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韜武騎士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選騎士奈何?」

太公曰:「選騎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超絕倫等,能馳騎彀射,前後左右,周旋進退,越溝塹,登丘陵,冒險阻,絕大澤,馳強敵,亂大眾者,名曰武騎之士,不可不厚也。」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選拔騎士的方法是怎樣的?」

太公答道:「選拔騎士的標準是,選取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身高在七尺五寸以上;身強力壯,行動敏捷迅速超過常人;能騎馬疾馳並在馬上挽弓射箭,能在前後、左右各個方向應戰自如,進退嫻熟;能策馬越過溝塹,攀登丘陵,衝過險阻,橫渡大水,追逐強敵,打亂眾多敵人的人。這種人稱為武騎士,對他們不可不給予優厚的待遇。」

【例證】

我國的騎兵,早在春秋戰國之交即己出現。而中原地區最早組建騎兵,則開始於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騎射」。

趙國本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卿大夫之一。公元前 403 年,趙、韓、魏三家分晉,趙國由此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三家分晉之後,趙國佔據了原晉國北部疆土,在北面、東北面與林胡、樓煩、東胡等遊牧民族以及燕國相鄰;東面與中山國、齊國相接,南面。西南面與衛、韓、魏、秦諸國交界。周顯王四十四年(前 325 年),式靈王繼承趙國王位,當時諸侯各國逐鹿中原,進行劇烈的兼併戰爭:在強國環伺的環境下,趙國屢遭欺凌,北方、東北方的少數民族,身著短衣、長褲,腰束皮帶,腳蹬皮靴,善於騎馬射箭,行動靈活,進退神速,也時常縱馬南下,騷擾趙境,給趙國北部邊境地區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很大危害。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趙武靈王感到,要使趙國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中不被消滅並日益強盛起來,就必須進行軍事改革,以提高國防力量。

經過長時問的思考,趙武靈王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因為當時趙國官兵的衣服為傳統的中原風格,為寬領口、肥腰、大下擺,袖子長又寬的所謂寬袍大袖,而且盔甲笨重,結紮繁瑣。這種裝束就是平時行動也很不方便,更別說上下戰馬,拚搏於戰場了。同時,趙國人打仗用的戰車,只適宜於平坦地形,遇到崎嶇地形就無能為力了。而胡人穿的是窄袖短衣,打仗時騎馬射箭,十分輕快敏捷。因此,趙武靈王決心向胡人學習,實行「胡服騎射」,即改穿胡人的服裝,採用騎兵作戰的方式。趙武靈王衝破各種阻力,下令全國戰車第五十八 245 改穿胡服,他以身作則,率先穿起胡服,這樣老百姓也都很快改著了胡服。

在胡服的基礎上,趙武靈王廣泛招募騎射之士和訓練現有的士兵掌握騎射之術,並專設了「騎邑」,作為譏練騎兵的基地。經過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年,就組建起了一支人數眾多、兵力強盛的騎兵部隊。這支騎兵取代了過去的車兵,成為趙軍的主力。趙武靈王依靠這支騎兵,很快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面,不但擊敗了過去時常騷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大破林胡和樓煩等少數民族,向北方開疆拓土上千里。到趙武靈王去世時,趙國一躍為七雄中的強國之一,在戰國後期一度成為與秦抗衡的軍事強國。

「胡服騎射」標誌著漢族歷史上第一支獨立的、龐大的騎兵部隊的誕生。這是繼步卒勃興取代車兵甲士的傳統主導地位後,在春秋戰國軍事史上發生的第二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由於輕裝騎兵速度迅捷、運動靈活、攻擊性強、特別適宜於在內地平原和北方草原地區作戰等優點,於是被其他諸侯國紛紛倣傚,大規模地組建騎兵,從而使騎兵成為整個封建時代的重要兵種之一。

《六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