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
【註釋】
1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
2颼(sōu):形容風雨的聲音。這裡指風吹蕉葉之聲。
3年事:指歲月。
4「燕辭歸」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多思腸。慊慊思歸悉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
5淹留:停留。
6縈:旋繞,糸住。
7裙帶:指燕,指別去的女子。
【譯文】
怎樣合成一個「愁」,是離別之人的心上加個秋。
縱然是秋雨停歇之後,風吹芭蕉的葉片,也吹出冷氣颼颼。
別人都說是晚涼時的天氣最好,可是我卻害怕登上高樓,
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憂愁。
往昔的種種情事好像夢境一樣去悠悠,
就像是花飛花謝,就像是滾滾的煙波般向東奔流。
群群的燕子已經飛回南方的故鄉,只有我這遊子還在異地停留。
絲絲垂柳不能繫住她的裙帶,卻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賞析】
吳文英的這首《唐多令》寫的是羈旅懷人。全詞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渾成,在吳詞中為別調。
就內容而論可分兩段,然與此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為第一段,起筆寫羈旅秋思,釀足了愁情,目的是為寫別情蓄勢。前二句先點「愁」字,語帶雙關。從詞情看,這是說造成這些愁情的,是離人悲秋的緣故,秋思是平常的,說離人秋思方可稱愁,單就這點說命意便有出奇制勝之處。從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於字謎遊戲。這種手法,古代歌謠中經常可見,王士禛謂此二句為「《子夜》變體」,具「滑稽之雋」(《花草蒙拾》),是道著語。此詞以「秋心」合成「愁」字,是離合體,皆入謎格,故是「變體」。此處似乎是信手拈來,涉筆成趣,毫無造作之嫌,且緊扣主題秋思離愁,實不該以「油腔滑調」(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目之。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兩句一問一答,開篇即出以唱歎,而且鑿空道來,實可稱倒折之筆。下句「縱芭蕉不雨也颼颼」是說,雖然沒有下雨,但芭蕉也會因颼颼秋風,發出淒涼的聲響。這分明想告訴讀者,先時有過雨來。而起首愁生何處的問題,正由此處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來,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涼如水,明月東昇,正是登樓納涼賞月的好時候。「都道晚涼天氣好」,可謂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樓」,才是客子真實獨特的心理寫照。「月是故鄉明」,望月是難免會觸動鄉思離愁的。這三句沒有直說愁,卻通過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寫把它充分地表現了。
秋屬歲未,頗容易使人聯想到晚歲。過片就歎息年光過盡,往事如夢。「花空煙水流」是比喻青春歲月的流逝,又是賦寫秋景,兼有二義之妙。由此可見客子是長期飄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辭巢而去,心生無限感慨。「燕辭歸」與「客尚淹留」,兩相對照,自可見人不如候鳥。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雖無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於中無往而非客愁,這也就是「離人心上秋」的具體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縈裙帶住,謾長是、系行舟」為第二段,寫客中孤寂的感歎。「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關離情別事寫來承接自然。「縈」、「系」二字均由柳絲綿長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縈裙帶住」一句寫的是其人已去,「裙帶」二字暗示對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間的關係:「謾長是,系行舟」二句是自況,意思是自己不能隨去。羈身異鄉,又成孤零,本就有雙重悲愁,何況離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侶呢。由此方見篇著「離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離鄉又逢離別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難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卻不明說(也無須說),只是埋怨柳絲或系或不系,無賴至極,卻又耐人尋味。「燕辭歸、客尚淹留」句與此三句,又形成比興關係,情景相映成趣。
全詞第一段對於羈旅秋思著墨較多,渲染較詳,為後邊描寫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寫字中懷人,著筆簡潔明快,發語恰到好處,毫無拖沓之感。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詞確有其獨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