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陣
本篇論述十種陣法的特點和作用。
十陣(1)
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2),有數陣(3),有錐行之陣(4),有雁行之陣(5),有鉤行之陣(6),有玄襄之陣(7),有火陣,有水陣。此皆有所利。方陣者,所以剸(8)也。圓陣者,所以槫(9)也。
疏陣者,所以{口犬}也。數陣者,為不可掇(10)。錐行之陣者,所以決絕(11)也。
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12)也。鉤行之陣者,所以變質易慮也(13)。玄{羽襄}之陣(14)者,所以疑眾難故也。火陣者,所以拔也。
水陣者,所以倀固也。
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15),居陣在後。中之薄也,將以{口犬}也。重□其□,將以剸也。居陣在後,所以……【圓陣之法】……(16)【疏陣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堅之。
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17)。故必疏鉅間(18),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為旁。疏而不可蹙(19),數而不可軍(20)者,在於慎。車毋馳,徒人毋趨(21)。凡疏陣之法,在為數丑(22),或進或退,或擊或{豕頁}(23),或與之,或要其衰(24)。然則疏可以取銳矣(25)。
數陣之法,毋疏鉅間,戚而行首積刃而信之,前後相保,變□□□,甲恐則坐(26),以聲坐□,往者弗送,來者弗止,或擊其迂,或辱其銳(27),笲之而無間,{車反}山而退。然則數不可掇也。
錐行之陣,卑(28)之若劍,末不銳則不入(29),刃不薄則不剸,本(30)不厚則不可以列陣。是故末必銳,刃必薄,本必鴻(31)。然則錐行之陣可以決絕矣。
【雁行之陣】,……中,此謂雁陣之任(32)。前列著{有雍}(33),後列若貍(34),三……闕羅而自存,此之謂雁陣之任。
鉤行之陣,前列必方,左右之和(35)必鉤。三聲(36)既全,五彩(37)必具,辨吾號聲(38),知五旗。無前無後,無……玄{羽襄}之陣,必多旌旗羽旄,鼓{羽非}{羽非}莊,甲亂則坐,車亂則行,已治者□,榼榼啐啐(39),若從天下,若從地出,徒來面不屈(40),終日不拙。此之謂玄{羽襄}之陣。
火戰之法(41),溝壘已成,重為溝塹,五步積薪,必均疏數,從役有數,令之為屬枇,必輕必利,風辟……火既自覆,與之戰弗克,坐行而北。火戰之法,下面衍以{外},三軍之士無所出洩(42)。若此,則可火也。陵猋蔣{外},薪蕘(43)既積,營窟未謹(44)。
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亂之,以矢雨之,鼓譟敦兵(45),以勢助之。火戰之法。
水戰之法,必眾其徒而寡其車,令之為鉤楷蓯柤貳輯□絳皆具。進則必遂,退則不蹙,方蹙從流,以敵之人為招(46)。水戰之法,便舟以為旗,馳舟以為使,敵往則遂,敵來則蹙,推攘因慎而飭之,移而革之,陣而□(47)之,規(48)而離之。故兵有誤車有御徒,必察其眾少,擊舟{豕頁}(49),示民徒來。水戰之法也。七百八十七(1)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
(2)疏,稀疏。
(3)數,密集。
(4)錐行之陣,前尖如錐的陣形。
(5)雁行之陣,橫列展開的陣形。
(6)鉤行之陣,左右翼彎曲如鉤的陣形。
(7)玄襄之陳,掘後文所述當是一種疑陣。
(8)剸(zhuan專),截斷。
(9)槫(tuan團),借為團,結聚。
(10)掇(duo多),疑借為剟(duo多),割齲(11)決絕,突破而切斷之。
(12)接射,疑指用弓矢交戰。
(13)慮,計謀,圖謀,指作戰的方針、計劃。此句之意疑謂鉤行之陣宜在改變作戰計劃時使用。
(14)玄{羽襄}之陣,即玄襄之陣。
(15)方,疑借為旁。薄中厚旁,意謂方陣中心人少,周圍人多。
(16)據上文,此處當有論圓陣的簡文。「圓陣之法」四字據本篇文例增補。
(17)是,疑借為示。以上二句意謂用旌旗和兵器以顯示威武。
(18)鉅,借為距。疏距間,加大陣列的間隔距離。
(19)蹙(cu促),迫促。
(20)軍,包圍。
(21)徒人,步卒。趨,疾走。
(22)丑,類,群。數丑,幾個小群,指幾個小型的戰鬥單位。
(23){豕頁},意義不詳。銀雀山所出其他竹簡中或用作剛毅之毅,疑即《說文》毅字異體。
(24)要,通「邀」。參看《陳忌問壘》注十。
(25)意謂疏陣可以用來襲取敵人的精銳部隊。
(26)坐,指軍陣穩定不動。
(27)辱,借為衄(nu女去聲),挫折。
(28)卑,借為譬。
(29)未,指劍端。不入,不能突破。
(30)本,指劍身。
(31)鴻,大。
(32)任,作用。
(33){有雍},疑借為{豸雍}(yong雍),獸類,形似猿。
(34)貍,野貓。
(35)左右之和,指軍陣的左右兩翼。
(36)三聲,指軍中金鼓笳鐸的聲音。
(37)五彩,指各種顏色的軍旗。
(38)號聲,號令之聲。
(39)榼榼(ke磕)啐啐(zu卒),疑指士卒鼓譟之聲。
(40)徒,步兵。屈,窮荊「徒來」之語見《孫子·行軍》:「塵高而銳者,車來也。
卑而廣者,徒來也。」
(41)此節文字分前後兩段,自此以下至「坐行而北」為一段,說明防禦火攻的方法。
「火戰之法,下而衍以{外}」以下為另一段,說明火攻敵軍的方法。下文「水戰之法」也分兩段,前一段似說明防禦敵人自水上進攻之法,後一段似說明自水上進攻敵人之法。
(42)無所出洩,無處逃脫。
(43)薪蕘(rao饒),柴草。
(44)營地整治不周密。
(45)敦,勸勉。意謂鳴鼓喧譟,以激勵士卒的鬥志。
(46)招,箭靶。
(47)此字有殘損,可能是「歹」宇,也可能是「支」宇或「丈」宇。
(48)規,疑借為窺。
(49)津,渡口。
【原文】凡陣有十:有方陣,有圓陣,有疏陣,有數陣,有錐行之陣,有雁行之陣,有鉤行之陣,有玄襄之陣,有火陣,有水陣。此皆有所利。方陣者,所以也。圓陣者,所以也。疏陣者,所以也。數陣者,為不可掇。錐行之陣者,所以決絕也。雁行之陣者,所以接射也。鉤行之陣者,所以變質易慮也。玄襄之陣者,所以疑眾難故也。火陣者,所以拔也。水陣者,所以倀固也。方陣之法,必薄中厚方,居陣在後。中之薄也,將以也。重□其□,將以也。居陣在後,所以【圓陣之法】【疏陣之法】,其甲寡而人之少也,是故堅之。武者在旌旗,是人者在兵。故必疏矩間,多其旌旗羽旄,砥刃以為旁。疏而不可蹙,數而不可軍者,在於慎。車毋馳,徒人毋趨。凡疏陣之法,在為數丑,或進或退,或擊或,或與之征,或要其衰。然則疏可以取銳矣。數陣之法,毋疏矩間,戚而行首,積刃而信之,前後相保,變□□□,甲恐則坐,以聲坐□,往者弗送。來者弗止,或擊其迂,或辱其銳,笲之而無間,山而退。然則數不可掇也。錐行之陣,卑之若劍,末不銳則不入,刃不薄則不,本不厚則不可以列陣。是故末必銳,刃必薄,本必鴻。然則錐行之陣可以決絕矣。【雁行之陣】,中,此謂雁陣之任。前列若,後列若狸,三闕羅而自存。此之謂雁陣之任。鉤行之陣,前列必方,左右之和必鉤。三聲既全,五采必具,辨吾號聲,知五旗。無前無後,無玄襄之陣,必多旌旗羽旄,鼓莊,甲亂則坐,車亂則行,已治者□,榼榼啐啐,若從天下,若從地出,徒來而不屈,終日不拙。此之謂玄襄之陣。火戰之法,溝壘已成,重為溝塹,五步積薪,必均疏數,從役有數,令人為屬枇,必輕必利,風辟火既自覆,與之戰弗克,坐行而北。火戰之法,下而衍以,三軍之士無所出洩。若此,則可火也。陵猋蔣,薪蕘既積,營窟未謹。如此者,可火也。以火亂之,以矢雨之,鼓噪敦兵,以勢助之。火戰之法。水戰之法,必眾其徒而寡其車,令之為鉤楷蓯柤貳輯□絳皆具。進則必遂,退則不蹙,方蹙從流,以敵之人為招。水戰之法,便舟以為旗,馳舟以為使,敵往則遂,敵來則蹙,推攘因慎而飭之,移而革之,陣而□之,規而離之。故兵有誤車有御徒,必察其眾少,擊舟津,示民徒來。水戰之法也。
【譯文】兵陣的陣式共有10種: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火陣和水陣。這些兵陣各有各的長處,各有各的用處。方陣用來截擊敵軍。圓陣用以集中兵力防守。疏陣用以製造聲勢。數陣的作用是使放軍不能分割消滅本方軍隊。錐形陣用來突破敵軍陣地並切斷其相互聯繫。雁形陣用來進行弓弩戰。鉤形陣在情況發生變化而改變作戰計劃時使用。玄襄陣用來迷惑敵軍,使其難以實現既定意圖。火陣用來攻拔敵軍營寨。水陣用來加強防守。
方陣布列的方法是:中心的兵力少,而四周的兵力則必須多而強,將領的指揮位置靠後。中間佈兵少是為了便於發號施令。四周兵力多而強,是為了便於截擊敵軍。指揮位置靠後。是為了圓陣之法(原文缺)疏陣的布列方法是在士兵鎧甲不足而兵力又少時用來加強陣勢的。要多設旗幟顯示威武,多置兵器顯示兵多。因此,佈陣時必須加大軍兵的行距間隔,在其間多設旗幟羽旄,要把鋒利的兵器佈置在外側。要注意疏密適當,既不致於受敵軍的威逼,更不致於被敵軍包圍、做好這一點的關鍵在於深思熟慮,謹慎施行。戰車不能急駛,步兵不要急行。疏陣使用的要旨在於,把士兵分編為若干個戰鬥群,既可前進也可後退,既可進攻也可防守,可以和敵軍對戰,也可以截擊疲弱的敵軍。疏陣用得好,可以戰勝精銳的敵軍。數陣的布列方法是:不必加大行距間隔,行列要相互靠近,排列有序,兵器要密集而又便於施展,前後要互相保護當本方士兵有恐慌情緒時,要停止行動,保持穩定,當敵軍退走時,不要追擊;敵軍來犯時,不要堵截,可以選擇敵軍的弱點加以攻擊,或挫敵軍鋒銳,要計算周詳,不給敵軍任何可乘之機,讓敵軍在陣前如遇大山一般,只好退走。這樣,數陣就堅不可破了。錐形陣的布列,要使它像利劍一般。其前鋒如不銳利,就不能攻入敵陣;其兩翼如不鋒利,就不能截斷敵軍;其主體如不雄厚,就不能布成錐形陣。因此,錐形陣的前鋒必須銳利,兩翼必須輕靈鋒利,主體必須兵力雄厚。這樣的錐形陣就可以突破敵陣,截斷敵軍了。雁形陣的布列,這就是雁形陣的作用。雁形陣前面排列要像一樣,而後面排列則要像善伏的狸貓一樣這就是雁形陣的作用。鉤形陣的布列,前面必須排成方形,左右兩翼相對應必須布成鉤形。指揮用的金、鼓、角三種發聲器要齊全,五種顏色的旗幟必須齊備,要讓自己的士兵能辨別本軍指揮的聲響號令和指揮旗幟布列玄襄陣,必須多設各種旗幟,鼓聲要密集而雄壯,士兵要表面散亂而實際穩定,戰車表面雜亂而實際上排列有序,讓士兵像在茶樓酒館一樣,喧鬧雜亂,如同從天而降,從地裡冒出來一樣,走來走去,絡繹不絕,整日不斷。這就是玄襄陣的擺法。用火陣的戰法是,在溝壘之外,再修築塹壕,每隔五步堆積柴草,要疏密均勻,分派好點火的士兵,讓他們準備好點火用的火把,點火時動作要輕靈利落,如果火燒向本方,那和敵軍交戰是不能取勝的,必須立即停止行動,向後撤退。用火戰的條件是,敵軍的位置在下風頭,敵軍的陣地地勢低平,野草叢生,敵軍在被燒時無處可逃。具備這些條件時才可用火攻,遇上大風天氣,敵軍陣地又是野草叢生,柴草堆積,營地戒備又不嚴密時,也可以用火攻。這時,用火攻造成敵軍混亂,再用如雨一樣密集的箭射殺敵軍,並擂鼓吶喊,督促士兵攻擊,以兵勢輔助火攻。這就是火戰的方法。用水戰的方法是,多用步兵而少用戰車,要讓部下準備好撈鉤、纜繩等器具和船隻用具。前進時要前後相隨,後退時不可擁擠,要適時收縮隊形順流而下,以敵軍為射殺目標。水戰的要旨在於,用輕便船隻作指揮船,用快船作聯絡船,敵軍後退時就追擊,敵軍進攻時就收縮隊形迎戰,要根據形勢變化而謹慎指揮進退應敵,敵軍移動就加以鉗制,敵軍結陣就敵軍密集就分割。敵軍中常有隱蔽的戰車和步兵,一定要察清有多少,在攻擊敵軍船隻,控制渡口時,還要調動步兵在陸路配合作戰。這就是水戰的作戰方法。
【解析】《十陣》一文是論述臨敵用兵的重要戰術之一——兵陣運用。在孫臏所處的戰國時期,作戰的主要工具還是戰車,由步兵配合戰車作戰,騎兵還是在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才興起的一個新兵種,所以「兵陣」在當時來說就特別重要。當時的統兵將領必須懂得各種兵陣的作用和排列方法。善於運用各種兵陣去進攻或者防禦。兵陣的種種知識自然就成了那時兵法的主要內容,學會運用兵陣就成了合格的統兵將領的基本功了。可以說,那時的將領如果不會排列和運用各種兵陣就不合格,不稱職,正如現在不會指揮海陸空諸兵種聯合作戰就不能當將軍一樣。正是由於兵陣知識在當時如此重要,所以孫臏才如此詳細地述說了十種兵陣的特點、排陣方法以及種種注意事項和運用訣竅,以作為將領們學習的基本教材和用兵手冊。就對兵陣的詳盡述說而言,在我國古代著名兵法家中,孫臏是超群出眾的,是無人可比的。當然,隨著作戰手段的發展,兵陣的形式和作用也在演變,名稱、種類更是千變萬化,不可能總是像孫臏所說的十種陣形,只墨守那種成規也是不可能取勝的。不過孫臏所述說的排陣原理,運用訣竅,今天仍然有效,是寶貴的。現代戰爭也要構築陣地,也要講究堡壘和各種工事、掩體的布設,火力配備,各軍兵種的協同配合,進攻時空中力量的運用,火炮支援,戰車的突破和步兵的投入等。這一切與孫臏所說的佈陣原理都是相通的,甚至是相同的。例如兵力配置的疏密適當,把士兵分編為若干戰鬥群,進退靈活,互相支援,互相保護,聯絡有效,指揮暢達,設置偽裝迷惑敵軍,選擇和利用地形,各軍兵種和武器的有效使用等,在現代戰爭中也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我們從幾個實例,可以進一步看出孫臏論述的各點的實效。李世民初試身手時有這麼一件事。當隋煬帝北巡出雁門關時,突然被突厥頭領始畢可汗帶領數十萬大軍圍困在雁門關,萬分危急。隋煬帝傳令各地將領出兵解救危難。在屯衛將軍雲定興招募軍兵時,李世民前去投軍。他當時雖年16歲,但因自幼熟讀兵書戰策,精通兵法,膽識超人,武藝出眾。雲定興見了李世民,得知他是將門虎子,對他十分敬重,向他問計。李世民從容不迫地說出一番話來:「突厥始畢可汗傾盡全國兵力來圍攻我朝天子,一定以為我國在遭到突然襲擊時,·132·短時間內不可能派出援軍救援,所以他才如此猖狂。在此情況下,我軍應該顯出強大的軍勢,辦法是:在數十里長的地段布設旌旗,要連續不斷;夜間則要鳴鉦擊鼓,互相呼應。始畢可汗聽到我軍這樣大的舉動,必定以為我國的援軍到了,他一定會聞風而逃。」雲定興聽了李世民的疑兵計,十分欣賞,當即下令照計行事。始畢可汗中計。雁門關之圍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了。三國時魏、吳交兵也有一個戰例。當火燒連營,東吳大敗劉備,劉備去世之後,吳、蜀兩國鑒於形勢,又重歸於好,再訂盟約,決定一致對付曹魏。魏主曹丕得知吳蜀和好,勃然大怒,決定出兵討代東吳。司馬懿獻了一計:選調大、小戰船,從蔡、穎二河進入淮河,奪取壽春,經廣陵渡過江口,直達南徐。曹丕採納此計,命人趕造10艘大龍船,每艘長20多丈,可裝載兩千多人。又另外收拾戰船三千多隻。魏國黃初五年秋八月,曹丕帶領大將張遼、張、文聘、徐晃,許褚、呂虔,帶領30萬大軍,御駕親征。吳王孫權得報,與眾臣商議,徐盛自願帶兵破敵。吳王的侄子孫韶不聽指揮,要渡江迎敵,私自帶三千兵走了。徐盛只好派丁奉帶三千兵去接應,並授以破敵密計。這時,曹兵列於大江北岸,卻不見江南一人一旗。曹丕不明吳軍虛實,不敢輕易出動。第二天早晨,霧散之後,曹軍卻看見江南岸一帶連城,槍刀光亮耀眼,旌旗飄飛。又有人向曹丕報告,從南徐沿江直到石頭城,幾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曹丕大驚。其實,徐盛用的是蘆葦扎的人,穿上軍裝,立在城頭。曹丕驚魂未定,又有人飛馬來報:「趙雲從陽平關出來,直奔長安而去!」曹丕一聽,急忙下令退軍。曹兵剛退,吳軍又從後面追來,曹丕下令把御用物品全都扔掉,趕快退走。曹丕的大龍舟即將進入淮河時,孫韶領兵殺到,魏軍抵擋不住,損失慘重。魏軍船隻全部著火。曹丕慌忙離船上岸,眾將力保魏主逃脫。徐盛用計大破曹丕30萬大軍,而趙雲剛殺出陽平關即被諸葛丞相召回。這一仗,徐盛的疑兵計用得十分成功,火攻用得更妙,蜀國的佯攻配合也功不可沒。孫臏在該文中還專門談到火攻之法。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使用火攻可說是出神入化,前面已提到火燒博望坡、火燒籐甲軍、火燒上方谷,此外,還有一場火燒新野更為精彩。話說那夏侯惇在博望坡被諸葛亮燒得丟盔棄甲,狼狽逃回許昌,自我捆綁,去向曹操請罪。曹操聽了情況,倒沒有治夏侯惇的罪,而是更加認定劉備、孫權是他獨霸全國的心腹大患,必須盡快除去。曹操決定起兵50萬,一舉掃平江南。他把大軍分為五隊,每隊10萬軍兵,兩員大將率領,第一隊曹仁、曹洪,第二隊是張遼、張,第三隊是夏侯淵、夏侯惇,第四隊是於禁、李典,第五隊由曹操親自帶領其餘諸將統領,另派許褚帶領三千軍兵為先鋒。五路大軍於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依次出發。曹軍前鋒到達博望坡時,探馬飛報劉備和諸葛亮。諸葛亮對劉備說:「主公儘管寬心。上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一大半人馬;這次曹軍再來,必定讓他們還中這條計!我們在新野是往不得了,不如早些到樊城去吧!」諸葛亮一面讓人傳令百姓,不管男女老幼,願意跟隨的都到樊城暫避;一面讓孫乾到河邊調撥船隻救濟百姓;同時派糜竺護送眾家官眷到樊城。佈置完疏散工作,諸葛亮便傳眾將聽令。先命關雲長:「帶一千兵到白何上游埋伏,都帶上布袋,多裝砂土,堵住白河水;到第二天三更過後,一聽見下遊人喊馬嘶,趕快取出布袋,放水淹曹軍,然後順水殺下接應。」又命張飛:「帶一千兵去博陵渡口埋伏。那裡水勢最慢,曹軍被淹必定從那裡逃難,就可以乘勢殺出。」再命趙云:「帶三千兵,分成四隊,親帶一隊埋伏在東門外,其餘三隊分別埋伏在西、南、北三門,並先在城內民房上,多藏硫磺焰硝等引火物品。曹軍入城,必定在民房安歇。明天黃昏,一定會颳大風,只等風起,你就命西、南、北三門伏軍一齊把火箭射到城裡。等城裡火勢旺盛時,在城外吶喊助威,只留東門讓曹軍走,你在東門外,從後面攻打。天亮和關、張二將會合,收兵回樊城去。」最後命令糜芳、劉封二人:「帶兩千兵,一半打紅旗,一半打青旗。到新野城外30里鵲尾坡前屯駐。一見曹軍到,紅旗軍往左走,青旗軍往右走。曹軍必定懷疑不敢追。你們只管分頭去埋伏。望見城中火起,就可以去追殺敗兵,然後到白河上游去接應。」諸葛亮分派完畢,就和劉備一起登高瞭望,只等捷報。果然,不出諸葛亮所料,曹仁、曹洪帶領10萬大軍,前面有許褚的三千鐵甲軍開路,浩浩蕩蕩殺奔新野,午後到鵲尾坡,望見青、紅旗軍。許褚催軍向前,糜芳、劉封並不接戰,只管分別帶兵去埋伏。許諸見狀,立即命令停止前進,派人飛報曹仁。曹仁說是疑兵,讓許褚急速進軍。許褚到林下一看,一個人也沒有。這時,太陽已經落山,許褚剛要前進,忽聽山上大吹大擂。抬頭一看,只見山頂上面有很多旗幟,旗幟當中有兩把傘蓋,左面傘下是劉玄德,右面傘下是諸葛亮,二人正對坐飲酒。許褚大怒,帶領軍兵找路上山。山上滾木砲石打下來,無法前進。又聽見山後喊聲震天,想再找路拚殺,天色已經晚了。曹仁領兵來到,吩咐先奪新野城休息再說。曹軍到達新野,己是一座空城。曹洪說:「這是力量孤單,計謀用盡了,所以帶領百姓逃跑了。」當即下令在城裡休息,第二天黎明進軍。眾軍走得十分疲乏,十分飢餓,全都搶佔民房作飯。曹仁、曹洪就在縣衙休息。初更以後,刮起狂風。守門軍士飛報火起,曹洪說:「這必是軍士作飯不小心,起了火,不必驚慌!」還沒有說完,又來幾次飛報,西、南、北三門內都起火了。曹仁這才命眾將趕快上馬。此時,已是滿城火起,比博望坡的火更猛烈,真個是風助火勢,火趁風威,烈焰騰空,濃煙滾滾,新野城成了一片火海。曹仁帶領眾將,突破濃煙烈火,奪路奔逃。聽說東門沒有火,眾軍都奔出東門,人馬自相踐踏,死傷無數。曹仁才脫火災,又被趙雲一陣衝殺,敗軍只顧逃命,途中又先後被糜芳、劉封領兵衝殺。跑到四更時分,曹軍殘部,已是人困馬乏,焦頭爛額。曹軍兵將跑到白河邊,一看河水不深,都非常高興,紛紛下河喝水飲馬,人聲喧鬧,戰馬嘶鳴。關雲長早已帶兵堵住河水,黃昏時就望見新野火起,現在一聽人喊馬叫,馬上命令眾軍士拉起堵水布袋。於是,滔天大水,直往下游衝去。曹軍人馬猝不及防,被大水一沖,淹死極多。其餘曹軍,在曹仁帶領下,往水流慢處奔跑,剛到博陵渡口,猛聽得張飛一聲大吼:「曹賊,快快拿命來!」像一股黑旋風刮了過來。許褚不敢接戰,眾曹軍更是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諸葛亮出山後第二次用火,再加上水淹、攔截,打得曹仁所帶10萬大軍潰不成軍,死傷不計其數。說到水戰,人們很快會想到關雲長水淹七軍。劉備自行加冕為漢王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一氣,就要出兵漢中,被司馬懿勸住,定下一計,利用孫權欲收回荊州而與孫權訂下配合攻打荊州之約,雙方約定,曹軍從陸路進攻,東吳從水路配合。於禁帶領大軍前往樊城增援曹仁,原馬超的副將龐德隨於禁出征。有人懷疑龐德心向西川,龐德便抬棺出征,以示決心。關平與龐德第一仗未分勝負,第二仗關三長親自出戰,結果大意被騙,中了龐德回馬一箭。漢軍十幾天閉門不出。於禁見漢軍不肯出戰,便把七軍移過山口,在離樊城北十里外,依山下寨。關雲長聽說曹軍移寨,便親自去察看,又叫來嚮導官,問知曹軍紮營之處叫「罾口川」。關雲長非常高興地說:「於禁必定要被我活捉了!」眾將士還不明白,關雲長說:「魚進了『罾口』,還能呆得長久嗎?」原來,「罾」是一種捕魚的板網,「罾口川」的地勢又正是水淹之地。關雲長下令收拾船筏、撈鉤等待用。隨後連降了幾天大雨,襄江水氾濫,關公又派人堵住一些水口。一天晚上,又是風雨大作,龐德坐在帳中,聽到帳外猶如萬馬奔騰、猶如萬面戰鼓齊鳴一般震動大地。他出帳一看,滔滔洪水,洶湧咆哮而來,曹軍七軍被沖得隨波逐流,無處逃竄。剎那間,平地水深一丈有餘。於禁、龐德等將慌忙爬上小山躲避。天一亮,關公帶領兵將,乘坐大船,搖旗擂鼓而來。於禁身邊只有五六十人,又無路可逃,便自動投降了。龐德和手下二將身邊還有五百軍兵,但卻沒有衣甲,站在堤上,關公下令包圍,亂箭齊放,將曹軍射死大半。二將請降,龐德立斬,領兵繼續抵抗,後來,龐德搶到漢軍一隻小船,劃向樊城。然而,龐德終因勢革力薄,被周倉用大船撞翻落水而被活捉了。這一仗,曹軍不懂地形的利害,結果被關雲長利用一場大水所淹,曹操派出的大軍頃刻之間冰消瓦解。以上幾十戰例,有佈陣巧妙,善於使用偽裝,嚇退強敵的,有巧妙利用地形地物運用火攻水戰而消滅勁敵的,都和孫臏所說的佈陣用兵的原理相合。僅從這幾個戰例,我們也可悟出:對孫臏所述說的佈陣原理和方法,必須融匯貫通,在實戰中因時、因地、因勢靈活運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