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不知道被人用過多少回了(1)

上京原來不叫上京,而叫燕州,是北方規模稍大的城池,齊國定都於此之後,方才改名為上京,這裡頭自然不乏為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但一個名字叫得久了,大家也就自然而然接受了,現在再提燕州,未必有人知道是哪兒。

時下有句話,叫「不入潭京,不知繁華,不過上京,不知壯闊」,意思就是論繁華程度,魏國潭京自然首屈一指,但如果說到整座城的雄渾高闊,卻非齊國上京莫屬。

不過當徐澈他們抵達齊都的時候,卻發現傳言有所出入,上京的城牆的確十分高大堅固,即便是先前夏侯淳攻打邵州所用的沖車雲梯等物,只怕也很難將其攻破,站在城牆下面仰望,足以令人產生自身渺小之感,而入城之後,就顧香生所見所聞,人來人往,接踵摩肩,繁華也絕不下於魏國京城。

這畢竟是齊都啊,作為天下有數的強國,其都城又能遜色到哪裡去呢?

夏侯滬與夏侯渝帶著他們入城之後,便有官員前來接應,將眾人送至驛館下榻。

前者二人則直接前往宮中覆命。

驛館是新修的,內中陳設一應俱全,在京城這種達官貴人雲集,寸土寸金的地方,它的位置也稱得上絕佳,毗鄰東大街,鬧中取靜,周圍的宅第多為齊國官員所住,驛館所在的從雲巷,這一整條巷子都是驛館的外牆,可見這座驛館有多大。

而現在,偌大一座驛館,只住了徐澈他們幾個,負責接待的官員來自鴻臚寺,叫湯晗,說話很客氣,興許是上頭事先交代過了,對方一點兒也沒有因為他們是降臣便露出輕慢的態度,這令徐澈他們大有好感。

「敢問湯公,陛下何時召見我等,又準備如何安置我等?」湯晗將要離開之際,徐澈忍不住問。

湯晗笑道:「不敢得徐郎君這一聲湯公,我表字將明,直呼其名便可。」

在魏國那麼多年,回來又任一方長官,徐澈不至於連這等人情世故都不明白,親親熱熱地喊起「將明兄」,又問道:「我等初來乍到,諸事不曉,心中惶惑,還請將明兄指引一條明路。」

這邊話音剛落,那頭徐奇趕緊上前將一個沉甸甸的繡袋塞到湯晗手裡。

湯晗有點猶豫。

徐澈笑道:「那裡頭並非俗不可耐的阿堵物,而是一塊美玉,正所謂美玉配君子,將明兄可不要嫌棄。」

湯晗這才微微舒展了眉頭:「我與徐郎君一見如故,往後可別整這些繁文縟節了,沒的辱沒了咱們之間的交情!」

話雖如此,那個繡袋卻沒有還回來。

「實不相瞞,上頭如何打算,我並不是很清楚,我的職責便是招待好徐郎君和各位,關於你們的去向,現在朝廷還未發明旨。」

說罷,他又安慰道:「不過你們也不必太過擔心,這座驛館是新修的,本來是為了給南平天子準備的,但他現在受封順安侯,來了上京之後便有現成的府邸住,自然不必再住這裡,而且上頭既然能將這裡安排給你們,這說明朝廷對幾位的看重,起碼也不會低於順安侯。」

徐澈歎道:「雖說如此,可一日沒有著落,我們這心總像是懸在半空,虛得慌啊!」

湯晗神神秘秘笑了一下:「我不妨再給你們提個醒,上頭吩咐了,各位的起居用度,一應是比照侯爵以上來的,總之不會比順安侯差。安樂侯你們認識罷?」

見徐澈等人點點頭,他道:「當日安樂侯來投,住的地兒可還沒有這裡好呢!」

他口中的安樂侯,自然便是魏善了。

這天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想想也是好笑,昔日在魏國的老熟人,如今兜了一大圈,居然又在同一個地方,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送走湯晗,徐澈問其他人:「你們怎麼看?」

顧香生笑道:「便是看在你那塊美玉的份上,他也不至於騙我們,不過看來這位湯寺丞知道的也並不多。」

徐澈頷首:「既來之則安之,且在這裡住著罷。」

顧香生笑吟吟道:「周姐姐與我一道去看廂房麼,還是你要選個別的院子?」

周枕玉臉色一紅:「說什麼呢,我自然是與你一道!」

此番來齊國,徐澈並沒有帶上崔氏,自打上回顧香生的身份曝光之後,他便打定主意與崔氏一刀兩斷,可崔氏不願和離,當時南平也正內亂,徐澈沒法狠下心將人直接趕回京城,便只好由得她住在刺史府隔壁的別院,實際上也表明了恩斷義絕的意思。

饒是崔氏臉皮再厚,遭受這樣的待遇,也沒法強撐著住下去,苦苦支撐過邵州與夏侯淳作戰那段時間,待南平一歸順,她便拿著徐澈的和離文書踏上回京的道路。

徐澈素來是個厚道人,即使鬧到這等地步,他也不忍心讓崔氏獨自帶著婢女上路,而是派了人護送。

沒了崔氏這個正室,徐澈自然不乏桃花運,其中便有對他暗自傾心已久的周枕玉。

只是妾有情而郎懵懂,徐澈對待周枕玉,不能說不親近和善,但這份親近和善卻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礎上,看得旁人都不由替他們著急起來。

顧香生有意捅破這層窗戶紙,便笑道:「我還有詩情陪著,不需要周姐姐,徐郎君孤家寡人,不如周姐姐去住在他隔壁,你們也好多多往來。」

周枕玉瞪她一眼,臉色紅得都快滴出血來了:「我是過來做生意的,住外頭也成!」

顧香生忙拉住她:「別呀,這裡這麼寬敞,你住外面還要多出一份錢,豈不是當了冤大頭,徐郎君,你還不幫忙勸勸麼?」

徐澈回過神,這才忙道:「阿隱說得是,你就住下來罷,彼此也好有個照應!」

周枕玉平日裡多爽利的一個人,聽見徐澈如此說,卻半句話都應不出來,只會低頭訥訥不語。

《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