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往不咎

春秋時期,魯哀公對祭祀土地神這件事情非常重視。在國家遇到外敵侵擾而出兵打仗時,他也把土地神的牌位帶在身上。他認為土地神對所有的國家大事都有著很強的支配作用,因而對它十分虔誠恭敬。既然要祭祀土地神,就需要替它立一個木製的牌位,而牌位用什麼木材比較好呢?這個問題卻難倒了魯哀公。

有一天,魯哀公派人把孔子的學生宰我找來,問道:“做土地神主的牌位用什麼木材最好呢?”宰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板栗木。”

後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認為宰我的答覆非常荒唐,毫無根據,於是把他叫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孔子語重心長地對宰我說:“已經做了的事,不用再解釋了;已經做完的事,也不要再勸諫了;已經過去的事,也不要再責怪了。(原文是:‘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今後你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尤其是在國君面前,更不能不懂裝懂。不然,一旦話說出口,後悔就來不及了。”

後來,人們就引用“既往不咎”表示過去做錯了的事不再加以責備。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

《成語故事》