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集 第四百九十六章

    第四百九十六章
    在程錦的授意之下,原本一件很簡單的行刺案件在極短的時間裡演變成波及整個莫地的屠殺行動。-在此期間,有大批的莫人被無辜殺害,還有更多的莫人被蒙冤下獄,受盡折磨。
    至此,莫地的各郡縣、各城邑即便是在大白天,街道的行人都寥寥無幾,百姓們嚇得不敢出門,商舖、小販們嚇得不敢開張,整個莫地已呈現出一片蕭條狀,與當年的熱鬧繁華形成鮮明的對比。
    程錦把事情開了頭,卻他沒有能力讓事情收尾,各地的郡府現在要討好的已不是暗箭,而是唐寅,在各郡首的心目當中,無疑是誰殺的『叛黨』多,就代表誰對大王最忠心。
    勢態愈演愈烈,到最後,已進展成難以控制的局面,莫地的百姓怨聲載道,對風國的牴觸情緒非但沒有減弱,反而更加強烈,只是不敢再輕易說出口罷了。
    直到事態惡化到無法控制的時候,才傳到官元吉那裡,後者聽聞,大為震怒,分別給唐寅和程錦各寫了一份信。
    給程錦的信,內容不多,卻充滿斥責之意,就差沒直接開口怒罵斥責了,而給唐寅的信,則要直截了當得多,參了程錦一本,指出暗箭行事有不當之處,而且也越界了,地方的治理,這本是他右相的職責所在,現在暗箭越界插手,把莫地各郡縣鬧得一團糟,死傷無數,民不聊生,實在是罪無可恕。
    官元吉的為人一向圓滑,八面玲瓏,能讓他寫出言語這般犀利的信,可見他是真的被氣極了。
    接到官元吉的信後,程錦第一時間寫了回信,言語很是客氣,承認自己確有過錯,當時只想著打壓莫人的抵抗情緒,沒想到事情會適得其反,變成現在這步田地。
    而後,唐寅也寫了回信,但回信當中並沒有責備暗箭的意思,反而還勸說官元吉,暗箭的初衷是好的,只是做事的手段有誤,讓官元吉多多體諒。信的最後是唐寅責令官元吉,馬平息莫地混亂的局勢,適於使用什麼樣的手段,讓官元吉自行定奪。
    現在唐寅已然回到鹽城,官元吉還留在鎮江,正好可以就近處理此事。
    官元吉所用的辦法就是大換血,連續撤掉七個郡的郡首職務,以此來平息莫地百姓的憎恨和憤怒,另外,他又下令追查叛黨一事到此截止,再不可節外生枝,若有違令者,按戰時抗令不遵論處。
    戰時抗令不遵可是死罪,官元吉等於是下達了死命令,警告各地的官員,再敢借用追查叛黨之名濫殺無辜者,一律正法。
    隨著官元吉的政令頒布,各地方失控的局勢才開始漸漸穩定下來,莫地的百姓終於得到喘息之機,不用再整天提心吊膽的過曰子。
    不過,事件發展至今,受到牽連被迫害而死或重傷的莫地百姓已超過十萬之眾,如此的血債,可謂是刻骨銘心,想消除莫地百姓的心結,單單是撤掉幾個郡首還是遠遠不夠的。
    官元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只能找出一批替罪羔羊。雖說元兇是暗箭,但官元吉也沒有權利懲治到暗箭頭,他只能拿地方的行政官員開刀。
    首當其衝的就是各郡的郡首,接下來是縣首、城主,一級級的嚴查、問罪。在官元吉的高壓之下,有不少郡首、縣首和城主或被抄家或被著在自盡。
    也直到這個時候,莫地的局勢才徹底穩定下來,莫地的百姓不見得對風國的仇恨減輕多少,倒是對官元吉讚不絕口,認為他是風國朝廷之中唯一一個肯為莫人著想的好官。
    鬧得沸沸揚揚的追查叛黨事件到此總算是告一段落,莫地又恢復了往曰的平靜,只是這段時間所發生的那一系列的慘案卻讓所有莫人銘記於心,久久無法釋懷。
    且說唐寅,在風光無限中回到風國都城鹽城。他在風國的威望之高早已毋庸置疑,這次又成功吞併了莫國,其威望更是達到頂點。
    唐寅的回都受到都城百姓的夾道歡迎,整個鹽城都在為之沸騰,看著無數的人們為了自己而瘋狂、歡呼、吶喊,這一刻,是唐寅最為享受的時候。
    他回到鹽城,第一件事就是入宮面見天子,同時讓天子下令,取締新莫國,罷免邵俊的王位,將新莫國一併併入到風國之內。
    現在風國已經吞併了莫國,新莫國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唐寅連裝裝樣子的姿態都懶得再去擺,直接把莫北五郡收為己有。
    天子殷諄畏懼唐寅猶如虎豹,哪敢在他面前說半個不字,唐寅的進諫立刻得到殷諄的恩准,成立才一年多的新莫國在莫國被滅後順理成章的被納入到風國。
    至於那位對唐寅言聽計從的新莫王邵俊,唐寅還是很寬容的,封他為樂平侯,居住在鹽城,曰常開銷皆由風國朝廷供給。
    至此,風國經歷一系列的爭戰終於完成了稱雄北方的大業。現在的風國,除了風地之外,還坐擁寧地、莫地,除了玉國之外,北方已全是風國的領地,國內共有五十餘郡,此時無論從國力還是軍力來講,風國都已是名副其實的強國。
    風國的強盛之快,令人咋舌,而與此同時,川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擴張,莫國被滅之後,原本為莫國所佔的貞地全部被川國接手過去,安、桓二國所佔的貞地亦在川國的控制之內,實際,川國已經得到了整個貞國的控制權。
    風國在北,雄霸北方,川國在南,獨霸南方,而在兩國之間,夾雜的正是安國與桓國。
    這時候,安桓二國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正因為有它二國存在,風川兩國才沒有接觸到一起,這兩國就如同是阻隔風川直接交鋒的緩衝區。
    如果安桓二王足夠聰明,就應該意識到危險的鄰近,自己夾雜在兩大強國之間,生死繫於一線,應當緊密聯盟,南北討好,保持中立才是安身之道。
    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安桓二國發生了嚴重的分歧和衝突。
    其中的起因,正是唐寅先前所埋下的那個伏筆。
    在瓜分莫地的時候,唐寅氣走了桓王黎昕,把莫地的池州、古饒二郡全給了安國。安國自然是滿心歡喜,舉國同慶,可桓王黎昕卻是越想越窩火。
    憑什麼當初一同出兵一同參戰的兩國,一個能得到兩個郡的實惠,而自己連毛都沒撈到一根,簡直是豈有此理。他派出使節,去往安國,向安王越澤討要一郡之地。
    當初越澤在唐寅面前說的可是很好聽,什麼暫時接管兩郡,回國之後,必當把一郡讓於桓國。現在桓國使節前來討要,越澤可捨不得再給了。
    池州和古饒都是大郡,位置靠近中心地帶,工農商三大產業都十分發達興旺,更為重要的是,兩郡的交通便利,納為己有後,可成為己國的商貿中心,能讓安國的國力提高一大截。
    越澤並不是個大方的人,當好東西沒到自己手裡的時候,什麼分啊、讓啊這些話都能說出口,現在東西攥進了自己的手裡,再想讓他拿出來分予旁人,那無疑是吸他的血,抽他的筋。
    見到桓國使節後,越澤東拉西扯,一個勁的說自從鎮江一別後,對黎王弟甚是想念等等諸如此類的話,當對分地一事,隻字不提。
    他能忍,桓國使節可忍不住了,當面提出,索要池州、古饒任意一郡的要求。
    以越澤和黎昕的交情,人家已經開了口,他是應該給的,不過越澤又實在捨不得,正當他感到左右為難、不知如何作答之時,安國的奉常蔣易站出來說道:「當初風王殿下說得明明白白,池州、古饒二郡皆歸我安國所有,現在貴國前來索要,這太無道理了!」
    奉常的職責和宗正差不多,沒有多大的實權,但頗受人尊敬,蔣易是安國老臣,在朝堂之也頗德高望重,何況他的話又是符合安國利益的,所以得到很多大臣的贊同。
    人們紛紛殿下,表示蔣易所言不錯,越澤雖未表態,但亦是面露讚賞之色。
    見大王和大多數的大臣們都贊同自己的說法,蔣易底氣更足,義正詞嚴地說道:「貴國欲索要領地,應該去找風王殿下,到我安國來,找我家大王,實在沒有道理。」
    桓國使節聞言大怒,向風王去要?當初大王已和風王當眾翻臉,風王又怎會割地給桓國?
    使節深吸口氣,強壓怒火,說道:「桓安二國為盟國,兩國又是一同出兵莫國,現在安國獨得兩郡,而我桓國卻寸土未有,這也太說不過去了!」
    「說不說得過去,那不關我安國的事,池州、古饒二郡分於安國,那可是風王的主意,如果貴國認為不公,自然應該找風王殿下說理去,而不應來我安國索要。」蔣易面露嘲諷之意,侃侃而談。
《唐寅在異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