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

屯田

屯田之置,始於漢開西城,道遠難餉,乃置屯田吏士。夫漢以前非可無屯也。三代之法,寓兵於農,故不必屯。自兵農分,而兵出力以衛民,民出粟以養兵。轉輸千里,絡繹不已,所運既遠,勞費迥半。如秦人起負海之粟以餉北河,率三十鍾而致一鐘,軍得而食者能幾何?民貧士餒,公私俱困,則敵乘其外,變起於內。如此而國安者,未之有也!欲無遠輸之害,不得不議屯。以萬人論,分三為守,分一為屯,給種給牛,人數十畝,計除眾費,一人之獲,可食數人。如敵稍緩,分半為守,分半為屯,所獲益奢,則一年耕而有三年之食。且臨敵之境,荒涼極目,而設險開塹,置堡立城,遏敵之沖以蔽耕者。仍令耕者不得離百里遠,萬一有警,朝呼夕至。伺敵觀變,且耕且守。行之得法,敵不能擾,我耕獲矣。且極邊之城,處處有兵,近敵者守,居內者屯,敵又安能越而擾乎?昔武侯伐魏,每遇糧運之難,不克伸志,乃令諸軍屯田於渭。夫深人敵境,耕人之土,猶不慮敵之侵擾。況屬我之境而乃畏敵不敢為屯田也,尚謂國有人乎?故用兵之久者,當以轉運為權宜,以屯田為長策。庶幾可以息百姓之肩,軍無枵腹之憂也。

趙充國擊先零,上屯田奏曰:“臣所將吏士牛馬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茭蒿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難久不解,徭役不息,又恐他夷卒有不虞之變,相因而起,為明主憂。且羌虜易以計破,難以力碎也,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者可二千頃。願罷騎兵,分屯要害,就草,為田者出,賦人二十畝,充入金城,益蓄積,省大費。”帝從之,而羌平。

晉羊祜之鎮襄陽也,與士卒墾田八百餘頃。其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其季也,乃有十年之積。

郭子儀之鎮河中也,患軍中乏糧,乃自耕百畝,將校以是為差。於是士卒皆不勸而耕。野無曠土,軍有餘糧。

宋將如岳武穆,吳玠等,皆兼屯田大使。由是觀之,無代不屯,無屯不富。即趙充國所謂“屯田內有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是也。

至我國朝沐英,請屯田於雲南。高皇帝曰:“屯田之政,可以紓民力,足民食,邊方之計,莫善於此。趙充國始屯金城,而儲蓄充實,漢享其利。後之有天下者,亦莫能廢。英之是謀,可謂盡心國家,有志古人矣。”乃敕天下衛、所,盡置屯田。

《草廬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