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十)

立定腳跟戰勝私慾

訓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慾錮蔽,雖有端倪,無力爭得出。須是著力與他戰,不可輸與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腳跟硬地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慾自住不得。」此一節語乃人立心之最要處。良心能勝私慾,為聖為賢,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

存諸心體諸身求實得於己

訓曰:朱子云:「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後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於學哉!」此言乃讀書之至要也。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於己也。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

不忍捨處方得書味

訓曰:朱子云:「讀書須讀到不忍捨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於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此言極是。朕自幼亦嘗發憤讀書看書,當其讀某一經之時,固講論而切記之。年來翻閱其中,復有宜詳解者。朱子斯言,凡讀書者皆宜知之。

進德修業依於經史

訓曰:凡人進德修業,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為主。苟經術深邃,然後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瞭。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為山九仞未可偏廢

訓曰:從來有生知、有學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則一未有。下學既久,而不可以上達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進,尤不可半途而廢。《書》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正為半途而廢者惜也。

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

訓曰: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當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尋人問難,則長進通達,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過少壯時光,即使他日得聖賢而師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窮理求知行事得之

訓曰: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或在讀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此語最為切當,有志於格物致知之學者,其宜知之。

忍耐一時便覺無事

訓曰: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即如鄉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鬥。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孔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聖人之言,至理存焉。

盡其人事以聽天命

訓曰:古人云:「盡人事以聽天命。」至哉,是言乎!蓋人事盡而天理見,猶治農業者耕墾宜常勤,而豐歉所不可必也。不盡人事,是捨其田而弗芸也;不安於靜聽者,是揠苗而助之長者也。孔子進以禮,退以義,所以盡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是聽天命也。

學以養心亦可養身

訓曰:學以養心,亦所以養身。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外交相養也。

神靜心和心和形全

訓曰:莊子曰:「毋勞汝形,毋搖汝精。」又引庚桑子之言曰:「毋使汝思慮營營。」蓋寡思慮所以養神,寡嗜欲所以養精,寡言語所以養氣,知乎此可以養生。是故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會也。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恬靜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靜心清,則形無所累矣。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訓曰:勸戒之詞,古今名論、亹亹書記中,無處不有。其慇勤痛切,反覆叮嚀,要之,欲人聽信遵行而已。夫千百年以下之人,與千百年以上之人,何所關切而諄諄訓誡若此,蓋欲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使知前車之覆,而為後車之戒也。後學讀聖賢書,看古人如此血誠教人念頭,豈可草草略過?是故朕常教人看古人書,須念作者苦心,甚勿負前人接引後學之至意也。

《庭訓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