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曰:藥者,和草木之性,治人寒、熱、燥、濕之病;道達經脈,通理三關、九候、五藏、六府,扶衰補虛。夫稠人多,厲疫屯久,人氣鬱蒸,或病瘟[疾以皇易矢]瘧痢,金瘡墮馬,隨軍備用。藥與方所必須也,茲錄於左。「療時行熱病方」:
梔子(二十枚)、乾姜(五兩)、茵蔯(三兩)、升麻(五兩)、大黃(五兩)、芒硝(五兩)。
右六味為末,米汁調服,空心,三錢匕,須臾利,不利則暖粥投之,利多服漿水止之,陰陽毒不可服。「療赤班子瘡」:
梔子(二十枚)、茈胡(三兩)、黃芩(三兩)、芒硝(五兩)。
右為細末,飯飲調下,三錢七,以利為度。
「療天行病方」:
瓜蔞(四十九粒)、丁香(四十九粒)、赤小豆(四十九粒)。
右為末,井花水調服,空心,方寸七次,兩鼻中各搐此散,一大豆許,須臾鼻出黃水,吐利良久,乃愈。
「療虐疾方」:
鱉甲(三兩)、常山(二兩)、甘草(二兩)、松羅(二兩)。
右為末,用烏梅煎湯調服,方寸七日二服,少加之,以吐為度,如不差,服後方。「當歸六味散」:
當歸、白朮、細辛(以上各五兩)、桂心(三兩)、大黃(五兩)、朴硝(八兩。熬。)
右為末,平旦,空心,服方寸匕,加之,以利為度。
「療溫虐者,可服『鬼箭十味九方』」:
甘草、丁香、細辛、蜀椒、烏梅肉(各三兩)、地骨皮、橘皮(各四兩)、白朮、當歸(各五兩)、鬼箭(二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烏梅湯送下,再服加至三十九,三、五日後覺腹中熱,以粥飲壓之。「療痢病方」:
黃連、黃芩(各五兩)、黃耆、黃柏(各四兩)、龍骨(八兩)。
右五味為散,空心,米飲下方寸匕,日再加至三寸匕止。
「療谷痢方」:
白米(六兩)、附子(四枚,炮去皮。)、乾姜(四兩,炮。)、細辛(五兩)、油面末(一升。熬變色。)。
右為末,以粥飲,如前法。
「療血痢方」:
阿膠(炒)、黃柏(灸各四兩)、乾姜、艾葉(各三兩)、犀角末(五兩)。
右為末,如前法服。
「療濃血痢方」:
黃耆(六兩)、赤石脂(八兩)、艾葉(三兩)、厚樸(灸三兩)、乾姜(煨三兩)。
右為末,服法如前。
「治霍亂方」:
巴豆(一兩,去殼。)、乾姜(三兩,炮。)、大黃(五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米飲服三丸,以利為度,不利,以粥湯投之。
「治腳轉筋方」:
生薑一兩,拍碎,水煎,五合服之,即愈。本方云:生薑一斤,煎二升,半服之。
「入戰辟五兵不傷人方」:
雄黃(一兩)、白礬(二兩)、鬼箭(一柄)、羚羊角(燒二分半)、灶中土(三分)。
右為末,以雞子黃並雞冠血為丸,如杏子大。置一丸於小囊中,繫腰間及膊上,勿令離身,亦辟一切毒。
「療馬齒毒方」:
灰汁數鬥,暖者洗瘡處,愈。又以馬糞汁亦可。
「療馬膿垢著人作瘡方」:
馬鞭稍二寸,燒灰;飛鼠七枚,各燒灰。敷之。
「療金瘡方因發者,及傷裂突出腸方」:
黃耆、當歸、芎藭、白芷、續斷、黃芩、細辛、乾姜、附子、芍葯(各三兩)。
右為末,先飲酒醉,次服五錢匕,日三服。又云:服半錢匕,日三,服加至方寸匕效。
「療金刀中骨脈中不出方」:
白歛、半夏(各等分)。
右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至二十日,自出立愈。
「療金瘡傷中破驚方」:
火燒蔥,取汁塗之,立愈。亦用人中衣舊者,以襠炙熨之,為愈。
「療馬墜損,有瘀血在腹內方」:
生地黃五升,研爛,以酒捎汁一盞,日三服,愈。又方地黃二升,搗令爛,以無灰酒半升煮,二三沸重戶,地暖飲之,常令醺醺。
「療馬墜折,傷手腳骨痛方」:
搗大麻子根並葉,取汁服之,氣下乃蘇。若無大麻根、葉;研子,溫酒服,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