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原文版—————————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音版—————————
將(jiāng)欲(yu)歙(xī)之(zhī),必(bi)故(gu)張(zhāng)之(zhī)。
將(jiāng)欲(yu)弱(ruo)之(zhī),必(bi)故(gu)強(qiang)之(zhī)。
將(jiāng)欲(yu)廢(fei)之(zhī),必(bi)故(gu)興(xīng)之(zhī)。
將(jiāng)欲(yu)取(qǔ)之(zhī),必(bi)故(gu)與(yǔ)之(zhī)。
是(shi)謂(wei)微(wēi)明(ming)。
柔(rou)弱(ruo)勝(sheng)剛(gāng)強(qiang)。
魚(yu)不(bu)可(kě)脫(tuō)於(yu)淵(yuān),
國(guo)之(zhī)利(li)器(qi)不(bu)可(kě)以(yǐ)示(shi)人(ren)。
[譯文]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
想要收縮它,必先擴張它。
「將欲弱之,必故強之。」
想要柔弱它,必先強固它。
「將欲廢之,必故興之。」
想要廢棄它,必先興盛它。
「將欲取之,必故與之。」
想要得到它,必先給予它。
「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順著它的性子,滿足它的要去欲一望 ,使其被欲一望 所吞食,令他自取滅亡。這即是「微明」既柔弱戰勝剛強的道理。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水裡的魚是不能離開水的,離開水則不長久必死。權謀、刑法、酷刑即是國家凶器,不能施加於人民,否則統治者就會失去人民的支持,就如同魚一樣。離開水則不長久。
[長篇大論]
曹 操
三國初期,孫權剛在一江一 東立住腳跟,劉備還沒有奪取益州時,曹操瞄準時機,要趁孫、劉力量較弱時,一舉殲滅他們。
於是,曹操率百萬大軍之眾,直奔東吳而來,一舉攻下襄一陽一、一江一 陵。東吳上下,朝野震驚。
面對曹操大軍,孫權與劉備結成聯盟,決定共抗曹操。但雙方的力量仍然十分懸殊。只是由於曹軍都是北方人,不善南方水戰,又不服水土,所以,雙方一時處於僵持之中。
曹操深知,這場戰役必須要訓練出善水戰的將士才可取勝,幸得荊州降將蔡瑁、張允,就利用他們訓練起曹軍的水戰。/p>
只有三萬大軍的吳軍都督周瑜知道後,深為憂愁,正巧,曹操派蔣干利用同學身份來遊說周瑜。周瑜巧施反間計,利用蔣於傳遞假情報,使曹操誤認為蔡瑁、張允是奸細,一怒之下,將二人斬首。
曹操剛斬完二人,馬上醒悟自己中了周瑜的計,但已悔之晚矣。失掉蔡瑁、張允,曹操少了訓練水軍的人才,就拖延了曹軍的進攻。
接著,黃蓋又演出了一場苦肉計,假裝投降曹操,並騙得信任,為後來火燒曹軍準備了火種。
經過一段時間訓練,曹軍已初一習一 水戰。加上曹操治軍有方,曹軍水寨已儼然是一龐大的戰船,水寨向南分為二十四門,各門配備艨艟戰艦,好像高大的城廓,內中無數小船,穿梭往來,有條有序。
不幸的是,此時曹操又中了龐統的連環計!
龐統號鳳雛先生,與諸葛亮齊名。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營的妙計,又設法由蔣干推薦給曹操。
曹操是位求賢如渴、禮賢下士的人,一聽龐統來到,親自迎接。酒席宴上,龐統訴說周瑜恃才罔眾,不得人心,所以才來投奔曹操。曹操一點也不懷疑。
龐統又向曹操建議,將戰船用鐵鏈鎖在一起,或三十船或五十船一排,再鋪上木板,戰船在一江一 中就不怕風浪吹顛了。人在船上,如在平地,也不會頭暈嘔吐了。
聽了龐統的建議,曹操馬上採納了,還說勝利後,要封龐統為三公,龐統卻說:」我獻此計不是求富貴,而是為救萬民。三公我不作,只希望丞相到一江一 東後,不要濫殺無辜就是了。」
曹操一聽,更加深信不疑了。但他根本沒想到,用鐵鏈鎖住戰船,平穩倒平穩了,卻又無法活動了,就像人陷在泥中,任敵人來殲滅一樣。
幾天後,周瑜派黃蓋為先鋒,火燒曹軍水寨,使百萬大軍慘敗在數萬大軍手中。
在人生之中,貪 曾 癡 都應該避免。就像柔弱勝剛強一樣,柔能勝強,最後還是柔強。不爭,故能成其私。如果一個人沒有欲 就像木雞的故事一樣,如果你面臨強敵而不動聲色根本無心鬥爭,莫有人能與之爭。這讓我想起了道德經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孫臏的故事
孫臏和龐涓的故事在中國被老百姓津津樂道了幾千年。孫臏就是採用欲擒故縱的方法殺死了龐涓。
魏惠王派龐涓去攻打韓國。韓國抵擋不住,不斷地向齊國求救。
孫臏不去直接救援韓國,卻反而去攻打魏國。
龐涓率領魏軍,日夜不停地往回趕,這時,齊軍已攻入魏國境內,佔領了不少地方。
孫臏下令齊軍退兵。
龐涓見齊軍退兵,就跟在後面,緊緊追趕。第一天,他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只見營地上到處都是煮飯用的灶。他叫人點了一點灶的數目,不覺吃驚地說:「想不到齊軍竟有十萬人吃飯,人數真不少呀!」
第二天,他又追到齊軍扎過營的地方,再叫人一點,發現煮飯用的灶減少了一半。他高興地說:「看來已有不少齊軍逃跑了。」
到了第三天,龐涓發現齊軍煮飯用的灶又大大減少了。他更加高興了,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膽小怕死。他們進入我們國境才三天,已有一大半跑光了。」
龐涓命令拋下輜重,只帶輕裝一精一銳部隊,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他哪裡料到這正是孫臏用的減灶誘敵之計,引他追擊。
孫臏預料他當天晚上可以趕到馬陵。於是命令士兵把大樹砍倒,堵塞道路,只留路旁一棵大樹,削去樹皮,在光光的樹身上寫了這樣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下。」又命軍中弓箭手,埋伏兩旁,就在那天晚上,龐涓果然趕到馬陵。他走到那棵大樹底下,見道路被樹堵塞,就命人搬樹。他看到樹身上好像有字,就命人取火來照。龐涓還沒來得及把樹上那幾個大字看完,齊軍已萬一弩一齊發,龐涓身中數箭,自知兵敗難逃,就拔劍自一殺。龐涓臨死時,還不服輸,憤憤地說:「想不到叫孫臏這小子成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