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五章 達成共識

阿蒙達的雙眼再睜開時,眼中已是一片清明。他知道雖然他很是心疼柳婧的遭遇,可是他不能感情用事。這件事情要想替柳婧報仇,必須要經過文武百官,他們的決定不是為瞭替柳婧討要一個公道,而是要還火翊一個清白。昌邑不是大魏隨意想說什麼都可以的。

他盡量壓低瞭聲音,力爭不嚇著文武百官,但仍然有些動怒的喊叫:“請皇上下令,讓臣帶領昌邑的鐵血男兒,揮軍大魏,讓大魏從此姓昌邑,看大魏人還敢不敢質疑皇上的皇位來歷不明。”

阿蒙達的這一聲喊叫把殿堂裡的文武百官都驚動瞭。他們沒有聽錯吧,阿蒙達的決定是要向大魏開戰。安逸日子過得久瞭,許多文武百官都不願意再過上點火紛飛的日子瞭。

朝堂上的議論聲此起彼浮,爭議聲不斷。

火翊見狀,不得不開口瞭。他雙後伸瞭起來,又往下壓瞭壓,示意文武百官安靜。

朝堂裡很快即寂靜瞭下來。等待著火翊的訓話。

火翊把手中的供詞朝著朝堂下的文武百官面前擲瞭過去,“你們自己都是看看吧,這是元盛清的供詞。他已經直言不諱的認下瞭他的罪狀,消息正是他受大魏的帝王所托,放出去的。”

所有人的目光都緊緊的盯著火翊丟下來的供詞。丞相走瞭過去把它撿瞭起來,自己先瀏覽瞭一番,又再傳給瞭他身旁的吳尚書。

這份奏折就以傳閱的方式一名又一名的文武百官的手中過瞭一遍。

片刻之後,所有的文武百官大概的瀏覽瞭一番,他們看到元盛清那三個大字顯示在供詞上,目光都越發的的沉重。

“皇上,臣同意阿蒙達大將軍的意見,拿下大魏,也就等於昌邑的領土擴大瞭數倍,此事可行。”

昨夜已經商量完畢的趙尚書也出列,發表瞭他的意見。

趙尚書話音才落下,吳尚書也出列,邊點邊道:“臣也附議。昌邑本不是一個好武的國傢,可是也不能白白的讓大魏欺到瞭頭上也不願意反擊,日後別的國傢也都有樣學樣的,以為咱們昌邑沒有瞭戰鬥力。那時更加的麻煩。”

“正是如此。這一仗不打也得打。”阿蒙達馬上就續瞭過去。

火翊專註的傾聽,並沒有插話,他要讓文武百官都參與到此事中來,那麼他就要給他們一個較為平和的空間。

“好,臣也同意。臣定當盡快查閱國庫裡的裝備及庫銀,做好咱們軍隊的後勤糧草的補給事宜。”說話的是程尚書的聲音。

火翊的目光移到瞭程尚書的身上,難得的對他點瞭點以示同意他的話中的意思。

皇上的態度讓程尚書心中大喜,這麼多日瞭,難得的皇上對他的態度趨向於平和瞭。

朝中的的重臣都開口同意瞭阿蒙達的意見,一聲針對於討伐大魏的軍事擴大會議就此形成。

又過瞭片刻,基本上大殿裡的文武百官的意見都趨向於統一瞭。他們齊齊把目光望向瞭火翊。

火翊微微頷首,“此次討伐大魏,朕會禦駕親征。阿蒙達依然擔任大將軍一職,丞相與程尚書負責軍隊的糧草補給,吳尚書負責做好前方與後方的聯絡事宜。趙尚書負責國內的安全保護。十日後,阿蒙達整調遣好二十萬大軍,隨朕挺進大魏的國土。定叫那大魏的君王後悔來這世上走上這麼一遭。”

火翊一口氣下達瞭數條指令,許多被點瞭名的文武官員都心頭踴躍。沉寂瞭多年的雄風大振,許多人都豪情萬丈。

隻是,當他們聽到火翊要禦駕親征之後,個個都露出瞭驚駭的神情。

“皇上,不可,昌邑裡還需要皇上坐鎮指揮,前線由臣就足以應付瞭。”

第一個出聲反對的是阿蒙達。出征大魏,他可沒有把火翊算進去。看似大魏的兵力與昌邑相當,可是勝在大魏的護國大將軍元盛清已經被俘,這麼一來,大魏的戰鬥力就大打瞭折扣瞭。

看著這一仗會有些艱難,卻也不至於有太高的危險,就算是如此,阿蒙達也不願意火翊出征。他要把火翊的安危放在心上。除瞭他,整個昌邑已經多少是真心替火翊著想的。

“正是,還請皇上收回成命。皇上不可以身涉險。”丞相也出言相勸,他實在擔心火翊上瞭戰場之後,那刀劍可是不長眼的,若是有什麼閃失,整個昌邑反而會發生極大的反轉,被大魏滅瞭都有可能。

“皇上還請三思。”數聲相勸的聲音從朝堂上響起。皇上禦駕親征,那可不是鬧著玩的。弄不好真的是會影響到昌邑的命運的。

數聲懇求火翊取消禦駕親征的決定的聲音不絕於耳。隻是火翊並不為所動。他再次打斷瞭朝堂上爭議聲,出言道:“朕的命是命,將士的命就不是命嗎,朕不能坐視自己的臣民有可能出現危險,而朕還安坐於皇宮裡。”

“皇上……”說話的是阿蒙達,他欲再勸,卻被火翊又打斷瞭他的話。

“諸位愛卿,你們別長瞭他人的志氣而滅瞭咱們的威風,這還沒有出兵呢,別盡想些喪氣的事情。”

火翊的話讓文武百官再不敢開口相勸,就連跟火翊交情最深,平日裡也是常常私底下玩笑的阿蒙也噤口不再相勸。

終於,經過瞭數次的修正瞭進攻大魏的方案之後,昌邑發兵大魏的決議正式生效瞭。

除瞭火翊身邊的幾個人,所有人都沒有想到今日的早朝會進行得那般的波瀾壯闊。本是悠閑而來,想著下朝後相約去哪兒消遣的官員,也都緊張的盤算著,下朝之後他們該回去做些什麼準備。

火翊此時的神情也舒展瞭許多,站瞭起來,露出瞭笑意:“這一場戰爭,看似又要死傷無數的士兵,可是待昌邑拿下大魏之後,整個大魏的事土會歸入昌邑,那時昌邑在所有的國傢中,就是數一數二的大國、強國,再無人敢來放肆的欺壓咱們昌邑的百姓。此事從長遠來看,還是利大於弊的。”

所有的文武百官也被火翊的豪情所感染,齊聲高喊:“昌邑必勝,昌邑必勝。”

火翊由衷地露出瞭笑意,“向大魏開撥的日子就定在三日後的響午,那時是一整日當中陽氣最正的時刻,蒼天也會保佑昌邑大獲全勝而歸的。”

“皇上聖明,昌邑必勝。”

《替嫁公主(替嫁醫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