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榮枯鑒》由五代宰相馮道寫成,他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週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好學能文,主持校定了《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藍本”,為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馮道(882~954),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人;漢族,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其祖上有時務農,有時教書,地位都很低,但馮道卻從小受家庭的影響,酷愛讀書,文章也很有水平。他沉穩忠厚,不挑剔吃穿,只知讀書,書蟲馮道在本地出了名,佔據幽州的劉守光慕名將他召去做了幕僚。當時劉守光不但想擴充地盤,還想稱帝,馮道多次勸阻,惹得劉守光一怒之下將他打入大牢,幸好朋友相救,這才脫險。也許這次事件使馮道開始變得謹慎起來,也變得圓滑了許多。

劉守光被李存勖俘虜殺死後,投河東監軍張承業作巡官,張承業很欣賞他的文章,將他保舉給了李存勖任河東節度府掌書記。李存勖稱帝(後唐莊宗)後,先升為郎中、翰林學士,滅了後梁又授戶部侍郎。不久馮道父親去世,按封建法律規定,要暫時辭官回鄉守孝。服孝期間,家鄉鬧饑荒,馮道在家鄉並沒有擺官架,而是親自下地勞動,也上山砍柴,並將自己家裡的財物全部拿出來周濟鄉親。守孝期滿後回到京城,這時的皇帝已經是後李嗣源(後唐明宗),李嗣源對他的為人也很讚賞,認為他當初在家守孝時不端官架是真士大夫。因為李嗣源的賞識,不久馮道便被升為宰相,他也找機會向李嗣源進諫。李嗣源死後,由李從厚(後唐愍帝)繼位時仍然是宰相。當李從厚出奔衛州(今河南汲縣)時,李從珂(後唐末帝)起兵奪得帝位後馮道率百官迎接,仍然被任命為宰相,後雖一度出為同州(今陝西大荔)節度使,一年後又任司空,朝議令掌祭祀時掃地的職事。

不久,石敬瑭(後晉高祖)勾結契丹滅了後唐,為穩定政局,又讓馮道當宰相。出使去契丹順利歸來後,受到石敬瑭的進一步重用,後晉不設樞密使後,將其職權歸入了中書省,由他任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魯國公,政務不管大小都問他如何處理。石敬瑭死後,石重貴(後晉出帝)繼位,他仍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國公。後出任匡國軍(治同州)節度使,又徙鎮威勝(治鄧州,今河南鄧縣)。石重貴在景延廣等人的支持下和契丹開戰,大戰了三次,最後終因杜重威投降而無兵可調,後晉滅亡,石重貴等也被迫流亡契丹。耶律德光(遼主)任命他為太傅,耶律德光北撤時也一直隨從到了常山。

後晉開運四年(公元947年)在劉知遠(後漢高祖)看準時機於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在位不滿一年便去世了,其子劉承佑(後漢隱帝)繼位,在後漢馮道仍然被授予太師,生活得自由又自。由於朝廷激烈的內爭,鄴都留守郭威和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王殷等舉兵攻入開封,隱帝劉承佑被殺,後漢滅亡,郭威(後周太祖)在開封稱帝,仍重用馮道出任宰相。郭威病死,由郭威的內侄和養子柴榮(後周世宗)繼位。馮道因反對且譏諷世宗柴榮親征攻打北漢,惹惱了世宗柴榮,讓他負責修郭威的陵墓,當了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山陵使,陵墓修好後,馮道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榮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