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勞戰

【原文】

凡與敵戰,若便利之地,敵先結陣而據之,我後去趨戰,則我勞而為敵所勝。法曰:「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晉司空劉琨遣將軍姬澹率兵十餘萬討石勒。勒將拒之,或諫曰:「澹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且深溝高壘以挫其銳,攻守勢異,必獲萬全。」勒曰:「澹軍遠來,體疲力竭,犬馬烏合,號令不齊,一戰可擒也,何強之有!援又垂至,胡可捨去,大軍一動,豈易中還!若澹乘我之退,顧乃無暇,焉得深溝高壘乎!此謂不戰而自取滅亡之道。」遂斬諫者。以孔萇為前鋒都督,令三軍後出者斬。設疑兵於山下,分為二伏。勒率兵與澹戰,偽收眾而北。澹縱兵追之,〔勒前後〕伏發,夾擊,澹大敗而退。

【譯文】

大凡對敵作戰,如果有利地形已為敵人搶先列陣而佔領,我軍在後匆忙趕去交戰,就會因為疲勞被動而被敵人所戰勝。誠如兵法所說:「後到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西晉時期,司空劉琨派遣將軍姬澹率兵十餘萬(實為劉琨所發晉軍的總兵力數)進討石勒。石勒將要率兵抵抗,有人向他建議說:「姬澹兵馬精銳強盛,其鋒芒銳不可當,因此我們應當構築深溝高壘以挫折敵人鋒銳,從而促使雙方攻守形勢發生變化,這樣必定可以獲得全勝。」但石勒卻說:「姬澹部隊遠道而來,已經精疲力竭,實屬烏合之眾,缺乏統一號令,可以一戰將其擒獲,哪裡還稱得上精銳強盛!現在敵人已經來到,怎麼可以放棄這個擊敵的好機會呢?況且大軍一經行動,又怎麼容易中途退還!倘若姬澹乘我們退還之機而襲擊我們,我們將處於自顧不暇的困難境地,哪裡還能構築深溝高壘以抗禦敵人!你的這個建議實質是個不戰而自取滅亡的辦法。」石勒說完便殺了提建議的人,然後派遣孔萇為前鋒都督,明令全軍凡是後出戰者一律處斬。於是搶先於山上設置疑兵迷惑敵人,分別埋伏兩支部隊。石勒親率騎兵正面迎戰姬澹軍,剛一交戰便偽裝兵敗而後退。姬澹揮軍隨後追擊,石勒所設伏兵前後奮起,實施夾擊,姬澹軍猝不及防,大敗而逃。

【賞析】

本篇以《勞戰》為題,取義於「勞困」,旨在闡述先敵佔領有利地形對於爭取戰場主動權的重要意義。它認為,在對敵作戰中,如果有利地形先為敵人所佔領,我後於敵人而匆忙奔走去應戰,那麼,我便處於疲勞被動而易為敵人打敗的不利態勢。本篇所引孫子「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一語,趨,本意奔赴,此處謂倉促;趨戰,謂倉促應戰。全句意思是,後到戰場倉促應戰的就疲勞被動。戰爭實踐表明,地形條件的利弊,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先敵佔領有利地形,使自己處於以逸待勞的地位,無疑是爭取主動,擺脫被動的重要一著。因此,強調作戰中要先敵佔領有利地形,便成為歷代兵家的一條重要作戰指導原則。西晉末年,漢(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身,為劉淵所建)將石勒擊敗晉將劉琨、姬澹的作戰,就是較好體現這一指導原則的成功戰例。西晉建興四年(公元3!」6年)十一月,司空劉琨發兵十餘萬進攻漢將石勒軍於沾縣(今山西昔陽西南),以將軍姬澹率步騎兵二萬為前鋒,「琨自為後繼」(見《晉書·劉琨傳》)而屯兵於廣牧(今山西壽陽西北之故城)。面對晉軍的進攻,石勒率軍將要迎戰,有人以晉軍「兵馬精盛,其鋒不可當」(見《晉書·石勒記》,下同)為由,建議採取「深溝高壘以挫其銳」的堅守防禦之策。但是,石勒卻認為此種建議乃是「不戰而自取滅亡之道」,非但不予採納,反而「立斬諫者」。他根據晉軍遠道而來「體疲力竭」、其兵雖多但「號令不齊」等致命弱點,採取了先據險要設伏待敵的正確方針。交戰中,他又靈活地運用收兵佯敗、誘敵入伏的戰法,結果大敗姬澹,使晉軍遭到「一軍皆沒,並土(指并州全境)震駭」(見《晉書·劉琨傳》)的重大挫折。

《百戰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