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白話文註解 14章 有道之士

14章 有道之士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善為道者:在修道方面有造詣的人。微妙玄通:善為道者的功夫已進入識玄的境界,思想意識已經和大道相通。這樣以來,他們就具有了奇妙的高深莫測的特異功能,以及一些不能為常人所理解和接受的觀念、行為,故說“深不可識。”這是總言“善為道者”的特性*。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若冰之將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正因為深不可識,所以只能勉強地描述一些他的外在形象。
豫兮若冬涉川:豫,遲疑猶豫,引申為謹慎小心。豫的另一層意思是歡喜、和樂的意思。綜合起來理解,這一句是說,“善為道者”潛心修道,始終謹慎小心,即使進入高層境界,理應歡樂、慶賀,但在成績面前卻沒有表現出半點的驕傲情緒,而是始終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像冬天踩冰過河一樣,時刻小心,以防陷入危機之中。
猶兮若畏四鄰:猶,是慎懼的意思。“善為道者”與世人相處,無門戶、宗族觀念,無榮辱、貴賤之分,對人一團一結友愛,謙誠有加。“若畏四鄰”,不是害怕四鄰,而是以禮相待,他不為有超常的智慧而傲視四鄰,相反卻主動接近他們,以溝通情感和意志,體現的是謙下之德。
儼兮其若客:儼,是儼然的意思,表明容貌莊重。修道有成的人,對練功的態度是嚴肅的,表情是莊重的。他以樸為主人,自我不敢妄作妄為。表現在為人處世上,他愛人如己,敬重他人,沒有主人的觀念,而是甘做世人的客人,對人有禮有節,不做違背道德的事。因而,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
渙兮其若冰釋:渙,是渙然的意思。修道之人安心靜坐,排除各種恩恩怨怨和名利之心對心靈的干擾,使真氣貫通全身,就會有渾身溫暖如蒸,酥一軟融融的感覺,直至自失忘我,這正是渙然冰釋的印證。有道之士悟證了這一道理,在人生的實踐活動中就不會為身外之物所羈絆,從而全心投入到行道的事業中去。
敦兮其若樸:敦,是誠實、忠厚的意思。大道是至誠不移的,有道之士始終以大道來充實內心世界,使忠厚之德不斷昇華。因此,他給人的印象必然是至誠不欺、忠厚樸實的。
曠兮其若谷:曠,是廣闊、空曠的意思。有道之士的功夫越深,道的境界就越廣闊,破譯的密碼就越多。此時,他的視野早已跳出自我的圈子、家庭的圈子、親友的圈子,而是放眼於整個人類的利益。他的山谷般的胸懷,天地般的意志,是常人所不能認識和理解的。br /> 混兮其若濁:混和濁,都是愚昧、糊塗的意思。有道之士既然徹悟大道,有天地般的胸懷和志向,自然不會執著於個人的名利得失,而是以忘我的精神,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這在有些人看來,勞碌一生而不為名利,無異於頭腦簡單、愚蠢的傻子。其實,真正渾濁的是那些執著於個人名利的人。雷鋒式的“傻子”,才是人類社會所迫切需要的。
以上七句,是對“善為道者”的個性*分別作出的描述。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誰能夠靜之以道,讓那渾濁的名利之心得以慢慢地澄清呢?誰又能夠動之以道,讓那治國安民的遠大志向慢慢地升起呢?
識道在於守靜,守靜才能逐步轉變以名利為中心的價值觀念。隨著價值觀的轉變,社會上的不道現象得以逐步認識,濟世安民的偉大志向也就隨之形成。這一節,是老子對世道的憂心和對仁人志士的呼喚。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盈:充滿、滿足。蔽:疑為“敝”,舊的,和“新”相對,喻過時的、錯誤的思想觀念。
持有這一功夫的人,不會自我滿足。正因為不自我滿足,才能不斷地消除錯誤觀念取得新的成就。
本章通過對“善為道者”的形象描述,體現了有道者的偉大人格形象。說明道德功的本質和巨大功用。

《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