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原文]

—————————原文版—————————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版—————————

天(tiān)下(xia)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為(wei)美(měi),
斯(sī)惡(e)已(yǐ),
皆(jiē)知(zhī)善(shan)之(zhī)為(wei)善(shan),
斯(sī)不(bu)善(shan)已(yǐ).故(gu)
有(yǒu)無(wu)相(xiāng)生(shēng),難(nan)易(yi)相(xiāng)成(cheng),
長(chang)短(duǎn)相(xiāng)形(xing),高(gāo)下(xia)相(xiāng)傾(qīng),音(yīn)聲(shēng)相(xiāng)和(he),前(qian)後(hou)相(xiāng)隨(sui).
是(shi)以(yǐ)聖(sheng)人(ren)處(chu)無(wu)為(wei)之(zhī)事(shi),
行(xing)不(bu)言(yan)之(zhī)教(jiao),
萬(wan)物(wu)作(zuo)焉(yān)而(er)不(bu)辭(ci),
生(shēng)而(er)不(bu)有(yǒu),為(wei)而(er)不(bu)恃(shi),
功(gōng)成(cheng)而(er)弗(fu)居(jū).
夫(fū)惟(wei)弗(fu)居(jū),是(shi)以(yǐ)不(bu)去(qu).

[譯文]

天下人都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長篇大論]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一個物體的一體兩面。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歡女人,女人是個好東西,追啊追的,這就叫「皆知美之為美」。如你所說,你老公為整天背著你偷偷摸摸的上黃色一網站,電腦染病毒還不算,把自己身體都給掏空了,這就叫「斯惡矣」。 直白來說,就叫裹著毒一藥的蜜糖,你看著是好的東西,那不一定是好東西,苦果在後面呢。所以聖人守中庸之道,好的東西咱不貪,壞的事情我也不做,這都是聰明人,明哲保身。確切的說,這是有智慧的人,大智若愚,不是世間的「小聰明」,世間「小聰明」那叫算計,什麼都為了一個「我」字,我想擁有這個,我想得到那個,坑蒙拐騙,不惜採取一切手段,這種「聰明」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算來算去算自己」那種。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跟上面的是一樣的道理,自古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每個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東西不同,所有每個人的境界不同,凡事都有兩面,有的人行善的善果,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就像達摩祖師所說的一樣,行善不能總掛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多麼多麼的偉大,這樣的善是虛偽的也是無有功德的,一切隨緣。要是我有什麼說的不對希望大家多多批評指點。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這個道理相信大家仔細看了上面所說就應當明白,凡是都有兩面,就像上面的話一樣,「有無相生」 就是說有和無是並存的,沒有有就沒有無,相生相剋,難易想成」也是一樣的道理沒有難那裡來的簡單,要是沒有簡單何以體現難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這上面所講的「有無相生」有指具體實物,無指抽像虛擬的。比如說您現在想買輛車,您先有這個想法,這個想法就是抽像虛擬的,是。由於你有了這個想法,您支付了款項,終於買了輛車,這就是。車使您,享受快感,開心,這些是由您心裡所想所以是,這也就是有生無,這就是老子所講的「有無相生」。br />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裡列舉的二極就是一陰一陽一,相生相剋相互依存。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就是按照自然規律行事的人,所以聖人順應自然規律而行事,所以他無所不為。

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聖人不斷的探索發現萬事萬物的內在本質規律,聖人不會認為這些事從自己就開始有的,也不會據為己有,聖人還是不斷的探索雖然,已經功高而不會居功自傲,所以聖人都不居功自傲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所以也就解釋了下面的話「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中的哲學內涵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國唯物辯證法的典型例子。

古時候,塞上有一戶人家的老翁養了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突然不見了,大家都覺得很可惜。鄰人來安慰老翁,老翁並不難過,卻說:「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以為老翁氣糊塗了,丟了馬明明是禍,哪來的福呢?
過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丟失的那匹馬自己又跑回來了,還帶回來一匹可愛的小馬駒。鄰人們紛紛來道賀,老翁並不喜形於色,卻說:「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馬駒,明明是福,哪來的禍呢?
小馬駒漸漸長大了,老翁的兒子很喜歡騎馬。有一次,老翁的兒子從馬上摔下來,竟把腿摔折了。鄰人們又來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靜地說:「誰知道是禍是福呢?」
鄰人這回不響了,心想,兒子瘸了腿,怎麼可能有福呢?
過了一些時候,塞外發生了戰爭,朝廷徵集青壯年入伍。老翁的兒子因腿部殘疾而免於應徵。應徵的青壯年大多在戰爭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兒子卻免於難。
「塞翁失馬」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了千百年。他告訴我們,無論遇到福還是禍,要調整自己的心態,要超越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問題,要考慮到事物有可能出現的極端變化。這樣,無論福事變禍事,還是禍事變福事,都有足夠的心理承受能力。

老子的智慧不是言語所能表達,希望大家慢慢體會《道德經》。

《道德經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