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二

 詩情畫意,秀麗多姿 ——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他的《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

  優美的意境。好的散文應為詩,要創造優美的意境。所謂意境包含著意和境兩個方面的範疇,它是浸潤著作者主觀感情的藝術畫面。優秀的散文就應該有 風光綺麗的圖畫美,給讀者獨特的審美感受,以悅目而致賞心。《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 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 境的相諧。作者是從這樣幾方面濡筆,描繪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是一張山水畫。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沒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盡其美,又多樣統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風光秀奇,迤邐連綿,蒼翠欲滴。群山 作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彎旋,則「有亭翼然臨於泉上」。這裡賴於壯麗的群山映襯,就益顯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臨泉上,則別含另一 番風光。這樣,無山,則釀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峙。無亭,則山泉失色;有泉,則亭台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台,一應俱全,且輝映 生色,構置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

  其二,朝暮變化之美。作者寫出了醉翁亭早晚變化的優美景色。「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日上東山,陽光奔瀉大 地。蓊鬱的樹林本來被薄紗般的霧氣籠罩,經日光一照,霧釋露消,又顯示出清新翠綠的顏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靄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傳神地 寫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於早晚不同,則作者運筆的色調、氣氛有別。早晨有寧靜之狀,清新之息,傍晚則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氣。作者對景色變化的觀察既深且 細,筆觸如絲,根據不同的景象寫了相異的境界。

  其三,四季變幻之美。作者不僅寫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為中心,把筆墨進一步鋪展開去,描下了四季的景單調,一樣景物,一種筆致,一式情 態,又有何意趣?!歐陽修在這篇散文中時時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琅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鬱 悅目,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靜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再說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 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殘陽息於山頭是其靜,人影移散,紛紛暮歸是其動。靜的景和動的人彼此映襯。最後,人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負者歌於途,行者 休於樹」,有唱有憩,有動有靜。「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 然。由於作者多方面進行對比,使散文的意境繪形繪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並於一畫,各具情致。

  精巧的結構

  散文,顧名思義,要散,但散並非是不著邊際的散亂,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亂。《醉翁亭記》結構上的精巧之處,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金線串珠

  《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於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 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於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 心」的樂;寫遊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餚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 表現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樂」。歡於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 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於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 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

  《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迴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 琅琊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 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琅琊」,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 頭、長鏡頭,然後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後跳成特寫,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 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 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 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 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無懈可擊。

  出色的語言

  《醉翁亭記》的語言極有特色,格調清麗,遣詞凝練, 音節鏗鏘,臻於爐火純青之境,既有圖畫美,又有音樂美。

  首先,《醉翁亭記》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後來的作家所用,例如蘇軾在著名的《後赤壁賦》中寫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詞。又由於作者用詞精當,詞句的概括內容很廣,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變成穩定性強、規範性高的成語,發揮了它們的引申意義。

  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晶瑩潤暢。這是作者善於觀察事物,精闢地捕捉對象的本質特徵並加以提煉的結果。例如寫雙句成對的,有「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對「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雖受駢文影響,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創造,融化到筆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矯飾。這樣,讀來頓覺舌端潤暢;聽來,倍感聲聲清朗,具有音樂的節奏感和迴環美。

  歐陽修在北宋的文學革新運動中,發揮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掃唐五代文壇浮艷艱澀的流風,建立了清新、秀美、剛健、婉轉的文學風格。這篇《醉翁亭記》就是他的文學主張的最好的藝術實踐。 (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賞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醉翁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