前不是有個管工給土匪殺瞭。

錫堃說,阿爹不怕,當年他是清鄉剿匪認識瞭李福林這個“大天二”。落難時,可有比燈筒伯更義氣的?

阿響說,我剛才來時,看四周這就剩瞭這一處果園,其他都改種瞭糧食。

錫堃道,我們傢搬去香港時,地裡就沒人管瞭。批給當地人種稻,每畝年成能收三四擔谷,總勝過這麼荒下去。當年荔枝樹逾百,香橙樹逾百。我來時,橄欖樹、青梅、夏茅,無肥可落,早就不掛果瞭。可唯這荔枝園大半的樹還活著。我才知道,是當地百姓偷偷還打理。又遇歉年,我二話不說,先給他們減瞭田租。

三個人,就一邊喝酒,一邊吃荔枝。竟也似有說不完的話,不至於醉,隻是言語稠瞭些。漸漸天色昏沉。陽光也柔和瞭,暖黃的,照在他們身上,竟似鍍瞭一層金。這時,那先前的農人來瞭。後面跟著個老婦人,手裡端著一隻瓦煲。婦人瘦小,瓦煲看上去十分沉重。秀明便站起來,想要幫她。可她身體一閃,讓過,穩穩擱在桌上。口中說,城裡人的手矜貴,唔好燙瞭。

便將瓦煲揭開,裡面竟臥瞭一隻肥雞。錫堃又拍起巴掌,滿口胡子,竟露出孩子相,說,我可是叨瞭你倆的光。

盛到碗裡,阿響吃一口,並未有什麼調料,肉質十分鮮嫩,是天然的清甜。錫堃說,這花生雞,要養上兩年才殺,阿嬸真舍得下本錢。

婦人說,你們是小太史的客,就是我們蘿崗洞的貴客。

阿響才想起,這雞此地獨有,天生天養。走地於林間,喝澗水長大。他說,一晃這麼多年過去瞭。上次吃,還是利先叔的手勢。

正吃著,老婦又端上一隻砂鍋。錫堃站起來接,她卻不攔,由他接過去。錫堃做瞭個鬼臉,說,阿嬸又不怕燙瞭我。

老婦一邊笑,一邊索性將他手掌翻過來,你看這滿手老繭,皮糙肉厚,和我們這土裡刨食的手,有乜分別。

錫堃嬉笑著抽回瞭手。阿響看清瞭,心裡卻酸楚瞭一下,知道少爺話是揀瞭輕重的說。日裡夜裡,這幾年的苦是吃瞭許多。老婦人倒還盯著他的手,說,土裡刨食長出的繭,不比槍桿子磨出的,到底叫人心裡踏實。

說完這句,她笑笑,讓他們慢慢吃。眼裡卻有一線黯然,自己收拾瞭,轉身離去。待她走遠瞭,錫堃說,阿嬸的孫仔,賤年落草做瞭“大天二”。後來不知應瞭哪個番號,跟著張發奎的隊伍,去廣西打日本人,再也沒回來。我就勸她說,這仗還未打完,興許就快回來瞭。你道她怎麼說,她說,那還不如死瞭。現在打的,不都是自己人嗎?

阿響和秀明,聽到這裡,便都靜默。因各懷瞭自己的心事。前幾年,兩人經歷的種種,並不相同。甚或像是彼此共同記憶的中斷。這中斷裡又有種種的不得已與不知情。桌上的人,望著砂鍋裡的一尾魚,散發著“啫”味的焦香。那魚乳色的眼睛,在碧綠的蔥段裡,木然地白。

這時先前的阿嬸卻回來瞭,端瞭清炒的水芹菜。隱隱藥味,倒醒瞭他們的神。阿嬸說,陰功!怎麼都不動筷子。這麼好的山斑魚,剛從泉裡打上來。不吃可就腥瞭。

錫堃也才如夢初醒,說,快嘗嘗!當年利先叔用這魚釀豆腐。隻可惜,如今會做豆腐的場工走瞭。

阿響吃瞭一塊,魚殼外焦,而裡面嫩滑,有似曾相識的氣息,在口中纏繞瞭一下,像是方才尚書懷的餘味。倒是秀明說,這魚好吃,莫不是吃荔枝長大的。

錫堃笑,真是好舌頭。我教他們用荔枝殼墊底幹煎,算是個應時滋味。

趁天未黑透。阿響與秀明起身回程,趕那最後一班小火車。錫堃也不挽留,隻說去送送他們。

穿過荔枝園子,一路走,便有甜香一路隨著。雖不及午後馥鬱,但自有一種幽靜的沉淀,若即若離,讓他們的心也靜下來。話也不再多說,就這麼默然地走。出瞭園子,水聲漸漸響瞭。遠處雲靄裡,可見曲橋跨澗,影影綽綽的飛簷,是當地一處古剎蘿峰寺。這時,荔枝的味道淡去瞭,換上瞭另一種更為清凜的氣息。他們沿著這溪水走,才醒覺沿澗所植,原來身邊都是丈二餘高的古梅。雖未值花期,倒自有木本沉和之氣。錫堃就說,你們冬天再來,我有梅酒招待。

這時,阿響看見錫堃,走到瞭溪水邊,將軍用水壺裡的酒,倒入瞭澗中。默立瞭一會兒,像是與人低語。半晌,阿響意會瞭,心裡驟然一疼。他說,少爺。

錫堃目光在遠處,低聲道,我待在這裡,還有個緣由。剛從粵西回到太史第,夜裡一閉上眼,就聽到隆隆炮聲。來瞭農場也不見好。有次,我坐在這山澗旁喝酒,喝著喝著,順手倒一杯到溪裡。當晚上,竟就不響瞭,睡瞭個安穩覺。所以,我每經過這溪水,就給九娘倒一杯酒,祭一祭。

阿響便捉住秀明的手,也站到瞭溪邊。在暮色暗沉中,三個人都閉上瞭眼睛,聽那溪水時湍時緩,在腳底下流淌,潺潺地,漸流到夜色盡頭的遠方去瞭。

  1. ⊙ 廊仔:臺山話,廚房。
  2. ⊙ 堅定流架:粵語,真的還是假的啊?

《燕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